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电影艺术

合集下载

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

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

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美国电影无疑是世界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在当代电影中更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强大的制片实力以及丰富多彩的电影场景,深深地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

今天,本文将从当代美国电影的角度探讨美国电影中的神话与梦幻元素,以及它们在美国电影中的演绎。

当代美国电影中的神话元素神话是人们对所处的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而美国电影牵扯到的神话元素则源远流长,从经典童话到各种文化传说,无所不包。

在现代美国电影中,这些神话元素正在被反复演绎和创新,植入到电影中去。

1.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现代美国电影中表现英雄主义和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许多电影中的角色,例如《指环王》中的亚拉岛国王【注:作者写错了,应该是《霍比特人》】和《斯巴达克斯》中的斯巴达克斯,都致力于战斗和保卫自己的领土。

同时,希腊神话也引索了电影中对时间的长河和不朽的探索,如《神话时代》、《波西·杰克逊》等影片。

2.线性时间和时间循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美国电影中,时间被描绘成一个静态的线性轨迹。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闪回》等片,这些电影探索了时间沟壑和时间循环的主题。

这些电影不仅在表现上挑战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概念,而且在思想上也抵触了时间流的压迫。

3.命运和开天辟地许多美国电影中用到了古代概念中的“时代”,这代表着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重大事件和个人命运的转变。

例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片中所体现的主人公的起伏,与神话故事中的命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些电影中也探索了开天辟地的主题,如《星际迷航》、《悬崖上的金鱼姬》等片,这些电影引索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思考。

当代美国电影中的梦幻元素梦幻主义在现代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梦幻主义在电视、视频游戏以及网络科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以下是美国电影中梦幻元素的一些例子。

1.梦幻的场景和景象像凯文·史密斯所导演的《克拉克斯家族》这样的电影,就充满了梦幻般的景象。

电影《断背山》的艺术价值

电影《断背山》的艺术价值

电影《断背山》的艺术价值【摘要】电影《断背山》以其深刻的情感真实感人的表达,出色的拍摄技术与视觉效果,以及精彩的角色塑造和演员表现,引起了观众们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

配以音乐与配乐的完美融合,电影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艺术之美。

《断背山》的艺术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电影在文艺与社会评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断背山》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触及心灵深处的艺术之旅,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类关系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电影《断背山》, 艺术价值, 情感真实, 拍摄技术, 视觉效果, 角色塑造, 演员表现, 人性, 社会现实, 音乐, 配乐, 认可, 文艺评论, 社会评论, 经典之作.1. 引言1.1 电影《断背山》的艺术价值《断背山》是一部探讨情感与人性的经典电影,其艺术价值在影迷和评论家中广受认可。

该片通过细腻的情感真实表达和深刻的人性探讨,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爱、友情和社会道德的思考。

影片在拍摄技术和视觉效果上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镜头语言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影片中角色的塑造和演员的表现也备受称赞,每一个角色都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通过深度探讨人性与社会现实,电影《断背山》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引发了观众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音乐与配乐的融合使得影片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动人的氛围。

《断背山》的艺术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电影在文艺与社会评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其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2. 正文2.1 情感真实感人的表达《断背山》通过其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深处。

影片中展现的男主角艾尼士和杰克之间纯真而又复杂的爱情,让观众对爱情的定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导演李安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表现,使得观众不仅看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更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无奈。

