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

基层医院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
基层医院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 C 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原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 7 版)》(主编:沈晓明、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护理学(第 4 版)》(主编: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6 月~2 岁小儿多见,大便次数增多(跃3 次/日,每天可达10 余次),大便稀黄、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2.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偶见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4~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 C D-10: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3)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血气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口服补液盐:轻症患者早期使用。 2.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患者及时使用。 3.肠道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 4.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八)住院恢复4~5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电解质。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一般状况良好。 2.无呕吐,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两种方法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精品

【关键字】情况、方法、系统、有效、平衡、合作、发现、研究、特点、关键、能力、作用、标准、结构、检验、分析、保护、纠正、支持、调整、改善、促进、提高、明显好转 两种方法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 察 【摘要】目的分析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6月~11月我院诊治的11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观察组采用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0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9%,两组比较(χ2=5.53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满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思密达;妈咪爱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疾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笔者采用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7例,与思密达治疗的53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为2009年6月~11月我院诊治的11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1~6个月,平均(4.8±1.8)个月;病程5~10 d,平均(3.2±1.4)d。全部病

例均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便,夹有奶瓣或不消化物,无脓血及黏液血便,伴或不伴发热、呕吐。遵照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原则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7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预防、纠正脱水,维持水电酸碱平衡,保护心、肺、肾及脑细胞功能,对症支持治疗,调整饮食。同时对照组给予思密达治疗,<1岁为1袋/d(每小袋内含双八面体蒙脱石3g,葡萄糖0.749g,糖精钠0.007g,香兰素0.004g),分3次口服,1~2岁每日1~2袋,分3次口服,并于两餐间空腹服用,首剂加倍。观察组采用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妈咪爱散剂≤1岁的0.5g/次;>1岁的1g/次,每日2次口服,冲温水冲服,思密达用法同对照组。两组根据患儿恢复情况疗程3~10 d。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3天内腹泻消失、脱水纠正、大便呈黄软便,大便≤2次/d,体温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好转:3天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呈稀便,水分减少,大便≥4次/d,脱水明显好转,体温正常或低热,症状和体征改善,大便常规好转;无效:3天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大便常规无好转。痊愈+好转=总有效。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 3.02%,观察组的总

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探讨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在多种炎性细胞参与下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小儿支气管哮喘可出现急性发作,及时有效控制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有助于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抗炎治疗是控制患儿哮喘继续发作的重要措施,尽快解除患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状态,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状态,抑制气道分泌,减轻气道炎性反应,纠正低氧血症,保证通气和换气功能正常进行。在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选择药物和给药途径对哮喘控制效果有重要影响。雾化吸入已经被广泛应用,能够在局部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减少药物全身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雾化吸入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药物通过吸入进入气道,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病变部位药物浓度高,药效显著。雾化吸入同时能够对呼吸道黏膜有湿化作用,能够湿化痰液,便于痰液咯出。在儿科应用,有利于患儿配合,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2-3]。 沙丁胺醇能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气道解除支气管痉挛,布地奈德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同 时能够抑制免疫反应,能够消除气道炎性反应,提高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敏感性,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二药联合雾化吸入具有协同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硫酸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能够显著控制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改善症状显著,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分会呼吸学组.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 [2] 孟 文.沙丁胺醇及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J].华夏医学,2005,18(6):1034. [3] 曾慧勤,罗家德.氧气驱动布地奈德加沙丁氨醇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70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8(3):154. [收稿日期:2012-09-13 编校:赵英/潘宏竹] 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探讨 段武琼,周长怀,张 娟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 安康 725000) [摘 要] 目的:探讨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诊断为轮病毒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4例,对照组在采用免乳糖饮食、炎琥宁抗病毒、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思密达,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3d55.1%,6d37.1%,6d总转阴率96%,平均住院5.21(4.5±0.71)d,对照组总有效率73.14%,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3d29.7%,6d 40.5%,6d总转阴率70.2%,平均住院8.02(7±1.0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 能有效减轻消除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症状,清除轮状病毒,缩短轮状病毒肠炎病程,无不良反应,是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疗效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有发病,温带地区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赤道地区季节性不明显。我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治疗该病78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1]的在我院住院患儿152例,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女20人,男58人,年龄2个月~ 3岁;对照组74例,女21例,男24例,年龄2个月~3岁。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在采用免乳糖饮食、炎琥宁抗病毒、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思密达,观察组在采用免乳糖饮食、炎琥宁抗病毒、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液(西安迪赛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108493)口服,用法及用量:服药前摇匀,<6个月患儿3ml/次,3次/d;6个月~1岁患儿5ml/次,3次/d;1~2岁患儿10ml/次,3次/d;>2岁患儿20~40ml/次,3次/d;每3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显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及体征无好转甚至加重[2];轮状病毒抗原每3天复查测转阴率;平均住院日。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 3.14%。见表1。 万方数据

