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的防治

合集下载

预防输注胰岛素溶液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对策

预防输注胰岛素溶液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对策
后期或输 注完毕 后 出 现低血 糖 反应 , 重时 需采 取 抢 救措 严
素浓度变化很 大 , 输液 后 期所 测 浓度 大 约 6倍 于初 始 浓 在 度 。( 图 1 。 见 )
施 。笔者考虑胰 岛素溶液 在输 注过 程 中可能存 在 浓度 的变
化 。为此 , 通过试验探 讨输 液后 期发 生低 血糖 反应 的原 因 , 并试 图寻找解决 的方法 。
洗 到液体 中的现象 ) 。据上述 的研 究 , j 笔者 设计 了本 次试
验, 并针对输液过程 中胰 岛素浓 度 变化 的现象 提 出对策 , 即
通过定时摇晃输液瓶 , 少输 液瓶对 胰 岛素 的吸 附作 用 , 减 使
胰岛素浓度相对稳定 , 保证单 位时间 内输 入患者体 内的胰 岛 素量相对固定 , 不会在短 时间内输 入大 于常规量数 倍 的胰岛
探讨 医院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科室建设的成效和重要意义 。方法
护理 、 染四个专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室建设 , 医、 、 、 四个专业控 制关 口达 到平衡定位 、 感 使 药 护 感 理论 技能 同轴并
通过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科室建设 , 进一步规 范了医疗行 为 、 提高医疗 质量 、 障医疗 安全。结论 保 标准化科室创建活动 , 有利于医院总结经验 , 持续改进 , 形成 医疗安全 长效管 理机 制 , 有利于构建和谐 、 的医疗 环 健康 境, 最终达到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整体效应 。
原 因. 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 为 将 5 葡萄糖溶液 分为非摇晃 组 、0 mn摇晃 组 、0 mn摇晃组 , % 1 i 3 i
模拟 l床输注 , 临 每输注 5 l 0m 测量其浓度 , 寻找变化规律。结果 非摇晃组胰岛素溶液浓度变化很大 , 摇晃组浓度 而 变化较小 , 符合 I床应用要求 。结论 临 通过定时摇晃输 液瓶 可减少 胰岛素溶液在输液 过程 中的浓度 变化 , 避免输液

“低血糖反应”饮食防治【优质推荐】

“低血糖反应”饮食防治【优质推荐】

“低血糖反应”饮食防治【优质推荐】当血糖水平降得过低(低于50毫克/分升或28毫摩尔/升)或下降速度过快时,就可导致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常见于用胰岛素治疗或采用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

常见的引发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胰岛素注射时间错误、饮食摄入量不足、未能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但未及时调整饮食或胰岛素用量、空腹运动、空腹饮酒和滥用口服降糖药等。

严重的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若不给予及时抢救,延误6小时以上会造成患者大脑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辨认低血糖反应的要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出现得非常快,不同个体的表现也有差异,但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情况:头晕、头痛、打寒战、心慌、手抖、过度饥饿感、出汗、面色苍白、行为改变或异常(如烦躁、哭喊、易怒、富有攻击性)、口唇麻木、针刺感、全身乏力、视物模糊等。

严重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昏睡、昏迷,这时如不及时纠正,将进一步损害脑和心、肾等主要脏器,危及生命,故应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这些症状,表明血糖水平可能过低。

虽然有些人即使血糖值降得很低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或者血糖水平没有低于50毫克/分升(2.8毫摩尔/升)就已经发生低血糖反应,但鉴于低血糖发生迅速、无预兆性和对身体的巨大危害性,一旦发生,须立即进行治疗。

低血糖反应的应对措施立即吃“糖”,快速增高血糖水平是应对低血糖反应的主要措施。

可采用普通饮料(雪碧、可乐、果汁等)、糖果(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糖水(温开水冲白糖或葡萄糖25~50克)、口服葡萄糖片、蜂蜜或果酱等。

应注意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1倍陨裰厩宄、反应轻者可立即口服上述食品;低血糖反应重者,还需要增加口服碳水化合物的量,如馒头(或面包)25克或水果1个。

2倍宰⑸涑ばб鹊核卣撸为防止低血糖反应反复出现,可加食牛奶或鸡蛋等吸收较慢的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3倍砸殉鱿稚裰菊习,但尚有吞咽能力的糖尿病患者,可将白糖或葡萄糖放入其口颊和牙齿之间,使之溶化后咽下。

