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合集下载

刃针加封闭治疗跟痛症50例

刃针加封闭治疗跟痛症50例

刃针加封闭治疗跟痛症50例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敷、理疗、针灸、封闭治疗等,收效甚微。

2006年4月~2010年8月采用田纪钧教授发明的0.7mm×0.4mm刃针加局封治疗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46.5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期10个月;单侧44例,双侧6例。

跖腱膜炎35例,跟骨下脂肪垫炎9例,跟骨下滑囊炎7例,跟后滑囊炎5例,共足56。

其中X线片显示跟骨骨刺者29例。

诊断要点:跖腱膜炎:足跟底部疼痛,以晨起、站立、行走为甚,随活动疼痛可渐减轻,劳累后疼痛加重。

跟骨结节前方有压痛点,多伴跟骨骨刺。

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并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无囊性感。

跟骨下滑囊炎:走路及站立时跟下疼痛明显,跟骨结节下方肿胀、压痛,按之有囊性感。

跟后高压症,多见中老年人,疼痛特点:跟骨底部郑重和内侧疼痛(按压尤甚),休息或抬高下肢是减轻,行走后加重。

X线片显示跟骨有脱钙现象,但多无骨质增生。

治疗方法:①定点:在压痛最明显处(同时结合X线片)用紫药水作标记。

②方法:患者俯卧,踝关节前垫枕头,足跟朝上,常规消毒铺巾,先用2%利多卡因2~3ml,强的松龙0.5~1ml混合液局部痛点封闭,以注射点为刃针进针点,按刃针施术规程进针,使刀口线与足纵轴方向一致,垂直刺入达跟骨骨面,先纵向切割,再横向疏剥。

跖筋膜炎有骨刺者,刀口与跖腱膜纵轴平行刺入,在骨刺尖部纵向疏剥,然后调转针刀90°再横向切割。

有跟垫滑囊炎时,刃针纵向刺入在脂肪垫及滑囊壁处纵切横剥数刀;跟骨高压症时,跟骨底部正中为中心,梅花状排列五点,刃针需进入跟骨1.5~2.0cm(需要较粗刃针可辅助骨锤敲击)。

术毕用创口贴覆盖针眼处。

③手法:患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推顶足弓部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推压向足背方向,操作2~3次即可。

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初步探討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治疗跟痛症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推广此治疗方法供同道以参考。

方法我院自2010 年以来,综合分析跟痛症所形成的病因,运用针刀加局部阻滞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

在跟部痛点部位施行针刀铲削剥离纵疏横剥后,行局部阻滞,外加推拿手法。

一般治疗3次为1疗程,1次/w。

结果本组35例均经上述方法治疗1~3次,随访1年。

结果优占26例,74%,良7例,占20%,有效2例,占6%,无效0例,优良效占94.28%。

结论局部阻滞是治疗无菌性炎症的良好方法之一,在局阻中加入庆大霉素,既可以治疗有菌性炎症,又能预防感染。

而手法松解又弥补了针刀松解的不足,经临床验证,此方法治疗跟痛症,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该方法不失为治疗跟痛症的良好方法。

适宜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标签:针刀;局阻;手法;跟痛症;疗效跟痛症是指跟骨下面的疼痛性疾病,包括跖筋膜炎、跟骨刺综合征、跟下脂肪垫炎、跖骨融合等疾病。

在临床上一般采取跟部理疗、单纯封闭及中药内服外敷或跟骨骨刺切除等治疗方法。

但仍何单一疗法复发率都很高,目前普遍认为跟骨骨刺并不是引起跟痛症的主要原因。

疼痛主要是因为跖腱膜、跖长韧带反复受损造成粘连、水肿、腱膜挛缩及无菌性炎症而诱发。

因此,我院自2010 年以来,综合分析跟痛症所形成的病因,运用针刀加局部阻滞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 例患者中,男,16 例,女,19 例,发病年龄45 岁~65 岁,平均年龄57 岁。

单足受累者30 例,双足受累者5 例,以右足居多。

均无全身特异性疾病。

35 例患者均拍摄跟骨侧位、轴位CR 平片,CR 片显示足跟部向掌侧有鹰嘴样骨刺形成,排外骨折、肿瘤等疾病。

1.2方法1.2.1 针刀疗法患者采取俯卧位、足踝前垫一小圆枕,先在患足跟部触到骨刺硬节压痛点及足弓偏内侧用龙胆紫作出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用0.5%~1%利多卡因注射液3~5ml 作局部浸润麻醉,2min后按针刀进针四步法进针,在压痛点处平行跟骨45°。

