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德尔松谐谑曲Op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的创作解析门德尔松的经典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传统形式,同时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
作品号Op.62发表于1844年,是门德尔松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
一、次级结构的非对称性西方共性创作中结构的平衡性源自于次级结构的呼应原则,即“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通常呈现出规模上的倍数关系,而这首作品在各部分的结构层次上都体现出非对称特点:(1)呈示部分中平行乐句的非对称结构关系呈示部分两乐句中,后乐句形成两小节扩充结构。
因此形成了非对称乐句的结构特点。
其中a句的4个小节,采用“双核动机+音程扩大、溯型”的方式,构成的2+2的两个等长乐节组合而成的主题句。
第二句主体部分仍为4小节,但由于转入b小调后,K6 4-D2-T6的线性低音形态及旋律落点位置#F-B四度上行跳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必须通过重复后一乐节以获得更加完满的终止状态。
谱例1: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呈示部分a1乐句和声缩谱如图所示,技术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一,法兰西增六和弦(b5D4 3/D)代替之前第二乐节中的的sii4 3,以此获得下属功能递进关系中的语气强化,这种强化是源自于和弦本身所带来的半音化的声部倾向。
其二,终止四六和弦+原位属七、主和弦”是构成完满终止的显性条件,相较于第二乐节D2-T6的线性低音,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功能表现。
其三,旋律形态上,在最后乐节的收束乐思当中再次变成了由环绕式邻音构成的级进旋律走向,相较于a1主体部分的跳进式旋律,呈现出更为完满的终止感。
另外,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当中,如果说通过重复尾部材料形成扩充的后乐句模式随处可见,那么通过裁截模进并关联收束乐思形成扩充的创作模式,则较少出现,而这种写法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展开性。
综上,后乐句为获得完满收束的意图,导致乐段内的非对称结构关系。
浅谈门德尔松《e小调谐谑曲》的音乐分析与教学方法

浅谈门德尔松《e小调谐谑曲》的音乐分析与教学方法赖韵婷(广州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以门德尔松《e小调谐谑曲》(Op.16 No.4)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该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品内容、曲式和弹奏中的教学分析,引导学生从理解作曲家写作意图、主题乐思、曲式结构等细节出发,脱离做读谱机器的惯常,养成更深层次的自我要求和音乐表达习惯。
【关键词】门德尔松;谐谑曲触键八度;踏板【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人们经常抱怨说,音乐的意义太不明确了;抱怨说,当他们听这样难懂的音乐时他们应该想些什么呢?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言词。
对我来说,却恰恰相反。
不论是整篇的讲演,还是个别的词,和真正的音乐比较起来,它们都是那样的不明确、那样的含糊不清、那样的容易搞错。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要好得多。
”——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直是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对浪漫主义初期音乐风格理解的必选曲目。
本文将对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e小调谐谑曲》(Op.16 No.4)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该作品有鲜明的色彩和曲式特性,对学生把握乐曲的理解和技巧、表现力的练习有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一、作品背景1830年,法国发生的七月革命震动了整个德国资产阶级,刺激了其阶级意识觉醒,促进了政治斗争。
这时期德国的民主力量逐渐活跃,对封建统治日益反感,并开始采取比较公开的形式表达。
在音乐文化领域,进步的音乐家运用不同的方式与当时封建贵族以及落后的市民阶层艺术风尚和趣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们不仅创作了代表民主思想的作品,而且通过演出、评论和教育等形式,宣传了德国的进步音乐传统,鼓励和培养了进步的新生力量,活跃了市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提高了音乐文化水平。
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作曲家里,门德尔松是其中之一。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摘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技巧的作品。
在本文中,将深入分析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及技巧特点。
通过对门德尔松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作品的独特性。
进一步探讨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体裁、曲式运用和和声特点,揭示其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谐谑曲》的详细分析,总结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展望他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
门德尔松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为音乐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借鉴。