静脉输注含胰岛素液体时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措施

静脉输注含胰岛素液体时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措施

d i 1 . 9 9 jis . 6 4—4 4 . 0 9 0 . 3 o : 0 3 6 / .sn 1 7 7820.206
文章 编 号 :6 4 7 8 2 0 ) B一 10—0 1 7 —4 4 ( 0 9 1 0 4 1
为糖尿病病人输 液时常 需在液体 内加一 定剂 量的胰 岛素 。 在 临 床 工 作 中经 常 遇 到 在 给 病 人 静 脉 输 注 含 胰 岛 素 的 液 体 时 , 病 人 发 生 低 血 糖 反 应 , 其 是 糖 尿 病 病 人 大 量 补 液 时 , 岛素 的 尤 胰 剂 量 很 难 掌 握 。现 总结 静 脉 输 注 时 发 生 低 血 糖 反 应 的 2 2例 病 人 经 验 教 训 , 出预 防 措 施 。 提
1 临 床 资 料
出 现低 血糖 应 引 起 临 床 医 生 的 高 度 重 视 。


恢 复 与 再 建 , 新 获 得 生 活及 工作 能 力 。 重
参考文献 :
E] 王灵 芝 . 卒 中偏 瘫 患 者 良肢 位 摆 放 的 意 义 E ] 中 国 康 复 ,0 4 1 脑 J. 20,
1 6): 6 . 9( 3 5
E3 王 是 现 代 康 复 的特 征 E3 中 等 康 J.

10 ・ 4
CHI S NE E GENERAL NU RS NG J n a y 2 0 17 No 1 I a u r , 0 9Vo. . B
动 作 需 要 3s 。各 关 节 的运 动 方 向 均要 进 行 训 练 , 种运 动 ~5s 每 3次 ~ 5次 为 宜 。一 般 在 无 疼 痛 状 况 下 完 成 全 关 节 活 动 范 围 的 运 动 , 着 关 节 功 能 的改 善 逐 渐 加 大 活 动 度 , 瘫 病 人 关 节 活 动 随 偏 受 限 , 痉 挛 有 关 , 运 动 功 能 改 善 后 , 由 发 病 初 期 每 日 2次 , 与 当 可 改 为 每 日 1 , 至 训 练 终 止 。康 复 治 疗 应 至 少 持 续 至 发病 后 3 次 直 个 月 , 条 件 允 许 , 持 到 发 病 后 6个 月 更 好 。 若 坚 J 病 人 对 治 疗 的 合 作 态 度 是 康 复 计 划 实 施 成 功 的 重 要 因素 , 对偏 瘫 病 人 经 常 出 现 抑 郁 情 绪 , 采 取 疏 导 、 励 等 方 法 , 其 要 鼓 使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善情 绪 , 励其 参加 各种 治疗 活动 , 改 鼓 对 病 人 及 家 属 讲 明 康 复 治 疗 不 同 于一 般 的治 疗 , 励 其 积 极 锻 炼 , 鼓 争 取 生 活 自理 或 部 分 自理 , 大 限 度 减 少 对 别 人 的依 赖 , 少 家 最 减 庭 负 担 , 高 生 活 质 量 使 其 康 复 进 程 进 行 的 更 快 。 实 践 证 提 ]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绪 变化 出现 食欲不 振 , 食导致 进食 量下 降或不进 厌 食 , 患者 摄入不 足 的情 况下 未及 时随患 者的饮食 在 情况调 整胰 岛素 的剂量致 使 出现低血 糖症状 L , 8 或 ] 是 患者 在注 射胰 岛素 的情 况 下 未及 时进 食 。饮酒 后 酒精 能够抑 制肝 脏葡萄 糖 的合成 , 特别是 空腹饮 酒后 更 易发生低 血糖 [ 。 9 ]
定义为: 使用 所 有 可 以利 用 的手 段 使 患 者 的 血 糖
达到或接 近正 常 的 一种 治疗 糖 尿病 的模 式[。 1 ] 目前应 用 较 多 的是 胰 岛 素 强 化 治 疗 。理 想 的 代 谢 控制 可 使 血 糖 恢 复 正 常 , 除 高 血 糖 毒 性 , 消 可 明显 减 少 各 种 慢 性 并 发 症 和 提 高 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 , 强血 糖控 制 的胰 岛素 强 化 治 疗 可 明显 减 少 加 与糖 尿 病 有 关 的 终 点 事 件 发 生 。在 糖 尿 病 控 制 与并 发症 研 究 中发 现 , 强化 治疗 组 患 者 严 重 低 血 糖 ( 要 治疗 的 低 血 糖 ) 发 生 率 比 接 受 常 规 治 需 的 疗 的 患者 增加 了 3倍 f , 以进 行 胰 岛 素 强 化 治 2所 ] 疗 的患 者 低血 糖 的 预 防与 控 制 至 关 重 要 , 现将 强 化 治疗 过 程 中发 生 低 血 糖 反 应 的 原 因及 对 策 综
1 治 疗 方 案 选 择 不 合 理 . 2
目前 , 尿 病 的胰 岛 素 治 疗 方 案 很 多 , 个 糖 各
方案 适 合不 同 的患 者 , 以 临 床 医 生 在 确 定 胰 岛 所
素治 疗方 案 时 , 果 被 患 者 过 分 追 求 方 便 或 对 其 如

