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_张三夕

合集下载

王应麟《辞学指南》散文理论研究

王应麟《辞学指南》散文理论研究

王应麟《辞学指南》散文理论研究
王应麟是宋代文章与学术并重的一位通儒,著述颇丰,且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因备考博学宏词科而积累下渊博知识,谙熟“词科十二体”的写作技巧,此后历经馆阁翰苑二十年实践,益发博闻广识,能诗擅文可谓其当时所长,应当说,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成就是并驾齐驱的。

近年来随着南宋散文整体研究的勃兴,作为南宋文章与学术并重的王应麟,其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也随即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但是,从总体上看,近年学术界对王应麟文学成就的研究,成果甚少。

这或许与学界对宋末文学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鉴于此,本文侧重于通过对其《辞学指南》中散文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宋代散文理论及其创作的发展和特点,阐释作为应试备考的《辞学指南》一书所提到的为文之法以及王氏对中国古代散文系统理论的贡献。

本文分三部分,对王应麟《辞学指南》的散文创作理论作出论述。

第一部分分析文本,总结书中体现的文学素养理论,探讨作为指导学子应试博学宏词科的《辞学指南》的词科备考和日常学子应该具备和积累文学内涵的方法。

要求文气须深厚,倡导学者要涵泳六经,从传统经典中学习规范,同时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部分介绍《辞学指南》各种文体的写作格式及规范,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文体学思想及价值。

旨在体现出《辞学指南》继承《文心雕龙》“原释选敷”的文体研究思路及辨体理念。

第三部分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散文理论分析《辞学指南》所体现的为文创作所遵循的以体例为先,力求为文稳重严整的法则。

并以此为目的,对其在散文理论史上的作用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

本文通过
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力求体现出王应麟《辞学指南》的散文理论及创作价值。

试论王应麟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成就

试论王应麟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成就

试论王应麟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成就作者:钱志熙来源:《求是学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王应麟在学术上兼综各家,亦遵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理论范畴,有关南宋乾、淳诸派学术关系的绍述,表达了从心学、理学向文献之学发展的独特理路。

其思想与学术格局的形成,反映了乾道、淳熙思想高峰后的业绩继承和文献整理诉求,这直接影响了他在文学史学、文学批评、文学考据诸方面的成就。

他在词科学术与词科文体写作上的独特贡献对于清代考据与辞章的合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全面探讨。

关键词:王应麟;尊德性;道问学;心学;文献学作者简介:钱志熙,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100-10王应麟,号深宁居士,是南宋后期浙东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生长于南宋乾道、淳熙诸家学术并起的背景中,耳濡目染于陆氏心学而尤其推崇朱氏,平生论学评文多宗朱氏。

其本人又由博学宏词科出身,以博学善属文见长,形成以征文考献、纂引前论、述而不作为特点的学术风格。

这又与当时浙东吕祖谦一派的学术接近。

至其注重致用、考证经史以明制度,又与永嘉学派有相近的表现。

以上几点决定了他生平学术文章的趋向与格局,也是我们在论述他文学成就时的基本依据。

王应麟在学术上具有兼综各派、述而不作的特点,可以说是南宋乾道、淳熙间诸家学术的综合继承者,但他并不像朱、陆那样开出宗派,也不像真德秀、杨简那样悟道入微、独具心得。

他对理学与心学各派理论,自然是耳熟能详,但却不一定有独到的、新的发明。

如果从理学尤其是心学自身的范畴运动来讲,这意味着思想史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停顿。

其整体的学术风格更像吕祖谦,以兼综文献、绍述旧闻见长,其著作如《困学纪闻》、《词学指南》都有这个特点。

这里面,考订精微、精通古学固然是他的特长,但对于有宋一代学术的绍述,尤其是对南宋诸家学术、文章的绍述,恐怕是他平生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

学术论文注释格式(供参考)

学术论文注释格式(供参考)

学术论文注释格式一、中文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专著标注顺序:责任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连续页码之间用连接线连接)。

例如:[1]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26页。

外国人的中译本著作标注顺序:[国籍]/责任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3]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4] 参见[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页。

(2)专著中析出文献标注顺序:析出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或篇名)/原文献责任者(与析出责任者同为一人的,可不写)/原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1] [荷]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王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 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3]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

