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个技术难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与重大技术问题研究

1 9 5 9年 , 《 长 江 流域综 合利 用要 点 报告 》 初 步 确 定
了南 水北 调工 程 分别从 长 江上 、 中、 下游 向北 方 引水 的 规 划 格局 。其 中 , 中线 工 程 近期 从 汉 江 丹 江 口水 库 引
水, 再 视 发 展 需 要 从 长 江 干 流 引 水 。 中 线 引 汉 总 干 渠 还 需 考虑 通 航 并 成 为 当时 规 划 的 “ 京广大运河” 的 组 成 部 分 。1 9 8 0年 , 水 利 部 组 织 了 中 线 工 程 的 全 线 考
关 键 词: 膨 胀 土 渠 道 ;渠线 布 置 ; 煤 矿 采 空 区 ;南水 北调 中 线 工程 文献标 志码 : A
中 图法 分 类 号 : T V 6 7
1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论证 、 设 计 历 程
南水 北 调工 程是 解决 我 国水 资源 分布 与社 会生 产
京, 焦作 以南 考虑 通航 要 求 。1 9 9 1 年, 提 出了《 南水 北
察, 布置 开展 全面 规划 工 作 。1 9 8 7年 , 《 南水 北 调 中 线
工 程 规划 报告 》 完成 , 在 丹 江 口水 库 已建 成 初 期 规 模 的条 件下 , 向北方 年 均 调 水 1 0 0亿 m , 引汉 总 干渠 选
用 高 线新 开渠 、 渠 首设 计 流量 5 0 0 m / s , 全线 自流 到北
水 利部 组织 专 家对 可 调 水 量 、 调度调蓄 、 穿黄工程 、 总 干渠 布置 等主 要专 题进 行 了评 审 。在 对 可研 报告按 审 查 意见 作 了 补 充 修 改 后 , 于 1 9 9 4年 通 过 审 查 。1 9 9 5
和前 期研 究工 作 始 于 2 0世 纪 5 0年代 初 。6 0余 年来 ,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我国南水北调集团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一、选择题1.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实现南方水资源向北方输送B. 实现北方水资源向南方输送C. 实现东方水资源向西方输送D. 实现西方水资源向东方输送答案:A2.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是位于哪个省份?A. 河南省B. 陕西省C. 河北省D. 山西省答案:A3.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远输水至哪个城市?A. 北京市B. 天津市C. 石家庄市D. 保定市答案:B4.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开始于哪一年?A. 2000年B. 2002年C. 2004年D. 2006年答案:B5.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工程的主要输水渠道是哪一条河流?A. 黄河B. 长江C. 淮河D. 江河答案:A二、填空题1.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位于_______省_______市。
答案:河南省郸城县2.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长_______千米。
答案:14233.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_______条省级行政区域。
答案:四4.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______工程。
答案:水利5.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向北京市输水________亿立方米。
答案:90三、问答题1.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怎样应对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答: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通过利用长江、黄河等水系资源,将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至北方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这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2.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中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答: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投入巨大、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带来的施工难度,合理配置资金、人力等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工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3.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答: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摘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持续进行了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在大量的野外勘测和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四横三纵”基本格局。
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并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由规划转入实施。
但对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工程规模、分期实施和输水方式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文章结合总体规划的研究情况对“中线工程规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管道与明渠的比选”等问题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总体规划1中线工程规模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目标与调水规模,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目前我国的工农业用水已出现“零增长”,今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仅仅是生活用水将有一定的增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总调水规模只需30亿m3,只需60亿m3。
另一种认为黄淮海平原是国家的粮食基地,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不能只解决城市缺水,要求中线工程按调水145亿m3的规模一次建成。
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要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近期应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
确定中线工程的规模应采取适度偏紧的方针。
所谓适度,就是要满足北方省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缺水需要,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南水北调工程就没有意义。
但长距离跨流域调水会打破原有的各种平衡,我们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建立新的平衡。
这次总体规划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精神,对中线工程进行分期建设,将一期工程调水量从145亿m3压缩到95亿m3,不是因为投资,主要是从促进调入区的节水和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考虑。
1.1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规模是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低需求有些专家认为总体规划预测的城市需水量偏高(受水区城市需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节水潜力估计不足、污水再生利用量偏低,使工程规模偏大。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难点(3篇)

第1篇一、地质条件复杂南水北调工程跨越多个省份,涉及多种地质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地质现象较多,如涌水、突泥、大断裂、软岩大变形等。
这些地质条件对隧洞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风险。
二、长距离引调水隧洞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引调水隧洞长度达到194.7公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长距离隧洞施工,对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进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确保隧洞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一大难点。
