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什么意思-]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翻译模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意思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八字四美,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吧!
事实上,这八个字是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里捡颉而来的。
这是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就是各个民族自己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第二句话“美人之美”,假如说你没有,我学习别人的,或者你即使有了,我也要学习别人,我们中国文化很高、很深,但是西方文化也很好,我们也向西方学习,“美人之美”就是把别人的优秀文化我们也拿来,也要学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
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天下大同”。
这是我们儒家的理想,“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是各个民族互相融合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价值理念,也是近年我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依据。
1990年12月费孝通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
16字箴言意味着人们不仅要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性地欣赏他人创造的美,并将自身之美和他人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大同之美。
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主张通过协调和整合不同国家的优势与长处,达到天下的和谐与统一。
当今时代,人类生活在由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国家所组成的世界里,各个国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精辟思想和先进理念,对于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首先崇尚的是“和谐精神”。
儒学经典著作《论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谐”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境界,在这里和谐是一种相互谦让与互相尊重的君子行为。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提倡“兼收并蓄”、主张“求同存异”,这意味着一个民族要有宽广襟怀,一个国家要有宽宏雅量。
正如《论语》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有利于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和实现利益最大化。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其寓意极为深远和超前,有着较为强烈的当下价值。
“各美其美”指的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都有一套自认为是美的价值标准,这些价值标准也许在别的国家和民族眼中不一定是美的,甚至认为是丑的,但是一些国家和民族从最初接触交流开始,始终坚守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标准,即“各美其美”,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而当国家间民族间平等地、频繁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之后,人们才发现别的国家和民族认为美的价值标准自己也觉得美,即“美人之美”,而这就进入了相互认可互相接受的高级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与升华为“美美与共”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美与共高考作文

美美与共高考作文《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在我看来,这不仅适用于文化,更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了云南旅游。
那是一个充满了多元文化和美丽风景的地方,让我对“美美与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我们的第一站是丽江古城。
古老的石板路,潺潺的溪流,错落有致的纳西族传统建筑,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尤其是他们独特的东巴文字,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符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古城里,我遇到了一位纳西族的老奶奶,她正坐在家门口,专心地绣着一幅东巴绣。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她手中的针线在布料上穿梭。
老奶奶抬头看了我一眼,微笑着问我:“小姑娘,喜欢这个吗?”我连忙点头,她便开始给我讲起了东巴绣的历史和技法。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门传统技艺的热爱和自豪。
从纳西族老奶奶那里离开后,我们又前往了大理。
大理的风花雪月让人陶醉,而白族的风情更是让我流连忘返。
在白族的村落里,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传统民居,那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展现了白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有一天,我们正巧赶上了白族的火把节。
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火把,在广场上欢快地跳舞。
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加入了跳舞的队伍。
一开始,我有些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但旁边的白族大哥笑着拉起我的手,耐心地教我步伐。
在他的帮助下,我渐渐融入了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欢乐和团结的氛围。
在云南的日子里,我还品尝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傣族的香茅草烤鱼,彝族的坨坨肉,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体现。
离开云南的时候,我心中满是不舍。
这次旅行让我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明白了“美美与共”的真正含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美,我们要尊重和欣赏这种美,同时也要学会与其他民族的美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导语】写好作⽂的核⼼,⾸先是⼤量的积累,有意识的积累和⽆意识的积累。
⽽更多的时候是有意识地积累,我们想表达观点,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的观念的材料。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优秀作⽂范⽂》供您查阅。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
”这是哲⼈隽语,更是时代风尚。
“共⽣共存,和⽽不同;和实⽣物,同则不继。
”这是中华⽂化,更是⼈类智慧。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凝重的⼀笔;古埃及⽂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的光芒。
唯有华夏⽂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的灿烂辉煌。
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增光溢彩了呢? ⼀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
中华⽂明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它⾯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壮⼤。
北魏时孝⽂帝改⾰,鲜卑族在华夏⽂明前选择了交汇融合。
蒙古⼈放弃了中原牧马,却也沿袭了汉⼈“勤农桑,务耕织”的制度优势。
⼋旗⼦弟踏破天门豪情万丈,在⼊主中原后“兴科举,礼孔孟”,俨然已是中华⽂化的继承者与光⼤者。
中华⽂化总是能以其兼容并包的顽强⽣命⼒⾛过历史的风⾬,如⼤江⼤河滔滔不绝,渐⾏渐远渐⽆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明在中外⽂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这种交流从古⾄今都存在着。
鉴真⼤师东渡,马可波罗来华,⽞奘西天取经,郑和西洋送宝,民族⽂化的交流与汇合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世界的⼤势。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中国。
那时的神州⼤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没有因此就被排挤出去,⽽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化起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隋唐开始,佛教经由中国义理的逐步改造,使中国化了的佛教教义,颇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三教合⼀,在中华⽂化不断发展壮⼤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常深刻的烙印。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美人的标准也随之改变。
无论是古今中外,美人之美的本质却是相通的。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这句话传达的是一种包容和赏识的态度,各种美好的东西都应该得到珍惜和尊重。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不同的美,让美美与共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
各美其美,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
在现代社会中,美人的标准随着流行和时尚的变化不断变化。
真正的美丽并不局限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美丽,无论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心的善良和智慧。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欣赏他们的美丽,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光芒。
