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复习提纲.doc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doc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导言

人类对光波、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的研究成果:

(一)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o. ro. 4秒左右的时间。

(二)似动现象:人们把各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连续运动的现象。

(三)心理补偿机制:观众在观影过程屮,会自觉不自觉地根裾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而之间的断裂作出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欣赏。.

影像的特点:

(一)记录性:强调影像是通过摄影机等机械记录光波和声波的运动,来捕捉客观生活中的真实事物。

(二)幻觉性:电影银幕上运动着的影像不完全是在银辎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主动的心理参与下,在观众的脑海屮完成的。

视听思维:是由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人们在瞬间就能感受到图像、色彩、声咅和运动的具体信息,更为直观。

第一章:影像

基本概念:

(一)镜头:

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2.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始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収的一段画面。

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二)摄影对于形成影响的重要意义:(P16)

1.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

2. 摄影机距离被摄物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景别。

3.摄影机的位罝、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 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了影像的景深。

5.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各种丰富运动。

画框与构图(P17):

(一)画框的概念:也叫景框,原始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简单来说,它是指用木条或者线条包围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用来把绘画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外的空间分隔开,并且相互区别。影视作品的影像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二)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21)画内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观看到的,而M外空间则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三)画外空间的构成方法:

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 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

6对画酣停留足够长的吋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像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些空间隔断。9.画外咅。

(四)构图:

1.概念: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2.构图的重要原则:

A.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正常视觉经验,在W框内的构阁,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 各

元素的重心,基本位于画框屮央,或接近屮央;各元素的对比,在视觉上能够让人感到协调而不反常。

B.变化原则: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和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

涵。

C.动态构图原则:动态构图中,构图的元素和形式,在不停的发生变化,画面的表现对象和主题也在不断

变化。动态构图更强调画Ifif在吋间线上的分布与变化,强调前一个画囬与后一个画面的组合的连贯性。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一、视听语言的概念 就是广义的蒙太奇概念。 从文化上讲,它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 从艺术上讲,它是电影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是电影的艺术形式; 从传播的角度讲,它是电影的符号编码系统; 它包括镜头、镜头的分切、镜头的组合以及声画关系四个主要方面。二、视听语言的研究内容 视听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镜头叙述的规则,也就是怎样处理声画关 系的问题。主要包括: 1、视听元素(画面和声音) 2、声画叙述规则(分镜头、组合镜头、声画关系处理) 三、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1、“多重假定的真实” 第一重假定性一一电视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剪裁; 第二重假定性一一摄像机、编辑机、特技机等对素材的处理加工;第三重假定性一一通过不同类型、不同传输效果的电视荧屏;笫四重假定性一一具有不同身份、教养、种族、国度、地域以及各自自身的不同生理心理 状况所处不同观赏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中的观念的不同理解。 三、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2、独特的时空结构 A、独特的影像世界 B、独特的时间结构一一非连续的连续性

C、独特的空间结构一一再现的空间与构成的空间 三、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3、蒙太奇 A、定义 蒙太奇Montage,它来自法语的MONTER,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原义是 装配、构成\组装的意思。我们把这个术语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来,意思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 和程序把镜头组接起来,构成发生质的飞跃的完整的影视艺术作品。 三、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3、蒙太奇 B、蒙太奇原理 “库里肖夫效应” 普多夫金试验三、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3、蒙太奇 B、蒙太奇的类型 &、叙述性蒙太奇 b、表现性蒙太奇 c、平行蒙太奇 d、交义蒙太奇 e、复现蒙太奇 三、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 3、蒙太奇 B、蒙太奇的类型 f、对比蒙太奇

摄影摄像课程标准

《摄影摄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摄影摄像》 适用专业: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摄影摄像》是计算机技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技术专业课。《摄影摄像》课程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摄影摄像的器材和配件、拍摄曝光、拍摄用光、拍摄构图、拍摄专题实践、计算机图片加工技术和电影视频处理技术。它是拍摄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任务 在中、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摄影摄像与应用技术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各类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特点和基本特性,掌握图像软件在各类图片处理的上的运用,控制图片的影调与色调,并能对图片进行艺术再创造,掌握各类数码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拍摄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计算机广告设计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影视摄像员、电视摄像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必须的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摄像机及其附属设备、具有较强的构图能力、电视画面意识、正确把握光线的运用、根据不同类型视频进行技术参