(二)古籍(1)古代出版的古籍一般应标注朝代名/责任者/书名/卷次/版本,或责任者/篇名/书名/卷次/版本。

例如:[1] (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五,碛砂藏本。

[2] (宋)杨时:《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3] (宋)王应麟:《考史》,《困学纪闻》卷十一,清嘉庆十八年扫叶山房刊本。

(2)现代出版的标点本或校注本古籍应标注责任者/篇名/书名/全集名/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1] (清)钱大昕:《汉书王子侯误字》,《十驾斋养新余录》卷中,《钱大昕全集》第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74页。

从《三字经》看古籍作者辨伪的主要方法

从《三字经》看古籍作者辨伪的主要方法

从《三字经》看古籍作者辨伪的主要方法作者:陈雪梅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02期关键词:辨伪;《三字经》;古典文献摘要:确定古籍作者的方法很多,可依据的至少有名家注疏和版本实物、人物传记或地方志的记录、作者的学术背景、其它作品的佐证、作品的文体和语言特点、作品产生地域的特点以及作品的传播路线。

一种古籍的考辨有赖于其它古籍,而后者的真实性同样有待考证,这正是古籍辨伪的悖论和难点所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2-0118-03辨伪是图书馆学和古典文献学共同的研究内容。

古代典籍如果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者内容假造,就可称作伪书。

作者不真的原因大致有五种:为泄愤诽谤他人、自耻署名而造伪名、借重名家以传其书、盗窃他书为已书、臆测妄题作者(张三夕,2005:190-191)。

“臆测妄题作者”指有些古代文献原来没有署作者名,后世误以为是某人所作,遂题其名。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当时未署作者姓名,在明代以前也未引起人们重视,清代学者在对《三字经》进行注疏时开始涉及作者问题,并陆续有不同的说法。

《三字经》作者之说大致有四种:一是南宋鄞县王应麟撰,二是宋末顺德区适子撰,三是明代南海黎贞撰,四是某某初撰、某某续成或增订(吴光,2007:101)。

近年来,《三字经》作者之争再起,焦点是:作者到底是王应麟还是区适子?论争主要在宁波和顺德的学者间进行。

本文以有关争论为个案,分析和总结古籍作者考辨的主要方法。

1 根据名家注疏和版本实物认定作者今人了解《三字经》的作者,依据的一项重要文献资料是清代以来知名学者对《三字经》进行注疏和整理时对其作者的认定。

《三字经训诂》的作者王相1666年为自著撰写的原叙,清雍正年间(1723-1735)夏之翰为王应麟的《小学绀珠》所作的序,清道光三年(1823年)杨迦释的《李氏蒙求集注·自序》,清道光庚戌(1850年)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原叙等,都被认为是王应麟为《三字经》作者的佐证材料。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吴漫(1975一),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万方数据
第10期
吴漫: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
49
门撰述了《汉书艺文志考证》一书,对380多种典籍进行了详 细考订。王应麟这种严谨考证的思想不但为后人树立了榜 样,而且进一步扩大了考证的范围,开启了新的治学门径;直 接对清代众多的书目考证之作,如张尔田的《汉书艺文志举 例》、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条理》、章宗源的《隋书经籍志考 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科学的考据方法 其一,比较法。王应麟的考据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是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记载的差异性为突破口 进行考订,例如指出《秦本纪》“按《左氏》,媵秦穆姬者,乃井
所考率切实町据。良有由也。”…卵蚴’实为中肯之言。
一、广博的考证内容 王应麟于考证天文、地理、人世、时令风俗直至朝章国 典、词语掌故、名人轶事等传统内容外,更为注重对前人注文 的纰缪、史料的不足、义例的妥否以及书目著作的失实等也 进行了深入考究。 其一,对前人注文的纠谬。王应麟不盲目信从他人注 文,对前代及当代之注总能审慎考证,发现并纠正了许多错 误。如《凼学纪闻》卷2《书》中,纠阮逸注之误:“《中说》薛 收曰:‘古人作元命,其能至乎?’阮逸注云:‘《元命包》,《易 书》也。’愚按:《春秋纬》有《元命包》,《易书》有《元包》。薛 收盖谓‘自作元命’,其言见于《吕刑》,阮注误矣。”又如,该 书卷12(考史》:“《乐书》作十九章,《索隐》云:‘《安世房中 乐》。’今考之《汉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 章。《索隐》误。” 收稿日期:2008~06—21
王应瞵(1223--1296),字伯厚,自号深宁居士,又称厚斋 先生。浙江宁波人。官至礼都尚书。在南宋疑古之风的熏 染下,王应麟兼采众家,广征博引,遍考四部,在文献学领域 取得r巨大成就。其中《困学纪闻》作为体现其文献学成就 的代表之作,不仅博得了时人的赞誉,而且赢得了后人的推 崇。本文拟就《困学纪闻》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价值作以分析。 王应麟治学,重视对史实的考证,这在《困学纪闻》中表 现突出。《困学纪闻》凡20卷,除卷1l至卷16专为考史外, 其他各卷也往往涉及考证内容。在具体考证时,王应麟灵活 运用多种考证方法,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经史百家、诸子 文集中的讹误之处做了精审考证和纠谬。对此,四库馆臣称 赞说:“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 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抵,未可妄诋以空言。……