电影教材书目

电影教材书目

电影教材数目作者:Stella链接:https:///question/19620724/answer/15390042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一、电影总体产业经营类,偏向人文方向《电影史》艾伦,戈梅里(美国)《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出版社,这个是很多学校都在用的教材《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美国),这本书已经出版了11个版本了,不得不说是经典入门之作《电影艺术》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丁·汤普森,这本书也出版了很多个版本的了《拍电影》格劳丝Lynne Gross《电影的元素》李·R·波布克(美国)《电影的力量》霍华德·苏伯(美国)《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动画类的电影《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法国)《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希拉·柯伦·伯纳德(美国)《电影美学概述》阿杰尔(法国),美学是研究影视的重要路子呀《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这两位都是大师呐!《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影像中国》张英进,是一位外国人对中国影像的研究,表示有一些我看不太懂,书很厚《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某些电影学院的教材,不过很一般《电影的形式与文化》罗伯特·考克尔《关于电影》科克托(法国)《电影之书》吉奥夫·安德鲁(美国)《电影词汇》玛丽·特蕾莎·茹尔诺(法国)二、影视技术相关类,偏向技术类(这类挖个坑,因为本人在剪辑和拍摄方面还是菜鸟一只)《场面调度》史蒂文·卡茨(美国)《分镜头脚本设计教程》乔瑟·克里斯提亚诺(意大利),经典呀,表示我还没有认真看完《大师镜头》克里斯托弗·肯沃斯作者:鄧禎健链接:https:///question/19620724/answer/60350856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No.1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和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著。

浅析蒙太奇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与应用

浅析蒙太奇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与应用

浅析蒙太奇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与应用摘要通过时间或空间上分离的快切,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思想,就形成了蒙太奇。

蒙太奇,原是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在电影发明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意为剪辑。

但是剪辑并不等同于蒙太奇,剪辑是一个技术性动词,而蒙太奇则是一种艺术手法,是名词,传统定义是两个或多个镜头的组接,会出现镜头单独出现时而不具有的独特含义,达到相乘而非相加的结果。

电影发展从“杂耍”到“艺术”的转型过程离不开蒙太奇理论作为支撑,这让电影形成了自身的叙事空间。

关键词:蒙太奇、剪辑一、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一)美国电影人对于蒙太奇的探索第一个在电影领域发现蒙太奇妙用的人叫做埃德温·鲍特。

在他1903年拍摄的电影《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中,首次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技巧。

1903年同样由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再一次催动了电影的发展。

这部电影史早期的名作讲述了四个劫匪劫持火车抢夺钱财,在草原展开激烈火拼,最终劫匪被警方意义击毙的故事。

现在回看这部电影我们也许会觉得稀松平常,但当时但电影大多数还都是一场演完之后再演下一场的年代。

《火车大劫案》运用了蒙太奇省略了大段情节。

这些情节的遗失,不会对观众的理解造成任何困惑,还加速了影片的节奏,给后世更加写意的蒙太奇奠定了基础。

不过对于电影语言和蒙太奇的探索不仅是鲍特一人的工作,比如1905年,《学者的早餐》中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看的镜头之后是一个显微镜视角的插入镜头。

观众理解到这就是学者的眼中所见。

交叉剪辑打破时间连续性,插入镜头,动作方向一致性。

这些电影人的探索虽然大多是无意且构不成所谓的蒙太奇理论。

但由量变产生质变催生了电影长片的诞生。

而这之间最重要的电影人就是大卫·格里菲斯。

1915年上映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集合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电影技巧以及蒙太奇,它大量使用交叉剪辑,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现在依旧是唤醒观众肾上腺素最有效的电影手法。

欧美亚三地电影艺术特色的本质区别——从民族文化看电影的艺术特点

欧美亚三地电影艺术特色的本质区别——从民族文化看电影的艺术特点
欧美亚三地 电影艺术特色的本质区别
从 民族 文 化 看 电影 的艺 术 特
闻佳媛
( 作者单位 :深圳 大学传播 学院 )