数的调整、镜头素材拍摄能力,具备从事影视摄像的基本职业能力。 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序号先修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 1 《PhotoShop》平面图形处理能力 2 《Premiere》视频后期剪辑处理能力 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 1 《影视片头制作》构图能力、光线运用能力、影视画面控制能力 2 《AE合成处理》镜头素材拍摄能力 第二部分职业岗位标准 一、工作岗位分析 由于广告业、新闻传媒、影楼、动漫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掌握摄影摄像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影视摄像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劳动过程,以 熟练操作摄像机为前提,在具备视听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构图、电视用光、基础拍摄等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完成不同节目的拍摄工作。通过对影视摄像岗位的职业行动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电视摄像职业岗位工作的流程图如下:

视听语言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二、景别的划分与功能 景别的大小是由摄影机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的,电影技术的发展又使它同时取决于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 一般来讲,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为标准,将景别划分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景别的意义 1、暗示、描绘电影空间及人物关系 2、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 一、概念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汇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景深是指通过光学镜头拍摄下的画面,其影像清晰的纵深范围。即所表现的分置在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影像清晰的空间范围。 大景深镜头是全景镜头的一种形式,画面由一系列的景别组成,即含不同景别人物的镜头。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捕捉由近及远的不同人物,一个画面中包括特写、中景、全景,对于塑造空间的连续性展示和人物微妙关系有很好的表现力。 一、角度的意义 按照摄影机和被摄主体的关系 垂直高度的角度——俯角、仰角、平角

水平方向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 不同角度的摄影,会使主体呈现的面积大小,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后景物的透视关系不同。 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及色调等)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五、构图规则 (一)对比 1.色彩对比 2.光线明暗对比 3.线条对比 4.运动方向对比 5.动静对比 (二)均衡 以画面中心为支点,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下、左右所表现的影调、明暗、色彩、深浅、冷暖、形状大小、位置高低、远近、疏密、影像虚实等在布局上求得视觉重量的平衡为均衡。 三)对称 画面结构上下、左右视觉元素的分量形成相对称的形式。给人稳定、安定、庄严和谐的感受,但也会形成压抑、没有生趣的气氛。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视听语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视觉心理形成机制、视听语言的特点、视觉思维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视听语言的发展和地位; (2) 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人的视听感知特性在影视中的运用; (3) 视听语言的特点; (4) 视觉思维的形成。

教学要求 了解:视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 掌握:视听语言的特点:记录本性和幻觉性;视觉思维:形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带来视觉语言的表意。 第二章画面造型语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整个视听语言教学的重点章节,其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景别:景别的划分、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 (2) 景深:景深控制、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影视应用; (3) 构图和角度:构图三任务、构图法则、构图的象征意义。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 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 (4) 色彩和光线: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情绪、色彩控制手段;光线的分类(光位和光性)、 不同光位与光性的画面造型功能; (5) 视点: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要求 了解:画面造型语言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元素对于视听语言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理解:景别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角度的叙事表现功能;色彩和光线的情绪暗示;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和重力平衡)以及对待法则的态度;色彩控制:色彩体系的建立、基调色与重点色的处理;光线控制:光线的造型能力、三点布光法;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导演视点。 第三章镜头形式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镜头的不同运动(包括固定)形式,并了解各种镜头形式的拍摄技术特征和画面造型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视听语言的概念

1.视听语言的概念:视听语言是视听艺术特有的传播媒介,是一种独特的表意 指示体系。它包含了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诸种语言元素及其运用手段、技巧、法则,它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实现交流传播活动,并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2.克里斯丁?麦茨依据索绪尔的语言概念考察电影语言,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四 大差异:第一,电影语言不是一种交流手段,银幕和和观众之间不存在双向交流,因此电影是一种表意系统。第二,电影语言与天然语言的内部组织不同。天然语言中字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性联系是任何的和约定俗成的,而电影中影像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性联系却是以“类似性原则”为基础的。第三,天然语言的双层分节结构使它的字词、语素、音素等层次中成分具有“离散性”,而且基本离散单元可以确定,而电影语言中找不到这类基本的离散性单元成分。第四,电影的基本单元不是离散性的,而是连续性的,这将使电影表达面的分层切分无法进行。 3.麦茨的八大组合段类型:.单个镜头(自主性镜头);单个镜头严格说来不是 真正的组合段,而是构成另外七个组合段的组成部分。单个镜头表现一个完整的情节片段,其中有些是自主性的,有些不是。.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平行组合段即平行蒙太奇序列,它聚拢两个或多个交替出现主题,但未赋予两个主题间以任何准确的时空关系。.非时序性括号组合段:在诸事件之间有相同的关系,有如括号之中诸字词之间的那种关系。.时序性描述组合段:在影片能指层面上显示连续形象的事实间的时间关系,但画面为电影“描述” 而非电影“叙事”。影像的连续性不与电影虚构世界中的连续性对应。.时序性交替叙事组合段:交替组合段即交替蒙太奇,它表现两个或三个事件系列,在每一序列中时间关系均为联系的,但在几个当成整体看的系列之间其时间关系是同时性的。.时序性直线叙事场景:直线性组合段是指单一的连续影像序列把一切行动串连在一起。.直线时序性单一片断:事实的时序是非连续性的,但其非连续性是有组织的。.直线时序性的散漫片段:这种非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是无组织的、散乱的。影像序列中往往出现与情节无直接关系的因素。 4.声画同步(.):声画同步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成同步对应的关系,即视听信 息是同等合一的,声音和画面同时相加构成一个总体信息。 5.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与画面的非同步聚合关系。在声画对位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视听语 言》课程Array 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 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视听语言的心得体会

