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第一次抱母亲》

评课稿《第一次抱母亲》
评课稿《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评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这课写了作者在一次母亲生病不便时,随手饱了一下母亲,母亲很轻,即而引发了对母亲的一生生活的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无私的爱让作者深深的感动,所以产生了想抱母亲一下的突发奇想,设想到这一抱却让母亲欣慰地流泪了。说实话,这样的亲情故事发生在成年的作者身上,作为成年的我们,已经深受感动,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习惯于母亲为他们送来的一切爱与温暖,但是他们很少为母亲考虑哪怕一点儿,他们在一味地索取和享受中会渐渐麻木。因此要借用这样的一篇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母亲的无私胸怀,确实是一件难事。但是今天杨荣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跳出教材,理出了“轻、重、敬、想”。杨荣老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后是这样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

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轻”。杨老师整合了课文中写母亲很轻身子,让学生通过数字、动作这些这个年龄段孩子能理解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感受母亲的轻。

其次,引导学生读懂“重”。轻的教学是为母亲担子重,负担重的教学埋伏笔的。在回忆母亲的人生时,杨老师抓住三个担子,引导学生从最能理解的数字100多斤开始与母亲的89斤体重对比,感悟母亲担子重,再通过五个动词“拉、背、挑、翻、越”理解母亲看得见的重担,看得见的步履很难,然后再引导学生透过母亲的五个动作,透过字面的意思感悟文字背后的重担,即教育儿女养育家庭等,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已经深深懂得了第二第三个重担的含义了,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一个无私的母亲透过带有稚气的朗读,走入孩子的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今年秋季,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为进一步促使教师研究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9月28——29日在市墨子中学隆重举行“市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活动”。来自城区和乡镇的11位优秀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为全市品德课教师呈现了精彩的视听盛宴,使广大老师深受启发。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美”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听课中要不断汲取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要力求避免别人出现的一些瑕疵,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综合11节课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 1.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理念,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探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营造出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幸福、生活的美好。 2.教学设计新颖实用。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设计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多数教师都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使设计不仅新颖而且实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一系列的视频、歌曲、图片、情境材料或

者游戏活动等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刘焕敏、张发芹、孙雪春等老师创设学生的系列故事,让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在系列故事中进行探究学习;李敏、李立伟、李莹等老师通过创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认知。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既直接使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和活动,又创造性地进行补充鲜活的材料,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和新鲜感。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 5.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课堂评价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及时恰当的评价既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机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及时扑捉学生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如孙雪春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错;李敏、李莹老师不断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

藏戏评课稿

藏戏评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有关任立言老师执教的《藏戏》评课稿三月七日,任立言老师执教了《藏戏》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被称为活化石的藏戏的由来及特点。任老师的这节课,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表现了平实,扎实,真实的独特个人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课堂。 本课教学,任老师充分关注学生学情特点,借助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感情认识,在理脉络、读文本,品词句中强化感受,升华认识,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作为略读课文教学,任老师奉行“用教材教”—“以学生为本”的理论观点,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引读。教学环节中以悬疑导入引发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理清文脉,整体把握后再突破“藏戏特色的感受”和“藏戏形成的了解”两大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任老师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习中,任老师通过开头结尾的对比阅读,感受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及详、略不同的表现手法,努力实现读写结合,整个课堂设计力求层进,力求自主,力求简约。 总之,我们从这节课中,看到了任老师扎实朴素的教学风格,领略到她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有关梁胜梅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评课稿

梁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梁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梁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梁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梁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梁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梁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总之,综观梁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梁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六年级组 2014 年三月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 上周二赏析了修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有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修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活用教材,善于组合教学资源。 修老师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修老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公园一角荡秋千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巩固练习时,又活用教材,将学生带入游乐场的世界,接触生动形象的素材,有4人4人的摩天轮,有2人2人的过山车……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二、直观教学,善于创设活动情境。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本节课,修老师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公园一角,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的不同,发现相同加数,感知相同加数的个数。进而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在巩固练习中,修老师也不忘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一些相同图形,并列出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加深了

对乘法算式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三、巧妙设疑,善于引领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为学而学,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态势,就会使学生很快地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进入数学思维的境界。教学中,修老师让学生听写加法算式:3个2相加;4个3相加;5个4相加;100个2相加。让学生亲身经历100个2相加写加法算式很累很麻烦,从而产生学习乘法新知的欲望。在强烈的好奇心的引领下,使学生的学习走向主动。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思考,操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在巩固练习第1题的教学中,有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各位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二是乘法的意义。在练习中,求玩摩天轮的一共有几人?学生已经口答:4×5=20(人),教师又问:用加法怎么列式?学生再口答加法列式。这样,是不是会存在思维的倒退。使部分学生依然依赖加法来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2011年10月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

