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合集下载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怕作文,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融入习作中,且得以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习作中许多学生常为作文选不到新颖的材料而苦恼,只好选一些老掉牙的素材来写。

我以为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多方面、多渠道地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会写”为“我爱写”,且会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我认为,在习作中,如果把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起来,就能提高作文质量。

一、从题目入手,讲求“新颖”作文命题要唤起学生脑中积蓄,才能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中,步入作文的“智力开发区”。

鲜明、简洁、醒目的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之所至,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展开联想,思如泉涌,欲罢则不能。

如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的远足活动,回来后进行习作,许多学生跳不出《野炊》《春游》《秋游》这些老框框。

试想,学生“年年野炊年年炊”这种老掉牙的题目,岂能引趣动情?必然导致“次次习作皆依旧”,学生的思维处于疲乏状态。

其结果学生必然是硬着头皮的文章,言不由衷,索然无味。

作文是把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

教者如能在公开命题时,敢于创新,便会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如《山谷中的袅袅炊烟》《我经受住了一次考验》《战地快餐大比武》《看我露一手》《啊,味儿真美》《哈,好一个烹调大师》……这样的题目,既耐人寻味,又耳目一新,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想写爱看,其效果自然颇佳。

命题应注意贴近学生实际。

我注意揣摩学生心理,努力使命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童趣。

写事的文章,就把题目习题定得小一些,要写的内容尽量灵活一些,如把“我遇到的一件小事”中的“小”化为可笑、可气、有趣、高兴、难受、伤心、烦恼等;写人的文章,把题目往学生的观察视角上靠,像“谁说女孩不如男”“他叫小淘气”“馋嘴的弟弟”等。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 ) 指 导 学 生开 放 作 文 ,让 思 想 感 情 自 由流 淌 二
传 统 的封 闭式作 文训 练 ,扼杀 了学生 的个性 发
展 .遏 制 了学 生 的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的发 挥 。笔 者 认 为 :作 文 指 导 应 该 由 封 闭 走 向开 放 ,让 学 生 的 思 想 感 情 自由 流 淌 。 只 有 这 样 ,学 生 的 创 新 思 维 才 会 源
有 哪些 事 情 可 能 会 发 生 ? 哪 些 事 情 根 本 不 可 能 发 生 ?
“ 活经验 生
( 解决)一 数 学 问题
( 获得)一 数
学知识 ( 解决) 一实 际问题” ,旨在使 数学教学更贴
近 学 生 的 生 活 .使 学 习 变 得 有 趣 、生 动 、 易 懂 ,并
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 。使数学 变得更 有活力 。
教 掌 年 长 层
≈ _

}_
々 &
% § 《 l
% % #t : 黪 l
| 瞧
一 ‘

_ &
◇江 苏 海 安 县 曲塘 镇 章 郭小 学 刘 金 凤
强调个性 发展 、注重 个性教 育是 当代世 界教育 改革的共 同趋势 。作 文是 一种展 示生命 、反 映生活 与人交 流的活动 。要 尊重 学生 的个体体 验 ,引导学 生不断创 新 。平 时的作 文教学 中 ,要充 分发 挥学 生
作 文 是 学 生 的 生 活 再 现 ,要 让 学 生 有 话 可 说 , 有 情 可 抒 ,有 理 可 讲 。 教 师 必 须 引 导 学 生 积 累 丰 富
而 厚 实 的生 活 基 础 。
1 . 教师 要有计 划 地组织 开展 活动 ,为学 生写 作 积 累大量 的素材 。教 师可组 织学 生春游 、秋游 、植 树等活 动 ;组织 学生参 观工 厂 、医院 、商 店 、养 殖 场等 :组织学 生开展 拔河 、跳绳 、踢毽 、歌咏 、讲

“作文个性化”训练的教学

“作文个性化”训练的教学

浅谈“作文个性化”训练的教学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

”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笔者围绕这个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思考与探索,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诸多成功的经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遵循原则,以人为本,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小学作文个性化训练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从作文的早期训练开始,就自始至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在长期一贯的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训练的效率,巩固训练的成果,我认为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

要使习作凸现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教师要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和张扬,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为今后的独创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性学习的原则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长此下去,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说大人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何谈能有所创新。

