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技术介绍(培训)_LXT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培训2

地震勘探培训2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地震勘探原理ppt

地震勘探原理ppt

6.不同频率有不同用处
在时间域,当子波的主瓣宽度(半周期)和砂层的时间厚度相一致时,褶积后,
输出振幅达到最强,否则振幅要变弱。显然,被增强的砂层厚度大致为 1/4 视波 长。(图 17-19)
ΔH=
1 4
v
T
v 4f
增强砂层的厚度与加强频率的关系(v=3000m/s) 厚度(m) 75 37.5 25 18.8 12.5 9.4 7.5 6.2 4.7 频率(Hz) 10 20 30 40 60 80 100 120 160 如希望搞清楚厚度为 60m 的砂层,f1 必须达到 10Hz,否则如图 16 中曲线 20—66Hz,不能反 映出 60m 的砂层,但它可以勉强反映 30m 的砂层。又如要正确反映出 6m 的砂层(包括它的 宽度和波阻抗值),则需要 f2 达到 120Hz,如图 16 中曲线 3 反映 6m 很好,而曲线 4 即 10—80Hz 的阻抗值就偏小,厚度也偏大。在以上七个砂层的模型中,每个砂层几乎是孤立的,这种情况
(1)二维 三维 (2)叠后 叠前 (3)声波 弹性波 (4)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 (5)单一 综合
今后的主要任务首先应是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没有足够的分辨率, 很难在储层研究及油藏描述方面有所作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 工程,它有很多环节。
3
高分辨率系统工程
Shot 激发——小药量,小井深
Knapp指出,倍频程一样,波形一样时,还是瘦的子波分辨率高,因此分辨率不
能用倍频程来衡量,只能用绝对频宽来衡量。相对频宽决定了子波的振动相位数,如
图14,零相位子波当相对频宽低于1个倍频程时,连续相位迅速增多。
(3)视频率(主频)
通频带的中心频率fc 决定了视频率 f p (或称主频),即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以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为基础的地质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是在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特性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研究地下构造和地质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是地震现象产生的基本物理现象。

根据波从震源传播路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地震波可以分为母波体波和次波体波两类。

母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其传播速度比次波体波高,能在地表和地下介质中自由传播,并能产生反射和折射。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特性实现对地下结构和地质条件的探测。

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震源法、共收发式和可控源法。

震源法:利用人工产生的震源,将震源能量向地下介质中发射,观测接收仪器在地面或井下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和振动方向。

震源法适用于对地质构造的深部探测,例如油气储集层和矿床的勘探。

共收发式:同时使用多个接收仪器和一个传递震源的策略,检测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反射后的信息。

共收发式介绍了比单一接收器更广的观察能力,也可以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可控源法:在地面或井下安装可控震源,通过可以控制的震源激发多种波段,并用多个接收仪器记录反射波。

可控源法广泛应用于油层探测和资源地质勘探领域。

地震勘探的应用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强大的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能力,适用于矿山勘探、油气勘探、地下水勘探、地质灾害探测等领域。

在不断发展的地下资源勘探领域中,地震勘探为人们认识地球和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重要手段。

总之,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勘探技术是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地震勘探技术在地下构造和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浅 层