王应麟简介

王应麟简介

王应麟简介《》译文《三字经》,是我国知名度极高的儿童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

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不管《三字经》的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

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

”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应麟学术渊源考_马丽丽

王应麟学术渊源考_马丽丽

师史 独善 以接 陆学 ”②。 此 亦 有 可 疑之 处 , 其 一 , 袁桶 曾亲 炙 王 应
麟达 十年 之久 ,但 是袁 确于 《延佑 四明志 ·人 物考 》 中 只称 王 搞 “幼 学 于里 师 楼 防 ”③, 而 没 有 提 到史 弥 巩 其 二 , 据 《王 深 宁 先 生 年 谱 》, 淳佑 元年 , 王捣通 判 婴州 , 二 年 , 史 弥 巩 也知 姿 州 , 与 王 搞 “同 事 相得 ”④。若 王捣 师 从 史 弥 巩 , 则 仅 称 “同事 ”就 有 失 师 弟 子 之 礼 , 盖王 捣与 史弥巩二 人 同为官 于婆州 , 相识 相知 , 此 时 , 史 弥巩 年 己七十 , 王捣 盖 以长 辈之礼尊 之 , 而不一 定拜 师学 艺 。 如果 王搞 没 有 拜史 独善 为师 , 则 王 氏家 学 中 就不 会 有 陆学 思 想 。 假 使 王捣 真 的师从 于史 弥巩 , 史 氏所 继 承之 陆 学 思想 似 乎 也很 难 影 响 到王 应
撰 《阴符经 讲义 》, 楼 防 曾为 此 书作 序 , 明示 作 序 时 间 是 “宝 庆 二 年
秋 八月 ” , 则 楼 防一 定 卒 于 此 年 之后 。 由此 , 我们 可 以推 算 楼 防大概 卒 于 至 一 年 这七 年 间 。 而王 应 麟 生 于 年 , 也 只有 年 , 年 只有 四岁 , 至 岁 , 因此 , 王应 麟 似乎 来
年版 。 《延 佑 四 明志 》 卷 人 物 考 尸应麟 ”。
聆听 , 这也 可证王 应麟 似 乎确 实 没 有 亲及 楼 门 。 既 然王 应 麟 并 没 有拜 楼 防为师 , 这个 结论 对 于全 祖 望所 谓 “从楼 迁 斋 以接 吕氏 ”之
说来 讲就如 釜底 抽薪 了 。

