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分析总结.docx
中药制剂分析范文

中药制剂分析范文中药制剂是指由中草药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和方法处理后,制成适合人体吸收、利用和药效稳定的剂型。
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保证其质量、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和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成分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
其中,理化性质分析是中药制剂研究的基础,它通过测定中药制剂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外观、溶解性、熔点、燃烧特性等,来判断药物的性质和纯度。
成分分析是中药制剂研究的核心,它主要通过对中药制剂的化学组成和内容物进行分析,如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含量、酸碱度、氨基酸组成、微量元素含量等。
质量控制是中药制剂研究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和指标,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和控制。
在中药制剂的分析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药效不稳定、含量测定困难、成分相互干扰等。
药效不稳定是指中药制剂在长时间储存或外界环境变化下,其有效成分可能发生降解、转化或丧失,从而导致药效降低或丧失。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中药制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药效参比等方法,对药物进行有效保护和稳定。
含量测定困难是指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且样品的复杂性使得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更加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以提高对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成分相互干扰是指中药制剂中的多种成分可能相互干扰,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中药制剂样品进行提取、纯化和分离等处理,以分别获得各个成分,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其中的含量和纯度。
总之,中药制剂是中草药经过加工工艺制成的药物剂型,其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中药制剂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药效不稳定、含量测定困难和成分相互干扰等问题,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整分析方法、加强质量控制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

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一、概述本报告旨在总结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影响因素。
中药制剂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然而,由于中药制剂的成分复杂,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有时难以完全揭示。
通过本次临床总结,我们希望更好地理解中药制剂的特点和需求,为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次临床总结纳入了近期发表的关于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共计10项。
我们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制剂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1. 临床效果中药制剂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某些中药制剂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等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疾病,如癌症、急性心肌梗死等,中药制剂的疗效尚不明确。
2. 安全性大部分中药制剂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中药制剂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高,应谨慎使用。
3. 影响因素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制剂的质量、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时间及剂量等。
此外,不同疾病对中药制剂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四、讨论本次临床总结发现,中药制剂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
为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 优化制备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2. 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如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评估。
4. 重视相互作用研究:明确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中药制剂的认识和依从性,确保用药安全。
6. 关注耐药性问题:随着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关注耐药性问题对保证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医院中药制剂工作总结

医院中药制剂工作总结第1篇:医院中药制剂研究计划郓城县中医医院院内中药制剂研制计划中医离不开中药,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临床特色的体现和支撑,专科专病建设更不能没有特色制剂,为进一步发展医院重点专科特色建设,医院要求每个重点专科,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建立新药研制计划,根据临床需要,力争每个重点专科在本五年规划周期内,研制出2-4种医院新药制剂。
为确保中药制剂质量,及计划的顺利推进,现制定制剂研制计划如下:一、研制目标到2014年底,力争每个重点专科研制出2-4种特色明显、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科室新药制剂。
二、研制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毒副作用少的优势。
三、研制计划与措施1、重视制剂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定期组织制剂人员和制剂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选派制剂技术人员到上级中医院制剂中心或具有一定规模中药生产企业参观学习,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加强我院制剂室技术力量。
2、完善中药制剂室建设医院投入资金完善制剂室配套设施,购置中药浓缩提取装置、全自动口服液灌装机、颗粒制粒机、制丸机、包衣机,争取建设口服液制剂生产线、颗粒制剂生产线、外用制剂生产线。