【关键词】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技巧特点,创作背景,音乐体裁,曲式运用,和声特点,音乐领域,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作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的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被称为《小狗之歌》。
这首曲目充满了欢快明快的氛围,展现了门德尔松轻快幽默的作曲风格。
《谐谑曲》是一首小品曲,曲风轻松活泼,旋律简洁明快,给人以快乐愉悦的听觉享受。
门德尔松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跳音等,展现了他对钢琴音乐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这首曲目将听众带入一个欢快活泼的音乐世界,让人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快乐与轻松。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执着。
这首曲子在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了门德尔松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谐谑曲》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门德尔松作品的独特魅力,并体会到他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
1.2 概述门德尔松的创作背景门德尔松的创作背景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背景之一。
门德尔松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作曲家和音乐老师,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培训。
门德尔松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他在十几岁就开始创作音乐,并且很快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在作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作品,也是他个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展现了门德尔松丰富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作曲风格,深受听众和音乐家的喜爱。
本文将从作品的风格和技巧特点两个方面对《谐谑曲》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谈谈《谐谑曲》的风格特点。
《谐谑曲》是一首协奏曲式的作品,由快速的、明快的第一主题和缓慢的第二主题组成。
整个曲子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对位技巧,使得乐曲的和声非常丰富多彩,给人一种繁复变化的感觉。
门德尔松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奏的手法,使得整个乐曲在旋律上更加变化多样,更有吸引力。
我们来探讨一下《谐谑曲》的技巧特点。
《谐谑曲》的演奏难度较大,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技巧方面,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和变化的音乐衔接方式,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做到准确、流畅、饱满。
在表现力方面,门德尔松要求演奏者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乐曲的节奏和情感,准确地表达作品中所蕴含的快乐、欢快和活力。
在音色处理方面,门德尔松要求演奏者要灵活运用各种音色和音响效果,使得演奏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谐谑曲》的风格和技巧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乐曲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演奏技巧上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对于演奏者而言,要想演奏好《谐谑曲》,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才能准确而完美地表现出门德尔松所希望表达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_No.1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简介(一)作曲家生平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是典型的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为门德尔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门德尔松的音乐具有平静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浪漫风格。
门德尔松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钢琴作品方面,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2. 在交响曲方面,为标题交响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仲夏夜之梦》等,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3. 在音乐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4. 在音乐教育上,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无词歌》Op.19 No.1作品简介钢琴曲集《无词歌》又名《无言歌》,这是在伴奏音型衬托下,形成了旋律如歌的音乐作品,一共分8次出版,每次出版6首。