王应麟与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嬗变

王应麟与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嬗变

谢谢观看
图书目录
图书目录
第一章近五十年王应麟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一 20世纪60—80年代的王应麟研究 二 20世纪90年代的王应麟研究 三 21世纪以来的王应麟研究 四近十年的《三字经》研究 小结 第二章宋代以前的学术形态嬗变与王应麟的学术风格 一商周的学术形态 二汉唐的经学传统 三宋代文献的发达 四两宋学术的嬗变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钱茂伟,1962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1984)、浙江大学历史学硕士(1987)、华东 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2000)、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2002)。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硕 士生导师、史学史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 象、宁波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专业 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浙江历史文化、明清史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60多篇。独著《明代史学的历 程》(2003)、《明代史学编年考》(2000)、《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型嬗变》(2010)、《姚江书院派研究》 (2005)、《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2004)、《浙东学术史话》(1999)、《宁波历史与 传统文化》(2007),合著有《浙东史学研究述评》(2009)、《遗民史家谈迁传》(2006,合著)、《一诺九 鼎——朱葆三传》(2008,合著)、《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2004,合著)、《宁波通史·元明 卷》(2009,合著)、《浙东学术史》(1993,副主编)等。标点整理《皇明通纪》(2008)。
王应麟与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嬗 变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张三夕杨毅提要:王应麟为宋末一代大儒,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

本文论述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详细分析前人之观点,指出其得失;二是在全面考察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及其文集的基础上,从师承、思想及学术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吕祖谦,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关键词:王应麟朱熹吕祖谦学术渊源作者张三夕,男,195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毅,女,198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武汉430079)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

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官至礼部尚书。

宋亡,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二十年后卒。

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5困学纪闻6、5玉海6等七百余卷。

王应麟蔚为一代大儒,是宋末元初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

本文在全面把握王应麟学术著作及文集的基础上,针对以往讨论的薄弱部分,从多方面来分析,力求使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展示的更为充分贴切。

一关于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历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源自朱熹,二是认为他兼治众家,不主一说,以吕祖谦为主。

(一)源自朱熹明代贝琼(1310)1384)在为王应麟之孙王厚孙所作5故福建儒学提举王公墓志铭6中首次提到了王应麟的学术渊源问题,其曰:宋之南文献故家多萃于四明,而世其学者有王公叔载焉。

盖自厚斋尚书倡学者以考亭朱氏之说,一时从之而变。

故今粹然皆出于正,无陆氏偏驳之弊,而叔载又能守之不失。

¹王应麟的家乡鄞县,正处四明,该地陆学十分兴盛,有/四明之学多陆氏0之称。

贝琼认为正是王应麟提倡朱熹之学,四明之地的学术风气得以回到朱熹学统的正道,不再有陆氏心学的偏驳之弊。

他把王应麟视为朱熹传人之意甚明。

元代黄溍论及四明之学曾曰:/时四明之学祖陆氏而宗杨、袁,其言¹贝琼:5清江文集6,5四库全书6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28册,第493页。

朱子之学者自黄氏震、史氏蒙卿始。

0¹和贝琼同时的学者王祎(1322)1373)也曾曰:/陆氏之传为慈湖杨简氏、洁斋袁燮氏,皆四明人,故四明学者祖陆氏而宗杨、袁,朱氏之学弗道也。

东发黄震氏、果斋史蒙卿氏者出,而后朱氏之学始行于四明。

0º二人都认为自从黄震、史蒙卿出现后,朱熹之学才流行于四明之地,并未提及王应麟,可见在他们看来,王应麟并不算是朱熹继承人,至少不是重要的继承人。

黄溍生活在元代,距王应麟不远,且与王应麟之子王昌世交情甚好,撰有5王昌世墓志铭6,其观点当引起重视。

朱熹理学在明代是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正如王祎所说:/今国家建学立师,设科取士一用朱氏说,天下学者咸推朱氏为大宗,而四明陆氏之学莫或讲矣。

0贝琼首次提出王应麟在四明之地倡朱氏之说,但又并未指出二人渊源何在,不免有借王应麟为朱子之传人来标榜王叔载之意。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在编撰5宋元学案6时,继承了贝琼的观点,对于王应麟的学术概貌,如此描述:然则,四明之学以朱而变陆者,同时凡三人矣:史果斋也、黄东发也、王伯厚也。

三人学术既同归矣,而其倡和之言不可得闻,何也?厚斋著书之法,则在西山真为肖子矣。

»黄百家认为王应麟学术指归和史蒙卿、黄震一样,皆为朱子之学。

王应麟与朱子的渊源是由真德秀联系起来,黄百家本意也是要将王应麟列于5西山真氏学案6。

清朝四库馆臣于王应麟著作提要中描述王应麟学术之得失,亦提到王应麟学术出于朱熹。

5困学纪闻6提要曰: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

虽渊源亦出朱子,然书中辨正朱子语误数条,如5论语注6 /不舍昼夜0/舍0字之音,5孟子注6曹交曹君之弟,及谓5大戴礼6为郑康成注之类,皆考证是非,不相阿附,不肯如元胡炳文诸人坚持门户,亦不至如明杨慎、陈耀文、国朝毛奇龄诸人肆相攻击,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弇陋。