3、大力开展申报注册,满足专科专病建设需要随着我院业务不断发展,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中风病、颈肩腰腿痛病的的防治与康复,糖尿病的防治等,在县域内优势明显,目前医院院内制剂,已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
因此,医院要大力开展中药新资金申报注册,力争实现我院“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
4、建立严格的质控措施院内制剂仅限本院使用,根据《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二甲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山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工作细则》等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及规范要求,制定全面的质控标准,确保制剂质量和安全。
5、充分调动临床科室的积极性自制制剂的研究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很多经典名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临床实验总结报告

中药制剂临床实验总结报告一、引言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中药制剂临床实验的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药制剂临床实验的结果和发现,为中药制剂的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设计。
纳入140名具有相关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70人,对照组70人。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药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
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评估、生化指标检测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旨在全面评价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
三、结果与讨论3.1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咳嗽、头痛、发热等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这表明中药制剂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3.2 生化指标检测我们还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
实验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如血糖、血脂等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这说明中药制剂在调节患者生化指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3.3 不良反应监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监测。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且不良反应多为轻度或中度,且能够自行缓解。
这说明中药制剂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对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四、结论通过本次中药制剂临床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中药制剂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生化指标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
这为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然而,由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我们仍需进一步开展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致谢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参与本临床实验的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付出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协助和配合,我们无法完成这项研究。
同时,也要感谢学校和资助机构对本研究的支持和资助。
六、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中药制剂临床实验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杂志,2020,10(2):123-130.[2] 王五,赵六.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评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中药制剂分析

现代中药制剂存在的 问题及发展前景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是指按一定质量标准将中药制成 适合临床用药需求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 法、用量的具体药物,简称制剂。 药物剂型:是指适应预防、治疗和诊断 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成品外观、 使用方面问题
存在 问题
使用剂型较 传统,新剂 型难以突破 中药制剂 工艺研究 问题
中药制剂
存在问题(与化学药物相比)
粗:外观粗糙,不如化学药 光滑细腻;有效成分纯度不 高,组成复杂
大:体积、用药剂量一般 均大于化学药物,相差几 倍或几十倍
黑:中药制剂一般以棕黑 色、黄棕色、褐色为主, 颜色深,而化学药以无色、 浅色为主
中药制剂
整个工艺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辅料选用研究不 充分
工艺研 究问题
研究用药材与实际生产 不一样
忽视对药材的前处理研究
中药制剂
中药剂型
汤剂
片剂、胶囊、注 射剂、颗粒剂和 气雾剂等
缓控释剂型
丸、散、 膏、丹 等
西药剂型
靶向给药剂型
脉冲式、自调 式给药剂型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是否应该现代化?
传统剂型不易 被国外接受 传统医药越来 越受重视
复方丹参滴丸
YES
中药制剂
HOW?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 中药现代化发展
中药指纹图谱 纳米技术
产业现代化推动中 药现代化发展
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1. 吴任宏, 马珍珍, 陶洪涛, 等. 浅谈中药现代化发展现状[J]. 中外企 业家, 2012, 4: 033. 2. 谢兴亮, 杨明, 岳鹏飞. 对中药制剂 “粗大黑” 问题的辩证解析 [J]. 医药导报, 2010, 29(8): 1054-1056. 3. 王方升. 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药事, 2009 (1): 52-55J]. 中国药房, 2008, 19(27): 2157-2158. 5. 陈东河. 中药剂型发展的思考[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0 (2): 112-112. 6. 武志昂, 毕开顺. 关于中药现代化思潮的评述 (一)[J]. 中国医药导 刊, 2007, 9(4): 267-271. 7. 梅全喜, 曾聪彦. 试论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 [J][J]. 临床药物 治疗杂志, 2009, 7(2): 23-28.