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所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

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所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
糖 尿 病 新 世 界2 0 1 5 年6 月
・ 护 理 天地 ・
糖尿病胰 岛素强化治疗所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原因和 护理干预措施
李 艳
白城
【 摘要 】 糖尿病 胰 岛素强化 治疗过 程 中, 药物 因素 、 胰 岛素注射 方法 不 当或者剂 量不适 宜 、 饮食 因素 、 年龄 因素 等可致糖
胰 岛素 强化 治疗 是控 制糖 尿病 患者 血糖 在理 想 范 围的重
要方法, 该方 法在 不 断发展 并 广为 临床使 用 。 大量 循证 医学表
受胰 岛素 强化治疗 , 处 于应激 状态 , 未及 时调整 药物剂量 , 导致 低血糖 反应的发生 。 有些患者注 射方法不得 当 , 中长胰岛素注射
年糖 尿病患者多数 病程较长 , 已有植物神经病 变 , 导 致机体对交
糖的速度加快 。 如患者 在胰 岛素强化治疗期 间 , 擅 自加服降糖药
物, 可增 加低血糖 反应的发生机会 。 常见原 因是磺脲 类药物尤其 感 神经 兴奋地反应 降低 , 患 者的低血糖症状无 任何症状 , 有时还 优 降糖过 量和应 用 不 当。 优降糖作用 强而 持久 , 应用 较泛 , 价廉 表 现为意识障碍 , 往往耽误 治疗。 ② 老年糖尿病 患者多伴有 不同 物美 , 但易 出现低 血糖反 应 , 持 续时 间长 , 难 以纠 正甚或 导致死 程度 的肝 。 肾功能 障碍 , 药物 的半衰期长 , 药物在体 内停 留时间过 亡。 长, 导致 胰 岛素 降解缓慢 , 并伴有 肝糖原 储存 减少 。 老年糖 尿病 同时 , 糖 尿病 患 者除患 有糖 尿病 外 还患 有其 他疾 病 。 研 究 性 低血糖 以胰 岛素 最为常见 。 表 明, B受 体阻 滞剂 可掩 盖心 悸 、 焦虑 等症 状 , 使低 血糖 症状 2护理干预措施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杨世敏1韩桂杰2(1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辽阳111000)(2辽阳市太子河区曙光镇医院,辽宁辽阳111000)�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8年5月我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3%表现为自主神经兴奋症状;29.4%的患者为神经性低血糖,且此表现中66.7%为老年患者;13.2%表现为非特异性低血糖,其中66.7%为老年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与血糖过度控制,饮食,运动与胰岛素剂量之间不协调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反应呈多样化,应加强对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和血糖监测,防止低血糖发生.�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主张严格控制病情,施行强化治疗方案,以减少糖尿病性慢性并发症,其低血糖的发生率也由此增加2%4%[1].低血糖常发生在胰岛素降糖治疗中,低血糖指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低于2.8m m ol /L [2].本文对我院2002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患者68例,男36例,女32例,均为2002年5月-2008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收治的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符合1999年W H O 诊断标准,病程2个月30年,年龄41岁82岁,均应用胰岛素降血糖治疗.2方法记录各例发生低血糖的胰岛素类型,剂量,饮食,运动情况及相关疾病因素,用快速血糖监测仪观察血糖变化,血浆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3诊断标准检测血糖低,有低血糖临床表现,服糖后症状消失.4临床表现4.1自主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四肢颤抖及饥饿感,本组35例,占57.3%.4.2神经性低血糖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7例,反应迟钝5例,精神异常5例,性格改变3例,抽搐2例,偏瘫2例,共24例,占29.4%.其中,16例年龄大于65岁占本组的66.7%.上述患者均经头颅C T 或磁共振检查除外脑血管病变.4.3非特异性症状:表现为乏力,头痛,恶心等不适.本组9例,占13.2%.其中6例年龄大于65岁,占本组的66.7%.5血糖监测情况所有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手指血糖检测指标血糖值在1.13.2m m ol /L ,平均手指血糖(2.328�0.592)m m ol /L .6发病原因28例与加大胰岛素剂量有关,19例肌注胰岛素后未进食或进食少,8例发生腹泄,呕吐,9例运动量过大及空腹运动,2例伴肾功能不全,2例发生在饮酒后.7治疗68例患者确诊后,轻者予糖果等食物后症状缓解,重症立即予50%的葡萄糖20�80m l 静推,必要时重复应用,后以10%葡萄糖静点,监测血糖调整葡萄糖的剂量.对其中2例应用葡萄糖意识障碍仍未缓解的患者予地塞米松10m g 静推,再继续应用葡萄糖静点,直至病情稳定.68例患者及时治疗后病情好转,血糖稳定.8讨论近年,随着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胰岛素成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常用药物,而低血糖反应为其最常见的反应.本组病例28例低血糖与胰岛素剂量过大有关,主要与强化治疗时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或感染等应激因素去除后而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有关.过分强调血糖控制,胰岛素剂量过大是造术或在术中经胆囊管行胆管造影以明确肝外胆管关系,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有重要作用[3].另外,基层医院出现胆管损伤时应正视,早期及时处置是处理胆管损伤的关键,胆管损伤多为高频电凝损伤,在伤口的边缘,有一组织损伤坏死和充血反应带不同于单纯的切割伤,不能一味存有侥幸心理,贻误手术最佳时机,而导致更复杂,更严重的后果.必要时转技术条件更优越的医院接受手术,以避免医患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参考文献1G ard e n OJ .Iat r og e n i c i n j u r t o t h eb i l ed u ct [J ].B r JSu r ,2003,78(12):1412�14132时开网,邸尚华,秦国卫,等.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118例分析[J ].实用外科杂志,2005,12(8):414�4163黄志强.腹腔镜外科时代的胆管损伤问题[J ].肝脏外科杂志,2006,6(2):65�66作者简介:王霏宇,男,30岁,本科学历,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医学院,住院医师.�-����:����525�������.