要 :对 电影 艺术特 色的认识 需要结合 电影人 、 电影风格 和作品这 三点,而电影风格主题 则是 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 ,也是
区分 各地不 同电影艺术 的准则。 而电影的主导 文4 LY , _ 是影响 电影艺术 的重要 因素 ,可 以说是 它们 艺术特 色的本质 区别。本 文以 时
纪元 。 2 . 1 美 国
尔的 《 筋疲 力 尽 》,这两 部影 片带有 强
1 9 6 6 ~ 1 9 8 0年是世界 电影 的发 展期。
烈 的个人 自传 色 彩 ,对 传统 的道 德观 念 此时的德国正在开展新 电影运动 。导演们
精 明 的 美 国人 意识 到这 是 一 个 更 具 潜 提 出 了质 疑 。此 时的 电影 脱离 政治 ,提 试图克服电影的商业性 ,更多地展示给观
并且 是以服务 于商业性为大前提 的。
2 . 2 欧 洲
2 。 3 亚洲
参文献 :
… 范志 忠 . 当代 电影 思 潮 [ M】 . 杭州 :
在 同时期 的亚 洲 ,与 经济 本位 的美
国 电 影 和 艺 术 本 位 的 欧 洲 电影 不 同 , 中 浙 江 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8 .
而 在 同一 时期 的欧 洲却 开 展 了轰轰 国电影 更侧 重 于政 治传化 功 能。在 新 中
烈 烈 的 艺 术 电影 运 动 。在 1 9 4 2 ~ 1 9 5 6年 ,
[ 2 】 唐 纳德 ・ 伊 ・ 斯特 普 尔斯 . 美 国
鼓 》就能反 映那个时期 电影的特点。他通

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特点及成因

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特点及成因

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特点及成因赵光灿【摘要】在电影艺术领域中,丰富多样的题材能够更多地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以迪士尼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创作团队就十分关注题材的选择,这也成为美国动画电影获得巨大商业价值的重要保障.本文将立足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聚焦其题材的选择,从纵向角度解读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流变;从横向角度探讨美国动画电影题材的拓展,并综合论述其题材多样化的形成原因,以期对中国动画电影在丰富创作题材方面有所帮助.【期刊名称】《电影文学》【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题材流变;题材拓展;成因【作者】赵光灿【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所谓题材,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是文艺创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作品的最基本材料。

就电影艺术而言,题材的选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电影艺术商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的当下,丰富多样的题材则能够更多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作为当代电影艺术引领者的美国好莱坞,自然更加注重电影题材的多样化发展,而美国的动画电影也不例外。

[1]纵观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主题的单一性,几乎所有的美国动画电影的主题均是围绕着“真”“善”“美”展开的,这与动画电影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受众群体存在着很大关系,而如何在单一主题和多样题材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则是当代美国电影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奇心理几乎是一切事物的原动力,而多样化的题材自然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使某种类型的电影获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从这一层面观之,美国的动画电影在单一主题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变化题材选择的尝试是较为成功的,随着近年来活跃在银幕之上的《海底总动员》《功夫熊猫》《疯狂动物城》等影片的传播,以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已经成为在世界影坛上“呼风唤雨”的类型影片,在收获了许多观众青睐的同时也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

数字技术对美国当代科幻电影艺术性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美国当代科幻电影艺术性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美国当代科幻电影艺术性的影响科幻电影在电影史上一直是极具人气的电影类型之一,其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和奇异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而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幻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技术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扩展了科幻电影的创作空间,而且也对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科幻电影在艺术性和视觉效果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一方面,数字技术扩展了科幻电影的创作空间。

以《星球大战》系列为例,数字技术能够帮助电影制作者将人类无法到达的众多星球呈现在观众眼前,创造出一个能够让观众感到无限遐想的星球世界,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此外,数字技术还拥有着强大的后期特效制作能力,可以让电影中的那些难以在现实中呈现的惊人特效得以实现,将电影的画面和视觉效果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得益于数字特效解决了以往拍摄不了或难以达到真实效果的问题,为电影制作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对电影制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发展巨大地改变了电影拍摄和制作的方式,让电影制作者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

以约翰·卡彭特的电影《逃离纽约》为例,卡彭特使用了全新的数码特效制作方式,创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纽约城市。

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来制作建筑物或者汽车等物品,卡彭特可以自由地将使用的道具和屏幕环境融合在一起,让观众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数字技术还可以解决成本问题,通过制作数码模型,可以大大减少成本并提升效果。

当然,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制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视觉效果方面,在电影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电影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电影制作者们需要更加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以便更好地创造画面效果和内涵。

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帮助电影制作者快速完成电影制作的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电影制作效率。

总之,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方式,为科幻电影的艺术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影《荒野猎人》的艺术审美与生态交融解读

电影《荒野猎人》的艺术审美与生态交融解读

106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荒野猎人》由美国真实的传奇故事改编,上映后好评不断,不负众望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像和最佳男演员等三项大奖,并获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又一经典之作。