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李冬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5(000)013
【摘要】跟痛症是骨伤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推拿、针刀、手术方法等,疗效不一,复发率高。

笔者临床用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该病,治病求本,效果确切,且复发率低,选医案三则为证。

【总页数】2页(P25-25,27)
【作者】李冬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 43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34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急痛症验案三则 [J], 沈王明
2.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例临床疗效分析 [J], 宋飞跃;张扬;王庆
3.带刃针松解治疗顽固性跟痛症30例疗效观察 [J], 李天琳
4.手法治疗加手法松解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J], 徐存贤
5.刃针痛点松解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7例疗效观察 [J], 王学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腓肠肌、手足抽筋21例治验

腓肠肌、手足抽筋21例治验
(2)本组病的病机为太阳表证兼阴阳两虚。本病以阳虚 为 主,故 先 投 甘 草 干 姜 汤 以 复 其 阳。 待 阳 气 回 复,厥 愈 足 温 之 后,再 投 芍 药 甘 草 汤 以 滋 其 阴,先 回 阳,后 救 阴。 治 法:先 温 中 复 阳 ,后 酸 甘 复 阴 。 章 虚 谷 :前 方(指 甘 草 干 姜 汤)辛 甘 化 阳 ,此 方(指 芍 药 甘 草 汤)酸 甘 化 阴 ,皆 是 脾 胃 之 药 。 前 方 甘多于辛,辛从甘而守中助阳,此方酸甘并用故专入营和阴, 厥逆既回,阳气已达,故合营血,其足挛即伸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3 月 -2016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腓肠肌痉挛、
手足抽筋共 21 例,其中腓肠肌痉挛 18 例,手足抽筋(拘挛疼 痛)3 例,男 性 12 例,女 性 9 例,年 龄 30-79 岁,平 均 年 龄 为 (63.18±5.93),病程 3 个月 -13 年,平均病程为(6.98±2.04) 年。 1.2 治疗方法
根据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治 疗腓肠肌、手足抽筋具有滋阴补阳、濡养筋脉、调营和血的功 能,而且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推断病因,对症下药,并可 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适当加药治疗,从而得到更佳 效果。但是根据《伤寒论》原文及临床所见,此类病人应存在 调胃承气汤证与四逆汤证,其中 6 例未能完全治愈,笔者至 此 以 后 斟 酌 投 与 后 二 方,以 趋 完 善。 是 否 存 在 其 他 方 证,有 待临床辨证施治,观察总结。
0 引言
腓肠肌痉挛和手足抽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认为是 受冷、缺钙和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的,在老年人群中多发 [1]。《伤 寒论》中记载“足挛疾,不得伸”就是关于腓肠肌痉挛和手足 抽 筋 的 记 载,采 用 芍 药 甘 草 汤 疗 效 显 著。 研 究 证 实,治 疗 腓 肠 肌 痉 挛 和 手 足 抽 筋 的 关 键 在 于 滋 阴 补 阳、清 热 凉 血、缓 急 止痛 [2-3],为了探讨总结腓肠肌、手足抽筋的治疗经验,本文 选取我院收治的腓肠肌痉挛、手足抽筋 21 例进行分析,结果 汇报如下:

刃针微创术治疗跟痛症152例临床体会

刃针微创术治疗跟痛症152例临床体会

刃针微创术治疗跟痛症152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采用刃针微创疗法治疗跟痛症。

方法刃针微创闭合性松解术。

结果本组152例,治愈118例,显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7%。

结论刃针微创术治疗跟痛症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显著,费用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刃针微创术跟痛症闭合性松解术[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038-02跟痛症是一种以跟骨跖面疼痛为主的慢性疾病,以中老年肥胖女性患者居多,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已往治疗跟痛症多以中药、针灸、理疗、封闭为主,严重者甚至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但其疗效均不令人满意。

笔者至从跟随北京针刀专家田纪钧教授学习了刃针微创术后,通过临床研究学习治疗跟痛症,开始几例因不得要领治疗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经过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反复阅读相关文献,详细了解跟痛症产生病因机制,此后治疗152例患者,有效率达94.7%,病人非常满意,此方法具有简便、安全、费用低,见效快,易于普及等优点,特别适宜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开展及推广。