勘 探
研究地质构造 勘探目的层面测定纵、横波传播速度
地层划分和风化层分带 测定弹性模量及应变指标 探测断层破碎带 测定坚硬岩石的抗压强度 探测地下洞穴(土洞、溶洞、墓穴) 估算岩石各向异性和程度 追索砂层及砂砾层中的潜水面 确定滑坡的厚度及结构 密实(辗实、夯实)度评价
调查地质资源 (矿产、天然建材、地下水源等) 地震小区划、砂土液化判定 桩基检测、地基、坝堤质量评价
定量算出孔隙度和裂隙度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确定地基土动力学参数和密度
图1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范围
三 、浅震的发展与展望 起源于自然地震观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震记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 设计成功观测地震仪器的国家。公元132年,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 就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当时在首都洛阳 已经能记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的地震,还能够测定发生地震的方向。但由 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妨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地震理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以及数学、力学和 弹性力学的发展,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证明了纵、横波的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做过试验,试图利用三个或 更多的机械式地震仪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后座力产生地震波)。 战后,地震波应用于工业就逐步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利用初至 折射波法曾找到了大量浅的盐丘;从30年代开始,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才开始 应用于找煤和寻找石油、天然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大量兴起,地震勘探才在土木工 程、矿山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其它工程地质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我国的浅震发展情况如下: 1.浅层折射法
50年代末试用,测定岩土波速。60年代末我国生产多道光点式轻便地震仪, 光点示波、打纸记录,手工作图进行资料解释 80年代使用信号增强型浅震仪,磁带,计算机,自动成图。 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情况,测定隐伏断层、破碎 带的位置,评价岩体质量和工程地质围岩分类等。 2.浅层反射法 折射法不足,发展浅反技术。 50~70年代,试验阶段,没有多少进展。 80年代发展迅速,地矿、铁道、水电、核工业各部门相继研究, 包括:震源研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以及处理软件的研制。 工作方法有:浅层纵波反射法,浅层横波反射法,反射—折射法联合应用 观测系统:共深度点水平叠加、共炮点接收、最佳窗口技术及最佳偏移距技术 3.透射波法 钻孔或坑道中进行,测定能量衰减规律 原位测定地层速度(纵波和横波速度) 圈定地层介质速度或能量异常带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8
图1-4-1 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
9
沿着地面上的一条测线,一段一段地进行观测,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后, 就可得到形象地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埋藏深度起伏变化的资料-地震剖面图。 在一个可能有油气的地区(称为工区)内,布置多条测线,形成测线网,并 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这种观测之后,可得到地下地层起伏的完整概念,再综合 其它物探方法和地质、钻井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就能查明可能储存油气的地质构造,最后 确定钻探的井位。
(1)重力勘探方法:以岩石的密度差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重力变化的方 法。
(2)磁法勘探:以岩石不同磁性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磁场变化的方法。
(3)电法勘探:以岩石的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们引起 的电场变化的方法。
(4)地震勘探:通过对岩石弹性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构造问题。通过人工激发所 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当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时可以产生反射、折 射等物理现象,利用地震仪在地面将反射及折射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3 分 析和研究,推算地下不同岩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等要素,来了解地层的构造形态。
(3)钻探法。利用物探方法寻找到的地质构造是不是储存了油气,还需要
通过钻探才能确定。
2
2.物探方法
油田深埋在地下,浅则数百米、深则数千米。地球物理勘探是最有效的勘探方 法。它是一种通过研究地层(岩石)某些物理性质来查明地下岩石分布形态及油气 聚集情况的勘查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依据地下存在着不同岩石,这些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从而产生 不同的物理场,我们在地表,采用各种精密仪器将它测量下来,然后对这些场进行 分析研究,作出解释,从而了解地下构造、岩性等地质特性。根据物性依据不同, 而有不同的方法。