评课稿

雷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雷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雷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杨氏之子”的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雷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雷老师采用了课件范读,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雷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雷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

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雷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高效性落到实处。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 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吴亚男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 在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 ,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李老师质疑谁为谁设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材料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二是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三是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四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纵观整个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转换过渡不够理想。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的活动情景,感性地体会“几个几”。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参与某一种活动。依次出示了类似的几组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也就是加数相同。也渗透了“几个几的和”这一认识。但教师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引导认识还是不到位,这位乘法的的改写及意义的理解留下了隐患。接着教师创设了20个4相加的情景,在这个环节教师处理有点不妥。我认为20个4加起来很麻烦应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不能是教师一句“这样写很麻烦”简单代替。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有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的想

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接着教师直接引出了乘法,并进行了各部分名称和乘号认识的教学。我认为这个环节之前应该激发学生思考、创造,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这个“20个4相加很麻烦”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提示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怎么做。之后教师介绍乘法这种运算就水到渠成了,应为这时的学生有这种学习需要。 二、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是不到位的。 通过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效果看,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上的改写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我们需要回到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上来思考,某一个乘法算式,如3×5表示什么,它与哪些加法算式有联系,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这个乘法,也许许多同学会感到有些困惑。这就是本节课难点没有突破的表现。这里建议教师在学生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是多次渗透几个几的迁移,因为只有求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可以采取让学生多口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这也避免了整堂课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单一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点,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后,还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将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议设计这样的练习:1、用摆小棒或者画图的形式表示乘法算式。2、给出几个几的图例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表示。 3、某一个乘法算式是哪些加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4、用语言描述某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5、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几个小朋友给出不同的答案,判断谁的回答正确,问问为什么?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顺利地从加法过渡到乘法,并对乘法的意义有正确的、应有的认识。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范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认识您了教案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范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认识您了教案 017秋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认识更多老师,遵从教导。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3、表现对老师尊敬,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 1、说说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干净、整洁,学习好,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同学。)

2、你和谁是好朋友,为什么要和他做朋友?(我们经常一起玩,我们在一起会互相帮助。) 3、说说你帮助过谁?哪个朋友帮助过你?还有谁? 4、生活中,还有一个人也一直关心帮助你,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课间活动:欣赏《我的好老师》歌曲 二、新授课程(我认识的老师) (一)、认识自己班的教师 1、我们来到学校这个新的环境上学已经半个月多了,你们现在有喜欢的老师吗?你能给同学介绍你喜欢的老师吗? 2、了解学生是否喜欢自己,让同学们讲讲老师给他们的印象。 3、有没有喜欢别班的教师的,为什么呢?

4、由老师来说出一位老师的特征,由学生来猜一猜是哪位老师。(学生可以交流,思考,随意的猜想) 5、小游戏(你说我猜) (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老师的特征,再请同学说出该老师姓什么、教的哪个班、哪一科。以此类推。) (二)我还想认识? 国旗、音乐、上课、邮递员…… (三)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可以放心地找到身边的老师。 小组讨论交流。 出示情境: 1、自己的书包带开了,怎么也系不上。遇到了不是教本班学科的老师,疑惑:可不可以找老师帮忙呢?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模式、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4个方面,《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是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9条“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编写的。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渗透学会做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比如课间十分钟,让我自己来整理等,都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本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5课我爱我们班;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第8课装扮我们的教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本单元的内容是从学生的班级生活入手,帮助孩子建立集体观念,学做小主人,培养孩子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热爱集体的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班集体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微观社会环境。《我是班级值日生》是本单元的第3课。在第1课形成的“爱班级”,第2课进行的“定规则,守规则”的基础上,这一节课从观念到责任,引导孩子通过值日生这个班级角色,了解值日内容,落实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我是值日生这一个话题,实际上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义务与责任。为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有4个活动,今天我值日,这种情况怎么办,羊羊值日,夸夸我班的值日生。这4个活动可以分为2大板块。活动3活动4是第一板块,活动1和2为第二板块。第一板块呈现羊羊做值日时的不妥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值日观,再联系班级活动引出活动4夸夸我班的值日生,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优秀值日生的形象。这是本节课的的难点。第二板块的主题为我该怎样当好值日生,活动1呈现了同学做值日时的情景,穿戴整齐,早早到达教室,清洁教室,检查作业等,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值日生的应有职责。活动2呈现了值日生在值日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意在妥善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都有为班级做事,为同学服务的热情。一年级的教材上已经接触过自己参加劳动的内容,升入二年级后,他们的劳动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低年级孩子在集体的生活中会有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会对同学颐指气使,觉得自己是值日生就要管别人,自己干活时拈轻怕重,甚至会告歪状,这种现象虽然少却真实存在,所以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值日时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就有点不知所措了,所以明确值日职责,学习解决值日问题,掌握其中的方法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引导教育的同时要用包容理解的心态去保护学生发展的需求,毕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