文艺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表现手法,更重要还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引发了大众对人性、人与自然等命题的思索。

[1]《荒野猎人》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通过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诗意的影像镜头讲述了19世纪美国历史上一位真实的拓荒者——休•格拉斯到蛮荒西部远征捕猎,在森林里遭遇族人攻击、同伴背叛、亲人被害、灰熊袭击等磨难,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

不少影评人热衷分析影片的精神特征与人文内涵,而本文拟从影片所聚焦的人性,所剖析的人性良善、丑恶的主旨,来探讨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贫富分配不均与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化,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并由此带来精神生态危机。

当下,如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化解精神生态危机,让人类真正实现“诗意栖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电影艺术便自然而然地开始“注目”这一现实话题,如学者所言:“影片《荒野猎人》是一部典型的生态美学作品。

”[2]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和影视艺术之下自然生态之美两方面的剖析,旨在探寻影片如何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探讨这个传奇故事带给观众的哲思。

一、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荒野猎人》叙事背景是美国西进运动时期,影片呈现了19世纪发生在北美落基山脉的故事,在这里,新的毛皮贸易行业从业者——山人,主要以采集销售动物皮毛为生,其中,约有3000至5000人是白人,影片主人公休•格拉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接下来的进程中,落基山脉还有过淘金热和石油开采等从自然环境中野蛮掠夺资源以换取财富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继承曼、普鲁斯特、皮兰德娄和萨特的传统,在生活中竭力探索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价值,推出了一批世界级的严肃的、存在主义的、现代主义的电影艺术大师和作品,意大利和法国的电影运动——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潮——使电影美学与价值发生革命化的变化。

欧洲电影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使它成为20世纪思想和文学的主流之中。

它所涉及与讨论的心理问题正是卡夫卡、庞德、乔依斯、普鲁斯特、曼、沃尔夫、福克纳、贝克特等伟大作家所探索与阐释的。

这影响了美国电影,波及好莱坞。

意大利电影运动更关注内容,从社会文本出发,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仔细的观察,表现了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与对政治问题讨论的热情。

意大利电影通过内容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法国电影通过风格创造了一种新的内容。

欧洲的电影往往围绕一个主题或心理问题展开,而不象好莱坞那样仅仅是讲故事。

正当美国电影在探索如何面对宽银幕的美学挑战时,意大利电影革命和法国电影革命都对好莱坞在内容和风格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们迫使美国电影制作人重新思考摄影的现实主义问题,形式的政治性以及电影时空的形而上概念。

它们提供了应对20世纪后半斯社会危机和美学挑战的规范,使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世界电影的艺术复兴的潮流包括意大利电影大师罗塞里尼、维斯孔蒂、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和法国新浪潮特吕福、戈达尔的作品。

对于这股艺术复兴的潮流,好莱坞贡献甚微,它只有受这股潮流冲击的份儿。

好莱坞失去它昔日在世界电影中独领风骚的地位。

在这样的批评气氛中,“新颖”就成为美国电影追求的首要目标。

在低成本制作的试验性电影中,出现了所谓的“新美国电影”,包括乔纳斯?梅卡斯、肯尼思?安杰尔、约翰?卡萨凡茨的作品。

新美国电影表明了一种与经典主义决裂的意愿。

在好莱坞,有一群原来是电视的导演,包括西德尼?卢默特和亚瑟?潘恩,成为新一代的导演,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风格试验结合起来,成为美国的“新浪潮”。

这是美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积极的回应。

从欧洲进口的影片,特别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对好莱坞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影片是艺术上极好的影片,对于现实有一种激情和理解,用实地拍摄,制作很低,作者和导演都是极有才能的人们。

这给美国电影艺术的精英以极大的启示。

战后好莱坞向准记录片——现场拍摄和引用大量事实材料——靠近的倾向,特别是在象《裸城》这样的匪徒片中。

欧洲的主创导演论(auteur theory)对美国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这些电影的成功使电影制片厂总裁们确信主创导演的品牌和以导演艺术个性为基础而拍摄的影片可以为影片销售提供一个不同的手段。