急性肠炎临床路径

急性肠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10: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有暴饮暴食、食物中毒或特殊用药史等诱因。 2.肠道感染常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可有发热、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 3.实验室检查异常,如大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大便培养病原菌阳性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急性肠炎疾病编码(ICD-10:K5 2.904)。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为4-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血沉 (3)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大便培养+药敏 (2)血淀粉酶、出凝血功能、D-二聚体、CEA、Ca199、甲状腺功能、心肌标志物 (3)腹部平片(立卧位) (4)腹部及盆腔CT (5)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 (6)X线钡剂灌肠检查(急性期不宜作钡剂检查,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可能。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证据,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治疗。 (2)其他如因服药所致的急性腹泻应及时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纠正营养失衡。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特效药物,一般都是对症治疗,纠正孩子的脱水、酸中毒。对于腹泻症状轻的孩子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氢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可让孩子当水喝。症状重一些的孩子可用静脉输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同时配以潘生丁口服。近年来,干扰素(IFN)也被用来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药可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如果是新生儿得了秋季腹泻,应继续喂母乳,母乳中有90%左右都含有抗轮状病毒的抗体,孩子吃后可减轻症状或缩短病程。民间也有不少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好方法。早先在东南亚用米汤代替葡萄糖口服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国也有人曾用炒焦的大米或小米熬成米汤,代替补液剂口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制作方法是:把大米或小米用微火炒成焦黄色,然后加水熬成稀粥,过滤去掉米粒,用米汤喂孩子。炒焦了的米粒已部分碳化,有吸附毒素和止泄的作用。也可将焦米汤代替水加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剂中让孩子饮用。若无口服补液剂,可在每1000毫升焦米汤中加盐3.5克、小苏打2克、白糖30克饮用。米汤中的淀粉、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不但可以补充孩子的营养,还有利于孩子胃肠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口服的轮状病毒疫苗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之中,有的已制出活的减毒人轮状病毒疫苗、传代减毒活的牛或猴轮状病毒疫苗和减毒活重组疫苗。有的疫苗经临床试用,并未引起成人或婴儿的不良反应。还有的国家正在用DNA重组技术开轮状病毒疫苗,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疫苗能像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一样,在全世界普遍推广应用。 知识秋冬交接时期谨防轮状病毒据介绍,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摄氏度左右气温下活跃。在广州,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市儿童医院通过三年的观察发现,本地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 特别注意脱水症状医生表示,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毒在3-5日后才最活跃,因此患者初发症状未必是腹泻,可能有发烧、咳嗽、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有的患者会每日大便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过,一旦出现脱水,就要引起注意。 提醒喝牛奶会延长腹泻轮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与此同时,能帮助人体消化的小肠茸毛使受损断裂,小肠吸收不到人体的水分、养分,粪便排除体外后成水状。有患者在轮状病毒排毒期每天拉肚子10次、20次后出现脱水,不止泻的话就会进一步危及生命。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个别病人肠套叠、抽促的并发症。小肠绒毛要一周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探讨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与合理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治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可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病程,促进恢复,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常规药物。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发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多发于婴幼儿,秋冬季为发病高峰[1]。该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较短,多具自限性,但婴幼儿感染者往往病情较重,病死率高。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实,绝大部分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早期积极使用微生态制剂[2]可缩短腹泻病程。本研究对益生菌药物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符合《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009年)中的诊断标准,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并呈糊状便、稀水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年龄(1.25±0.66)岁,发病时间10 h~3 d,平均发病时间( 2.08±0.31)d;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27±0.64)岁,发病时间12 h~3 d,平均发病时间(2.10±0.33)d。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肺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及治疗前2周使用过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患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均予以补液,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物理或药物进行降温,口服蒙脱石散剂保护胃肠黏膜,禁用抗生素,合理喂养。观察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法国BIOCODEX,批准文号S2*******,规格:250 mg/袋),于服用蒙脱石散剂2 h后口服治疗,250 mg/次,1次/d,可加入少量温水或饮料中服用,也可加入婴儿奶瓶中或与食物混合服用。治疗期间对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及呕吐、体温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常规、病毒抗原等。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 孩子是每个妈妈心中的天使,一旦生病,妈妈总是担心的不得了,尤其现在夏天到了,更是婴幼儿疾病病发高峰,令很多妈妈很是担心。轮状病毒肠炎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婴幼儿肠道疾病,比较多见于6个月到2周岁的婴幼儿。它的出现会令婴幼儿出现腹泻,呼吸道感染,发烧发热等症状,给患儿带来严重的伤害,让妈妈们也心疼不已。 很多家长反映,婴幼儿患上轮状病毒肠炎,不仅发烧,呕吐,还会没有精神,没有力气,看着很是让人心疼。据专家介绍那是因为患儿经常呕吐,腹泻所导致患儿出现脱水情况,建议家长积极的进行抗感染和补液治疗。 很多家长不明白,平常孩子吃饭好好的为什么会患上轮状病

