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包括科技驱动、绿色生态、规模化经营等方面。

随后,文章深入分析了传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局限性和问题,如小农经济、分散经营、市场适应性差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接下来,文章将详细介绍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农业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现代农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逐渐崭露头角,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也应运而生,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向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也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业生产者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突破,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

浅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及体制创新

浅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及体制创新

浅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及体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领域中兴起的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进行体制创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传统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支持较少,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品销售周期长,回款周期长,也增加了资金周转的难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土地流转上的困境。

在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土地承包期限较短,土地流转依然面临着一些限制和不确定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大规模经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但是土地流转的难度增加了他们的经营困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市场不稳定的困境。

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也不稳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面临着价格波动风险和销售不确定性。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针对以上困境,需要进行体制创新来解决。

要加强金融支持,建立农业专项信贷机构,提供专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还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担保支持,降低其资金周转的风险。

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增加土地流转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加强土地确权登记,明确土地产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土地使用权。

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还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面临着资金短缺、土地流转不顺畅、市场不稳定等困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其体制机制创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其体制机制创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其体制机制创新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培育壮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如何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哪些制约和障碍,如何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基于我国传统的小规模、半自给的家庭经营农户而提出的,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我国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是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骨干力量。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2012年以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词只是在部分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文章中被提及。

2012年以来,开始出现在地方和中央的官方文件中,如浙江省正式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201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指出,“新型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其他研究并没有进行规范的界定,仅仅指出了其包括的主要类型.界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从其提出的两个背景进行分析。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克服了后者在规模经济、要素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缺陷,具有经营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商品化程度高等特征。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既要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也要适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追求经营规模,而是要规模经济和土地产出率并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营结构逐渐转变的背景下产生的全新词汇,具体内容是指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割开,加强对于土地经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1]。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词提出以来,逐渐形成了三种形式的主体经营业务。

第一种形式是家庭农场形式,相对于普通的农户经营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规模更大,劳动力需求更高,具有更好的生产效率。

第二种形式是农民合作社,目前我国农村所采用的农民合作社形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结构变化,更加倾向于生产经营,并且逐渐开展了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分庞大数量的农民合作社开展了信用合作。

第三种形式是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相较于其他几种生产经营方式,更加注重经营方面,以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目前止已经建立了上百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涵盖了数量巨大的劳动人员,并且对于各地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具有更加良好的经营空间。

2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2.1 制定完整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在传统的农业经营管理中,土地的承包权、流转权和经营权大多数都是承包在一个经营对象上的,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更加注重土地的经营权,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导致土地流转服务不到位。

农户缺乏参与土地流转的意识,整体意向并不强烈,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获得较大规模的土地经营范围。

根据国家的政策主要保障的是土地承包者的权益,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以土地经营者的身份开展农业工作,由于农业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个人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各地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由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镇地区转移,寻求外出务工的机会,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在此基础上引导当地的农民群众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的过程和形式以及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群众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主体的意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创新之探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创新之探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创新之探究作者:沈友东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06期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等。

它们既是农业商品化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一、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一)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兴未艾。

早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农户间土地流转,农村就出现了一批专业大户。

在浙江、上海、吉林等地方,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下,形成了一大批家庭农场。

截止2014年6月底,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8%,达到2008年土地流转面积的3.5倍。

其中,各类专业大户达到367万户。

随着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大量养殖散户退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畜禽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在肉鸡、鸡蛋等领域甚至成为主要力量。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历史上合作化的影响,部分农民谈“合”色变。

但近年来,在农民强烈需求和政府积极推动下,农民合作社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急剧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等合作形式,成为组织农户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对接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载体。

截至目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但从实际辐射带动的成员数量看,才仅仅占全国农民总数的30%,发展空间巨大。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方式,由此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大批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目前,全国龙头企业近11万家,年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出口创汇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龙头企业已成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加快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加快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加快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集体化经营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户主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将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促进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土地权属问题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目前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分离,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影响了其发展。

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对较低。

传统的农民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需要加强培训和支持,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建议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和措施推进。

首先,加强土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统一的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

其次,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通过建立培训机制、引导农民参加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开展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容。

市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地区,承当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试验容,肩负着培育现代农业三大经营主体的重任。

本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现代农业重要经营主体为视角,尝试分析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提醒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面临的难题初步提出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

从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户,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经营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这种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开展要求。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人手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地怎样种〞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改造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

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核心容。

农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态,又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开展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_谢存海 - 副本

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_谢存海 - 副本

工作研究Work Deliberation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组织也要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成长发育。