具体介绍如下:临床上根据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跟下脂肪垫炎:多有外伤史,站立、行走时跟骨跖面疼痛,压痛明显,按之呈坚韧感;跖腱膜炎:足跟、足心均有症状,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足心扩展,走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足底张力大;跟下滑膜炎:走路或站立时足跟疼痛明显,足跟离地时疼痛减轻或消失,在跟骨结节下方可触到肿胀,按之呈囊性感;跟骨骨刺:老年人居多,无明显外伤史及诱因,疼痛时间长,进行性发展,由轻到重,X光可见跟骨骨刺形成,疼痛程度与骨刺方向有关,与大小不成正比。

1 临床资料本组152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54例,男:女≈2:1,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52.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达15年;单足痛114例,双足痛38例,X光拍片检查84例有跟骨骨刺形成,余未见明显异常。

刃针配以康复疗法治疗腓肠肌痉挛39例

刃针配以康复疗法治疗腓肠肌痉挛39例

腓 肠 肌 痉 挛 俗 称 小 腿 抽 筋 、 转 筋 , 痛 性 肌 痉 挛 脚 是
中 常 见 的 一 种 。 多 发 于 中 老 年 人 , 性 居 多 。 现 将 笔 者 女
度减 轻 。有效 : 发作 次数 减 少 1 3以上 , 发 作 时 间 缩 / 且
短 , 痛 程度减 轻 。无 效 , 状无 任何 改善 。 疼 症 结 果 :9例 中 临 床 治 愈 2 3 7例 , 6 . ; 效 9 占 92 显
痛 , 在 股 骨 内 外 髁 后 上 方 , 、 骨 上 端 , 令 患 者 侧 即 胫 腓 则 卧 位 , 部 垫 枕 , 口线 与 下 肢 纵 轴 平 行 。 亦 即 与 腓 肠 踝 刀 肌 纤 维 方 向一 致 , 体 垂 直 于 胭 窝 部 皮 肤 , 手 拇 指 下 针 左 掐 至骨 , 针 沿指 甲方 向刺 入达 骨 面 , 行疏 通剥 离 , 刃 纵 横
表 现 : 在 夜 间 发 作 , 作 时 小 腿 后 侧 腓 肠 肌 突 然 强 直 多 发 性 痛 性 痉 挛 , 筋 隆 起 , 按 坚 硬 , 腿 不 能 伸 屈 , 则 抽 触 小 甚 抽 痛 难 忍 , 能 站 立 , 趾 、 部 屈 伸 牵 掣 疼 痛 。 有 一 部 不 足 踝
特 色疗 法 中国民间疗法
针 勿 离 骨 面 , 随 时 询 问 患 者 针 感 , 者 有 剧 痛 或 麻 窜 并 患
刃 针 配 以 康 复 疗 法
感应 立 即停止 操作 。③治 疗后 患者 注 意休 息 , 免局 部 避
寒 冷刺激 。
治 疗 腓肠 肌痉 挛 3 9例
吴 恩 凤
腓 肠 肌 两 个 起 点 及 腱 腹 结 合 部 均 有 明显 压 痛 及 硬 韧

张天民针刀治疗跟痛症案例分析

张天民针刀治疗跟痛症案例分析

张天民针刀治疗跟痛症案例分析针刀治疗跟痛症案例分析:患者:李某某,女,35岁,自由职业,于2013年7月1日来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就诊。

主诉:双足跟部疼痛5年,加重2月现病史:患者诉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尤其在负重爬楼或跑步、跳跃后加重,疼痛持续发作,活动不利,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明显,休息后可稍缓解,疼痛的性质为刺痛。

曾在当地施针灸、封闭及中药勳洗及一次针刀等治疗,上述症状有所缓解,但一直未愈。

近2个月以来,患者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加重,步行困难,严重影响其生活,为求诊治,遂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及其他特殊病史。

查体:患者,双足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压痛(+),足背伸时,足跟疼痛症状加重。

辅助检查:2013.6.27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拍双足跟正侧位X片示:“双侧跟骨骨刺”。

门诊行心电图、血常规、胸片、血糖、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抗“O”及RF,均无明显异常。

诊断:跟痛症(双侧)治疗:2013年7月1日第一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左足跟部针刀治疗,在跟骨结节前下缘和内缘定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I型4号针刀对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进行松解,术后被动牵拉左足跖腱膜2次,无菌纱布覆盖针刀口,绷带包扎。

见图100张天民教授针刀治疗跟痛症跖腱膜结构及针刀松解示意图治疗过程:2013年7月8日第二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右足跟部针刀治疗,方法同左侧。