更有甚者,要求学生听记所谓的“下水文”、“范文”,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

基于上述现状,新大纲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作了适当的调整。

作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对作文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避免过于严肃的气氛压抑学生的创造力。

2. 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写出有特色的作品。

3. 创设真实情境。

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写作。

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采访等活动,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 鼓励学生多阅读。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文学作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 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我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为写作积累素材。

2. 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作文的翅膀。

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构思,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3.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作文的工具。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文要有条理,逻辑清晰。

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作文评价1. 评价标准多元化。

作文评价要注重过程和结果,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评价语言要客观、公正。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使用过于主观的词汇,如“好”、“坏”等,而是要具体、准确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四、加强家校合作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写作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 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第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手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只有灵性的思维, 才能产生灵性的
语言。 首先 , 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思维不可 或缺的手段 , 多让学生进行续写 、 , 改写 想象的空间、 思维驰
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 其次, 作文的思维训练要多种方法 并举:按思维的凭借物分类, 训练形象思维以增强生动性, 训练抽象思维以增强技巧性, 训练创新思维以增强新颖性。 多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多做一些求异思维的训练, 一 文多作, 一材多文;看图作文, 话题作文;评点名篇, 进行选 材、 立意、 构思等方面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便流畅
而一触即发 , 深刻而人木三分 , 独特而别具匠心 , 做到这一 步, 又何愁作文没有个性呢? 第三,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贯穿教学的主线。 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 ,形成不同的精神风 貌, 产生不同的作文个性。因此 , 教师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
养, 首要的是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诉真情。 只有培养了学生健 康的表达, 才能产生健康的作文个性。 再者, 就是培养学生以 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 对于 作文教学则是要把学生柔弱的个性变得刚健一些, 把消极的 情绪变得积极一些。 缺乏爱, 缺乏情, 缺乏激情, 缺乏进取, 人 生流于平庸, 就不会欢呼, 就不会伤感。有了良 好的个性, 学 生的内心像大自 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他们就会用自己 的眼光去看世界, 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用 就能把大千世 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 写出的作文也因之而赏心悦目, 美丽无比, 产生深沉的个性。 第四, 培养学生个性表达。 首先, 要表达真切体验。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我们反复 强调学生表达 自己对 自然、 、 社会 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 验。作文应写实实在在的事 , 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表达 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才有生命力。 其次, 要表达独特感受。平时的作文评改中, 我对那些 写出独特感受的作文加以充分肯定。不管这种感受是对的 还是错的,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你喜欢的还是你不喜欢 的, 只要是写出独特的感受的, 就能受到肯定和鼓励。负面 的感受可以进行艺术的引导, 使其自我感知和修正, 而不能 武断地予以否定, 更不能在评改时进行嘲讽。 再次要力求创新表达。 创新是文章的灵魂。 怎样才能做 到有创新地表达呢? 这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进行多 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平常的生活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 西, 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只要这样 , 才有可能写 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善于发现是创新表达的先决条件。 如 果说前两个表达是从内容上对学生提出要求,那么这个表 达就是从文章的写法上提出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需要内 容上的真实, 还要形式上的独特。 喜爱读名著的人大概都有 这样的感觉, 最能使人拍案叫决、 最能震撼人心的不是曲折 离奇的情节, 而是作品深邃的思想、 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以及对人物淋漓尽致地描绘。这是用语言塑造出来的具有 风格的个性。 所以, 加强对学生“ 个性” 表达的训练是作文教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尝试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尝试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尝试摘要本文在教学实践探索与教学理论探究的基础上,企图从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寻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途径。

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要找出作文教学的误区,要从生活感悟、作品审美、认知规律、写作心理等角度关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上好每堂作文课。

关键词作文误区改革个性化作文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它所经历的“双重转化”配带有鲜明的写作主体的个性色彩,印有写作主体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

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独立性格、个性才能如何,对作文的优劣有决定性的影响。

写作主体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就要不断改善和优化由主体的品质、知识、智力、能力构成的写作主体系统。

朱自清曾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所以作文教学不能一刀切,限制过死,从而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应该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沃土。

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生活,产生深刻的感受,充分发展个性。

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脑中有了积蓄,仓库充实才能文思泉涌,娓娓道来,写出独具匠心的文章。