把握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规律,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

一、家庭承包经营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又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户长久承包基础上建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既可以防止土地私有条件下困难农户出卖土地失去衣食之源,又可以有效地密切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调动广大农户投资投劳、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效益的积极性、主动性。

农户这一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与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已经为实践充分证明。

但是,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严重存在,统一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从而使单一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矛盾”: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土地面积小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矛盾,科技水平低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高的矛盾,投入能力不足与确保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大多数农户的选择是,靠种地保证有粮食吃,靠多种经营保证有零钱花,靠外出打工积累现金收入。

尽管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效益较低,但由于技术要求不高、投入较少、便于管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直不减。

可以说,虽然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真正起着持久作用的因素还是家庭承包赋予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种好粮食就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人地资源矛盾特别突出的国家,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经营方式所不可能完全取代的。

二、合作经营既可以弥补家庭经营的不足,也可以为孕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条件。

家庭承包经营尽管可以通过亲邻互助克服一些困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门独户面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践告诉我们,必然的选择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村市场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新 型农业 经营主体培 育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米
口 崔淑芬 , 曹 晟
( 武 汉东 湖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2 1 2 )
【 摘
要】 农村 基本经营制度 的新 型农 业经营主体是 以家庭承 包为基础的 , 发展 为现在 以家庭农场 , 土地股份合 作 、
联合社 、 资金互助合作 、 加工合作社等 多种 形式 , 这种 经 营主体 对农村 经济发展起 到很 大的促进作 用 , 但 其发展 的体制
r e c omme n da t i o n s .
【 K e y w o r d s 】m a i n b u s i n e s s ; s y s t e m a n d m e c h a n i s m ; i n n o v a t e
1 9 7 8年以来 , 我 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 使各项生产要 素逐 渐摆脱 计划经济模式 , 经济主体 的市 场经济行 为大量 增加 , 中 国经 济运行 方式 发 生较 大 变化 , 经 济发 展 速 度提 速 , 1 9 7 8~ 2 0 1 0年年 均经济增长 率达 到 9 . 8 %, 中 国经 济总量 上 升为 世 营主体素 质不高 、 经 营规模不 大 、 经 营效益不 高 的问题 , 特 别 是当我国农村 剩余 劳 动力持续 向外 转移 后 , 一 些地 方农忙 季 节人 手紧缺问题 、 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 来越突 出, 农村经 济发
Cu lt i v a t i n g Me c h a n i s m I n n o v a i t o n Re s e a r c h
口 CUI Sh u—f e n, CAO Sh e n g
( Wu h a n D o n g h u U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2 1 2 , C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N e w t y p e o f a c u l t u r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m a i n b o d y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h o u s e h o l d c o n t r a c t o f t h e b a s i c r u r a l o p e r a t i n g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9 9 3 ( 2 0 1 3 ) 1 0一 O 1 1 5— 0 3
A Ne w Typ e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Ma n a ge me nt Ma i n Bo dy t h e S ys t e m o f
s y s t e m,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e t f a m i l y f a r m, he t l a n d j o i n t —s t o c k c o o p e r a t i v e , a s s o c i a t i o n , m u t u a l c o o p e r a t i o n , p r o c e s s i n g
2 0 1 3年 第 1 0期 第3 5卷 总 第 2 3 2期
物 流 工 程 与 管 理
L OGI STI CS E NGI NEERI NG AND MANAGEMENT
农 产 品流 通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4 9 9 3 . 2 0 1 3 . 1 0 . 0 4 1
c o o p e r a t i v e s , a n d o t h e r or f ms f o f u n d s , t o p l a y a l a r g e r o l e i n p r o mo t i n g ur r a l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 b u t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n e w t y e p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l a ma n a g e me n t ma i n b o d y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i l l e x i s t ma n y o b s t a c l e s , s u c h a s s ma ll s c le, a p o o r e ic f i e n c y , l a n d c i r c u l a t i o n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l a e n t e r p r i s e s f i n a n c i n g p r o b l e ms , e t c .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e o b s t a c l e s , p u t s f o r w a r d n e w a c u l t u r a l o p e r a t o r s t o 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s t i t u t i o n l i a n n o v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f i n ll a y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p o l i c y
机制发展 还存在很 多障碍 , 如规模 小、 效益差、 土地 流转问题 和农业企 业融资 问题 等, 根据这 些障碍 , 提 出新 型农 业经 营
主体培 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原 则, 最后提 出相应 的政 策建议。
【 关键词 】 经营主体 ; 体制机制 ;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F 3 2 3 【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