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是第一次出版的第一首,音乐作品抒情性较强,根据所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也被命名为《甜蜜的回忆》。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体结构包含呈示段、对比中段、再现段,其中还包含引子与结尾两个附属结构,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参见表1所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特征分析文 / 罗浠匀〔摘 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19 No.1流传度较广,本文将其作为分析主〔关键词〕《无词歌》;曲式结构;和声特征;音乐主题|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52钢琴作品《无词歌》Op.19 No.1的音乐织体特征以主调音乐织体形态为主,旋律声部在高声部,旋律线条清晰,音乐主题性强,和声声部在内声部形成上行分解和弦,运用十六分音符,音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加强了音乐的抒情性。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 巧特点
仲启昕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摘 要: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讲求高雅的情趣、适
度的表情、精湛的技巧和音乐的形式美。他用清晰淡雅
的音乐语言将作品打造成精致的细腻制作。其中钢琴
作品《谐谑曲》Op.16 No.4 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清新流
畅,它的音乐表现与传统奏鸣曲完全不同,速度变化非
常频繁,即兴、无拘无束,表现出门德尔松特有的浪漫主
义创作特征。 关键词:门德尔松;谐谑曲;技巧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与历史地位 1.1 门德尔松的生平简介 门德尔松生于1809 年,其祖籍隶属德国的汉堡,属 于犹太人血统。门德尔松不仅是作曲家、钢琴家和乐队 指挥,而且也被称作德国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浪漫派音乐 家。3 岁时,门德尔松跟随父母移居到德国的首都——柏 林。从5岁起,就正式接受多元化、系统化的教育,从10岁 起,就正式进行音乐创作。在11 岁时,门德尔松就可以 呈现出优秀的作品。最重要的在12 岁那年,门德尔松有 幸与著名文学家歌德相处,在相处的这段时间,歌德教 会他许多东西,使他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 门德尔松在创作方面,第一次创作高雅纯净的钢琴 曲《无词歌》,同时还陆续创作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苏格兰交响曲》等多首曲目。门德尔松巧妙地将浪漫 主义与古典主义所具有的特点相互连接,使所创作的曲 目不仅富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也具备了浪漫主义的幻 想性。与此同时,门德尔松创作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 曲》,由于具备巧妙的技艺以及优雅的旋律,多年来都被 认为是音乐曲目中的佳作。 同时,在音乐教育方面,门德尔松建立了莱比锡音 乐学院,这是德国的第一所音乐专业学校,从而为以后 德国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门德尔松的钢琴创作及艺术审美风格 门德尔松从小就接受名师教育,过着十分安逸的生 活,使其变成一个独具文学修养的人,同时使他在音乐 创作中富有宁静安逸的气息和诗意幻想的色彩。尽管 门德尔松出生的年代正值浪漫主义音乐历史阶段,但是 他的作品却能够鲜明地展现古典主义音乐在语言方面 所表现出的精练、理智和亲切,又兼具浪漫主义音乐在 语言方面的感性、幻想和洒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 作品富有诗意般的优雅,这实际上也是他个人特有的音 乐风格。 2 《谐谑曲 Op.16…No.4》独特的创作风格 2.1 和声特征 门德尔松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其具有的音乐风格主 要表现为具备高尚的情趣、适当的神情以及高超的技艺 这三个方面,同时,门德尔松还会采用清新简约的音乐 语言,把音乐作品塑造成精致的佳作。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谐谑曲 Op.16 No.4》 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这部作品呈现的不仅有活泼跳
论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思想姓名:吴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钢琴艺术研究指导教师:张昌年20050501内容提要本论文以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扶风格特性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音乐语言的明晰性”、“音乐理念的民族性和公众性”三个方面探讨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希望能对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有一个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也为更好地学习和演奏门德尔松的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文整体的结构为五个部分,另加“引言”和“结语”补充呼应:一、门德尔松钢琴作品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按照早期和成熟时期的划分对门德尔松钢琴作品做了简要的分析,力求对其钢琴音乐整个创作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性表现之一——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
从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独立性”的音乐创作思想入手,探讨其创作体裁、题裁以及创作手法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
三、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性表现之二——音乐语言的明晰性。
本部分论证了门德尔松钢琴音乐具有形式精炼完美、手法简沽朴素、情感内涵明确的特性,并探讨了门德尔松的绘画理念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四、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性表现之三——音乐理念的民族性和公众性。