《杨氏之子》评课稿(黄晓影)

《杨氏之子》评课稿 黄晓影听了陈卫枝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受益非浅。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比较费时,但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二、注重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 老师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拓展环节,设计了孩子收集体现语言艺术的生活中的语言,离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又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

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子归纳不出来,于是老师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说话语言婉转,而且很有礼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

《杨氏之子》评课稿

《杨氏之子》评课稿 评黄婷老师《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是本单元第一篇简短、风趣的语言艺术类的课文。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黄老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黄老师在教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 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黄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黄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课堂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 环节的学习中去。黄老师的课前谈话十分精妙:“俗话说,聪明的人用心说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从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现在,我们先来认识‘杨氏之子’,看看杨家九岁的小孩子是怎样和大人交流的,从中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导入课题后黄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这一下就拨动了学生的心

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艺术的魅力,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定下了完美的基调。 教学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校正在实施的自主性课堂模式为三段六步,黄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十分合理,导入新课,确定学习目标用时5分钟,黄老师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15分钟,这期间黄老师在各个小组巡视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教师导学全班交流用时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黄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灵活调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做出恰当点评。学生发言面广,积极性高。检测交流用时5分钟,时间虽短,可是由于学生在黄老师的引领下对这篇古文的意思掌握得较扎实,所以对黄老师设计的练习能很快完成。整节课上黄老师用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导课到结束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又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 课中导学——万紫千红总是春 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朗读。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把文章读正确。黄老师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停顿,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喜欢读文言文。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于是黄老师就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孩子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各位老师,同行们: 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这时少数学生想到了用乘法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全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练习环节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模板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旨在使学生了解_________(知识),培养_______(能力和情感)。首先介绍了________,然后介绍了_______(内容);具有_________(特点)。 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年级的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应组织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激发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体验和探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局限因素:学生尚未成熟,其对生活的感悟比较模糊,自觉和自控能力差,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理性思考,再指导行为实践。 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紧扣主题,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两点,开课之初,我将播放____________视频(照片),引导学生思考__________,这样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在学生的思考中自然引出_______主题。(板书)第二环节:启发引导,了解原理。(板书)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在使学生获得新知,提升能力,必须在已有基础上提供支架,我将在设问中联系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学习思路和要点,为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活动/合作探究,建构意义。(板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会话、合作之下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因此,要真正获得教学效果,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设计了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评课稿

县第三校区区域教研活动评课稿 10月12日上午,四棚小学、寿张镇小学、十五里园镇小学教师齐聚一堂,进行了区域教研活动。三位青年教师的展示课亮点很多,近40分钟的课堂展示背后是团队老师们的辛勤打磨与完善,教师团队也在互相学习,互相成长,所以非常感谢寿张镇小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以评促教,以评促研,学习交流的机会。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比语文课程更多地承担了育人功能。三节课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情感态度培养为目标,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优点: 1.目标定位准确 六年级上册是法律专册,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本册第一单元有两课,第1课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每课分为三个板块。 宋老师执教的是第1课的,第一个板块《法律是什么》,这节课的目标是在于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李老师执教的是第二个板块《生活与法律》旨在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佟老师执教第2课的最后一个板块《树立宪法权威》,是承接前两个板块,让学生在感受宪法日、理解宪法后的一个行为落实。三位教师的课堂也是围绕目标组织学生活动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 2.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这一课程性质,三位老师课堂上都较好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以学生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展开交流。课堂上教师呈现的特点,不仅是简单教材知识的罗列更多的是教材知识的重组与整合。 如李老师通过“七嘴八舌”交流环节,设置问题:谈一谈你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回答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贪污罪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也同时反映了学生在法律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刑法到民法再到行政法,层层递进,促进学生了解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有效设计教学问题。巩固交流环节在采用连线方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让提高了学习效率。 宋老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排队上大巴和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切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