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与影响(1)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今天我开始阅读《狂人日记》,这是一本由鲁迅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是一个酒馆里的酒鬼,经常喝醉酒,被人看不起。
但是,他内心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受尽欺凌和嘲笑的人,但他却从不放弃对自己的信念。
他在酒馆里喝酒,却总是被人欺负,他却从不向别人低头。
这让我深受触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尊严。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也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观察。
他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
这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狂人日记》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姓名: 学号: 22121190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果戈里《狂人日记》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专题:现代文学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果戈里和鲁迅活跃于不同时代,他们都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两部作品都代表了各自的璀璨时代。
它们均刻画了“狂人”这个人物形象,均采用了“日记体”这个特别的格式,从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并从主观角度深刻剖析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叙述风格和对话式叙事上也有共同的体现。
然而,狂人的形象、日记体的风格以及文章的美学内涵解读也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同中求异的方法,阐述了狂人形象的选择原因与异同点——鲁迅笔下狂人的痴狂和果戈里笔下狂人的真狂铸造了各自不同的血肉形象,研究了它们各自的题材形式和艺术成就,分析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悲剧意识和讽刺艺术方面的异同,在比较文学视域下从方法论的层面解读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Gogol and Lu Xun active in different times, they have created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The two works are represented their bright days. They all depict the character image of ‘madman’ and adopt the special format of‘diary style’, from t 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and deeply analyze the hero's inner world from the subjective Angle,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also have a common reflect on the conversational and narrative. However, the image of the madman, an implicative meaning of the style and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interpreting the work are also different. With the new metho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dman im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reason and - mad crazy and Lu Xun's madman Gogol's really crazy casting the flesh and blood of the different image, studies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form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analyzes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in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rony art, interpreting the two work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 of methodology.Keywords: Gogol Lu Xun the diary of a madman comparative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1页目录绪论 ..................................................................... ............................................ 2 一、狂人——真狂与痴狂..................................................................................... 2 二、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的异同...................................................................... (5)(一)第一人称叙述的日记体形式 (5)(二)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7)三、美学取向——穿插喜剧的悲剧和贯穿始终的悲剧 (9)结论 ..................................................................... .......................................... 11 注释 ..................................................................... .......................................... 13 参考文献 ..................................................................... .................................... 14 致谢 ..................................................................... .......................................... 15 附录 ..................................................................... (16)英文标题 ..................................................................... .. (16)中文标题 ..................................................................... .. (21)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果戈里《狂人日记》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绪论我们对文化的态度总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鲁迅本人也承认他的《狂人日记》受到了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摘要】:鲁迅《狂人日记》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文章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体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认为在题材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在思想主题上,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安特莱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象征主义和”阴冷”色彩。
【关键词】:狂人;超人;象征主义手法《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部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到今天,仍在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表现的是一个被迫害致狂者心目中的”吃人”历史和现实。
通过”狂人”叫出”吃人者”的凶残和虚伪的同时,还喊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
运用了和以往不同的写作手法,却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心。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他《狂人日记》的创作呢?鲁迅曾经说过:”我来做小说,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吧,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成本,就只好做一些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到1935年,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
1834年倾,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1883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
”从这两段话中,就不难看出,外国的很多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鲁迅产生了影响。