��(收稿日期:2008-08-21)临床与实践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陈铁虎1黄宇清2(1许昌市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1000)(2吉安市井冈山大学医学院,江西吉安343000)�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4例,对照组44例,2组均给予吸氧,硝酸酯类及阿司匹林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辛伐他汀40m g ,每晚1次,氯吡格雷75m g ,早晨1次顿服,连续用药4周;对照组仅用一般疗法.观察用药前后24h 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监测T C 及T G 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h 心肌缺血次数,心肌缺血总时间,缺血最长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及T G ,T C 对比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关键词�辛伐他汀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危险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出现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导致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死亡,心肌梗死或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1].我院采用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年龄36岁72岁,男26例,女18例;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35岁�74岁.2组患者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史等均无显著差异(�>0.05).以上患者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近2个月恶化或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且均有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 T 段抬高或压低的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入选前均未正规调脂,无服氯吡格雷史;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禁忌证.1.2治疗方法治疗前常规查凝血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治疗后复查心电图,血脂.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规范进行一般治疗,即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必要时给予吸氧,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并根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如抗高血压,降血糖等.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 g ,每晚1次,氯吡格雷75m g ,早晨1次顿服.对照组:用常规治疗.2组均连续用药4周.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行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心电图(H ol t e r )检测,观察24h 内心肌缺血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等.监测肝肾功能,总胆固醇(T C ),甘油三酯(TG )等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1.4疗效判定标准按2000年中华医学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2]评定疗效.�显效:劳力型心绞痛改善>2级,静息时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成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应对各种胰岛素的起效高峰,持续时间充分了解,及时调量或更换品种,严密监测血糖,反复多次向患者及陪护人员交待胰岛素的使用方法,避免剂量错误和方法错误.19例患者肌注胰岛素后未进食,进食少,8例发生腹泻与呕吐而未停用胰岛素而诱发低血糖,说明饮食定时定量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关键,饮食与胰岛素剂量之间不协调是诱发低血糖的重要诱因.9例与运动量过大及空腹运动有关,运动后在胰岛素作用下骨骼肌葡萄糖的贮存量增加30%50%,葡萄糖利用增加可能与葡萄糖转运蛋白-4含量增加有关[1].运动量过大,强度大,饥饿运动等都是运动诱发低血糖的因素.此外,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胰岛素清除减慢和乙醇入血液后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也是临床诱发低血糖的因素.本研究显示低血糖反应呈多样化,心悸,多汗,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常见症状.在神经性低血糖与非特异性症状低血糖表现中,以老年人偏多,这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肾上腺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释放减少有关.老年人病程长,脑细胞功能下降,低血糖时脑细胞功能更趋下降,故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明显,常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变.本文通过对68例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中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研究发现,胰岛素剂量过大,饮食不规律,消化道反应,过量运动及肾功能不全,饮酒极易诱发低血糖.提示在临床上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治疗知识的普及,让糖尿病患者熟知低血糖反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推广血糖监测,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参考文献1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9,4132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39作者简介:杨世敏,女,38岁,本科学历,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主治医师.�-����:����������200������.���(收稿日期:2008-08-22)临床与实践。