毒肠炎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入侵病毒量多,有助于病毒侵入,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通过两个途径引起腹泻:一是轮状病毒直接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损害,引发病理改变;二是轮状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小肠内皮细胞,破坏了肠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泻。少量的病毒会被人体自身免疫掉,不会发病。 生理因素:机体自身的生理性特征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机体肠上皮刷状缘的乳糖酶(为轮状病毒受体)含量较多时,如在婴儿时期,则容易感染轮状病毒。随年龄增长,此酶量减少,易感性下降。 免疫力低下: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有助于轮状病毒侵入,诱发疾病。

上述就是对轮状病毒肠炎病因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儿患上轮状病毒肠炎,妈妈也不用太过担心,一旦出现症状就要积极地进行治疗,一般轮状病毒肠炎病发到治愈都需要一周左右,在病发期间为了防止严重脱水一定要做好补液治疗。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病史:6~24月龄小儿多见,多发于秋冬季节,全年可有散发病例。 2.临床表现:腹泻,大便为黄稀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每天可达10余次,往往伴有呕吐,呕吐先于腹泻出现,伴或不伴发热。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3.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4.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见少许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中

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婴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营养干预路径.中华儿科杂志,2012,50(9):682-68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16,54(7):483-488.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8.001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02),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活动,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 1.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 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可见上述UC的特点。 2.在排除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3.病情评估 (1)临床类型:UC临床类型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 (2)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型,分为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广泛结肠型。 (3)临床活动性的严重程度:依据改良Tur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①轻度:排便次数<4次/日,便血轻或无,体温和脉搏正常,