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

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

¼5通鉴答问6提要曰:书以5通鉴答问6为名,而多涉于朱子5纲目6,盖5纲目6本因5通鉴6而作,故应麟所论出入于二书之间。

,,与应麟所著他书殊不相类,其真赝盖不可知。

或南宋末年洛、闽道盛势足以倾动一世,莫不依草附木假借末光。

王厚孙刻5玉海6时遂伪作此编,以附其祖于道学欤?然别无显证,无由确验其非,姑取其大旨之不诡于正可矣。

½在认为王应麟学出朱子的同时,四库馆臣还有如下观点值得注意:一是王应麟没有像元胡炳文诸人那样坚持门户之见,能够兼收并取汉宋之学,可见其学术并不是全部采自朱熹。

二是四库馆臣认为5通鉴答问6道学气与其他著作不同,有可能是王厚孙伪作,附其祖于道学,借以抬高其地位,似又指明王应麟的学术不属于道学一类,而与朱熹之学有别。

在四库馆臣那里,王应麟渊源出自朱子似乎已是人所共知,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并未在深层上揭示王应麟学术与朱学的联系,甚至在论述中还提出了对王应麟学出朱子的质疑。

1974年,钱穆在5王深宁学述6一文中,专门探讨了王应麟与朱熹之学的联系,认为王应麟学问源自朱子是/自元以下学术界之公论0。

现就其论据一一分析之。

1.援引前人认为王应麟学出朱子的观点,如贝琼、四库馆臣。

已于前详辨之,此不赘述。

2.对朱、吕二人称谓不同。

钱穆曰:/深宁引朱子,必称文公,又曰子朱子。

其于东莱,则或称先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¹º»¼½黄溍:5程先生墓志铭6,见5文献集6,5四库全书6本,第1209册562页。

王祎:5送乐仲本序6,见5王忠文集6,5四库全书6本,第1226册114页。

黄宗羲:5宋元学案6,中华书局,1986年,第2858页。

5困学纪闻提要6,见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商务印书馆,第23册41页。

5通鉴答问提要6,见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商务印书馆,第17册81页。

儒。

其于朱吕两人之轻重,即此小节可见,亦可见谢山言之无证。

0王应麟著作中提及吕祖谦时,多用他的谥号吕成公,确如钱穆所言,也有数次以/先儒0来指称。

但王应麟亦曾用/先儒0来指称朱熹,如5困学纪闻6卷六:介子推曰:/身将隐,焉用文之?0君了之潜也,名不可得闻。

先儒谓召平高于四皓,申屠蟠贤于郭泰。

此句亦见于5朱子语类6:/召平高于四皓,但不知高后时此四人在甚处。

0所以,从王应麟/先儒0之称呼,无法考证其对朱、吕之轻重。

对于/子0的尊称,王应麟亦曾用于吕祖谦,如5困学纪闻6卷二o:/鸡鸣咸盥栉,问讯谨暄凉:朱子之诏童蒙也。

观起之早晏,知家之兴废:吕子之训门人也。

0的确,王应麟称/朱子0次数多于/吕子0,但历来学者称吕祖谦为/吕子0者相当少,王应麟乃其中一位,可见对于吕祖谦相当尊敬。

3.王应麟与明末顾炎武身世相同,5困学纪闻6与5日知录6极为相似,可以顾炎武之思想来反观王应麟。

5王深宁学述6一文中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分析王应麟与顾炎武之间的联系,多集中于二人对亡国之悲和自我修持的认同上。