三、洞径大、综合难度高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隧洞洞径达到12.5米,这在国内外同类工程中也是最大的。
大洞径隧洞施工,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要求更高,如隧道开挖、支护、衬砌等环节都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此外,隧洞的综合难度也较高,包括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四、水资源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旨在实现长江、汉江两大水系的水资源调配。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确保水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成为一大难点。
这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力学参数、水环境等因素,确保水资源调配的顺利进行。
五、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多个生态环境敏感区,如湿地、水源地等。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一大难点。
这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确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六、施工组织协调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多个省份、多个部门,施工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关系,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成为一大难点。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
七、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南水北调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提高施工水平。
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工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然而,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这对工程进度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优点和不足首先,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几大优点是:1. 改善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
中线工程通过调水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黄淮海平原,弥补了该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有力地解决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的不足。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线工程的实施,为沿线地区的农业、工业、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3.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中线工程能够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将长江的水资源通过输水工程调入黄淮海平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的潜力,提高了利用效率。
4.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提供了华北地区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保障,解决了该地区的缺水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减少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 工程投入巨大。
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投入资金巨大,工程造价高昂,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2. 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实施对原有的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长江流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和质疑。
3. 工程风险。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实施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包括工程技术、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风险对工程的实施和后期的运行维护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改善地区水资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等,这些优点对于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供给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工程投入巨大、环境影响、工程风险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作用,应该在保障工程质量和环保建设的前提下,加强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宏伟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项目自2002年开工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建设,投资数千亿元,已经建成了三条主干线和支线,设计年输水量达到了330亿立方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陆续浮现,南水北调工程是否真的达到了设计目标,备受社会关注。
问题一:治污保水还存在难题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问题一直是热议话题,尤其是水源地的水污染问题。
目前,南水北调的来自长江的水源受到地区废水、农业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水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多数调水区依然存在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做好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的保护,仍然是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难题。
问题二:水少还是用多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虽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但总体来看,水资源的利用率仍然难言理想。
最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荆门市水污染防治工程中出现的“水少还是用多”的问题。
2019年底,荆门市因水污染亮起了红灯,进入了使用地下水进行供水的狀況,但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水利系统在治理过程中存在不善珍惜水资源的问题,使用地下水时太靠近黄河,导致水质几乎无法净化,用地下水占比过高,导致水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突出。
这种现象说明,在南水北调工程之后,尽管地区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存在的利用率问题仍然需要认真关注。
问题三:长期运行后风险极高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输水计划是到2030年,但是在工程运行的长期性下,其风险问题将是长期的难题。
首先,水源出现污染问题的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成倍增加,一旦出现管道的老化、破裂等问题,后果也将会是严重的,同时,由于管道长度十分之长,项目升级,维修等工作难度大,维护费用高,这也会影响到工程财务的可持续性。
,南水北调工程在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目前存在的污染治理问题,水资源利用率过低,以及长期运行中高风险问题,显示出南水北调工程未能够取得足够的成效,极可能在项目运行后期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故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难度总结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其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规划到实施,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难度。