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致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致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性状并记 录。保持大便通畅 , 对便秘 者可给予结肠 环形按摩或使 用 缓泻剂 , 必要 时予 以灌肠 。
1 . 3 方法 甘油果糖 、 甘露 醇脱水及 白蛋 白、 速尿降颅压 , 拜 阿司 匹林 或 波力维抗栓 , 依 达拉奉保 护神经 细胞及 营养支持 、 预防并 发症 等 治疗 , 根据病情及 时调整 药物。 1 . 4 观察指标 ①意识状况 、 生命体征 、 肌力情况 ; ② 各种并发症 , 包括 梗死后 出血 、 应激性溃疡 、 中枢性高热 、 脑疝形 成 、 心 肾功 能衰竭 、 肺 部及 泌尿系感染 ; ③头颅 C T复查情况 ; ④实 验室检查 , 包括 治疗前 后进行血尿常规 、 血 电解质 、 心 电图检查 。 1 . 5 疗效评定 显 效 : 患者 神志渐清 , 生命体征趋 于平稳 , 未 出现严重 并发症 ; 有效: 病情较好人 院时有好转 ; 无效 : 患 者意识障碍加 深 , 渐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4月第 2 6卷第 4期f 上半月1 Me d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A p r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4
全 国脑 血管病专题 研讨会 制定 的《 脑卒 中的分 型分期治疗 ( 建议 草 2 . 7营养供给 指导患 者进食低脂 、 低盐 、 丰 富维生素 和患者的救治率 , 提高存 活者 生存质量 , 减少病死率 , 且安全可靠 , 无明显不 良反应 ,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1 】 黄训如 , 郭玉璞 2 0 0 0年 广 州 全 国 脑 血 管 病 专 题研 讨 会 脑 卒 中 的 分 型 分 期 治
鼻腔分泌物 。若 闻及呼吸道 内有大量 痰鸣音应及 时吸痰 , 及 时汇报 医生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处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低血糖反应和高血糖一样,对人体器官尤其是大脑有严重影响,血糖水平过低,直接影响脑组织等脏器的能量供应,严重可陷入昏迷状态。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要尽早发现和防治低血糖反应。

为此,作如下探讨。

低血糖的诱发因素服用过量的降糖药或注射过量的胰岛素。

较平时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

没有按时进餐或加餐,或进食量减少。

食量明显减少而没有减少降糖药用量。

情绪骤然变化。

糖尿病病情不稳定,尤其是1型糖尿病。

低血糖的症状典型症状:饥饿感,出冷汗、心慌、胸闷、头晕或头痛,软弱无力或双手颤抖。

不典型症状:口唇麻木感,出汗多.夜间多梦,情绪烦躁或焦虑,注意力不集中。

严重症状:言语不清,意识不清或定向障碍、抽搐、昏迷。

低血糖诊断标准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是低血糖症的一种病因。

根据低血糖的典型表现(Whipple 三联征)即可确立诊断:①有低血糖症状和体征;②发作时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③给予葡萄糖后症状迅速缓解。

