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ICD编码:G45.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年版)、《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2010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阴虚阳亢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后循环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观察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心功能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前庭功能检查、头颅CT、MRI(+DWI)或CTA、DSA 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3)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4)阴虚阳亢证: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专方专药

(2)药物外治

(3)针刺疗法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或显效或有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退出路径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内分泌疾病、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为后循环缺血发作后期及恢复期(ICD编码:G45.0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

牵头人:林亚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完成人:

林亚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健(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晓慧(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医病证部分》 。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眩 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 (ZYYXH/T18-2008)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BAEP) 、颈动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颈椎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聂云天1王慧荣2孙权(通讯作者)3 (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Ischemia"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此篇文章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

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

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9-10-30T11:25:32.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孙雷 [导读] 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青冈县人民医院 151600 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 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偏头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and migraine vertigo(MV).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48 patients with migraine vertigo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eye movement examination and high stimulation rate audibility were mainly adopted.Brainstem response(ABR)and cranial MRI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Results Among 52 patients with PCIV,21 ha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9 had abnormal blood lipid or(and)blood sugar,23 had abnormal blood vessel ultrasound,8 had blackness or dizziness before suddenly rising,17 had abnormal high stimulation of ABR,and 5 had abnormal cranial MRI(lacunar infarction).Among 48 MV patients,41 were motor sickness,17 were sensitive to exercise,25 were phobia or/or phobia,31 were migraine,13 were eye movement abnormalities,3 were MRI abnormalities,and 36 were hyperstimulation ABR abnormalities.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CIV and MV,we can see that the onset age of MV patients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PCIV patients.The onset symptoms of PCIV mainly manifest in blood pressure,dyslipidemia or(and)abnormal blood sugar,arteriosclerosis and so on.The onset symptoms of MV mainly manifest in motor disease,motion sensitivity,photophobia or atherosclerosis during seizures.(and)fear.Head MRI is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High stimulus ABR can not be used as a differential point between PCIV and MV,but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iating from other types of vertigo. [key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ingle;vertigo;migraine 近年来,产生眩晕状况的患者逐渐增多,不仅发病率极高,而且其发病时产生的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病理的复杂性为这类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这种急性发作性眩晕症状认识的深入,确立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诊断,在临床上凸现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者鉴别诊断的必要。所以,本文围绕PCIV与MV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这两类眩晕的临床诊断与鉴别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的选择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眩晕症状患者。PCIV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8.1(29-78)岁。MV48例,其中,男1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7.3(11-65)岁。 1.2 PCIV的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将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确定为:缺血事件相关的眩晕,但无大脑后部、脑干和小脑受累的症状及体征,同时要求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眩晕(其他类型的耳源性眩晕、低血压、偏头痛性眩晕或精神性眩晕等);高刺激率ABR检查结果提示内耳缺血;有后循环缺血的高危因素,如变位眼前发黑或晕,血压、血脂、血糖、血管超声、MRI、高刺激率ABR、视动等发生异常情况。 1.3 MV的诊断标准肯定的MV诊断依据Neuhauser等[2]标准:①中度以上的发作性眩晕;②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的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3];③至少2次眩晕发作有下列之一的偏头痛症状:偏头痛性头痛、畏光、畏声、视觉或其他方面的先兆;④排除其他病因。可能的MV诊断依据Neuhauser等[2]的标准:①至少1次中度以上的发作性前庭症状;②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关于偏头痛诊断标准符合偏头痛;眩晕发作时出现偏头痛;偏头痛加重的因素可以加重眩晕:特定的食物、睡眠差、激素改变;抗偏头痛治疗有效并除外其他疾病。 1.4 检查方法与结果判定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高刺激率ABR分别采用11.1Hz和51.1Hz的刺激率,并比较两者Ⅰ-Ⅴ波潜伏期的差值,超过0.28ms(包括0.28ms)为异常。 2 结果 PCIV患者52例,其中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20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5例(腔隙梗死)。前庭功能检查37例,冷热试验异常13例,眼动检查异常24例。 MV患者48例,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7例患者接受头颅MRI检查,未发现异常。 PCIV与MV鉴别要点:MV平均年龄小于PCIV患者。临床表现: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眩晕病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西医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一、头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诊疗方案 (四)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和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等。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头颅MRI、颈椎DR片、胸部DR片、腹部B超、颈动脉B超)(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2.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4)耳穴压豆(5)针灸治疗(6)中医推拿治疗(7)耳穴压豆 (八)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 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2015中医临床路径眩晕(高血压)

2015中医临床路径眩晕(高血压)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编码:I 10.x00)。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重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遇劳、恼怒加重,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痰湿壅盛证

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 2.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电图、动态血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片、颈椎X线片、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TCD、腹部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晕后循环缺血与神经科诊断误区-高山

头晕、后循环缺血和神经科医生的某些诊断误区 高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科门诊头晕/眩晕的病人很多,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往往会犯某些错误,归纳起来有两类错误,错误一是把头晕/眩晕的主要原因归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这个目前已经被淘汰的名称,错误二是臆断某些异常检查结果为头晕/眩晕或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原因。这些病人不但在神经科就诊,可能还会到耳鼻喉科就诊,耳科医生如果对神经科医生所犯的上述错误不清楚,当看到病人在神经科被诊断为VBI,就误认为这个病人有VBI,甚至还影响了某些耳科医生的诊断思路,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诊断误区我们神经科医生要尽量避免,耳科医生也要引起注意。 一、VBI已更名为后循环缺血(PCI) 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国际上对于PCI认识的过程,国际上七十年代就已经不再使用“颈动脉供血不足”,明确颈动脉缺血只有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两种形式,九十年代以后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不再使用VBI,2000年国际卒中权威Caplan教授建议统称为“PCI”。因此,2006年的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号召大家不再使用VBI这个名称,而统一使用PCI,指的是后循环的脑梗死和TIA。从字面看起来,VBI与PCI名称的主