不同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

不同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3T09:53:22.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0期供稿作者:张勇1 谷米2 豆媛媛 [导读] 一般采用抗病毒治疗,如病毒唑、干扰素等,病毒唑注射液对婴幼儿应用毒副作用多,显效慢,干扰素常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5]。张勇1 谷米2 豆媛媛1 (1新疆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医院198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腹泻患儿随机分三组(对照组,热毒宁治疗组,葡萄糖酸辛治疗组),用不同药物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两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但药物治疗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葡萄糖酸锌是辅助治疗腹泻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葡萄糖酸辛热毒宁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030-02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n Infantile viral enteritis treated by different drugs 【Abstract】Objective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n Infantile viral enteritis treated by different drugs.Methods 198 cases which were testing positive by stool rotavirus antig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ontrol group,the Reduning treatment group,the glucose octyl treatment group),and observed effects.Results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wo-drug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p<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reatment group.Conclusion Reduning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with significant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e Glucose octyl simple auxiliary treatment of diarrhea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Rotavirus enteritis Glucose octyl Reduning 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d,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该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后1~2d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重症者可导致心肌、神经系统及肠梗阻等多系统损害,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亦可侵犯其它脏器,导致惊厥和心肌酶谱异常等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并发症[1,2],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2010年8月一2012年5月治疗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腹泻患儿198例,其中男102例,女96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66例,热毒宁治疗组66例,葡萄糖酸辛治疗组66例。三组的年龄、性别、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三组均给予补液,维特水、电解质平衡及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肠粘膜等治疗,其中对照组用病毒唑10-15mg/(kg·d)静滴。热毒宁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ml/kg,加入10%葡萄糖液或加入5%葡萄糖液100~150ml中静脉点滴,1次/d。葡萄糖酸辛治疗组加用葡萄糖酸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儿童基金委员会在腹泻治疗中推荐使用锌元素,年龄大于或等于6个月者20mg/d、年龄小于6个月者10mg/d口服,1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显效:24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或2次以下,大便性质恢复正常,临床性质完全消失,大便镜检阴性。24h腹泻次数减少到4次或4次以下,大便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为有效,治疗72h,腹泻无缓解,临床症状无消失甚至加重,镜检无变化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后止泻时间及总疗程比较药物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药物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l。 表l 三组治疗后止泻时间及总疗程比较 (-x±s ) 2.3 不良反应本组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的肠道流行病,秋冬季是发病高峰期,其发病机制多认其病机是轮状病毒侵入肠道,使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坏死而脱落,引起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失常,肠液大量积累引起腹泻,若得不到及时治疗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85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8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09T10:54:20.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黄天佑 [导读] 循环系统表现占24.7%;故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黄天佑(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妇幼保健院 532200)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5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5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出院,19例心肌酶增高患儿两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住院时间为7~1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0.5天。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轮状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腹泻,还可造成多系统损害;临床诊治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病情给予补液、饮食调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同时应密切注意肠道外损害情况。 【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72-01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重要病原,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以稀水样或蛋花汤便为主要表现,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脱水,重者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或呼吸衰竭。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5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临床资料,以提高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5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63例、女22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3岁,平均年龄19.5个月;病程最短24h,最长72h。1.2 临床表现: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黏液及脓血,量多少不一,无腥臭;≤6次/d 32例、6~10次/d 29例、≥10次24例。61例患儿在病初2d有呕吐表现,5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9~39.5℃;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肠外表现有呼吸系统29例,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气促;循环系统21例,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心音低钝;中枢神经系统7例,表现为烦躁、哭闹、嗜睡、热型惊厥。1.3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中RV抗原均为阳性,大便常规镜检均有脂肪球(+~+++),偶见少量白细胞,无红细胞;细菌培养物致病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代谢性酸中毒51例、低钾血症24例、低钠血症10例。19例心肌酶增高患儿给予心电图检查,其中心动过速5例、T波改变1例,其余均正常。X线胸片检查15例显示肺纹理粗乱。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进行饮食调整,根据病情给予补液、抗病毒、退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及蒙脱石散助消化、保护胃肠黏膜治疗。合并支气管感染应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止咳、化痰;心肌酶增高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以营养心肌。 1.5 疗效评定标准[2]:①临床痊愈:治疗3d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疗3d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份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治疗3d后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同前或加重,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组85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出院,19例心肌酶增高患儿两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住院时间为7~1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0.5天。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途径引起传播或流行,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轮状病毒感染时小肠黏膜上部的上皮细胞由于病毒黏附定植以及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而受到损伤,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由发育不成熟的隐窝细胞替代时,导致小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继发性双糖酶活性降低,致肠道内乳糖分解吸收障碍,渗透压增加后使水、电解质进入肠腔,而导致腹泻[3]。由于其病程长,且症状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中重度脱水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外表现越来越受到关注;曾有报道从患儿肺组织、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中检出轮状病毒,为轮状病毒肠道外器官损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4];其致肠道外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多见,本组85例患儿中呼吸系统表现占34.1%,循环系统表现占24.7%;故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目前对轮状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诊治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病情给予补液、饮食调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应密切注意肠道外损害情况。曾有研究现显示轮状病毒为RNA 病毒,利巴韦林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对RNA、DNA 病毒均有作用;蒙脱石散是肠道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且还具有很强的保护力,可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对病原体的防御,同时减少大便次数及含水量,因其不经肠道吸收入血,故安全无副作用;而微生态制剂可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细菌,以恢复肠道正常蠕动,达到止泻作用。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4. [2] 唐福杰. 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45~3546. [3] 常玲,范立国.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6.27(3):64~66. [4] 韩粉香.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诊治分析.河北医药,2011.6.33(11):1707.

