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_孙秀梅

合集下载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通过对小肠组织的处理和培养条件的调节,成功地分离出了上皮细胞,并进行了鉴定和纯化。

该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和高效性,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引言小肠是人和动物消化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细胞上皮在其中扮演着关键作用。

分离和培养小肠上皮细胞对于研究相关领域的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材料和方法材料1.5-7天龄新生仔猪2.磷酸盐缓冲液(PBS)3.1% 巴豆酸(EDTA)溶液4.细胞培养基(DMEM/F12,10% 胎牛血清,1% 青霉素-链霉素)5.无菌器具,包括针头、离心管、移液管、显微镜等方法1.用PBS彻底清洗新生仔猪小肠,去除其中的食物残渣和粘液。

2.将清洗干净的小肠切成小块(0.5-1 cm),然后用1% EDTA溶液轻柔地摇动和搅拌,使小肠上皮细胞脱离基底膜。

3.用PBS彻底清洗小肠基底膜上的上皮细胞,把获得的细胞沉淀下来,并移至含细胞培养基的离心管中。

4.将细胞离心 10 min(800g, 4℃),将上清液倒掉,保留沉淀细胞。

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并将其接种到含细胞培养基的面积为25 cm^2的培养瓶中。

6.在细胞培养箱中将细胞培养至70%-80%收缩率,筛选表达多种上皮细胞标记物的单个克隆细胞,并进行纯化。

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方法,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并获得纯度较高的细胞群。

通过细胞的形态观察和相关标记物鉴定,我们确定了这些细胞的来源和特性。

此外,通过进一步的培养和筛选,我们还获得了表达特定标记物的上皮细胞单个克隆细胞,进一步提高了分离和鉴定的准确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和高效性。

通过对细胞形态和标记物的鉴定,我们能够准确地确定这些细胞的来源和特性,该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_孙秀梅

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_孙秀梅

第41卷 第5期2013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Sci.Ed.)Vol.41No.5May 2013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2 10:5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90.S.20130502.1054.013.html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收稿日期] 2012-08-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1019);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91) [作者简介] 孙秀梅(1987-),女,黑龙江富裕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转运研究。

E-mail:605923728@qq.com [通信作者] 王菊花(1975-),女,内蒙古锡盟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生理研究。

李培英(1953-),女,安徽省泗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研究。

孙秀梅a,程 帆b,刘 维a,孙 涛a,薛秀恒b,李培英a,王菊花a(安徽农业大学a动物科技学院,b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 要] 【目的】比较4种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建立小鼠IECs的有效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小鼠IECs原代细胞,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Ⅺ和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以及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联合消化法共4种方法分离小鼠IECs并培养,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IECs进行细胞特异性鉴定,比较4种方法的分离效果。

【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所获IECs活力好,增殖能力强,但成纤维细胞污染较严重,细胞纯度低;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分离法获得的IECs数量少且细胞增殖能力弱;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所获得的小鼠IECs纯度较高,原代培养时增殖能力稍弱于组织块培养法,但传代后增殖能力趋于稳定。