对于非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低血糖的标准<2.8mmol/L,而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低血糖的处理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前述许多因素可诱发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为内科急症,如低血糖持续时间长,可使脑细胞呈不可逆性损害以及至脑死亡,因此应尽可能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水平,防治低血糖的反复发作。

可让患者立即食用下列一种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饮1杯糖水,含糖约15~20g;饮1杯果汁或可乐;吃6粒糖块(25g左右)或几块巧克力;吃几块饼干(30g左右);吃1~2汤匙蜂蜜。

服上述某一糖类食品后,病情轻者可获改善。

不能进食,给予50%葡萄糖液50ml静注。

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

治疗前后需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经上述处理后,患者不能进食,或虽进食但不能使血糖维持正常,需予5%~10%葡萄糖液持续静滴,直至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

如脑细胞无不可逆性损害,一般在血糖上升并维持正常水平10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即可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的防治
低血糖反应是胰岛素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血糖< 2.8mmol/l是诊断低血糖的标准,但并不是低血糖反应发生的绝对界值。

病人出现低血糖临床症状时的血糖水平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血糖下降速度及幅度不同造成的。

如果血糖突然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虽≥2.8mmol/l,仍有人出现低血糖反应;如果血糖下降速度缓慢,虽<2.8mmol/l,有的人也可以没有低血糖症状。

但在出现这两种情况时,都应按低血糖给予相应的处理。

胰岛素用量过大,常见如下情况:①使用刻度过大的普通注射器,容易使抽取的量超过所需的用量。

②混合使用短效加长效动物胰岛素时,抽取方法不准确,将长效胰岛素带入短效胰岛素瓶内,造成短效胰岛素过量。

③使用人胰岛素时,不了解瓶装胰岛素与胰岛素笔芯浓度的区别,用注射器抽取笔芯内的胰岛素后注射。

防治措施
抽取胰岛素应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尽可能采用1个刻度为1个单位的胰岛素注射器),以确保治疗时所需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

应用动物性胰岛素混合注射时,应规范操作,不可将长效胰岛素带入短效胰岛素瓶内。

应用人胰岛素(诺和灵、优泌林)时,需注意普通瓶装与笔芯内的药物浓度的差别。

笔芯内浓度为100u/ml,普通瓶装为40u/ml。


以,不可用注射器抽取笔芯内的药液,以防剂量换算失误或抽取不准造成胰岛素剂量过大,而致低血糖。

此外,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最初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血糖、尿糖及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调整。

尤其1型糖尿病消瘦病人,对胰岛素较敏感,因此在胰岛素调量阶段,不宜过快过剧烈。

凡空腹及餐后血糖<3.33mmol/l者,尽管尚未出现低血糖反应,也应酌情减量。

胰岛素注射时间必须与进餐时间相配合: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如延迟或减少进餐,则易发生低血糖。

进餐总量相对固定,可采用每日6餐法,即3次主餐之间及睡前加餐,这样有利于防止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反应。

运动量应恒定:因运动可促进肌肉对糖的利用及胰岛素的吸收,在胰岛素量及进食量均固定的前提下,如果加大运动量,就极易引起低血糖。

肝肾疾病对胰岛素的影响:①胰岛素在肝脏中降解60%~80%,糖尿病合并肝脏疾患、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在肝脏灭活能力降低,同时若肝糖原储备减少,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②胰岛素在肾脏中降解约占10%~20%,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胰岛素在肾脏降解、清除减慢,易造成体内蓄积,当未及时撤减胰岛素时,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一旦合并肝、肾病变,应注意对肝、肾功能的检查,注意对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讨论
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用量、饮食、运动及肝、肾疾病等关系最为密切。

除以上的防范方案外,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立即给予含糖食物或果汁10~15g,10分钟后症状未缓解或血糖仍低者,可再给予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10g或迅速静注50%葡萄糖20~40ml,继以静滴10%葡萄糖液维持血糖,持续时间视所用胰岛素剂量、效能及病情而定。

严重低血糖或意识障碍者,应给予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入10%的葡萄糖液中静滴,或肌注胰高血糖素1mg,病人意识恢复后立即进食,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只要全面地了解并掌握了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的常见原因、低血糖的症状,提高了防范意识,注意对血糖的动态监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18.
2 刘喜明,丛秀云.糖尿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