要差别VBI是“供血不足”PCI是“缺血”,似乎是在咬文嚼字,“缺血”就比“供血不足”要文雅或高明得多吗?我想不是这样的,更名很重要的一层用意是为了纠正或限定这个诊断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长久以来VBI被滥用了,很多不是“缺血”或“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眩晕都被当成了缺血或供血不足。 那么,我国大量中老年人的头晕/眩晕是怎样被诊断为VBI的?临床表现上认为其为既非正常但又未达到缺血标准的一种状态,并借助颈椎-X光片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出诊断。既非正常又未达到缺血标准的状态在临床上很难界定,而这两项辅助检查用来诊断VBI或者PCI又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颈椎骨质增生不是PCI的主要病因 门诊就诊的头晕/眩晕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拍过颈椎-X片的,尤其是老年人。颈椎-X片报告上常出现的诊断有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这些病人自己都会问“大夫,我脑供血不足是不是颈椎病引起的?”在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和2009年头晕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中都通过文献复习告诉我们,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在相同年龄的老年人,是否有VBI 者其骨质增生的程度没有差别,所以,颈椎病不是PCI的主要病因,不能根据颈椎片上的骨质增生就判断病人的头晕/眩晕为颈椎病所致,或颈椎病所致的VBI。其实一细想就明白,老年人谁没有骨质增生呢?但多数病人的骨质增生是不能解释其头晕/眩晕的,因此,对于拍了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的老年人,其头晕/眩晕同样要认真分析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BAEP) 、颈动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颈椎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015年中医临床路径眩晕(高血压)

眩晕(咼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O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 编码:1 10.X00 )。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重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 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 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 140mmH和(或) 平均舒张压(DBP三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 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遇劳、恼怒加重,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 脉弦或弦数。 3、痰湿壅盛证 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

舌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 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 2.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 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 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电图、动态血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片、颈椎X线片、颈动脉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TCD腹部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 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 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 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 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6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 、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专科常规检查; 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2015-01-09 何俐眩晕论坛 眩晕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是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运动性错觉或幻觉。眩晕(vertigo)一词是从拉丁文“vertere (围绕着旋转)”演变而来。眩晕患者常有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倾倒、漂浮或自身不稳等。眩晕发病率高,国内统计65 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为57%,与国外统计一致。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简单地将眩晕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眩晕的分类 目前,以Hojt 分类为基础、按照眩晕发生的机制和性质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蜗前庭及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外耳道病变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核及其核上纤维联系、内侧纵束、小脑或大脑皮质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病因有后循环缺血、后循环出血、小脑脑干肿瘤、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颅颈交界区畸形、偏头痛性眩晕、癫痫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前庭中枢性眩晕病因多样但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除偏头痛性眩晕外,前庭中枢性眩晕几乎都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很少仅以眩晕为唯一表现。 非前庭性眩晕病因包括眼源性眩晕(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虹膜炎和视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眩晕(贫血、白血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压等)、精神疾病所致眩晕(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等)。 眩晕的诊断 一项对德国200 名眩晕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源性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在我国,前庭周围性眩晕约占73%~87%,前庭中枢性眩晕约占7%~10%,非前庭性眩晕约占5%~15%。 眩晕的诊断需要针对性的详细了解病史资料,包括诱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而突发性眩晕的伴随症状,往往能提供重要的根据。如为前庭性眩晕较轻、症状持续存在而无耳部症状,首先要考虑前庭神经元炎;前庭性眩晕突发而伴一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则考虑突发性耳聋;眩晕伴意识丧失、抽搐等考虑癫痫性眩晕;眩晕伴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甚至有定位体征,多是后循环缺血;眩晕伴头痛、多梦、失眠、心悸和多汗等而无其他阳性体征,多为精神性眩晕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doc1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诊断标准。 证侯分型:风痰上扰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上炎型;痰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 (三)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1编码:BNG070)和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疾病编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CT,颈动脉彩超等。 (六)选择用药。 1.降压药:常规CCB+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利尿剂、a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3.中药方剂选用方面辨证用方 (1)风痰上扰型;;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阴虚阳亢型;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3)肝火上炎型: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4)痰瘀阻窍型;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5)气血亏虚型: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6)肾精不足型: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4.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泡脚、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七)出院标准。 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缓解或消失。 2.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波动平稳。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脑出血、急性左心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在住院期间处理。 2.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 3.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需要住院期间处理。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 结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 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 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穴位注射16 例(%),浴足 14 例(%),刮痧 7 例(%),中药外洗 6 例 (%),中药灌肠 6 例(%)。 (二)应用情况分析 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

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 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只有针灸在医保范围内,其他的中医特色医疗如拔罐、刮痧等均不在报销范围内。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治疗的 68 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64 例(%),体征改善 59 例(%),理化指标改善61 例(%);临床总有效率 %。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的评价和次症身重,心慌胸痛,腰膝酸软,头胀耳鸣的评价。 (2)对血压疗效的评价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

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 (2)静息心电图; (3)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5)高血压五项; (6)超声心动图; (7)颈动脉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2)甲状腺功能; (3)糖尿病三项; (4)胸部正侧位片; (5)颅脑CT或MR; (6)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7)选择磁共振、CT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了解肾脏/肾动脉解剖; (8)腹部彩超; (9)多导睡眠监测图。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肾气亏虚证: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痰瘀互结证: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肝火亢盛证: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阴虚阳亢证: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