听 语 . 言 结 课 心 得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赵素敏 班级:数码设计二班 学号:091064015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视听语言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更加深了我对数码设计这门课程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视听语言的认识: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视听语言是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的思维方法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说他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构成的。视听 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 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视听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起初对于视听语言这门课程十分的不了解 ,基本上只知道应该是关于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如何观赏影片?但是上了冯波老师的课之后对于视听语言有了新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己起初认识的肤浅和无知?对于冯 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觉得的是很新颖,很成功的.比起那些枯燥的学习理论来说,先理论再实践等方面着手能够让我们更加快捷深刻的明白这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的生动,对它充满兴趣?正是这种兴趣,鼓励着我们夜以继日的拍片子,剪辑,合成.虽然拍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但是我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漏洞中学习,和掌握技巧?这门课让我明白了,我们起初对电影认识的肤浅,对电影制作了解甚少.任何一部电影,一个短片,一首歌的MTV,甚至一个小小的FLASH!也都灌入了制作者的全部心血,它们同样是不简单的?过程一样的复杂,繁琐的? 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加上将他们合理的运用在作品中?我们将会受益 非浅. 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老师通过让我们实际操作,自己动手,让同学自己从中去体会。而不是按教科书上来教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从中学到了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从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学习让我体会很深,在学习过程中很轻松,也很开心,很轻松的学到很多东西。在拍摄中有很多东西是在书上学不到也感受不到,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才能学到,体会到和感受到。拍摄中需要一组成员在一起商量,这是一个团体,必须互相团结一起,才能做出一部好的作业。 在这几个星期的学习里我也学到了一些技巧,比如要避免大全景少用推拉,拍摄时间不宜超过六秒除非是要特殊表达的,要三级或二级跳,内反拍外反拍等。。。视听语言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团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有味,让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更多的有趣的东西。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修订稿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视听语 言》课程Array 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 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 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

视听语言

第一章影视艺术的生成与演进 一早期的电影发明原理与基础 1.电影的发明首先是建立在人类认识并自觉运用“视觉暂留”现象的基础上。 2.“视觉暂留”是由罗格特提出,是人类的一种生理现象,特指出现在视网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有短暂的暂留。 3.法国科学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他们发现缝纫机的原理和电影放映机相似,经实验,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 4.卢米埃尔兄弟是首先利用银屏进行投射式放映的人,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首次公映之日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之父” 二电影—从杂耍到艺术 1.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2.1903年鲍特的著名影片《火车大劫案》发展了卢米埃尔的户外真实的表现方法,他为叙述性电影开辟了道路,以至直接影响了格里菲斯电影叙事观念的形成 3.无声电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相继出现了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一份国家的诞生》、《大独裁者》、《十月》、《摩登时代》等经典之作。电影迅速从幼年期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4.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电影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开始。 5.格里菲斯让摄影机动起来,极大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 6.1927年,《爵士歌王》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7.1953年,马摩里安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又名《名利场》)。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8.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9.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的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效果,基本上是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太注重剪辑,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起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 10.新现实主义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还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1.1960年至今,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命运动。 12.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打破商业电影垄断的道路,他的口号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这一次的电影运动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逐步形成了电影的语言体系。 13.193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有电视直播的世界博览会开幕式。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并重的必修专业课,主要以电影、电视作品为对象,结合丰富的实例,讲授如何理解视听语言的特性,分析视听语言的主要元素具体如何运用,并通过大量练习,基本掌握视听语言的思维和方法。 主要参考书: 巴赞:《电影是什么?》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 卡雷尔?¤赖兹:《电影剪辑技巧》 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 宋杰:《视听语言?a?a影像与声音》 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 绪论 一、人的视听感知特性 1、视觉暂留原理 由1826年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 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 2、似动现象 指一种运动的幻觉 3、心理补偿机制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做出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欣赏。 二、影像:纪录性和幻觉性 影像是通过摄影机等机械记录光波和声波的运动,来捕捉生活中的真实事物 镜头与镜头在观众脑海中唤起一种幻觉,让观众根据自己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和视听感知经验,完成电影的叙事表意 三、视听语言和视听思维 1、视听语言 (1)定义: 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 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 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a?a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 (2)以大众传播的角度看 现代电影的三种形态:

A 艺术电影:真诚讲述人类普遍情感;开拓技巧形式;表达哲学观念 B 商业娱乐电影:表现影像奇观;社会焦点问题;技巧只是附庸 C 政治宣传的工具:宣传主旋律;表达政治举措、观念;种族和宗教电影。 (3)从文化的角度去看 广义的文化概念: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狭义的文化概念: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等 2、视听语言的特性 (1)电影和绘画 运动的画,色彩有感染力,冷暖色调 (2)电影和声音 音画分离——对位 (3)电影和戏剧 二者关系很近,但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和对立。 (4)视听语言特性 是一种信息沟通的符号编码方法,是复现、展示影像的中介环节 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一般的语言学中由音调、字词、语素等构成元素、这些元素在视听语言中是不存在的 视听语言有强烈的象征、暗示等作用 3、视听思维 形象化的表现,即视听思维要求用视听影像来完成叙事,它们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影像对观众铺面而来,让观众在瞬间就能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不需要观众经历把抽象符号转译成具体表现内容的过程。 暗示也是其重要特征 四、视听语言的形成史 1、单镜头时期——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参与降到最低) 2、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 梅里爱 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 电影特技 3、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 鲍特1904《火车大劫案》 4、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 5、蒙太奇学派的形成 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 五、视听语言分析电影实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跳水”段落 第一章基础概念 景别与构图 一、影像的基本概念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课程基础理论知识 1.从学习“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视听语言也是“看电影、电视的艺术”,掌握它就相当 于掌握一个思维工具,能拿来分析别人的东西。2 2.“视听语言”中的语言一说是对影视艺术的技术表现方式的功能性比喻。2 3.如何学习视听语言?2-3 (1)要理解进入影像的形象; (2)必须以新的眼光和思维看电影和电视中的形象; (3)掌握关于视觉、镜头、画面创作过程和规律的知识,才能对自己的、别人的作品,在画面视觉上、叙事特点、声画关系上有所见解,作出自己独到的评价,进一步在自己的创作中全面运用。 4.视听语言的元素包括镜头、场面调度、画面造型、声音、剪辑。3 5.视听语言的特征:3-5 (1)有意义的形象; (2)叙事性的视听语言; (3)表现性的视听语言; (4)象征性视听语言; (5)视觉构成。 6.“视听语言”是以蒙太奇思维为基础的。4 7.视觉构成是指如何运用画面造型语言来拍摄,从而控制视觉元素的成像效果,造型语言对 视觉构成的作用相当于文学写作中的“修辞”。5 8.电影视听语言分为四部分: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形式、剪辑和蒙太奇、声音和声画关系。 6 9.学习视听语言的目的:6 (1)掌握影视艺术创作中声画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 (2)建立起影视编导专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3)建立起视听思维,能运用视听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10.作为造型元素的景别:景的大小、远近实际上是对画面内容的一种控制和创作。包括景别 意味着距离及暗示空间。8 1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8 12.景别概念使电影彻底脱离了最初的“活动照相”阶段,从简单的记录生活的工具演变为 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8 13.景深是从纵深的画面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8 14.作为叙事手段的景别可以交代特征和强调细节。9 15.景别的划分与功能:9-14 (1)大远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代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适用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代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一般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常用大远景。 (2)远景: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用于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所处的具体位置。相比大远景,远景的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在叙事功能上,远景景别的叙事能力更强,信息交代上更明确,也是对具体的某个场景的介入,情绪表现比较超脱。 (3)全景:被摄主体的形态在画面中完全被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占据主体,是非常常用的景别,既能展示人物的形状、动作,又能带出人物所处的环境。画面的叙事信息比较丰富。