四种气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四种气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四种气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邓三明;汪健;连耀国;倪云峰;卢强;杨晔;李小飞【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5(18)10【摘要】目的:比较四种不同的方法在培养气管上皮细胞中的异同,改进其培养技术,为组织工程气管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 用两步酶消化法(使用0.1% Dispase4℃消化18h后,用0.25%的胰酶37℃消化5min)、Dispase冷消化法(用0.1%Dispase4℃消化18h)、胰酶温消化法 (0.25%的胰酶37℃消化10min)和机械刮刷法四种方法分离、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测定分离细胞的数量和纯度. 结果: 两步酶消化法、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得到的气管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状态好;Dispase冷消化法得到细胞数量较其他方法少,其余三种方法得到的细胞数统计学上不存在差异. 结论: 两步酶消化法较其他方法所得细胞数量多、纯度高、细胞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总页数】3页(P870-871,874)【作者】邓三明;汪健;连耀国;倪云峰;卢强;杨晔;李小飞【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空军总医院肾内科,北京,100036;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相关文献】1.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J], 孙秀梅;程帆;刘维;孙涛;薛秀恒;李培英;王菊花2.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比较 [J], 吴庆侠;董海龙;芮亚培3.兔眼与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的对比 [J], 刘丽娅;马景学;高彦军;安建斌;温晓英4.大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J], 程涵蓉;吴本清;何少茹5.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的建立 [J], 祁燕;李燕舞;王汝俊;唐立海;米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肠上皮细胞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小肠上皮细胞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 要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 用获取的 小肠上 皮细胞 来研 究小肠功能 、 营养物质吸收机 制等 具有 重要 意
义。 而成功分 离小肠上皮细胞则是前提 , 以用组织块培养法 、 可 非酶学消化法 、 酶消化分 离法等来分 离小肠上皮细
胞 。 本 文就 目前 国 内外 分 离 小肠 上 皮 细 胞 的 方 法 进行 了综 述 。 关 键 词 : 离方 法 ; 纤 维 细胞 ; 述 ; 分 成 综 小肠 上 皮细 胞
A b t a t h d a c n rs ac t o fa albe p o p ousa d p e it e mo e fa albe p o p o swee sr c :T e a v n e i e e rh meh d o v i l h s h r n r dc i d lo v ia l h s h r r a v u
ito u e n te a t l .Ioo e dl t n tc n q e n vto d sou ii t o ,dfe e c e h iu ,o c e r s in nr d c d i h ri e s tp i i e h i u ,i i is lb l y meh d i rn et c nq e n er g e so c uo r t
W AN i z i JA Ga g WANG Ka g nn , E ig k n G L - h I n , , n - ig Z NG J - a g n
( si t f nma Nur in Sc u nAg c l rl iest, ih a n6 5 1 , hn ) I tueo i l tt , ih a r ut a Unv ri Sc u nYaa 2 0 4 C ia n t A io i u y

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远孝;王恬
【期刊名称】《饲料研究》
【年(卷),期】2008()12
【摘要】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体外分离和培养。

体外细胞培养为研究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提供了简单、快速和准确的手段,广泛用于药物和营养素吸收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IEC体外培养研究概况,探讨IEC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IEC培养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
【作者】王远孝;王恬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1
【相关文献】
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陈建晖;高学军;李庆章
2.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J], 徐红蕊;王瑞龙;赵国琦;时建青
3.牛膝多糖对体外培养猪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J], 王雄;李孟伟;陈清华
4.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及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J], 罗四维;韩庆广
5.动物肠上皮细胞体外模型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刘诗雨;赵梦杉;赵懿侔;郭帅;万春云;杨丰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原代大鼠或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一种原代大鼠或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一种原代大鼠或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离
培养方法
嘿,咱今儿就来讲讲这原代大鼠或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这可不是个简单事儿啊,就好像要从一堆宝藏里精准地找出最闪亮的那颗宝石一样!
先说说取材吧。

咱得从那活蹦乱跳的大鼠或小鼠身上下手。

这可得小心点,别把它们弄疼了,还得快准狠地把胃给取出来。

这就像是在跟时间赛跑,稍微慢点,那细胞可就不乐意了。

取出来胃之后,就得清洗啦。

就跟咱洗衣服似的,得把那些脏东西都洗掉,给细胞一个干干净净的“家”。

然后就是关键的一步,把胃粘膜上皮细胞给分离出来。

这可不容易啊,得有耐心,就跟绣花似的,得一点一点来。

接下来就是培养啦。

这就好比给细胞准备了一个舒适的小窝,温度啊、湿度啊都得恰到好处。

给它们提供足够的营养,让它们能茁壮成长。

你说这细胞多娇气啊,稍微有点不合适就不乐意长了。

但咱不能怕麻烦呀,谁让它们这么重要呢!想想看,要是能把这些细胞培养好,那能为科学研究做出多大的贡献啊!
有时候我就想,这细胞就像一个个小生命,咱得好好照顾它们。

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培养的过程中可得时刻留意着,别让它们出啥岔子。

这就跟照顾小孩子一样,得时刻操心着。

要是有个什么问题,得赶紧想办法解决。

哎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但咱不能放弃,得坚持下去。

说不定哪天就有重大发现了呢!总之,这原代大鼠或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可真是个技术活,需要我们细心、耐心、用心地去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小小的细胞发挥出大大的作用!。