2013年7月15日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针刀伤口轻微疼痛,嘱其注意休息,未给予特殊处理。

2013年7月30日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症状消失,可以正常步行。

2014年6月13日拍片复查:患者双侧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与术前相比明显变钝。

患者针刀术前与术后1年跟骨骨刺对比图张天民教授针刀治疗跟痛症讨论:压痛是跟痛症最常见而且是诊断最可靠的体征,压痛点常在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负重时因被动牵扯跖腱膜,可加重症状。

刃针痛点松解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7例疗效观察

刃针痛点松解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7例疗效观察
最严重度数者 。
4 讨
符 合肩 关 节周 围炎 的 诊断 标 准 者 ,

肩 关 节周 围炎 的定 义 较 多 J其 中 近 年 ,
13 纳 入标 准 .
41 定义 .
且按 照 上述 自拟病 情严 重程 度评 定 标 准 , 至 少 一 个 有
来 引用相 对较 多 的则 是 美 国肩 肘 外 科 学 会 对 于 肩 关
次 1 个疗 程 。
1 临床 资料
11 病 例 资料 . 本组 8 7例 , 3 男 9例 , 4 女 8例 ; 龄 年 4 7 5~ 5岁 , 中位数 5 3岁 ; 肩 5 左 3例 , 右肩 3 4例 ; 程 病 3个 月 至 2年 , 均 5个 月 ; 所 附病情 严 重程度 标 准 平 按 统 计 , 组 I度 6 本 3例 , Ⅱ度 2 4例 。
2 1 刃针治疗 .
节周围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20 。 07年 7 月至 20 09年 1 2月, 作者采
用 刃针 治疗 重 症 肩 关 节 周 围炎 8 7例 , 效 满 意 。现 疗
总 结报告 如 下 。
群> 三 定位好肩周明确压痛点 , 在合适体 一 一一 一
位 下 , 部 常规 消毒 , 局 无需 麻醉 , 刃针 快速 垂 直体 表 刺 入, “ ” 行 十 字松 解 术 。每周 治 疗 1次 , 后 复诊 , 1周 3

4 线 3 线
— — T— — 7
Ⅳ 。
— — I… l 2
Ⅲ 。
2 线 — — 1… 4
Ⅱ 。
1 线
— — S 一 —— 1
I 。
者 ; 效 : 动作 治疗 前后 级差 皆 为 0者 。 无 3个 32 疗效 评定 结果 . 本组 8 7例 中 , 治愈 7 4例 (2例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跟痛症是骨伤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推拿、针刀、手术方法等,疗效不一,复发率高。

笔者临床用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该病,治病求本,效果确切,且复发率低,选医案三则为证。

标签:刃针;手法治疗;腓肠肌;跟痛症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属于中医“骨痹”范围,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每行走时症状加重,与慢性劳损及骨关节退化有关[1]。

常由外感风寒湿、内伤气血瘀所致。

该病的罹患率很高,临床方法甚多,疗效不一,且治疗的复发率较高,常见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推拿、针刀、手术方法等,其中针刀疗法较为广泛[2]。

刃针又称“微针刀”,是一种治疗时不需要使用麻醉药的针刀疗法。

笔者近年在临床用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取临证病例3则,以供读者参考。

1 典型病案
1.1 左足跟痛症患者,杨女,45岁,左足跟疼痛2年,加重三天。

不能行走,站立后足跟处疼痛加重,上下楼梯困难;2013年8月影像学检查,左踝正侧位X片:左踝关节间隙正常,跟骨骨质增生。

查体: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背伸、跖曲尚可,足跟部压痛(+),腓肠肌紧张,中下段指压痛(+)。

诊断为左足跟痛症。

治法与步骤:①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小腿后侧及足底;②触摸患肢小腿后侧肌群,感觉肌肉张力较大,找出有结节样、条索样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腓肠肌中下1/3处,在此处轻轻按压,患者感觉疼痛难忍;③术者施以按揉、弹拨手法,由轻到重,逐步松解痉挛、有硬结的腓肠肌,约五分钟;④寻找腓肠肌压痛最明显的点和足跟(跖腱膜)压痛点,标记,予以碘伏消毒;⑤术者持无菌刃针(规格0.4×40mm),以腓肠肌压痛点为例,避开神经血管循行部位刺入约2cm,感觉针下干涩,有“沙沙”样声音,缓慢提插两次,不出针,改变针刺方向,松解压痛点邻近的软组织两处;用同样的方法针刺足跟压痛点,术毕无菌敷料敷贴。