地震勘探(一)PPT课件

地震勘探(一)PPT课件

形变。
9
粘弹性体 物体在小外力、长时间作用下会出现不 能恢复原状的形变,这种外力撤销后形变仍然存在的性 质与粘滞性的液体性质十分相似,称这种性质为粘滞性。 运动(或波动)在粘滞性的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会产 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应力,这种力称为粘滞力或内摩 擦力。我们称既有弹性、又有粘滞性的性质为粘弹性, 称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为粘弹性体。
弹性介质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体积或形状会发
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物体的形变,当外力去掉
后,物体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弹性。具
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叫做完全弹性体或理想弹性体,其形
变称为弹性形变。反之,若外力去掉后,物体不能恢复
原状,而是保持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这种特性称为塑
性,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
2
教 材:
熊章强,《浅层地震勘探》,地震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R. E. 谢里夫,《勘探地震学》(上、下册),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9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石油大学出 版社,2005 何樵登,熊维纲,《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地质出版社,1991
3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它所依据 的是岩石的弹性。
基本工作方法是用炸药或非炸药震源,在地表某测 线上或浅井中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 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透射和折射,我们可 沿测线的不同位置用专门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地震 波。地震.swf
4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地震波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 纵波、横波和面波勘探
➢ 地震波动的形成
波动: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11/24/2024 12:49 AM
11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三、互换原理 所谓互换原理,是指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相互交 换,而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不会改变。即在介质中的A点施加 一个力F,该力引起另外一点B的瞬时位移为D(t)。相反, 如果在B点施加一个力F,则在A点会引起同样的瞬时位移 D(t)。 互换原理具有普遍性.除适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 弹性介质外,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 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该原理在工程地震勘察中应用较广, 其中折射波勘探中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就是以互换原理 为基础的。
11/24/2024 12:49 AM
12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四、视速度定律 由费马原理可知,地震波的传播是沿波射线的方向进行 的,因此,在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时,也必须和波射线的 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真值V。但是,实际观 测的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因此所测的速度值并不 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而是沿观 测方向,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 值,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V*。
六、叠加原理 若有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且这几个 波在空间某点相遇,那么相遇处质点振动会是各个波所引 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介质中的某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便 是各个波在该点所引起的分失量的和。换言之,每个波都 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 对该点的振动给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波传播是独立的, 这种特性称之为叠加原理。
11/24/2024 12:50 AM
24
GeoPen
浅层地震波勘探
人工震源(如敲击、爆炸等)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 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类型的岩石往往具有不同的弹性 持征(如速度、密度等),当地震波通过这些分界面时,将 产生反射、折射,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波具有不同的传播速 度、路径、频率和强度。浅层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仪器记录 各种波的传播时间和波形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波形持征 的变化规律,推断出有关岩石的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 参数,从而达到工程勘察目的。