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

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一、引言中药制剂是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疗效、安全性以及合理应用的范围和方法。
二、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包括传统的中医药疾病诊治、现代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康复护理等。
通过对中医药标准中药材、制剂加工制作工艺流程的控制,可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稳定性。
三、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与临床应用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是中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制剂进行疗效评价,可以客观评估其药效、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中药的优化制剂和合理应用。
四、中药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估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五、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是中药临床研究和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合理选择中药制剂,结合中医药诊断,发挥中药制剂的优势,提高中药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结论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疗效。
然而,在使用中药制剂时,还需注意合理应用和监测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继续加强临床研究和质量监管,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七、参考文献1.李某某,韩某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C].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2.张某某,王某某.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材杂志. 2010, 35(5): 617-620.3.王某某,刘某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10): 2784-2787.以上是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的内容,通过对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疗效、安全性和合理应用的总结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提高中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 -回复

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回复以下是一个1500-2000字的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的示例:中药制剂临床总结报告一、引言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药制剂是通过将中药煎煮、浸泡、蒸馏或提取等方法制成的药物形式,以方便服用和提高疗效。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二、中药制剂的种类及制备方法中药制剂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丸剂、散剂、煎剂、浸膏、蒸馏剂和提取剂等。
丸剂是将中药煎煮后,将煎液制成颗粒、丸、散或胶囊等药物形式。
散剂则是将中药原料研磨成粉末,并进行混合制剂。
煎剂是将中药原料煎煮后,将药液作为口服或外用药物使用。
浸膏则是将中药原料浸泡、蒸馏或提取后制成的膏状药物形式。
蒸馏剂及提取剂则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制剂而成。
三、中药制剂的药效中药制剂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丸剂能够方便患者服用,并且具有稳定效果的特点。
散剂则因其分散性好,易溶解,能够快速起效。
煎剂则能够充分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吸收和疗效。
浸膏、蒸馏剂和提取剂则因其制剂工艺不同,具有各自特点。
总的来说,中药制剂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四、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一直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药物形式。
这主要归因于中药原料经过煎煮或特定的制剂工艺后,其毒性成分会得到破坏或减少。
此外,中药制剂通常采用多种原料的组合,相互之间能够起到协同作用和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
然而,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仍然需要临床乃至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五、中药制剂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中药制剂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一是制剂工艺的改进,以提高中药疗效和可溶性;二是中药制剂在治疗慢性病和肿瘤等领域的应用;三是与西药的结合,以发挥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四是药物安全性的研究,以确保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或其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提取、浓缩、炮制等工艺制成的中药产品。
中药制剂的分析是为了确定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控性,以便用于临床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和讨论。
一、分析方法中药制剂的分析主要包括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种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
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可用于评估中药制剂中的生物活性和毒性。
物理学方法主要包括颗粒度测定、比表面积测定、溶解度测定等,可用于了解中药制剂的物理特性和药效特点。
二、分析内容中药制剂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药材鉴别、质量控制、有效成分分析、毒性评价等。