《视听语言(二)》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二)》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二)Audio-visual Language 2 课程编号:1303110098 适用专业:新媒体设计 课程学时/学分:16/1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视听语言(二)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动态影像视听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视听语言的运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视听语言完成新媒体设计中的叙事、表现,并尝试和探索新的视听表现形式。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场面调度 1.画框 2.构图和设计 3.空间间隔 4.人物的五种位置和四种距离模式 5.开放形态和封闭形态 6.场面调度分析的元素 第二章运动 1.运动与心理学 2.移动摄影 3.运动的人为变形 第三章剪辑 1.剪辑的基本作用 2.剪辑的发展历史 3.剪辑的基本流程 4.画面剪辑 5.声画剪辑 6.剪辑节奏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 1、掌握视听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规律。 2、掌握镜头的景别、运动、场面调度、时空表现、声音、剪辑等主要内容。

3、能够综合分析一部作品视听语言的艺术特点及其在表现影片内容、风格方面所起的作用。 4、能够综合运用视听语言表达自己的艺术构思,并尝试新的表现手段。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摄影与摄像、数字音频制作 后续课程:脚本写作、故事板设计、动画短片创作、影像表达、影像创作实践 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 一般性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出勤占成绩10%,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30%,结课作业6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认识电影》, (美)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年。 2. 《经典名片读解教程》,田卉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荣誉——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 苏牧,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 执笔人 编写或修订日期:2019年8月4日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

精品文档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计划课时: 48 课程学分: 3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 Premiere )》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 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非线性编辑需要本课程提供的设计与制作的流程与方法方(Premiere )面做支撑。 2影视特效制作需要本本课程提供设计理论基础方面的能力。 (After Effects) 3数字互动媒体项目需要本课程提供设计方面的综合知识。 实训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 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 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 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 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 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 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 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一、视听语言的形成史 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跟早期电影史基本上是相同的 视觉暂留原理: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另:似动现象 摄影术:达盖尔照相法”爱德华·幕布里奇马莱“摄影枪”爱迪生“活动照相” 放映术:1888年爱米尔·雷诺的“光学影戏机” 1894年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二、视听语言与蒙太奇的关系 视听语言概念的来源:来源于蒙太奇,最初也就叫蒙太奇,后来改叫为视听语言。 蒙太奇的概念:蒙太奇是苏联电影学派早期创始人,诸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提出的一个概念。就其概念而言,我们称之为广义蒙太奇概念,也就是所有具有电影特点的都被称之为蒙太奇,即电影独特表现方式的总和。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中的蒙太奇:从镜头的内容和形式、镜头拍摄方式和剪接方式到声画关系,甚至于剧作当中的电影叙述方式以及相关的一些理论都被包含在内。 蒙太奇被用来专指像苏联电影当中所出现的,借用平行、交叉、对比、隐喻、象征等等手段构成非叙事性段落。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之外: 美国:把镜头的组接一般地称为剪接。 法国:蒙太奇就是剪接。 三、视听语言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 定义:就是广义的蒙太奇概念。从文化上讲,它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从艺术上讲,它是电影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是电影的艺术形式;从传播的角度讲,它是电影的符号编码系统。它包括镜头、镜头的分切、镜头的组合以及声画关系四个主要方面。 2 视听元素:

镜头:即电影视听的最小单位,亦即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录下来的连续声画过程。视听的最基本元素即是声音和画面。 3 视听叙述原则:分镜头、组合镜头、处理声画关系 4 视听语言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镜头叙述的规则,也就是怎样处理声画关系,同时还要进行一些视听语言的分类研究、划分段落类型以及在一些典型场面当中的规律。 5 视听语言的理论研究: 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符号学理论 四、研究视听语言的方法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又是一种产业……” 电影是大众传媒:视听语言是符号编码系统 电影是文化:视听语言是文化现象 电影是艺术:视听语言是艺术创作手段 五、视听语言与大众传媒 1 大众传媒功能: ①政治功能②经济功能③一般社会功能(艺术审美) 2 传播模式 信息←→作者←→编码←→传输←→ 媒介 信息←→读者←→解码←→传输←→ 六、视听语言与文化 1 现代文化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②视听语言是表现和描写现代性的文化 2 视听文化①文字文化与视听文化:语言思维与形象思维②视听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 3 俗文化 七、视听语言与艺术 1 商业艺术 2 群体艺术 3 技术艺术 第二章镜头的内容 一、镜头的内容 1 镜头内容的定义: 指摄影机从开始到停止下来的胶片或磁带所包含的声音和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