美人之美,是指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美丽。
中国古代有“山水有相逢,人间自有美”这样的诗句,意味着美可以在各种自然景观或社会风情中得以流露。
而在今天的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接触越来越广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包容不同的美,不因为种种差异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而是要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美,让美美与共成为我们共生共存的精神追求。
美美与共,意味着多元化的美可以共存。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
在自然界,不同的植物、动物、地理景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价值观念,也都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美。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这种多元化的美,让不同的美共同存在,在这种多元化的美丽中共同生活。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评析

一、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史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0分)答: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这句话联系到世界文明史时,便附上了很多含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有着自己的文明,只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很多民族自己的文明却慢慢地为其他民族文明所取代。
中国自己的文化便是包含着包容,而现在提出的口号是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随着美国、哈韩、哈日的文化入侵,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使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收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中国古时,便是以汉族自身的文化为尊,但中华民族本身的文明则是以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的创造。
如春秋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达到了美美与共,最终使赵国盛极一时。
其实不仅是文化之间,很多方面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一个例子,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适用的方面,所以虽然每个学说信奉者之间会进行争辩,但是却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学说,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有了美美与共,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发展本就是融合而成,才有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
但到了晚清时,由于开始时国人自以为大,对外国新的文化有所排斥,对新的机器及生产方式心存芥蒂,不能美人之美,所以导致了最终的接近亡国。
而新文化运动中,则是对自身的文化排斥过激,以致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被视为糟粕,不能各美其美,所以也存在很多缺陷。
近几十年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使自身的古老文化不断创新,虽然存在着文化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正确认识到了发扬自身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两者并存的重要性,才使近几十年成为又一个文学盛世。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优秀5篇)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优秀5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文篇一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被物欲所支配,对于先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观念似乎都抛到了脑后,道德感逐渐减弱,人性渐渐泯灭,但我们所需要社会绝不该如此!我们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应为自由、平等、和平和美好所奋斗。
南非已逝总统曼德拉曾说: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这应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大同之路,立国之本。
一个国家若想长久立足于世界之林,必先达大同。
我国圣人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若是每人都能敬业爱国,诚信友善,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美好。
大同之路,发展之本。
面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各类关系,中国为世界之大同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在外的投资机遇,更是使整个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丝路”沿岸国家所提供的设施与倾力帮助,为世界的继续向前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只有所有国家全部都联合起来,我们的发展才会更加迅速。
大同之路,和平之本。
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恐怖主义报复社会的情绪开始肆意的蔓延。
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袭击,从911到法国爆炸案,再到一次又一次的枪击案,全世界的人民和国家都应联合起来,友好互助,彻底铲除威胁世界和平的毒瘤,达到大同,我们的力量才能壮大,世界和平才能早日达成。
大同之路,美好之路。
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隔阂,人心才能愈加贴近,社会才更加祥和,当国家与国家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世界才能愈加美好与和平。
大同之路,是通往美好彼岸的道路。
大同之路,以天下为己任,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无用”实为“大用” 篇二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
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美美与共高考作文

美美与共高考作文《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费孝通先生在其 80 寿辰聚会上,对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所提出的十六字箴言。
“美美与共”所表达的是一种包容、尊重与共享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即将步入大学、走向社会的我们高考生来说,更是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每个民族、每种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各美其美”,就是让我们珍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比如,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诗词、书法、绘画、传统节日等,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瑰宝。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精华。
然而,仅仅“各美其美”是不够的,还需要“美人之美”。
这意味着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美。
当我们接触到其他民族和文化时,不应该带着偏见和歧视,而应该怀着一颗好奇和包容的心去了解和学习。
比如,西方的音乐、绘画、文学等也有着独特的魅力,非洲的舞蹈、手工艺品等也充满了原始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们要尊重这些不同的美,承认它们的价值。
“美美与共”则是更高的境界,它要求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和尊重各自的美,还能够实现不同美的交流、融合与共享。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交流与融合无处不在。
比如,在音乐领域,中国的古典音乐与西方的交响乐相互借鉴,创作出了新的音乐作品;在时尚界,中国的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服装;在饮食文化中,各国的美食相互传播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通过“美美与共”,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美美与共”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里,我们会遇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区的同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优点,相互学习和帮助,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什么意思?]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翻译
费孝通老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
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
这些东西在别的民族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恶。
然而,民族接触的初期还常常发生强迫别的民族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标准来迁就自己的情形,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进步。
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人们才开始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
这就是“美人之美”。
这是高一级的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升华极其重要。
再升华一步就是“美美与共”。
不仅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那么离开建立共同的价值就不远了。
的确,”美美与共”是不同标准融合的结果,那不就达到了我们古代人所向往的“天下大同”了么?