一、地质条件复杂南水北调工程穿越的地域广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沿线地区地层结构多变,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位高,地质病害频发。
这给隧道开挖、衬砌施工和地质灾害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此外,工程沿线还存在大量的长大隧道、高精度控制测量和高压涌水等问题,使得地质条件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工程技术难度高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到的工程技术难题众多。
首先,工程隧道开挖断面大,施工通风、排水、衬砌结构设计等方面技术要求高。
其次,长距离隧道施工中的高精度控制测量和姿态控制技术是国内外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
此外,高压涌水处理、软弱地层加固、岩爆防治等技术问题也是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施工环境恶劣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环境复杂,施工条件恶劣。
隧道沿线地区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繁,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隧道内部高温、高湿、有毒、有害气体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和身心健康。
四、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巨大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巨大。
工程全长194.7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
工程静态总投资达到551.58亿元,是世界上投资最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
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和投资,对工程的管理、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五、环保要求高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涉及到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确保工程建设的环保要求得到满足。
这无疑给工程施工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难度极大,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高、施工环境恶劣、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巨大和环保要求高等多重挑战。
然而,我国政府和施工单位凭借着卓越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施工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个技术难题
从丹江口引水至北京、天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经历了膨胀土、高填方、煤矿采空区等难题后,还将遭遇更大的困难——与一条条河流交汇,从众多铁路下面穿越……如今,这些世界性的难题被逐一攻克,同时还诞生了蔚为壮观的人造景观。
它们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千里水脉之上,见证着建设者的智慧和一个时代的伟大传奇。
穿黄工程——史上最宏大的江河穿越
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水,经过膨胀土地区,跨越20多座渡槽,进入郑州后被黄河拦下。
长江水要从滚滚黄河之下穿过,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它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也是当今地下工程最前沿的核心难题。
2005年9月27日,穿黄工程开工,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第一个开工的项目。
穿黄工程是在泥沙、淤泥等复合沉积地层中,在饱和水位下埋深最大的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
在黄河河床下30多米的地方,穿黄工程的两条隧洞内径均为7米,长4250米。
打通隧洞用的是巨型盾构机,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盾构的方式穿越大江大河,全无先例可供借鉴。
2007年7月8日,盾构机从黄河北岸近40米深的地下始发。
按照设计,盾构机始发后,将一鼓作气穿过黄河。
然而,行进不到1000米,问题就出现了。
盾构机排出来的泥浆中有油管和刀具,还有刀盘上的辅助材料。
这意味着盾构机的刀具和刀盘都出现了问题,必须马上检修。
此时刀盘已在隧洞的最前端、在黄河下面的淤泥里,上面是相当于30米高水流的压力。
德国盾构机生产厂家被请到现场,但他们开出了大价钱,单单一个操作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接近20万美元。
项目部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艰辛探索,项目部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采用三轴搅拌桩对刀盘修复所需区域进行加固。
“就是在刀盘和淤泥之间形成一个55厘米大小的空间,从盾构机前舱门进仓检修。
”
刀盘上一个滚刀150多公斤重,齿刀也有75公斤左右。
在狭小的空间里,技术工人用风镐和工兵铲一点一点地把泥土铲开,五六个小时才能挖出一把刀。
直到7个月后,盾构机开始恢复掘进。
面对穿黄工程一系列的世界级难题,建管单位成立攻关小组全力破解,先后攻克了7项在国内外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2010年9月27日,全长4.25公里的穿黄工程两条隧洞顺利贯通。
通水之时,长江与黄河将实现有史以来第一次亲密“握手”。
沙河大渡槽——世界第一大渡槽
当穿黄工程舍渡槽而用隧洞时,很多人都为黄河上少了一道壮美的风景而扼腕叹息。
而沙河大渡槽的建设,将弥补这一缺憾。
蔚为壮观的沙河大渡槽,如同一条巨龙横空出世,建成后将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个新景观。
沙河大渡槽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横跨沙河、将相河、大郎河三条大河,
是南水北调中线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沙河大渡槽,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
一是渡槽规模大,按综合流量、跨度、重量、总长度等指标,沙河渡槽排名世界第一;二是架设重量大,单槽重达1200吨,为国内最重的预制渡槽;三是架设难度大,槽身为U形结构,最大高度达9.6米,远大于一般高铁桥梁的箱梁高度。
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王小平介绍,沙河大渡槽的每一片U 形槽,都要承载1700吨的水,相当于每米承重56吨,而U形槽槽身厚度仅为35厘米,要想做到滴水不漏,必须采用国际领先的双向预应力结构。
沙河渡槽体形巨大,且为薄壁结构,其预制混凝土防渗、抗裂、抗冻等耐久性、稳定性要求甚为严格,施工难度与复杂性在国内外水利行业首屈一指。
每一片U形槽,仅钢筋就要用1.4万多条,总重80.8吨。
一个U形槽1200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能安全架设到碧波荡漾的沙河之上?
王小平介绍,沙河渡槽架设采取“槽上运槽”方式设计实施。
架槽机将第一片预制好的U形槽身架设到桥墩上后,再依次沿着架设好的U形槽顶端输送架设其他U形槽。
这种施工技术,开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国际先例。
平顶山西暗渠工程——“亚洲第一顶”
长江水到北京,要走一条极为崎岖的路,可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平顶山境内,南水北调总干渠又遇到了一只“拦路虎”——焦柳铁路。
工程施工现场离平顶山西车站不足两公里,该车站每天要通过260多趟列车。
为了不影响铁路运输,施工只能在列车行进的间隙进行。
南水北调中线在河南要通过27条铁路,难度最大的就是焦柳铁路下的顶进工程。
所谓顶进,即架起交通线后,在下方推入一个预制结构,把原来的路基挤掉。
“顶进并不新鲜,但是像这样的顶进从来没有过。
”项目经理徐开富说,这是史无前例的上层6孔下层3孔的“双层顶进”,结构形式和工艺难度堪称“亚洲第一”。
焦柳铁路的轨道比渠底高出20.5米。
而做出20多米高的水泥构件,一次顶进是做不到的——现场能布置的千斤顶太少,构件太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者提出:先顶进一层支撑铁路,在其下方再顶进一层浇筑渠道。
施工队首先在四条铁轨之间打桩,然后在地基里插入纵横的钢梁网,安放在桩上,将铁轨架空,才能在火车经过的间隙进行顶进作业——就地浇筑好的水泥构件,被50台千斤顶缓缓顶入,每个千斤顶顶力可达320吨。
两次顶进,顶推物总重量达25952吨。
徐开富说,顶进时必须把水泥构件不偏不倚地顶入,一旦歪斜,工程就进退两难,前功尽弃。
工程人员利用精密的定位仪器,随着顶进姿态调整各个千斤顶的顶力,要求极其精细,甚至达到了毫米级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