另一方面,主创导演论使美国电影大大地年轻化。

不仅导演年轻了,而且年轻导演执导的影片更加迎合年轻观众的兴趣。

当美国电影的传统特点和欧洲电影的新导演和新浪潮的理智复杂性和风格的创新结合在一起,企图回答当代美国的问题,好莱坞的复兴便开始了。

标志这场好莱坞复兴开端的应该算是亚瑟?潘恩的《邦尼与克莱德》(1967)。

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实质性内容的卖座率极高的影片,建立了好莱坞新一类电影的信誉。

它对美国生活中犯罪作了诗意的描写,动作迅猛,对话简洁,表演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表现了传统的好莱坞娱乐片的特点。

按照好莱坞浪漫主义精神,《邦尼与克莱德》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宣告对世界持怀疑态度的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硬汉子的独立性。

它宣告旧好莱坞主人公的死亡,过去的坏人成为电影中的好人,成为令人尊敬的社会的捍卫者。

影片与它的主角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观众心理上一种紧张感和不平衡感。

影片既没有为主人公行为提供任何依据,也不对他们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它表现当代美国的问题,特别是暴力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

《时代》周刊将《邦德与克莱德》视为美国电影文化的复兴。

《时代》的封面文章提到了“新电影”,认为“新电影”源自欧洲,现在好莱坞终于成为新电影的一部分。

新电影叙事复杂,将电影技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拘泥于一种电影类型,允许电影类型的交叉,同时每每以禁忌话题为主题。

这是《时代》所谓的新电影的特点。

它成为美国文学、绘画和音乐对传统道德和美学原则提出质疑的潮流的一部分。

总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对美国电影的影响,我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它们促使美国电影更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60年代民权运动的社会环境中,美国电影不可能无视种族问题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这是对“梦幻工厂”的一个巨大的冲击;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刺激了一批地下电影制片人制作关注现实的低成本的电影,间接地刺激了美国电影的繁荣;3. 法国新浪潮的全新的电影时空观念促使一批美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的技巧上更为现代,更为抽象而大获成功;4. 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的政治性,诸如对性别政治的关注,引发了黑人电影、女性电影、同性恋电影在美国的发展;5. 意大利和法国电影在电影结构上的全新概念促使好莱坞重新审视20、30年代以来的电影公式化、类型化传统,促使一批心理描写的电影的产生。

这些电影不再依赖直线的故事和叙述,而依赖心理的与主题的展开;6. 意大利和法国电影对电影美学和艺术的关注促使好莱坞有些电影艺术家除了关注电影的娱乐性之外,还关注电影的艺术性,拍出了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电影。

新好莱坞的出现是战后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新好莱坞是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美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

新好莱坞起始于战后的岁月,在60年代得到发展。

这是由一系列事件造成的,如对好莱坞主要电影制片厂的反垄断裁决,看电影人数的骤降,和电视的兴起。

新好莱坞是指美国电影在经济—社会组织和文化表述形式上的根本性变化,表明美国电影经典主义时代的结束,在美国主流电影中,占统治地位的美学形式和组织瓦解。

虽然在风格和组织上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好莱坞经历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新好莱坞必须寻觅与探索新的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政治的内容。

新好莱坞电影是不纯洁的,较为松弛,十分灵活的电影,矛盾的美学方法,如经典性的剪辑,表现主义,现实主义并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镜头剧本;它将各种类型的电影揉合在一起,而不追求类型的纯洁性;它追求表现有争议的话题,特别是禁忌话题。

这是一种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艺术发展的结果是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更为现实地表现世界。

新好莱坞放弃了关于美国男子的传统形象:成熟,积极,有效率,优雅,坚忍,而专注了一种新的以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安为代表的男性形象。

这类男性电影明显的崛起和战后美国文化的代际演变是联系在一起的。

占50年代电影观众大多数的年青人不再满足于他们父辈的政治与物质成就,开始对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提出质问,由此产生了美国社会中的少年反叛与犯罪问题。