这一部分通过分析门德尔松音乐理念产生的时代和教育背景,介绍了其音乐创作的目的,并探讨了他是如何在其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中体现这种理念的民族性和公众性。
五、浪漫主义时期的“婉约派”。
通过前面几部分对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性的分析,在这一部分作者借用宋词的分类方法将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归纳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婉约派”。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作品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创作思想AbstractTheobjectofthispaperisMendelssohn’Spianoworks.Bymeansofandthoughtsoftheseworl(sfromthreeaspects-thedualityofinvestigatingtheartsclassicismandromanticism,theperspicuityofthemusicallanguageandthenationalityandthepublici纱ofthemusicalthoughts,thispaperwillnotonlyhelpestablishacomprehensiveandobjectiveunderstandingaboutMendelssohn’Spianoworks,butprovidethevaluablereferencesforthestudyandtheperformanceofMendelssohn’Spianoworks.ApartfromtheOpeningandtheClosing,thepaperismainlycomposedofthefollowingfiveparts:1.ThegeneralintroductionofMendelssohn’spianoworks.ByanalyzingIrisworksintheearlyperiodandmatureperiod,Mendelssohn’Seffortonthepianomusicisfullyunderstood.2.Thedualityofclassicismandromantieism-apeculiarityofMendeksohn’spianomusic.thou幽onmusic,thatis,theheritageByexploringMendelssohn’Screativeandtheindependence,hisstylcs,musicalmaterialsandthedllaIi母ofcl戚cismandromanticismofartsarediscussed.3.Theclarityofthemusicallanguage—apeculiarityofMendebsohn’spianomusicThispartdemonstratesthatMendelssohn’spianomusicischaracterizedbytherefinedforms,theplaintechniquesandtheexplicitemotions.Moreover,theinfluenceofMendelssohn’SpicturetheoryOnhismusicalcompositionisespeciallydiscussed.4.Thenatmnalityandthepublicityofmusicalthoughts-apeculiarityofMendelssohn’3pianomusicByrecallingtheageofformingMendelssohn’SmusicalthoughtsandhisII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educationalbackground,thepartin廿oduceshispurposeonmusicalcompositionanddiscusshowthenationalityandthepublicityareexpressedinhismusicalWOrks.5.TheSentimentalistsintheRomanticperiodByborrowingthemethodofstudyingthepoetryinSongdynasty,theauthornamesMendelssohn’SmusicalstylesastheSentimentalistsintheRomanticperiod.Keywords:Mendelssohnpianoworksclassicismromanticismartsthoughts11I硕士学位论文MASTERlSTttESJ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的《谐谑曲》(Op.16 No.4)作品风格和技巧特点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谐谑曲》(Op.16 No.4)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特点备受钢琴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就这部作品的风格和技巧特点进行浅析。
我们来说说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
《谐谑曲》是门德尔松为钢琴独奏创作的一组作品之一,共有八首。
而Op.16 No.4则是其中的一首。
整个曲子以A小调为基调,整体上显得欢快活泼。
门德尔松善于运用流畅的旋律和动听的和声,这在《谐谑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曲子开头就以明快的音符和明亮的旋律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整个曲子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往前推进,没有一刻的停歇。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变化的节奏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张力,使得整个曲子显得丰富多彩。
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以其欢快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风格。
我们来说说这部作品的技巧特点。
《谐谑曲》在钢琴演奏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技巧要求较高的钢琴演奏家来说。