首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给鲁迅创作同名小说最直接的影响。
在写作的形式上,中国传统的小说由于与”说话”的艺术有关,常常直接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一改了传统小说风格,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采取日记体形式,并用跟踪跳跃的方式写一些彼此联系不大的生活断面,来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不连贯的心理特点,显然,这就是借鉴了果戈理的小说格式。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心情十分沉重。
这本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不满
与愤怒。
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
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主人公的疯狂与愤怒,实际上是对封建道德和伦理的一种反抗。
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虚伪,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愤怒。
他对于
社会的不满,对于人性的扭曲,对于生活的无奈,都在他的疯狂中
得到了表达。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的关切和
对于人性的探索。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呼吁人们要觉醒,要反抗,要改变。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于生活
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震撼。
通过这本小说,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变社会而努力。
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社
会的现状,而应该积极地去改变它。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觉醒,去
追求真理和正义,才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
改变社会的决心。
我会继续努力,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
论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在国际文学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从最初的接受西方文学传统到现在的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有所斩获,我国文学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化。
在这个过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又给我们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契机。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具体影响。
首先,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文学的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文学长期封闭的时期,西方文学风格和思想对于我国文学的启示十分重要。
从汇入三百年前的《西厢记》到1917年出版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在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在《我的阅读观》中曾说过:“恣意谈人性,恣意发抖。
因此外国文艺品特别好,说话不怕话的人推倒,庸俗的东西踢翻。
这是文艺首义核心。
”因此,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帮助了我国文学在语言表达、思想丰富与理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提升。
其次,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创新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外国文学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的文学范式和思想方法,这种新鲜的和跨越文化的经验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
例如,我国文化限制严格要求形式的固定与规范,而西方文学传统则是注重创新和变化。
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为中国作家提供重新思考故事形式和议题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采用新的创作方法和创造优秀的作品。
熟知西方文学传统和并不排斥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作家,不仅有意识地吸收了外来思想,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例如,《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根植中国文化和历史传承,但同时也兼具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现代意识,使它们成为国际文学的代表作。
此外,拓宽读者眼界与文学视野是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另一个积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读者群体也逐渐扩大,这为外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机遇。
狂人日记简介与赏析

狂人日记简介与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沈雁冰曾在《读<呐喊>》一文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
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论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
他是中国第一个民族现代派,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是最早使用现代技法的大师。
如果说调和,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
他以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手法改造传统技巧,在适应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和文学的先锋性。
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这说明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借鉴并批判的择取外国思想文化。
1934年,鲁迅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
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
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
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
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
鲁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外国文学著作的影响优秀的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鲁迅最早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一位苏联作家影响创作的,也翻译过很多苏联文学,并组织发行外国文学的木刻本,比如《死魂灵》二、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深刻启发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站点名称:贵阳学院锦屏站点学生姓名:吴来凤班级: 2011级学号:指导教师:杨再成时间: 2013年09月25日目录标题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1-7)参考文献: (7)论文/设计评审表 (8)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
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
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对这篇小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倒不在其思想内容方面,对于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命意,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问题在于对狂人形象的认识方面:有人认为是真狂,作品写的就是一个疯子;有人认为是假狂,主人公其实是个战士;也有特别的看法。
凡是种种分歧,我看恐怕主要是由于对这篇小说格式和手法的理解不同所致。
鲁迅说过:“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②一九三五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等小说创作时说,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然后这激动,确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
一八八三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
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有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