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知识ppt课件

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知识ppt课件

滩浅海地区是指海边沿岸带从一定水深向陆上延伸到一定距 离的区域,包括浅海、潮间带、滩涂以及与之相接的陆地(水网、 沙漠或山地等),地表条件复杂多变。
滩浅海与海水相关、与海岸相连,既有陆上特点,又具备海上特 点。
地表:复杂,如海底基质、起伏变化等 海水:变化,如含盐度,水深,水动力(潮汐、风暴潮、风浪) 队伍庞大、成本高、风险大(点多面广)、效率低、装备多、组 织难、方法杂、资料差!!! HSE:人员溺水,消防,环保,避风,防风暴潮?
2006年9月1日黄骅港潮位曲线
400 370 340 310 280 250 220 190 160 13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间(小时)
潮位CM
如何界定TZ范围?
① TZ(滩海、滩涂)? ----以水深界定
② 合理选择施工季度、作业时间、观测方法 TZ地区施工作业,要选择适当的施工季节和作业时间,慎密合理地利用 好地震采集设备,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时效、确保野外采集资料品质。 通常海上作业是“怕道不怕炮”,道数越多,困难越大,施工作业量就 越大,施工点位的准确性就越差,而且还影响施工效率。
对策c、聘请渔政部门,帮助 警戒。
项目
观测系统类型
面元大小
覆盖次数
接收道数 纵向排列方式
道距 炮点距 接收线距 最大非纵距 最大炮检距 排列片宽度 纵横比 束间滚动距
设计方案 8L4S176R (正交) 25m×25m
176次 4横×44纵
1408 道
4375-25-50-25-4375
50m 纵100m/横50m
200m 775m 4443m 1400m 0.18 20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Volume Selection
Horizon Selection
构造解释
储层预测
地震资料解释
油藏评价
油藏模拟
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OpenWorks
一体化数据库 层位标定
1、地震纯波、成果数据 、VSP数据 2、井位数据、地质分层数据 3、测井曲线、电测解释成果 4、试油数据(中测,完测,酸化) 5、分析化验数据 1、单井标定 2、连井标定 3、储层标定 1、相干分析 2、可视化解释 3、自动追踪 4、拉网解释 5、精细解释 1、井震关系建立 2、属性提取 3、聚类分析 4、储层预测模式建立 5、地震相/沉积相研究 6、可视化体解释 7、地震反演 1、油藏类型 2、油藏地质参数 3、油藏综合评价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在计算机上用专业软件对野外采集获得的数 字信号按一定流程进行处理,获得直观反映地下构造 和地层形态的剖面和数据体。
叠前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
叠后处理
三 维 资 料 处 理 流 程
定 义观 测 系 统 QC1 道 头 加 载 初至折射静校正 振幅恢复 地 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QC2
解 编
滤 波、增 益
交 互 式 建 立 处 理 流 程
交互式 填写处理参数
野外地震炮记录显示
F-K滤波
交互速度分析
三维可视化处理 -快速精确速度分析
速度数据体
3D Viz Processing 解释层位
(salt dome)
Rick Williamson
叠加剖面
三维可视化处理 – 去多次波分析
点次数也可用倒梯形计算与理解:
二维得到的是地下一个面的资料,这里上底16个点, 天呀!我们 哇!这还叫 下底4个点,把每个点接收的次数看作高, 我叫炸药,井 的地下怎么 这是一道 27 个检波器平行四边形面积组合时的图形 则梯形面积(点数)= 小队啊!分 中激发一般为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全是蚯蚓? 产生地震波的方法。陆上除了钻机外, 观测系统: ( 16+4 ) *4/2 = 40个点 一次资料 这叫炮距,指两 2-10 公斤。 明是工兵团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这叫道距,指两个 长度 还可以使用可控震源,它连续产生 10个炮点之间的距 测量: 1400-4000km ,2.5-7万个小旗; 钻井:7000-15000 口,8-15 万米。 反映排列摆放状态与炮点关系及覆盖次数的一组数据。这里的观测系统是: 满次资料长度, 这叫串间距 , 呀! 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20秒的地震波。水面施工,水深 <2米0表示炮点在排列的一边,距第一道 总额: 1500-3500 万元。 离,一般为道距 这叫组内距 , 0-40-280/4*40 。这里的 40 米,距最后一道 280 米, 一般5-15 米 三维只算此范 大部分为 50米,还 时,用小平台钻机钻井,水深 的1-4 倍 >2米时 这叫组 一般 3-7 米 放线:采集站 2.5-8 万个次,检波器 100-450 万个次。 4表示4次覆盖,40表示道间距是40 围米。 有40米与30米两 用气枪多次产生地震波,在采集站中 折合满次长度的 合基距, 按成本项目划分:材料 20-25%,人工及折旧 25-30%。 这是地下某一 实际观测系统有(二维): 4005-435-0-435-4005/30*40 ; 3860-60-0-60-3860/40*48 种。 叠加。 一般不 计算与理解: 反射界面 仪器:7000-13000 炮, 160-600 万点次, 48-180 亿个数据。 (一次)=300 米 %,小队后勤 (三维): 上底 1500-180-0-100-2460/40*16*4 ;0-380-4180-380-0/40*12*4 大于道 按工序划分:放线与仪器 45-60 20-30%。 下底 ( 满次 ) = 60 米 距 折合满次长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反射长度 (140 米)=接收长度( 280米)的1/2 ,所以反射点间距(20) ( 300+60 )/2 = 180 米 =接收点间距(40)=1/2