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休息10min,下地行走,感觉足跟痛明显缓解,上下楼自如;三日随访,行走自如,足底无疼痛感觉,病愈。

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1.2 右足跟痛症患者,刘男,56岁,右足跟疼痛10年,伴腰膝关节酸软乏力1年。

每久行久立后足跟处疼痛加重,不能上下楼;2013年9月右踝正侧位X 片:骨皮质连续,跟骨骨质增生。

有高血压病2级病史15年,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肾功能:尿酸450mmol/L。

查体: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腓肠肌、比目鱼肌紧张,小腿中段、下段指压痛(+),膝关节后内侧压痛(+),足跟部压痛(+)。

诊断为右足跟痛症。

治法与步骤:①患者取俯卧位,触摸患肢腘窝、小腿后侧肌群,找出有结节样、条索样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腓肠肌中段处、中下1/3处、膝后侧的腓肠肌内外侧头,在这些区域处轻轻按压,患者感觉疼痛难忍;
②术者同上的方法施以按揉、弹拨手法,刃针刺膝后侧、腓肠肌、足跟处压痛点;
③腰膝酸软乏力,嘱其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20g,日3次。

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休息10min,下地行走,感觉足跟痛疼痛缓解明显;一周后门诊复查,诉行走时足跟疼痛不显,腰膝酸软好转,可以自行上下楼;用刃针针刺腓肠肌中下段处压痛点;半年后随访,行走自如,足底无疼痛感觉,病愈。

1.3 双足跟痛症患者,王女,32岁,双足跟疼痛半年。

平时穿高跟鞋,每逛街、外出超过一小时,双足跟处疼痛发作,休息后缓解;双踝正侧位X片:未见明显异常。

查体: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腓肠肌下段、跟腱处指压痛(+),足跟部压痛(+)。

诊断为跟痛症。

治法与步骤:术者同上的方法在腓肠肌上施以按揉、弹拨手法15min,刃针针刺腓肠肌下段压痛点,足跟处因畏惧疼痛未行针刺。

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休息10min,下地行走,诉行走时足跟疼痛不显,患者悦;2月后门诊复查,行走自如,足底无疼痛感觉,患者满意。

2 讨论与分析
跟骨骨刺是骨关节代偿性增生的一种形式,并不是造成足跟痛的直接原因,这一观点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3]。

临床可见治疗后复查,骨刺未除而疼痛消失;也遇见手术切除骨刺而疼痛如故的患者。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临床方法甚多,中医有熏洗、针灸、理疗、推拿等方法,西医有口服止痛药、手术切除骨刺等,效果不一,大多体现在短期疗效;针刀治疗报道较多,效果较好,但容易复发。

治疗方法绝大部分局限治疗足跟处,选择压痛最明显处即骨刺的尖部或跟骨内侧结节处为针刀操作点。

宋国银等[4]提到从内、外踝的骨突外向足底画一垂直线,两线相交于足底中心部位即是进针点。

吴克刚[5]选择在跟骨结节压痛最明显处向后1cm处。

吴亚平[6]选择跟骨结节前下方正中点及内缘压痛点作为进针。

龙智铨[7]直接以压痛点为进针点。

笔者对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以腓肠肌为主要施针部位。

很少有文献提及此法,然而笔者临床以此法治疗数十例患者,发现腓肠肌均有压痛,对其进行松解可以使症状立即缓解,效果迅速。

跟痛症的直接病因是跖腱膜炎或足底方肌、趾短屈肌的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软组织损伤机理来看,腓肠肌起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髁,止于跟骨后下面1/2,在踝关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最易劳损的下肢肌肉。

该病间接病因是腓肠肌损伤,治病求本,处理受伤的腓肠肌才能治疗疾病之根本,防止复发。

临床配合六味地黄丸口服,可补肾壮骨,筋骨并治,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邱卫东.针灸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17-818.
[2] 陈青,孙良智,孙建民,等. 跟痛症的解剖与临床微创治疗初步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9):1501-1502.
[3] 王雪林,王朝鲁.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22(16):1822-1823.
[4]宋国银,宋国玉,李海波.小针刀治疗跟骨骨刺32例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2.
[5]吴克刚.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71-1372.
[6]吴亚平.针刀钻孔松解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63 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65-66.
[7]龙智铨.小针刀加跟骨减压治疗跖腱起点筋膜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25-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