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课时【目标导学】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导学】史书体例(1)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_________。

(3)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4)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教材导学】朗读课文,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以及重点句子的断句。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翻译,共同讨论)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 越国以鄙远⑥ 阙秦以利晋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古今异义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5、找出下列虚词所在的句子,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6)若(7)夫(8)微6、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归纳升华】翻译文言文方法:直译与翻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四)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难点: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胆识。

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破。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退兵。

2、识作者1.鲁之君子。

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知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_1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_1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知识链接1.关于《左传》和《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关于初秋时期的姓名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

“之”本身也没有意思,只是春秋时期人的一个习惯,如“介之推”、“佚之狐”“孟之反”。

就像战国时期习惯在姓名中间加“不”,如“任不齐”、“韩不信”“吕不韦”等。

“武”为他的名字。

例如北京的张三,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京之三’。

3.背景故事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

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知识导学】一、字词扫雷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越国以鄙远..(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邻之厚.,君之薄.也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夫晋,何厌之有(6)以其无礼于晋二、文本研读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知识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5、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学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法指导】1、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2、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3、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课前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烛之武 ) 许之。

夜缒而出。

(3)( 烛之武)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

课堂探究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且贰于楚也:名做动有二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做动驻军(补充:亮帅诸军攻祁山,军:军队,名词;万人为一军,军:军队编制单位。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本篇文章将结合人教版高中必修的语文教学标准,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进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及背景,全面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篇古文的学习,学生能够详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掌握古文的基本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并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词语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古文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及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古文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

b. 理解文章主旨和背景,掌握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a. 分析古文的意象和意思。

b. 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对古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提问法使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探究。

2. 归纳法运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3. 分析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表达方式,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面,让他们通过图片体验《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环节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古文文章,并提前准备好问题。

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3. 表达技巧引导在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环节之后,教师通过分析颜渊、烛之武等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核心思想,并就如何编写文章,在思维和写作方面提供技巧和引导。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篇)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导学案一: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XX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前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

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

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
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

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

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4、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翻译全文,初通大意。

五、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
师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
远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
义: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
义: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
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
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
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
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
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助词,还是,表商
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6)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参考答案:
(1)以① (因为,连词) ② (拿,用,介词) ③ (表顺承,连词)
④ (表顺承,连词) ⑤ (把,介词)
(2)而① (才,连词,表顺承) ②(表修饰,连词)
③ (表顺承,连词) ④(表转折,连词)
(3)焉① (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代词,之) ⑥ (兼词,于之) (4)其①(代词,指代“行李”)②(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代词,自己的)④(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的)
③(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
(7)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8)微 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

5.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他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6.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7、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