在速度方面,《谐谑曲》整体上是一个快速的曲子,演奏时需要快速的手指技巧和高超的琴艺来保证曲子的流畅进行。
在和声方面,门德尔松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和和声变化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动听性,演奏者需要有良好的和声感和对位演奏的技巧来处理这些复杂的乐句。
曲子中还有一些需要较强的手指灵活性和控制力的乐句,需要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手指技巧和力度掌握能力。
《谐谑曲》的演奏对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演奏经验。
除了风格和技巧特点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谐谑曲》在曲式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
在曲式结构方面,《谐谑曲》整个曲子由明快的主题和欢快的中段构成,音乐的节奏感十分强烈,给人以动感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门德尔松谐谑曲Op.No.的创作特征和演奏技巧谐谑(Scherzo),原是文学用语,源自于意大利文,原意是戏谑、幽默、讽刺,开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
谐谑曲又称之为诙谐曲,一种三拍子的短小乐曲,还是一种表情记号,常用于古典乐派的乐章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十分整齐活跃,速度较为轻快,强弱力度对比十分明显,一般为三部曲式结构,中间声部与两端的声部成为对比,带有舞曲性和诙谐性的特点”。
在谐谑曲发展的巅峰时期,门德尔松创作的谐谑曲给人一种全新的认识,他那神话般的格调尤其令人向往。
他的谐谑曲十分的轻盈,大多数都是二拍子,这个节拍加上很快的速度和鲜明的节奏,使音乐飞奔疾驰。
而雅致、很弱的结尾几乎已成为他独特的风格。
他的音乐形象对比十分的鲜明、情感内容丰富,大大地扩大了其创作空间。
他赋予了谐谑曲幻想、抒情、节奏性、歌唱性、戏剧性、气势磅礴的热情、热情奔放的气息。
总之,“门德尔松将浪漫主义精神完美的渗透到谐谑曲中,可以说谐谑曲是他热情和幻想的产物,也是他钢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面”。
一、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的创作特征(一)优美的旋律门德尔松是以优美旋律而著称的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既可感到浪漫主义的抒情和优雅,又可以感知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
虽然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般的哲理性,也少有如肖邦般华丽忧郁的戏剧性,但也正因如此给听众带来闲适的畅快与松弛。
在这首谐谑曲中,乐曲开头附点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运用,彷如由远及近的号角声,而后欢快的马蹄声,此旋律使乐曲像是一场欢快的独幕剧。
谱例1:主題部分高低声部的旋律以级进方式,使乐曲欢愉之感溢于言表。
谱例2:门德尔松十分偏爱的下行二度进行,在此曲中表现为双音下行级进,出现在乐节、乐句和乐段的收束处,使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得到充分显露。
谱例3:门德尔松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使歌唱性大大加强。
此曲中装饰音的组合较简单,多采用单行进行,旋律线条与装饰音极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带有级进性质的装饰音为乐曲旋律带来丰富的内涵和欢快跳跃的感情色彩,使旋律更具流动性。
谱例4: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型的对比,使音乐有豁然开朗之感。
谱例5:(二)律动的节奏节奏是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个旋律乃至一部作品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奏的形态,一旦节奏发生变化必然会对最终的音乐效果发生根本性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钢琴艺术家汪立三先生形象的把节奏比作人的骨架,而音比作人的肌肉,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节奏对一个作品的重要性之大。
“门德尔松的这首谐谑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部与副部主题的节奏对比。
”主部主题以八分音符为主,奏法基本都为跳音,给人以欢快热闹之感。
而副部主题则是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为主,连贯而悠长。
谱例6:门德尔松通过运用节奏变化来提高和声张力,通常较活跃节奏,常会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取得较好的共鸣效果,也就能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和乐曲的内涵。
相反,徐缓的节奏,常常会导致较舒张的音乐形态。
门德尔松谐谑曲中的律动感不是靠机械的节拍运动获得的,它更多的是靠作品内在的本质来体现的。
特别的门德尔松的谐谑曲给我们大家一种连续和运动的感觉,而不是一些没有联系的音响碎皮的简单连缀。
因此在门德尔松时期的谐谑曲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律动感,这也是为什么门德尔松的谐谑曲有其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三)丰富的和声和声也是构成一部作品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中和声的作用甚至是起到绝对的作用。
门德尔松通过运用和声的节奏变化来提高和声张力,通常较活跃和声节奏,常会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取得较好的共鸣效果,也就能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和乐曲的内涵。
我们通过对下面的谱例的分析来揭示门德尔松是如何用和声的变化来有效的构建一个精炼的乐段,在分析该乐段的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内涵。