”这两段话提供了鲁迅《狂人日记》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些线索,常为研究引用,《狂人日记》的格式手法确实别具机杼,不但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与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也各易其趣。
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狂人日记》的格式是如何形成的,到底受外国文学哪些影响,但人们一般对于果戈理的影响注意较多,而对尼采的影响不太注意,特别是除到别的什么外国作家的影响,就更少考察。
其实,《狂人日记》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是多元的,除了果戈理、尼采,恐怕还有安特莱夫和迦尔洵等许多作家。
鲁迅是如何摄取多样性的外国文学营养而自成一格,这无疑是个有趣的问题,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以及《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从作品的格式、人物、结构、情节、语言等诸方面去比较鲁迅《狂人日记》与某些外国作家某些作品的异同,以追寻《狂人日记》的艺术方法的渊源。
一、果戈理《狂人日记》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启示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直接给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创作启示的。
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
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记。
日记体这种体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前所未有的。
传统小说与“说话”艺术有关,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求情节的连贯;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采取日记体,用跳跃方式写一些彼此不大联系的生活断面,又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可以说最适宜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的不连贯的心理特点了。
这显然是运用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格式。
仔细分析,这两篇《狂人日记》在情节、构思上也有相仿的地方。
如两个狂人开始都是走出门外,看到街上有人们要迫害他们的迹象。
果戈理写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政治家;它什么都注意,注意人的一切举动”,勾结权贵来害人。
鲁迅写狂人也遇到一条狗,同样怀疑赵家的狗也和它主人一样企图陷害他。
果戈理和鲁迅小说中都写了一个佣人,前者是女佣人玛弗拉,后者是陈老五,他们都是接近狂人的,亲眼看到狂人的发疯经过。
果戈理写的狂人居然把从狗窝里找到的纸片看作是狗写的信,要从中揣摩他追求的上司女儿的情形。
鲁迅写的狂人则从历史书的字里行间看出“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吃人”。
甚至结尾也使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理的狂人呼吁:“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笔下的狂人也喊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③这些相似之处,都说明鲁迅构思的思路是从果戈理作品中得到过启发的。
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纯粹是一篇写实的作品。
它写一个旧俄时代成天给司长削鹅毛笔的九等文官,一心要攀援而上,升官发财,还想入非非地追求司长的女儿莎菲,这种而通过狂人的所思所想痴心妄想致使他发疯得病。
小说通篇在写他妄想狂式的病态心理。
作品对狂人是讽刺的,,也从侧面揭露了旧俄官僚社会的腐败,同时对“小人物”备受欺压的悲惨命运寄予了同情。
小说甚至通过狂人的口指斥那个不合理的现实说:“世上的一切最好的东西,全都被侍从官呵,将军呵占去了!”鲁迅对果戈理的作品显然很喜爱。
早在一九零七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赞赏果戈理的小说“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这篇《狂人日记》同样是抹上了这种“泪痕悲色”,也可以说表现出果戈理对现实的“忧愤”。
正因为这样,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时,才可能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找到产生共鸣的内在的素质,并且在外在的形式方面也借鉴了果戈理的某些手法。
但这毕竟不过是某种启发和借鉴。
鲁迅对《狂人日记》的创作,贵根到底是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认识的产物,力图刻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来”④。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沉默苦闷的时期,他极其艰辛的终结历史,寻求新的出路,锻造自己的思想。
他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前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后来又说过,《狂人日记》的创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的契机,还得之于作者对“章疯子”(章太炎)以及近代其他先进知识分子那种违世抗俗,追求真理精神的器识。
作者实际上是要通过狂人来宣泄贮积于胸中的思想见解,揭示几千年封建主义的罪恶历史,向整个封建制度下血淋淋的现实提出控诉。
这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呼喊,不是一般的揭露,而是深邃的历史见解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这当然比果戈理对小人物的讽刺与同情要“忧愤深广”得多。
正因为主题命意的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所以鲁迅在借鉴果戈理某些格式时,又并不停留于运用果戈理单纯写实的手法。
鲁迅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了比写实更富于概括,也更能抓住事物精神本质的象征手法,并且将象征与写实结合起来,既生动真实地描写狂人的那种反常、变幻、怪诞的心理言行,同时又在这些心理言行中寄寓着更深广的思想含义。
小说所写往往一语双关,引发人作理性的思考联想。
狂语不狂,却可以更放言无惮地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使有巨大历史概括力的潜在主题在短小的篇幅中得以充分表达。
由于这种寓意于象征的写法,有的论者把鲁迅的《狂人日记》称之为“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细加考察,这种手法又是借鉴了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的。
二、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序言》对鲁迅《狂人日记》创作的启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阅读过尼采的著作。
这位德国哲学家提倡个性发展,反对偶像崇拜精神,曾经给鲁迅极大的鼓舞。
一九一八年,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的同时,就曾经用文言文节译过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
一九二O年,鲁迅再一次把这篇《序言》用白话文全部翻译了出来。
鲁迅看重尼采,于此可见一斑。
本文全面引用过鲁迅的话,他自己也承认《狂人日记》是受过尼采那篇《序言》影响的。
甚至他们写作时的心境都有点相象。
有趣的是,鲁迅写《狂人日记》那年三十七岁,和尼采差不多,思想处在彷徨苦闷时期,一个人寂寞地住在北京绍兴会馆一间多年未住过人的空屋里,读古书,钞古碑。
试想,在这种心境下译介尼采,能不引起共鸣?尼采怀着绝望的心情,借察拉图斯忑拉这个被人视作疯子的传奇式的人物作他的传声筒,宣传超人哲学。
鲁迅则抱着唤醒民众,摧毁旧社会铁屋的希望,通过一个迫害狂者,来发表他的反封建的思想,想旧制度宣战。
尽管两者的思想出发点不同,但无疑鲁迅的狂人形象的塑造是参照过察拉图斯忑拉的。
这两个“狂人”的经历也极为相似:察拉图斯忑拉在他三十岁时,看破了世事而遁入山林去顿悟,在山林中沉思了十年后,精神面貌变了,带着超人的意志和哲学重新回到城市中来,人们把他视作狂人,但他却在企图启示世人。
鲁迅的狂人也是三十多岁时看透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他被社会迫害而致疯,但那种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极端反感意识,即使在发狂之后也深烙在病态心理言行中,并不时喷发出来。
这种狂人的“狂”,实际上也寄托了鲁迅所要表达的战士的“醒”;正象察拉图斯忑拉的“狂”,实际上也寄托了尼采所要表现的所谓超人的“悟”一样。
两者都用了一种寓意象征的手段,因此在一些构思和描写上也有相仿之处。
如察拉图斯忑拉下山到一个集市上去,向群众演讲超人说,可是市人嘲笑他是疯子,不理睬他,大人小孩全都跑过去看江湖术士走索的把戏。
这实际上象征世人不愿了解和接近真理,而宁可满足于自欺欺人的现世欢娱,表现了尼采超人式的愤慨。
其中走索的把戏的描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
暗示着尼采的超人哲学:“人是一条索子,结在禽兽和超人的中间——一条索子横在潭上。
”察拉图斯忑拉还碰到许多别的人物和动物,都各有其象征含义。
如嘲骂察拉图斯忑拉的掘墓人象征所谓拙劣的历史学家只知收拾旧物,没有展望未来的眼光;牧羊人象征所谓崇拜偶像的正人君子;察拉图斯忑拉所喜爱的鹰和蛇,分别象征聪明和高傲,都是所谓的超人品质。
这些象征含意,鲁迅在他的译后记中曾经特别加以说明,可见鲁迅对尼采《序言》的这种象征手法是十分注意的。
事实上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许多事物的描写都借鉴了此法,是寓意于象征的。
如狂人几十年未见过的“很好的月光”象征了新思潮,瞪着狂人的“赵家的狗”象征封建势力的帮凶,被狂人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封建礼教和文化,“时常吃死肉”的动物“海乙那”象征整个封建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