几种酶分离山羊小肠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

几种酶分离山羊小肠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

几种酶分离山羊小肠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
王海霞;匡伟;赵国琦
【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6
【摘要】用不同酶消化分离山羊小肠上皮细胞,从而找到最佳的分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EC提供合适的细胞模型.本研究分别用胶原酶Ⅰ、嗜热菌蛋白酶、胶原酶Ⅺ/中性蛋白酶Ⅰ消化分离刚出生未进奶的山羊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观察IEC生长状态、形态特征、抗原鉴定比较哪种分离效果最佳.结果表明,联合用胶原酶Ⅺ/中性蛋白酶Ⅰ 1h可分离出大量健全绒毛隐窝单位,进一步培养获得的小肠粘膜上皮(IEC),上皮
细胞膜抗原均呈阳性,用胶原酶Ⅰ和嗜热菌蛋白酶分离得到的大部分是成纤维细胞.
选用用胶原酶Ⅺ/中性蛋白酶Ⅰ作为分离IEC的消化酶,可获得较纯的IEC.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王海霞;匡伟;赵国琦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
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1.5
【相关文献】
1.一种多酚氧化酶提取新方法与几种常规方法的比较研究 [J], 毕云枫;姜仁凤;刘薇薇;李彦阳;沈明浩
2.几种分离方法对植物丝状寄生线虫分离效果的比较试验 [J], 郭建辉;陈炳坤
3.黄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几种酶液提取方法的比较 [J], 张东向;张磊;王蕊
4.高低产绒山羊几种血清酶含量比较试验 [J], 何茂昌;赵成余;薛科邦;何钊;方畴鑫;王耀荣;李嘉龙
5.川牛膝、麻牛膝及杂交牛膝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比较研究 [J], 赵磊;冯鑫;陈容;李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组织块消化法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的体外培养
不同细胞获取方 式的对比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 获取和纯化
机械刮肠消化法
小肠隐窝上皮细胞 的体外原代培养
不同实验条件下 的平行对照观察
过滤方法
抗菌素浓度 消化时间 血清种类 酶种类 培养湿度变化 其他条件
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 体外传代培养
10
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观察结果
11
小 鼠
谢谢聆听!





请专家指导提问!






12
► 使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理论系统化
3
小肠结构模式图
小肠隐窝
4
小肠隐窝模式图
5
实验流程
实验从04年9月至今已历时9个月,目前仍在进行研究 整个研究项目由三个子实验构成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B 小肠隐窝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C 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
6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获取和纯化 灌肠消化法
高淑静国内较早研究该项课题的科研单位之一处于国内同类型院校领先水平华南农大首创为广东省重点细胞工程实验室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作用为动物营养研究从畜体代谢宏观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创造了实验条件为病理研究成功构架起模型基础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败血症高代谢状态继发性组织细胞损害多器官功能衰竭使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理论系统化实验从04年9月至今已历时9个月目前仍在进行研究整个研究项目由三个子实验构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获取和纯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不同细胞获取方式的对比灌肠消化法组织块消化法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获取和纯化机械刮肠消化法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体外传代培养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平行对照观察过滤方法抗菌素浓度消化时间血清种类酶种类培养湿度变化其他条件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纯化孵育液孵化染色观察结果10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最佳方法机械刮肠消化法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最适条件培养液的ph值在72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卷 第5期2013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Sci.Ed.)Vol.41No.5May 2013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2 10:5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90.S.20130502.1054.013.html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收稿日期] 2012-08-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1019);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40606M91) [作者简介] 孙秀梅(1987-),女,黑龙江富裕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转运研究。

E-mail:605923728@qq.com [通信作者] 王菊花(1975-),女,内蒙古锡盟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生理研究。

李培英(1953-),女,安徽省泗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研究。

孙秀梅a,程 帆b,刘 维a,孙 涛a,薛秀恒b,李培英a,王菊花a(安徽农业大学a动物科技学院,b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 要] 【目的】比较4种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建立小鼠IECs的有效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小鼠IECs原代细胞,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Ⅺ和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以及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联合消化法共4种方法分离小鼠IECs并培养,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IECs进行细胞特异性鉴定,比较4种方法的分离效果。

【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所获IECs活力好,增殖能力强,但成纤维细胞污染较严重,细胞纯度低;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分离法获得的IECs数量少且细胞增殖能力弱;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所获得的小鼠IECs纯度较高,原代培养时增殖能力稍弱于组织块培养法,但传代后增殖能力趋于稳定。