而从作文的现状看,由于课堂教学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及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种种弊端,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能扎根于现实生活去观察、体会、感受。

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与学生当前现实生活不相干的闭门造车之所,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对作文题目常常无“米”下锅,无话可说,最终只能为作文而作文,去借鉴别人文章的材料,甚至连观点、情感、感受也借鉴,而材料又是有限的,所以写出的作文只能是,千篇一律。

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学生感到的不是表达自己感受的一吐为快的写作快感,而只感到繁重的任务,干涩的题目,沉闷的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摘要:文章认为,教师要以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注重积累,体验生活,勇于想象,自由表达,敢于创新,把作文变成学生心灵和情感的自然倾诉和释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创新表达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太难写了;也不乏听到教师的感叹:作文怎么教学生都写不好。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挥洒个性的文章,这确实值得教师深思。

文章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其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个性化的作文注重独立思考,作文中体现的是“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体悟、“我”的情感等。

现实情况是相当多的学生语汇贫乏,素材积累不足,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此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显得很有必要。

一、对学生的阅读作正确指导。

在写作中,很多学生缺乏足够丰富的词汇及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枯涩、陈词滥调、空洞无物、前言不搭后语,很难把意思表达清楚。

教师应指导学生留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积累词汇,训练语感。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把经典奉为圭臬,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可取之处固然很多,教师不能刻板地要求学生以此作为作文的范本,从中寻章摘句,而应引导学生多记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

记笔记和写读后感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记和写,用心体悟佳作中的经典语句,汲取营养,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过于重视名家名篇,一味效仿,只会抑制学生的个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多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一书中有一句名言:“感情越是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

”这就是说个性化的情感来源于真挚的情感。

每个学生每天的经历和体验都是不一样的,情感也必定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学生怎样认识和发掘。

当今的学生作文,缺少的不是对写作的“认知”,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学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和应试技巧,真正缺乏的是“自己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摘要: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

通过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来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

关键词:作文培养学生创造力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

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

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

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正如美国人拉玛的所言:“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材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需要和动机。

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 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先导,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增进作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养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下面结合学生考场作文,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

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

99年高考作文,很多学生都谈记忆移植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但是多数表达平平,有一位位考生通过一个没赶上记忆移植却生活在“拥有着霍金、盖茨之类的大脑”的时代的失业者的醉眼,观察“记亿移植”谈了“酒后真言”;请看一看下面这段:“既来之,则安之……别开玩笑了,伙计。

我不是不安心,只是为这个世界担忧呀!你想,我们周围都是巨人,上个世纪的巨人!我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牛顿、爱因斯坦的影子下……你们想想当初,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又有霍金,新人辈出啊!有了新人才会有新思想,才会突破旧框框……要是当初爱因斯坦生活在满是牛顿的社会里,也许就没有什么相对论了……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严峻的社会问题……新人,这个时代需要新人……别管我,我没醉……”读完这段话,您是否觉得我们的学生写作思维个性是非常鲜明的呢?是否觉得这种写作思维个性是非常宝贵的呢?二、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

在一篇99年高考优秀作文里,这位考生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已找不到自我了,一些人的生命中出现了空白,而另一些人的记忆中却又多出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悲哀吧!”思想个性是创造的重要内涵,在不少“移植名人记忆,享受生活”的想法中,这个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看法不可不谓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让阅卷老师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善美。

因此,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教师要时刻去发现,大胆去肯定,积极去引导。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人广面”,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性思想往往无法表现出来。

三、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

高中学生的写作仍然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

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

教师都能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一方面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

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我的特点。

在一篇谈电脑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的考场作文《取舍之间》里,作者把逻辑的“三段论”用到文章布局中,阐明观点之前先确定一个大前提,譬如“任何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舍弃,总是人们很难做出的选择”,“我们常常沉醉于取的乐趣,却难于割舍”等等。

这种形式上的借鉴,使得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同时体现出了个性。

至于学生在作文里常常正例反用,反例设用,化用喻例,那又是借鉴写作材料中个性的充分展现。

四、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科学训练所造成的。

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等。

请品味一下学生考场精妙的个性语言:“不满足的人们行色匆匆奔向他们心向往之的快乐,从不留意途径之处的风景;而知足的人们则在前行的路上轻轻点开每一处快乐之源,让快乐围绕身旁”;“取,一定要取之有道,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重要什么必要。