药材鉴别是通过外观、显微特征、化学特性等方法来确定药材的真伪和种类。
质量控制是通过检测中药制剂中的不同指标,如含量、溶解度、颗粒度等来确定其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有效成分分析是用化学、光谱等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并进行定量分析。
毒性评价是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来评估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
三、分析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首先,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鉴定和定量。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技术可以分离和定量中药制剂中的多种成分;质谱技术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和定性分析。
其次,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分析和毒性评价更加准确和可靠。
例如,PCR技术可以迅速鉴定中药制剂中的基因序列;细胞毒性实验可以评估中药制剂对人体细胞的毒副作用。
此外,仪器分析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更加方便和快速。
例如,颗粒度测定仪和比表面积测定仪可以快速测定中药制剂的颗粒大小和表面特征。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的分析是为了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控性,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或填空: 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对中药制剂的原料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 制剂的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 量检测。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用中医药理论为 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中药制剂的杂质来源多途径性;有效 成分的非单一性;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国家药品标准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取样必须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
取样的基本原则: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代表性。
粉末状样品可用圆锥四分法取样。
常用提取方法:溶液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 常用净化方法:液 一液萃取法、色谱法、沉淀法、盐析法、固相微萃取 鉴别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包括:制 ________一般杂质检查包括: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及残留溶剂等。
性状鉴别包括:颜色、形态、形状、气、味、其他(光泽感、滑腻感等)显微鉴别: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
适用于含原生药粉的制剂鉴别。
理化定性鉴别方法有: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
其中以薄层色谱法( TLC )最常用。
杂质限量计算: 杂质最大允许量杂质限量(L )=标准溶液的体积(上一标准溶液的浓度(C ) 100% 杂质限量= ---- 100%样品量 中药材、中药制剂和一些有机药物中重金属的检出通常先将药品灼烧破坏,温度需控制在 硫代乙酰胺试液与重金属的反应最佳 PH 值是3i 5o砷盐检验法中古祭法基本原理:锌和酸作用产生初生态氢与供试品中微量砷盐化合物反应生成挥发性砷化氢AsO3 + 3Zn+9H →AsH3 ↑ +3Zn +3H2O砷化氢与溴化汞试纸作用(颜色) AsH3+2HgBr2 →2HBr+AsH (HgBr )2(黄色)AsH3+3HgBr2 →3HBr +As (HgBr )3(棕色) 醋酸铅棉花的作用:吸收除去 H g S砷盐检验法中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 法)既可作为作为砷盐的限量测定方法又能作为砷盐的含量测定。
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指水分、结晶水,也包括其他挥发 ____________ 性的物质如乙醇等。
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采用甲苯法测定水分时,测定前甲苯需用水饱和,以避免其 ________________ 量水混合。
生理灰分(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后,不溶于盐酸的灰分 )的组份差别在于钙盐。
西洋参中人参的检查、乌头酯型生物碱(附子理中丸中乌头碱的检查)属于特殊杂质的检杳 制川乌中酯型生物碱的检杳:比色法:双酯型生物碱在碱性条件下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异羟肟酸, 再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的异羟肟酸铁。
农药残留的提取最常用乙腈和丙酮,现在丙酮被广泛利用,提取方法有索氏提__________农药残留的测定以色谱分离方法为主,其中气相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使用更广泛。
样品的粉碎必须反复粉碎或碾磨,让其全部通过筛孔,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样品的分离纯化中消化法常用的破坏方法有湿法消化和干法消化法。
湿法消化加热灼烧时,温度控制____________ 在420C 以下,避免被测金属化合物挥发。
中药制剂分析复习1. 2. 3. 4. 5. 6. 7.8. 9. 1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28.样品量(S ) L=VC 100% S500-600 C29. 含量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主要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线性、范围和稳定性。
定量分析准确性常用加样回收法。
30. 回收率(%)=(C-A)/B × 100% A :被测物含量; B :被测物对照品; C :总量。
31. 回收率一般要求在95%〜105% ,操作步骤繁复,可降低至90%。
一般RSD≤3%。
32.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者参考值接近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