对二人思想之联系,钱穆列举王应麟5诸经通议序6中曰:/圣人作经载道,学者因经明道。

0并由此得出:/深宁言作经载道,因经明道,亦可谓即是亭林经学即理学之先声。

0顾炎武生于明末清初,与王应麟身世极为相似,其代表著作5日知录6考证经史,确是受5困学纪闻6一书影响甚大。

窃以为仅由二人身世之感相同,对经学都很重视,就将顾炎武之思想特征加于王应麟身上,太为牵强。

4.王学麟学术精神血脉不失为朱子之嫡传,在治经、治诗、重视小学及理学思想上皆是源自朱熹。

对于王应麟与朱子之学面貌不同的事实,钱穆如此说:/东发、深宁二人,乃于朱学流衍中,能兼得博文、约礼二者。

惟东发似稍偏于性道,深宁似稍偏于经史。

然虽畸轻畸重,各求一以贯之,固非偏于此而绝于彼。

0钱穆之结论多由单例得出,且王应麟生活之时代,道学已被视为正统,朱熹及其5四书章句集注6极受统治者推崇,王应麟治经、治诗受到朱熹之影响也无足为奇。

众所周知,钱穆极其喜欢朱熹,曾说:/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0¹将王应麟归于朱熹学脉,当也有此偏爱之影响。

且钱穆的论述中,皆举5困学纪闻6论证,5困学纪闻6是王应麟代表作,但不能代表王应麟所有著作,也不能由此来概括王应麟之学术总面貌。

钱氏极为批驳全祖望/深宁学出东莱0的观点,但整篇文章中没有提及吕祖谦之学术及王应麟与其不同之处。

故其观点也不能让人信服。

今人论及王应麟学术渊源时,也有不少持其学出朱子之观点,如台湾何泽恒5论王应麟之经史学6、吕美雀5王应麟著述考6、何俊5南宋儒学建构6等,但论据多是在钱穆基础上的发挥。

(二)不名一师,以吕祖谦为主王应麟不名一师,学术主要渊自吕祖谦之说法,首先来自全祖望。

全祖望5宋元学案6,始别为5深宁学案6,其言曰:四明之学多陆氏,深宁之父,亦师史独善以接陆学。

而深宁绍其家训。

又从王子文以接朱氏,从楼迂斋以接吕氏,又尝与汤东涧游。

东涧亦兼治朱吕陆之学者也。

和齐斟酌,不名一师。

º又作5同谷三先生书院记6,其言曰:王尚书深宁,独得吕学之大宗。

或曰:深宁之学,得之王氏埜,徐氏凤,王、徐得之西山真氏,实自詹公元善之门。

而又颇疑吕学未免和光同尘之失,则子之推为吕氏世嫡也,何欤?曰:深宁论学,盖亦兼取诸家。

然其综罗文献,实师法东莱。

况深宁少师迂斋,则固明招之传也。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¹º»钱穆:5朱子新学案6,巴蜀书社,1986年,第1页。

黄宗羲:5宋元学案6,中华书局,1986年,第2856页。

全祖望:5鲒埼亭集外编6,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71页。

其又为5宋王尚书画像记6,亦曰:先生之学,私淑东莱,而兼综建安、江右、永嘉之传。

¹全祖望认为王应麟不名一师,于朱、吕、陆三家都有渊源,在综罗文献上,主要是得吕学之大宗。

总观王应麟十三部学术著作,综罗文献确是其一个显著特点,和吕祖谦极为相似。

全祖望论述涉及到王应麟总体学术情况,而不是仅仅就5困学纪闻6一部著作来得出结论,从而使得这一结论较为令人信服。

但全氏仅指出了王应麟与吕祖谦在学术特色上的相似,还未涉及到钱穆所说的/精神血脉0,这也是其遭到钱穆大力批判的一个原因。

童槐5四明文献集后序6也持此种观点,其言曰:先生承明招学派,兼绍朱、陆,旁逮永嘉,凡讲求心性、抽讨载籍、究明古今、经制治法,可以佐庙谟裨掌故者,罄生平著书之蕴一见诸文。

故所列各首经史,理学隐现其中,大而法象舆地,小而名物数度,无不研极原本,昌黎所谓/侈之以诗书六艺之学,先圣贤之德音,以成其文,以辅其贤0,非大儒孰能与于斯?,,昔西山真氏卜吕成公有千载之功、数世之泽,先生与成公代兴者,斯文功泽之远且广,则吾乡固不得而私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