在该乐段中,节奏由加强,同时配合和声的紧凑节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彩又铿锵有力的音乐片段,门德尔松通过变换和声的效果,向我们传递出一种非常愉快,无忧无虑的快乐旅程。
谱例7:(四)多变的曲式曲式的结构,是认识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纵观门德尔松的这部作品,留给我们最深得印象就是其曲式结构复杂多变,极其富有层次感,并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对比,是所有曲式进行、冲突和情绪根源所在,如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大小调的转换等,都很好地运用了对比。
曲式的对比是由作品中的多个音乐要素组成,它们在旋律形态、节奏律动、情绪特征上的不同给听者带来了新鲜的感觉。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再现单三部的作品,调性为e小调。
开头的4小节为引子,第5-16小节为第一部分A,A又分为a ba’,其中a’是对a材料的展开与发展。
第21-62小节为第二部分B,B部分是一个三声中部,有更多新材料的加入与展开对比,使乐曲发展推向高潮。
第63-99小节为第三部分再现部A’,是A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对A部材料进行展开发展,回归主调e小调。
谱例8:第100小节-结尾是整个作品的尾声,转为同主音大调E大调,使作品结束感更强,独幕剧宣告落幕。
谱例9:二、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的演奏技巧(一)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门德尔松谱写了若干首谐谑曲,是浪漫时期近现代风格的乐曲,其中Op.16 No.4也是门德尔松谐谑曲中最为出名的一首。
”这首曲子十分的欢快,曲中带有一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情感。
难点是号角声,不同音域、不同表现力、不同力度的号角声都有不同的弹法,而且要在极快的速度下轻盈且清晰的弹出这些号角声是十分困难的事。
号角声在欧洲,一般和马队有关联,有时打猎前,或者是准备要去旅行时,号角声就会响起。
开始时的号角声要相当的弱。
第一句是单音,十六音符的b要弹得十分清晰而且要小声,而附点四分音符要更倾向于大声点强调。
第二句双音的号角声比较难弹,指法尤其要注意,上面的b音用四指弹,下面的g音可以用1、2、1换指来弹,加一点点的手腕动作,音乐就会显得比较轻快又富有弹性。
另外,在弹奏时要分清主要和次要,主要的音要突出点也就是附点四分音符,而次要的十六分音符就当做是经过音来弹。
第1至5小节谱例:在第13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两次的b音,加上重音记号,好像马队在行进过程中,一声响亮的号声传来,而下面双音的跳音也要保持轻快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性。
在第17小节最后,右手出现了更为响亮的号角声,要十分有气势的弹出来,而左手依然保持跳音的轻快。
从第22小节到第29小节,这一整段都是较为欢快的断奏,弹这些断奏时,自然的把这些音分开即可,不要让手指过分的离开琴键,否则会影响演奏速度。
每个小节的拍点稍稍强调,但不能过重,赋予了音乐律动的感觉。
第27、28小节左手的第一个音,都是四分音符,本身就是较长的音符,加上后面的小连线,要稍微重点,使得音乐句子的语气感较强,有稳定的感觉,而且也可以给音乐带来许多趣味。
第19至29小节谱例:第32小节出现的升f有五拍的时值,要突出强调,而低声部的旋律可较为轻声,在第40小节的最后,号角聲再次响亮的出现。
这4次的号角声要一次比一次的响亮,逐渐增强气势,而右手的跳音依然要弹得很轻快自如。
第43小节的最后,是双手同时弹奏号角声,而且第一次出现ff的力度,号角声应该是十分的嘹亮威武的。
在快速弹奏这些号角声时,手指要特别的坚挺。
第65小节和之前的高潮段落有明显的对比,要明显的做到ff和pp的对比,就好像是两个不同角色的变换。
第66和第67如同上述,一样要做到明显的对比。
另外,高音和低音的大跳因距离较远,尤其要多加练习,以保证准确的弹出。
第68小节末,用四个音的和弦来表现号角声,高声部的生f要强调突出。
同时手指也要十分坚挺,用最大的力量弹出响亮的号角声。
第62至71小节谱例:(二)特殊音型的弹奏在第48小节末,出现了抒情性的音型,右手弹奏单音主旋律,左手弹奏和弦式的音型。
由嘹亮的音响渐渐地进入轻声的十六分音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要弹得十分流利轻盈,伴随着左手柱式和弦逐渐的增强力度和音量,再加上踏板使音乐线条更为流畅,这正是为乐曲的最高潮进行铺垫。
第48至50小节谱例:第54小节末开始,由左右手共同完成带有旋律的八度音型。
左手的八度号角声甚为重要,要十分的坚挺,像一把锤子一样,如果手软,没有力量支撑的话,是弹不出强劲有力的声音。
整体的气势是在不断的上升,最后推向了第59小节的乐曲的高潮段落。
有六个小节的双手八度,此时全身的力量都要灌输至手指间,强劲有力、敏捷坚挺。
第59至61小节谱例:(三)踏板的应用“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合理的使用踏板会让演奏时的声音、色彩、风格等等都产生有益的影响。
为了保持乐句均匀的渐强或渐弱、为了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为了整体音响效果更加的饱满等,这些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踏板。
在第68小节末,最后的半拍用四个音的和弦来表现号角的声音,需要很大的力气灌输至手掌和手指。
这时踩上踏板,使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充分地展现出了一群号角声的震撼气场。
随后,用踏板保持逐渐的渐弱渐慢。
第68至70小节谱例:第100小节突然出现了大变化,右手变成了一系列的十六分音符,敏捷又十分的轻巧,充满了灵气。
加上踏板,使乐句更加连贯更加的完美。
另外左手的八度也类似简短的号角声,配合踏板的应用,左右手演奏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第100小节谱例:门德尔松常用音乐本身来替代文字说明,巧妙运用生活中形象具体的体裁表达思想感情,手法鲜明、简洁、清新自然、朴素干净的诠释了他的音乐,并抒发出最纯粹的浪漫主义情感。
他的想象力仿佛插上了一双音乐的翅膀,在音乐的海洋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翱翔,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浪漫主义者的心声、灵魂和思绪。
他的谐谑曲虽然不及肖邦谐谑曲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是门德尔松将一种轻松的、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