新生儿临床路径表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住院第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情告知 □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示上 级医师 □上级医师查房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 者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 相应处理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 出院 □完成出院小结 □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项 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流质、半流质,乳糖不 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 □病重者予呼吸、心电监护,吸 氧 □口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肠道菌群调节剂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CRP,肝肾功能,电解质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大便乳糖 检测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予以纠正 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 □高热时降温处理 长期医嘱: □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 □服补液盐:按需供给 □肠道菌群调节剂 □胃肠粘膜保护剂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 质 □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 气分析结果予以液体疗法 □高热时降温处理 □必要时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 □入院宣教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每日护理评估 □定时测量体温 □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 2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24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人类轮状病毒(rota virus,RV)作为婴幼儿急性肠炎的重要病原已有所认识,为了解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征,我们对2009年6月—7月在新生儿科出现的24例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早期新生儿18例,晚期新生儿6例。年龄最小1天,最大26天,平均4.14天。其中男15例,女9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3例。体重2500g 5例,≥2500g 17例,4000g 2例。顺产7例,剖宫产15例,臀位产2例。入院诊断有:黄疸12例,咽炎9例,脓疱疹7例,肺炎5例,ABO溶血3例等。 1.2 临床表现 本组2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腹泻次数≤6次/d 10例(41.7%),6~9次/d 6例(25%),≥ 9次/d 8例(33.3%);性状呈黄色水样便带有酸臭味11例,黄色稀便6例,糊状带有少许黏液便2例。

24例患儿中,有轻度脱水10例(41.7%),无脱水14例(58.3%);发热≤38℃ 13例(54.2%),38℃~39℃ 8例(33.3%),无热3例(12.5%)。6例在腹泻前或腹泻中同时出现呕吐,4例稍有腹胀。 1.3 化验结果 所有24例患儿大便RV检查均为阳性。其中,大便常规正常21例(87.5%),仅有3例大便检出脂肪球3+及白细胞0~3个/HP;大便培养10例,均未检出致病菌。 1.4 治疗及转归 腹泻新生儿给予干扰素1万单位/(次·kg),1次/d,连用3天。同时口服蒙脱石粉(Smecta)每次1/2包,2次/d;秋泻灵0.5ml/(次·kg),3次/d;双歧三联活菌每次1/2粒,2次/d。有脱水症状的行静脉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平均病程7.21±4.0天(2~14天)。 2 讨论 轮状病毒(RV)不仅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也是引起新生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近年来有人认为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和日常生活传播。近年来研究表明,脐血中具有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接受初乳,并不能保护新生儿不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这可能是造成新生儿时期感染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1]。本组24例轮状病毒肠炎新生儿腹泻特点以带有酸臭味黄色水样便为主,这与RV破坏了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造成小肠对双糖、D-木糖吸收不良,葡萄糖协调促钠转运功能受影响。从而使小肠吸收钠的能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