”“电脑没有思想感情,人和电脑共处时间长了,大致还不至于把头弄成方的或者脑细胞变成了小芯片。

”最后要强调的是,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到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与勤奋密不可分的,作为创作主体,只有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才能在写作活动中体现出个性。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作者]陈新/安徽省蚌埠一中[内容]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之,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

要消除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鸣”,即学会倾吐。

因此,研究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养方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

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现概述如下。

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所谓情绪倾吐,是指写作者受到某一外来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间接知识(阅读等方式)而在内心深处激起的或悲伤抑郁,或兴奋喜悦等种种情绪意念时,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

反映在写作中,文章便情感充沛,主观感受丰富。

这类文章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较多体现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如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后,心中大怒,遂“鸣”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鸣”后始觉轻松。

显然,在情绪倾吐心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除少量的主观片面,大多情真意浓,时有精品产生。

所谓理性倾吐,是指写作者面对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理性思考,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生活认识及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

在这种心理意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往往能对生活作概括性的提炼和总结,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事理,进而表现出创造性的发现能力。

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见人爱。

但爱思考的同学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

在深遂的夜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究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月亮,你害羞吗》因此散发着诱人的创造性魅力。

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

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于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

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2.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有意倾吐,顾名思义,是主体在主观意念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倾吐行为。

金道行先生在《写作心理探索》一书中把这种倾吐心理分为两类,即“缺乏性”倾吐和“丰富性”倾吐(其依据是克雷奇的动机理论),前者的具体表现如韩愈所言“不平则鸣”,即由主体心理需求和外界供给失衡所引起的补偿意识的外化行为,而后者则是基于一种创造意念而产生的心理行为,两者都是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张力”所致。

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这两种心理都表现得极为明显。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倾吐意识越强,倾吐心理张力越大,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加丰厚;而有意识倾吐意识淡漠,倾吐心理张力较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显得贫弱无力。

无意倾吐,并非主体无目的的倾吐行为,而是更高层的心理倾吐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感受、经验、认识成型后沉积到意识的潜区域,由偶发的因素激活后在文章中闪现出的灵感火花。

这火花是对生活和事理的认识的高度浓缩,因而往往是深遂、隽永的。

可以说,一篇成功的作品,其倾吐心理总是由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交织在一起的。

冰心的《小桔灯》,其有意倾吐是表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其无意倾吐正是作者关于灯的给人光明、希望、鼓舞的潜在认识的外化。

3.直接倾吐和间接倾吐直接倾吐,即直抒胸臆,有啥说啥,无须拐弯抹角。

在这种心理意识制导下写出的文章,文意鲜明,情感充沛。

像前文所举《月亮,你害羞吗》即是。

间接倾吐则不同,它的思维特征是意在此引而言彼,颇类文学表现手法中的比兴,一生写《抗争),不直言艰苦环境中的抗争精神,而是选择深秋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蜜蜂,在太阳出来后,从“我”的手中奋然冲向室外的坚强举动,从而发出感叹“在这渺茫的希望中,它战胜了死亡,获得了新生。

只要有一息尚存,它就要与这艰难的世界抗争到底”,其写作旨意最终得以张扬。

4.主动倾吐和被动倾吐这实际上谈的是主动写作和被动写作的问题。

由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在他们的自觉意识下进行,文章的主题也并非都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总结,而往往是由教师的命题规定或受到所给材料的制约。

因而,写作者极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

一种是当命题的主题或所给材料可能提炼的主题与写作者的某种生活经验重合,或在心中引起某种意念上的共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吐意识,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易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

另一种是所给命题或所提供的材料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情绪,也无法在他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因写作题材陌生,或生活经验贫乏等),此时,学生就会在被动心理支配下进行写作。

当然,写出的文章语言贫弱,内容空泛,感情真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所谈,仅为中学生写作中几种常见的倾吐意识及行为,涉及到态度,情绪、方式等方面,在实际作文中,它们往往是相互包容甚或相辅相成的。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我认为这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以下简述之。

1.丰富蓄积,有源倾吐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