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primary astrocytes)是从胶质细胞含量较高的组织(如大脑皮层)中分离得到的。
其细胞培养方法如下:
1. 将新鲜脑组织剖出,用积聚素/液体软膜法(trypsin/liquid membrane method)进行酶解,使得细胞可以分离开来。
2.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DMEM/F12将细胞悬液进行洗涤,然后放置在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如DMEM。
3. 放置的培养皿需放置在37摄氏度、5% CO2和95%空气的恒温箱内,以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养分。
4. 在培养初期,需要添加适当比例的血清(如胎牛血清),以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以及细胞所需的其它营养物质。
但在细胞数目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可将血清浓度逐步降低,以避免胎牛血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定期更换培养基,以保证细胞在最佳的生长状态。
6. 如需进行实验或操作,需要将细胞从培养皿中移入滴定皿或其它相应容器中,并按照操作所需加入相应的药物或物质。
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避免对细胞的机械损伤,比如抽吸和强烈摇动。
2. 在移入滴定皿或其它操作容器时,需要注意细胞的密度,以避免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3. 在更换培养基、加药等操作时,需要十分温和,以避免对细胞造成伤害或死亡。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精心整理
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
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
1)于细胞培养前1d ,用0.05%PLL(orPLO)包被培养瓶,置5%CO 2培养箱中6h 以上,使用前用HBSS 液冲洗3次,备用;
2)1d 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 (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
3HBSS 洗337℃4567)2008)91011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 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一般使用17~30d 内的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一、简介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重要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两种类型。
它们在神经元周围形成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神经活动、清除代谢废物、维持离子平衡等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胶质细胞,形状呈星形,有丰富的细胞突起。
它们主要在神经元细胞体周围形成星形胶质细胞区,通过支持和包裹神经元维持其结构完整性,参与形成血脑屏障,与神经元之间进行代谢物质交换等。
三、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是另一类重要的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它们的细胞体较小,细胞突起较短少,主要分布在低密度神经元区域,主要功能是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清除细胞外代谢产物和维持离子平衡等。
四、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神经元:小胶质细胞通过包裹和支持神经元,维持神经元的结
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清除代谢产物:小胶质细胞通过吞噬和分解细胞外代谢产物,保持
神经环境的清洁。
3.维持离子平衡:小胶质细胞参与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浓度,保持
适当的神经兴奋性。
4.调节神经元活动: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其他信号分子,
参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和调节神经元活动。
五、结语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支持、清除、调节等多方面的功能。
对小胶质细胞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使读者对小胶质细胞有更深入的了解。
胶质细胞分类

胶质细胞分类
胶质细胞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支持、保护和修复作用的非神经元细胞。
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得多,而且种类也非常多样。
根据形态和功能,胶质细胞可以分为四种: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上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1.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胶质细胞,也是最大的一种。
它们具有多个突起,形状类似于星星,因此得名。
星形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持和营养,帮助神经元进行信息传递。
此外,它们还参与清除代谢产物、防止中毒等作用。
2. 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形状较小,和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它们的突起数量较少。
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灰质区域,具有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维持稳态的作用。
它们还能分泌多种化学信号物质,参与免疫反应和细胞修复。
3. 室管膜上皮细胞:室管膜是一种位于脑室内的结构,由室管膜上皮细胞构成。
这种细胞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能,同时也是血脑屏障的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维持脑内环境的稳定,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
4.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们形态小巧玲珑,主要分布在白质区域。
小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细胞外液体积、清除代谢产物的作用,可以保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以上是胶质细胞的四种分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为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神经变性疾病与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付海鑫1综述,王慧影1,张良1,兰瑞2,武继涛2审校摘要: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神经炎症在ND的发生进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是多种ND共同的病理特征。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神经炎症最初是通过促进组织修复和去除细胞碎片产生有益作用,但持续的炎症反应是有害的,会抑制再生加重神经损伤。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炎症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调节神经炎症,可以改善神经症状,延缓ND的进展。