在美国文学上的经典之作是萨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新好莱坞也很快关注了这种文化演变,选择了白兰度和迪安来表现这反叛的年轻的一代。

这些电影形象和传统的男性形象不同,他们是本质上幼稚的一群,靠本能冲动行事,自由散漫,以自己的稚气外表为骄傲。

他们能够在电影院中激发起激烈的热烈的反应,他们的新的性格类型是一种全新的类型,是对过去英雄主义概念的全面否定:英雄对自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疯狂的幼稚的少年成为一个罗曼蒂克的英雄。

新好莱坞拍摄这些新的英雄,或者说反英雄,在于吸引年轻的男性观众。

在60年代末,美国电影对其基本走向作了重新的定位,这种走向由于它对反文化的皈依而更加巩固了。

1968年的反文化的《逍遥骑士》,与50年代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是60年代美国整个文化氛围的产物。

在这些现代美国电影中,主人公的情绪越来越失落,影片几乎没有中心动力和戏剧性。

现代电影的主人公的行动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明确的道德与社会目标,只听命于完全非理性的暴力的驱动。

现代电影象征英雄个人的垮台,电影不描写明确的结局,因此它们的结尾总是暧昧而朦胧的。

新好莱坞电影对世界则采取一种自由主义的看法,由此产生对美国梦、思想和动力的怀疑主义,由此产生激进主义。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电影的地位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观众的构成的变化造成的。

新好莱坞服务于在意识形态上属于少数的人群,反映他们的不满与反叛情绪。

新好莱坞的自由主义的回应以描写上路流浪的影片为代表。

在这些电影中,主人公的行为没有任何动机,上路本身就是目的,以发泄主人公的失望感和犬儒主义。

在70年代中期,好莱坞经历了一个美学和文化的重新定位。

这种重新定位以《大白鲨》(1975)和《星球大战》(1977)为标志。

在70年代后半期,好莱坞在其重新定位中越来越强调特技和宏伟的场景,回归到保守的政治立场和心理,同时越来越强调拍摄大制作的巨片。

1967-1975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艺术上雄心勃勃、政治上进步的影片在商业上也极为成功,而且在与保守的电影界进行竞争时毫不逊色。

人们普遍认为大卫?林奇的《蓝色的丝绒》(1986)——一部关于性觉醒、纯真与家庭关系的影片——标志美国电影后现代的开始。

后现代电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这至少有3点。

1. 电影事业的组织体系具有后现代的特点。

好莱坞经历了从福特式的大生产(电影制片厂体系)到更为灵活的独立电影制作体系(新好莱坞和后新好莱坞时期),独立电影制作体系具有后现代经济的特点。

同时,好莱坞融入多元的媒体大集团公司使工业、技术、和文化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也是后现代的一大特点。

2. 电影在许多方面表现后现代的主题和后现代社会的形象。

当代科幻片表现那些糟透了的社会形象,这是与后现代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关。

3. 电影表现与后现代文化实践有关的美学特征(如折衷主义和传统的艺术阶梯的丧失)。

自从新好莱坞在60年代末发展之后,好莱坞电影的后现代文化是浮浅的,代表形象的或假象的一种新的文化,是一种新的空间化的瞬间,创造一种新的情绪基调,这意味着情感的趋弱,如《中国城》(1974)和《体热》(1981)。

它们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引用大量其他的文本,这些典型的后现代电影失去了历史的深度,它们不可能再现过去的真实,而仅仅是对过去的风格的一种摹仿而已。

后现代的好莱坞“空泛”,在意识形态上是保守主义的。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对形式的创新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便让位给70年代中期,特别是《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后的更为世俗的和保守的好莱坞电影。

这样,新好莱坞的现代主义被后现代美国电影所取代,后现代美国电影致力于完全根除60年代和70年代的试验成果。

新好莱坞十分关注电影历史,电影技巧,将高尚的和世俗的低下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如欧洲的艺术电影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事实上,虽然许多后新好莱坞电影回归了叙事和性格描写的经典传统,但它们仍然致力于借鉴各类型电影的成份。

美国电影的发展与美国20世纪后半期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