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胞多数为小鼠IECs。

【结论】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均适合肠道上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关键词] 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组织块分离培养法;酶学分离培养法[中图分类号] Q813.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1-9387(2013)05-0025-07Comparison of four primary culture methodsfor mous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SUN Xiu-mei a,CHENG Fanb,LIU Wei a,SUN Taoa,XUE Xiu-hengb,LI Pei-yinga,WANG Ju-huaa(aCollege of Animal Technology,b College of Tea&Food Technology,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China)Abstract:【Objective】Separation results of four primary culture methods for mous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were compared to choose and establish utility separation culture method for obtaining mouse IECsand preparing for future research.【Method】The four methods,tissue fractional cultivation,thermolysinenzyme digestion,association digestion of collagenase XI and dispase I,and association digestion collagenaseI and dispaseⅥwere used to separte and culture mouse IECs.The separ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by thecell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and cell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to identify the cell specificity ofthe separated IECs.【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obtained by tissue cul-ture method had the highest proliferation ability and better viability,but with serious fibroblasts pollutionand lower purity.The collagenase I and neutral proteaseⅥmethod only obtained a few intestinal epithelialcells with lower proliferation.The rmolysin digestion method and the joint digestion method of collagenaseXI and neutral protease I obtaine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with higher purity and the proliferation abilitywas slightly weaker than the tissue culture method.However,the proliferation ability was more stabilized.The results of cell specificity of the separated IECs by the two methods using the cell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and cell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separated cells were IECs.【Con-clusion】Thermolysin digestion method and CollagenaseⅪand DispaseⅠcombined digestion method aresuitable for isolating and cultivat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Key words:mouse;mouse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primary culture;tissue fractional cultivation;enzy-mology fractional cultivation 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是消化道中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性细胞,体外培养IECs已成为深入研究动物肠道功能、病理及细胞分化的重要途径[1-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便开始对鼠的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建系研究。

1978年,Quaroni等[3]建立了IEC-6细胞株,它保持了肠上皮干细胞未分化的特性。

IEC-18也是由Quaroni等[3]最先从大鼠回肠隐窝细胞中分离出并成功建系的细胞系,其保持了增殖的隐窝细胞的许多特性[4],在正常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存活力高,保持了肠隐窝细胞的显型,并且能够分化成肠上皮细胞[5]。

之后,研究者逐渐建立胎鼠永久小肠上皮细胞系[6-7]、大鼠IECs原代培养方法[8]、人类结肠和小肠上皮细胞系[9-10]及山羊IECs的单克隆细胞株[11]。

冉新泽等[12]进一步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培养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综观以上研究可知,体外培养IECs的关键步骤是选材和分离方法,材料一般是胚胎或新生动物[13],分离方法目前主要有组织块分离培养法[11]、螯合剂分离培养法[14]和酶学分离培养法[15-16],究竟哪种方法更易分离得到形态完整且易贴壁生长的细胞,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对肠道上皮细胞贴壁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的分离方法,为今后IECs的体外培养提供方法支持。

1 材料与方法1.1 材 料1.1.1 试验动物 怀孕16~19日的KM雌鼠,8周龄,购自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1.2 试 剂 DMEM-F12培养液,Thermo公司;胎牛血清(FBS)和牛血清白蛋白(BSA),杭州四季青公司;小肠细胞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中添加体积分数2%的FBS、0.65g/L谷氨酰胺(Gln)、0.01g/L表皮生长因子(EGF)、100U/mL青霉素、0.1g/L链霉素、5g/L胰岛素;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0.1g/L),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胶原酶Ⅺ型C7657、中性蛋白酶Ⅰ型D4818、嗜热菌蛋白酶、胰酶工作液和DPBS缓冲液,美国Sigma公司;分散液:DMEM-F12中添加体积分数2.5%FBS和体积分数2%山梨醇,0.2μm过滤除菌,4℃保存;细胞鉴定试剂:体积分数4%多聚甲醛,体积分数0.5%Triton X-100,体积分数3%H2O2,10g/L BSA,DAPI(0.005g/L)。

小鼠肠上皮细胞抗体:一抗为兔抗鼠细胞角蛋白18(CK18),康为世纪公司;免疫组化二抗为羊抗兔IgG血清,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1.2 方 法1.2.1 培养皿的准备 取一次性细胞培养皿,加入质量分数0.2%明胶铺满整个皿底,置于37℃作用30min后取出,吸弃明胶,用DPBS洗3次,吸弃DPBS后备用。

1.2.2 上皮细胞的前处理 无菌条件下取出16~19日龄胎鼠小肠,在显微镜下剔除肠系膜,将小肠移至培养皿中,用DPBS反复清洗,直到上清液清亮为止,再用含青霉素(300U/mL)和链霉素(0.3g/L)的无血清DMEM-F12清洗数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