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爱国情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

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

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教案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1.1 设计背景1.1.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1.1.2 通过学习《我爱祖国》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1.1.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儿童,要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解析2.1.1 课文《我爱祖国》通过描绘祖国的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1.2 课文中所提到的长城、黄河、泰山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景点和地标,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1.3 课文中提到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体现了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价值。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本词汇和句子结构。

3.1.2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1.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4.1.2 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4.1.3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4.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2 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美丽风景。

4.2.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4.3.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学会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4.3.3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奋斗。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课文中的基本词汇和句子结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单元整合课家国情怀》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单元整合课家国情怀》统编版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整合课家国情怀教案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五上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课文,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表达情感。

本组课文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情感。

《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表明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表说明中国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人的身上。

这两篇课文有着种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将两课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互为补充,同时补充老师整理的课外文本《陆游诗四首》,充实课堂,增加课程容量,同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正确书写《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中要求会写的字。

2.流利且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三首》,有气势有层次有激情地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能默写《示儿》。

3.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阅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近作者所在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利且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三首》,有气势有层次有激情地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能默写《示儿》。

2.教学难点: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阅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近作者所在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单元导语。

这两句诗出自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这一单元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人们,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检查预习检查背诵《古诗三首》。

从预习单反馈入手,指导书写。

“乃”字形简单,笔顺易错,“祭”向神灵或祖上献上供品,表示崇敬,祈求保佑。

手拿着肉放在祭祀台上。

“疆”:古代用弓尺丈量土地,分割田界。

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

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

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朗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祖国的美好。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生字词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课前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第一课时:1. 导入:(1)教师出示国旗、国徽等标志,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相关标志。

(2)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义。

3. 生字词练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进行生字词拼写练习。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生字词。

二、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结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堂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设计说明《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从军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语文教案-我爱祖国》

《语文教案-我爱祖国》

《语文教案-我爱祖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祖国的美景、名人故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祖国的地理特点:山川、河流、海洋、气候等。

2. 祖国的历史文化:古代文明、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等。

3. 祖国的美景:名山、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

4. 祖国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文学家、英雄人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祖国的美景和名人故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祖国的美景和名人故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祖国的爱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祖国的地理特点:介绍山川、河流、海洋、气候等,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自然之美。

3. 分析祖国的美景: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名山、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美好。

4. 讲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介绍古代文明、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底蕴。

5. 分析祖国的名人故事:讲述科学家、文学家、英雄人物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祖国的爱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的伟大,激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祖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祖国各地的美景、名胜古迹等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短视频,展示祖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高效课堂教学案(共10课时)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高效课堂教学案(共10课时)

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 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 以摆脱内部危机, 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 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 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一八七○年七月, 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 敲响了战争。

九月, 色当一役, 法军大败, 拿破仑三世被俘,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 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 对法国来说, 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 法国人民同仇敌忾, 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 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 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钱学森—20XX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在他心里, 国为重, 家为轻, 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 10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 是科学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关于《晏子使楚》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的散文作品。

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

晏婴(?~公元前500)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景公时为相, 以节俭力行, 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

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

晏子或犯颜直谏, 析义明理。

第二单元参考答案6、枣核参考答案:第一学时1.B2.蹊跷殷切嫣红留意劈头3.不能。

“托”更显珍贵。

4、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

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阅读整体教学设计爱国情怀专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阅读整体教学设计爱国情怀专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阅读整体教学设计爱国情怀专题【学习主题】爱国情怀专题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专题“爱国情怀”(11课时)。

【专题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感知作品的叙述视角,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文本阅读,从情感、表达、意象等角度欣赏作品,充分感受作品魅力。

3.养成写读书笔记、列提纲、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阅读经验。

4.结合资料丰富对历史、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学法建议】1.要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资料。

阅读文本,自然需要梳理内容,关注表达,体会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相关资料的辅助下,进一步感受文本要反映的人文主题。

2.阅读文本,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评点批注、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理解、交流、表达的能力。

3.《少年中国说》是文言文节选,尽管文本独立成篇,依然需要在长篇的背景下阅读片段,既重视精读,也要有整篇文章阅读的思维。

4.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读,需要建立“文本互织”的思维,在比较阅读中感受诗歌要表达的爱国情感。

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导阅读、理解与表达。

三首古诗放在一起学习,既需要把握每首古诗最具价值的学习内容,又需要建立“文本互织”的思维,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诗歌的表达。

5.学业质量5-6年级(指向单元学习评价):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能主动阅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在阅读、参观、访问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或时代背景丰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家国情怀第一、二课时整体阅读【课时目标】1.读懂课文题目,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感知文本,梳理课文内容。

3.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通读四篇课文,圈点勾画,记录阅读疑难和感悟。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

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元二:姓元,排行第二。

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理解“使”:出使。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2.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这些问题侧重赏析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也恰当地运用写景。
人物刻画
学习借鉴
思考:1.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法兰西万岁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
乙文段: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第二框题和平之音:《第一堂课》、《最后一课》、《黎明的通知》。其它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第三框题民族脊梁:《把栏杆拍遍》、《读碑》。其它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第四框题故土情结:《教我如何不想她》、《当我死时》、《啊,母亲》。其它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第五框题走进黄河:《黄河号子》、《出塞》。其它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四、教学方法
多种诵读法:齐读、个读、诵读名家诗歌,全面体会爱国情感。
创设情境法:通过图片音视频等,用真实的画面和声音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爱国情感。
设疑解惑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
分组合作
快速阅读
分成六大组,分框题快速阅读,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篇章精美语段的查找、赏析。
精美语段
研讨赏析
2.找出刻划主人公心情的语句(哪些句子,什么心情,为什么),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发言。
3.主人公内心痛苦无疑是真实的,那么作者是怎样巧妙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4.阅读下面甲、乙文段,回答问题。
甲文段: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这样高大。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第六框题祖国颂歌:《红心番薯》、《窑洞留下几多梦》、《井冈翠竹》。其它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2)分成六大组,分框题快速阅读,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篇章精美语段的查找、赏析。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学知识,源自学生受到文学熏陶,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掌握有关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观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册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所涉及的文章中,既有现代名家如老舍、郑振铎、艾青等的优秀诗文,又有古代大家如李白、王昌龄等的华美诗篇。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作品,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册丛书,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作品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1、比较“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和“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两处“像”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
2、联系上下文,补出韩麦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说不出来的话。可以选一处作,不超过100字。
3、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祁瑞宣老师说,“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此时在座的“学生”反应如何?请续写一段话。可以选一作,不超过100字。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爱国情怀》教学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初一学生学科:语文
2,课时:2课时
3,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通读语文主题学习爱国情怀丛书,选出代表性篇目,共同研讨学习。
第一框题江山多娇:《长江三日》、《德天瀑布》、《游白水》。其它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TA1NTYxMTky.html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v_playlist/f1984853o1p1.html,让学生加强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屈辱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思考:《长江三日》
1。选文主要描绘了瞿塘峡的什么特征?文中用那些描写文这种特征壮势的?
2.文章巧妙地节时间的推移,光线的变化描绘了气象万千的“云霞”第二自然段找出描绘云霞色彩的词语,使用其中几个词语描绘一幅画面,要求优美动人。
《德天瀑布》1.披上了金色落叶的裙裾袅娜的流淌着中袅娜指什么意思?
《游白水》请写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