关键词:神经变性疾病;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综述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neuroinflammation: roles of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FU Haixin,WANG Huiying,ZHANG Liang,et al.(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 is increasing every year,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Neuroinflam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D and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many types of ND. As a defense mechanism, neuroinflammation initially has beneficial effects by promot⁃ing tissue repair and removing cellular debris, but a persist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detrimental and can inhibit regen⁃eration and exacerbate nerve injury. Microglia and astrocytes are key regulators in neuroinflammation. Modulating neuroin⁃flammation improves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slows the progression of ND.Key words: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euroinflammation;Microglia;Astrocyte;Review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的发病率也在显著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同胶质细胞的作用

不同胶质细胞的作用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细胞,它们在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护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不同类型胶质细胞的作用:
1.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们对神经元提供支持和保护,并参与维持神经元周围的微环境。
星形胶质细胞还参与突触形成、神经元代谢和轴突导向。
2.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它们在监测和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胶质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异常物质,并释放炎症介质。
3. 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主要负责形成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髓鞘是包裹神经元轴突的绝缘层,有助于神经元信号的快速传导。
4. 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形成髓鞘并提供营养支持,以促进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这些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神经元的健康和正常功能。
胶质细胞的异常或功能障碍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1、取新生24h内的C57BL/6J乳鼠,在超净工作台中用75%乙醇浸泡3~5min消毒,断头,无菌条件下用眼科剪小心剪开头骨,取两侧大脑,体视镜下剥除脑膜,取出大脑皮质置于盛有HBSS液的无菌培养皿内。
2、用预冷的HBSS液漂洗2次,剪碎大脑皮质制成糜状,以0.25%的胰酶液,1:4与不完全培养基混合,37℃消化15min,并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K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轻轻吹打。
3、800g离心5min,弃上清。
4、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以70目滤网过滤,吸取细胞悬液接种至预先已包被多聚赖氨酸的细胞培养瓶内,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0.5h后将培养基移至已包被多聚赖氨酸的细胞培养瓶内继续培养。
5、24h后轻柔换液。
以后每隔2~3d换一次培养液,且每次换液前用HBSS 液剧烈振荡洗涤2次,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6、7至8天后,当星形胶质细胞汇合并且覆盖的小胶质细胞暴露在星形胶质细胞层上或已经与星形胶质细胞层分离时,在轨道摇床上以180rpm摇动T25烧瓶120分钟以分离收集小胶质细胞。
加入新鲜的细胞培养基,并在240rpm下16小时继续摇动烧瓶以除去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
7、胰酶消化后的细胞移至培养皿中传代,培养2d后可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细胞鉴定。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培养箱中6h以上,使用1)于细胞培养前1d,用0.05%PLL(orPLO)包被培养瓶,置5%CO2前用HBSS液冲洗3次,备用;2)1d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开颅骨,弯镊向两边剥去颅骨,去小脑,将脑组织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培养皿中;3)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皮层表面脑膜和血管后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小皿中,用HBSS洗3次,留少量刚好盖过组织,用眼科弯剪剪碎组织(越碎越好),加入0.25%胰酶2mL,于37℃水浴中消化7min,消化过程中摇晃离心管数次,使消化均匀;4)加入含有血清DMEM/F12完全培养基10mL(1:1)终止消化;5)使用玻璃滴管或1mL枪头吹打(可将其头部略剪一部分,以扩大口径),若一次取的动物只数多,由于液体过多,可使用5mL枪头进行吹打,但因其吹打力度较大,操作时要尽量轻且吹打次数不宜过多;6)吹打过程采用分步吹打法,每吹打15~20下,静置1~2min,吸取上清,以避免已消化出的单细胞被过多吹打,该过程重复3次;7)200目筛网过滤至50mL离心管中,去除残余的组织块;8)1000r/min×5min,弃上清;9)调整细胞数为1~2×106/mL,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每瓶5mL;10)接种24h后换以新鲜完全培养基,以除去悬浮死亡的细胞及碎片;11)细胞每3d更换培养液,培养10~12d左右细胞基本铺满瓶壁,进行纯化分离。
分离根据胶质细胞间贴附性不同进行,将培养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37℃180rpm振荡5h,上层疏松贴壁的为小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
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
1)于细胞培养前1d,用0.05% PLL(or PLO)包被培养瓶,置5% CO2培养箱中6 h以上,使用前用HBSS液冲洗3次,备用;
2)1d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开颅骨,弯镊向两边剥去颅骨,去小脑,将脑组织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培养皿中;
3)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皮层表面脑膜和血管后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 小皿中,用HBSS洗3次,留少量刚好盖过组织,用眼科弯剪剪碎组织(越碎越好),加入0. 25%胰酶2mL,于37℃水浴中消化7 min,消化过程中摇晃离心管数次,使消化均匀;
4)加入含有血清DMEM/F12完全培养基10mL(1:1)终止消化;
5)使用玻璃滴管或1mL枪头吹打(可将其头部略剪一部分,以扩大口径),若一次取的动物只数多,由于液体过多,可使用5mL枪头进行吹打,但因其吹打力度较大,操作时要尽量轻且吹打次数不宜过多;
6)吹打过程采用分步吹打法,每吹打15~20下,静置1~2min,吸取上清,以避免已消化出的单细胞被过多吹打,该过程重复3次;
7)200目筛网过滤至50mL离心管中,去除残余的组织块;
8)1000 r/min×5min,弃上清;
9)调整细胞数为1~2×106/mL,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每瓶5mL;
10)接种24 h后换以新鲜完全培养基,以除去悬浮死亡的细胞及碎片;
11)细胞每3 d更换培养液,培养10~12d左右细胞基本铺满瓶壁,进行纯化分离。
分离根据胶质细胞间贴附性不同进行,将培养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37℃180rpm振荡5 h,上层疏松贴壁的为小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一般使用17~30d内的星形胶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