地震队概况-人员设备 点次数=∑数据点数*接收次数=仪器道数*炮数=1+1+2+2+3+3+4+4+4+4+3+3+2+2+1+1=5 ×8=40
仪器组:一般3-4人。
射信号。不用我也 可,用光缆连接。
一次资料长度=15×20=300米,满次=3×20=60米,折合满次=( 300+60)÷2=180米 谁在捣乱? 人员: 300-800 人 车辆: 30-50 台 船舶:30-70条 工作量计算公式:二维=炮数×炮间距=5×40/1000=0.2km,三维=满次长度×满次宽度 重传! 我叫地震仪,可 放5炮:工作量=5 × 40=200米,一次长度=20 × 15=300米,满次长度=20 × 3=60米,一次-满次=240米,一次 /满次=5 我叫采集站暂时存 坐车可乘船,用 设备: 2500-5000 万元(陆上);水上 5000-8000 万元 放50炮:工作量 =50 × 40=2km, 一次长度= 20 × 105 = 2100 米 , 满次长度= 20 × 9 3 = 1860 米 , 一次 满次= 240 米 , 一次 / 满次= 1.13 一般白旗是接收点,红旗是激发点,激发点也可在接收点之间。 放地震信号。碰到 于记录地震波, 我叫爆 放100炮:工作量=100 × 40=4km,一次长度=20 × 205=4100米,满次长度= 20 ×19 3=3860米,一次-满次=240米 ,一次/满次=1.06 是野外指挥中心 水面时,穿上浮筒 炸机 在此可以看出:a、主要工作方法定后,每条测线或三维每束越长,一次资料与满次资料的比值越小,一次资料 注:指东部非山地仪器 240-1200 道施工的大致数,下同。 立在水面。 测量工序:每组 6-10 人,常规二维一般每队 1 个组,三维一般3-5个组。 与满次资料的差距越小,反之越大。 C、另外要强调的是,目前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三维不同于二维。 准备放炮,6
构造解释
关键技术
储层预测
油藏评价
构造解释工作流程
构造解释关键技术
目标处理技术 工区合并技术 闭合差校正技术
在时间切片上解释断层 层位标定
地质模式 解释方案 传统解释
相干分析 断层解释
解释方案 自动解释
层位标定技术
层位解释技术 断层解释技术
层位解释 在粗网格剖面上解释断层
生成带断层的数据体
STRATWORKS钻井、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单井层位标定
Lith
一套膏盐
二套膏盐 油 层
SP曲线
RT曲线
岩性剖面
解释结论
SeisWorks3D---ZigZag Display
Line 60 Trace 140 Line 90
Note the Select from Map icon
Tie Point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在野外按设计的观测系统布设检波器,用数字地 震仪把人工激发产生的经地层反射和折射等返回地表的地 震波精确地采样和记录下来。
石油勘探陆上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模拟图及地震队简介
(此模拟图为二维,接收点距40米,4次覆盖,每炮8个点接收,共放5炮。定额站陈智维编绘)
5炮放后可以看出: 我叫天线,用来发 第四道工序:引爆炸药或用气枪、可控震源产生地震波,检波器接收地震波,送仪器车写入磁盘 第三道工序:钻井、放炸药,也可用气枪或可控震源,目的是产生地震波。 第一道工序:插标志旗,为激发炮点、接收点指定位置。 第二道工序:放线,插检波器、安置采集站,准备接收地震波。 1 1 2 2 3 3 4 4 4 4 3 3 2 2 1 1 (5炮后各点接收次数合计)
频率扫描 参数测试 方法、参数测试
地 表一致性反褶积
精细速度分析和切除
迭 代
控 制 叠 加 自 动 剩 余 静 校 正
QC3
QC4
三 维DMO 速 度 分 析
偏 移 方 法、 偏移速度试验
三 维 DMO 叠 加
三 维 偏 移 三 维 叠 后 去 噪 三 维 偏 移 后 去 噪 反 Q 滤 波 成 果 显 示 滤 波 增 益 QC5
用途
拉冬滤波前 多次波 • Sequencer 允许在野窗户内观察多个数据体 并进行比较 (叠加, 道集, 数据体...) 多 次波衰减前后比较
多次波
拉冬滤波后
叠加剖面
数据体
技术提高
• 对存在的速度/拉冬切除表格转化为GeoProbe 格式 • 应用了GeoProbe中的拾取工具 叠加剖面 数据体
三维可视化处理 折射初至波拾取方法
地震队概况 -年工作量 地球处处都是我家乡 (贾万根演唱) 地震队概况 -年劳务收入及成本构成
我叫检波器,把震动 波转换为电磁波。每 个接收点由9-36个组 成。水深>2米时浮 在水中;水深<2米 时插入水底泥中。 这些不是蚯蚓, 是石油勘探人 的劳动成果, 找油门的钥匙。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有勘探郎 不管条件多么恶劣 我们都愿去勘探 钻井工序:非山区一般配备6-12台钻机,每台钻机6-11人。 要是有人来问我 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 全球都是我家乡
地震勘探技术介绍
乐小陶
2006.06.震资料采集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地震勘探前沿技术
石油勘探--以石油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
勘探技术和方法发现油气藏的系统工程。
区域勘探 圈闭勘探 评价勘探
勘探技术方法 地质-地表油苗、地表构造 化探-气体、水、土壤 物探-重力、磁法、电法、地震 钻探-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 (录井、分析化验、测井、测试、 试油试采、井下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