16字箴言这句话放到奥运层面上也有非常好的解构。
“各美其美”,就是我们搭好的欢乐大舞台,能让各国运动员发挥最佳水平,展示其最美好形象;“美人之美”,就是我们有欣赏各国运动员破纪录、拿冠军、出风头的情怀,并有向他们学习的胸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各国的优秀运动员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北京奥运就可以呈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展现多元的文化,“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才能上演。
2008北京奥运会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让世界理解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的平台,也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一扇窗口,“和谐的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在北京奥运会上突出人文奥运的特色,借助奥运会这个平台,更好地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访谈专家: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人类学与民族学家
高丙中: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人类学与民俗学家近年来的美丽赛事越来越多,名目繁杂,人们关注选美的程度也在加深,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以下是两位学者从社会文化角度谈美、女性美及凤凰卫视“中华小姐”选美。
两位教授对于选美的关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从“世界小姐”、“中华小姐”到中国本土不同地域的各种选秀,从学术角度对选美有了深刻的看法。
美丽与心灵
王教授:中世纪的西方,身体就被看作邪恶的。
后来,笛卡尔将身体与心灵对立起来。
在关于精神和身体的西方哲学思想中,还隐含有另外一种性属因素。
“精神”有时被等同于理性与文化的男性领域,而“身体”则等同于情感与自然的女性领域。
前者明显被再现为高于后者。
到了现代,文化实践者运用身体以建立认同,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和区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身体美和心灵美开始和谐统一。
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更多的人在审美方面的追求,服从着人类的审美变化,更多的人的幸福感可以得到满足和解放。
高教授:近代开始欣赏肉体,就是将肉体从宗教符号中解放出来,对美欣赏的综合标准实际上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是在中国,选美一直受着官方有意无意的压制,至少是不支持宣传。
近年来对选美的争议,是有道理的。
因为东方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同,一种群体的审美标准对于另一个群体来说是一种符号暴力,若将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强加在中国人身上,使西方式选美成为主流的话,很可能对于中国的审美发展不利,所以我们会发出抵抗的声音。
美的力量
高教授:应将选美的两个层面即媒体和现实生活区分开来,选美不只发生在媒体中,应正确的看待选美,这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将出现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给那些可能在选美中被认为不是很美的人以绝望。
王教授:选美本身是双刃剑,比如既可以树立男性权威,又可以打破男性霸权,既可以表现民族认同,又可以突破民族边界。
有观点认为,选美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将女性作为男性的欣赏物品来评判。
而对于各种选美的批判产生的力量也在推动着社会各界审美的发展,推动着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话。
现代选美不仅要求外在的美丽,还强调智慧、胆识,比如凤凰卫视的“中华小姐”选美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趋势,创造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多重身份的平台,鼓励大家去追求幸福感。
高教授:没错,这也为现代生活的闲暇时光增添了很多的生活意义。
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开始做一些休闲活动,为了跨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鸿沟,通过选美——这个社会再生产的机制,超越个人的直观世界和小圈子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方式,选美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运作行为。
美丽——凝聚中国人的力量
王教授: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的选举是面向全球华人女性的选美,这个过程其实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寻找,同时也在探寻着“大中华”的含义。
在“中华小姐”的比赛中,许多相关的项目都在体现着那些除了物质生活以外的影响着群体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东西。
很多海外选手参加比赛很可能就是抱着一种对祖先和根源的寻求而来的。
这个比赛同时也给全世界的华人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再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高教授:其实从每个人的个人经验上看,人作为个体,人和人之间是互相嫌弃的,群体之间有着歧义和偏见,经常会通过贬低他人得到认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
选美帮助社会去欣赏他人的不同文化类型,把人们的一种嫌弃的心态改为欣赏的心态,改善着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人性微观层面的改善。
王教授:这样两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将构成一种对话,实现一种美的自觉。
两位教授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表现为文化上的宽容和共享,多元文化之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文化相对论思想的结合,是人类美好愿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