精密度指该法经多次取样测定同一个均匀样品,各测定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一般用标准偏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或质量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33. 化学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测定中药制剂中含量___________34. 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法要求被测成分本身或其显色产物对可见-紫外光具有选择性吸收。
35. 薄层色谱常用的吸附剂:加有煅石膏作粘合剂的商品硅胶G:加有荧光剂的硅胶GF254等。
36. 薄层点样要求:点样距离底边1cm ,原点直径不大于3mm。
37. 薄层色谱的供试液净化方法:单_________38. 影响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因素:样_____________薄层色谱中的作用;温度的影响39. 薄层扫描最常用定量方法是外标法:内标法的优点在于定量准确度与点样量无关:40. 气相色谱法主要利用保留值进行定性,适宜样品为含有_________制成挥发性衍生物的制剂。
41. GC法和HPLC法利用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
42. GC法适用性试验:理论板数n;分离度R: —般R≥1.5: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2.0%:拖尾因子:T应在0.95~1.05之间。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极性、非极性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44. 中药制剂分析,采用HPLC进行指标成分定量测定常用C18反相(ODS )柱加以分离测定。
4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适用:①能测定几乎全部金属元素和一些半金属元素;②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及中药材中重金属、毒害元素及微量元素的检测。
46. 薄层色谱法中,由于硅胶本身有弱酸性,对碱性物质吸附较强,故可使Rf较小或影响分离使斑点拖尾,克服的方法如____________ 47. 用C18柱进行生物碱HPLC测定时,为克服游离硅醇基影响可:①改进流动相:加入硅醇抑制剂(乙二胺等):合适PH下,加入低浓度离子对试剂(隐蔽试剂):加入季铵盐试剂。
②固定相改进48. 盐酸镁粉显色反应用于鉴别黄酮。
49. 有机酸的提取分离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水蒸气蒸馏法50. 天然牛黄是牛的胆结石。
主要含胆汁酸(胆酸、去氧胆酸)和胆色素(胆红素)。
胆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是酸碱滴定法、比色法、薄层扫描法。
51. 麝香主要质量控制成分是麝香酮,主要定量方法有GC法。
52. 斑蝥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斑蝥酸酐,用于斑蝥素含量测定的方法为GC法。
53. 雄黄的主要成分:As2S2:朱砂的主要成分:HgS:矿物药的常用分解方法:干法和湿法。
54. 蜜丸的前处理:蜜丸用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直接加溶剂进行提取;(注意防回收率降低)称取定量蜜丸置研钵中,加入一定量硅藻土研磨直至蜜丸均匀分散或蜜丸置容器内,加适量水或醇使蜜丸溶散,然后加入适量硅藻土搅匀55. 颗粒剂的前处理:大多颗粒剂经过提取,相对较纯净;若全部为药材提取物,可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溶解或提取;含药材细粉的颗粒剂,要注意提取溶剂的渗透性:采用超声提取法或回流提取法;避免糖、糊精等辅料对测定的干扰56. 栓剂的前处理:减少基质的干扰。
将栓剂与硅藻土等惰性材料混合、研匀,转入回流提取器中,用适宜的溶剂回流提取,具体如下:(1).亲水性基质:有机溶剂提取(2).油脂性基质:水或稀醇提取。
57. 膏药的前处理:基质为亲油性,利用基质易溶于氯仿的性质,将基质除去后再分析。
58. 巴布膏剂的前处理:基质为亲水性,可用极性溶剂将基质和药物先与盖衬分离再净化。
59. 中药注射剂:糅质检查:注射液Iml,加含1%鸡蛋清生理盐水,放置十分钟不得出现混浊或沉淀。
60. 天然产物中提取对照品验证纯度应在98%以上,方可供含量测定。
61. 药品的特性是安全有效、稳定和质量可控;药品质量标准的特征是权威性、 ___________62. 制定质量标准的前提:药________63. 中药制剂标准的处方量中重量以g为单位,容量以mj_为单位。
处方中全处方量应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的成品量为准。
64. 线性关系考察过程中,薄层扫描法的r值应在0.995以上。
二、简答1. 简述中药制剂中结合蒽醌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答:蒽醌苷类极性较强,可以用极性溶剂提取,通常是取游离蒽醌测定项下的药渣将苷提出,水解成苷元后再测定;也可将药渣先行酸水解,然后用非极性溶剂提取苷元后测定;或取待测样品先行酸水解,然后用非极性溶剂提取苷元后测定,其结果为总蒽醌含量,从中减去游离蒽醌含量,即得结合蒽醌的含量。
2. 论述如何选定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药味及其测定成分答:一、药味的选定:根据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首选处方中主药、贵重药、毒剧药制定含量测定项目,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处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药剂处方中首选其君药建立含量测定项目。
二、测定药味选择以后,选定某一成分为定量指标,一般应遵循:⑴测定有效成分⑵测定毒性成分⑶测定总成分⑷对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测定指标性成分;测定浸出物;以某一物理常数为测定指标⑸测定易损失成分⑹测定专属性成分⑺测定成分应尽量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与药理作用和主治功能一致。
3. 试述滴丸剂的质量分析特点应注意减少基质的干扰。
将滴丸剂与硅藻土等惰性材料混合、研匀,转入回流提取器中,用适宜的溶剂回流提取:1).亲水性基质:有机溶剂提取2).油脂性基质:水或稀醇提取。
若油脂性基质还可将栓剂切小块,加水,于温水浴融化、搅拌,取出于冰浴中再使基质凝固,滤出水溶液,如此反复2至3次,可将水溶性成分提取出来。
对一些酸、碱性指标成分,可通过酸化或碱化处理,让其游离或成盐后,用水或有机溶剂萃取。
4. 薄层扫描法方法学考察时作标准曲线的目的何在?检查所选择的散射参数SX值是否适宜。
考察工作曲线是否过原点,以便确定采用一点法或二点法定量确定点样量的线性范围。
5. 片剂的一般质量要求性状: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不得有严重花斑及特殊异物重量差异:应作重量差异检查,且重量差异必须符合药典规定崩解时限:凡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以及供含化、咀嚼的片剂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各类片剂都应作崩解时限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药典规定。
硬度(或脆碎度):硬度(又称抗张强度或破碎强度)和碎度微生物限度标准:不含原药材的:细菌数不得超过1000个/g ,霉菌、酵母菌不得超过100个/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