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一
、
引
言
拉 尔夫 ・ 艾利 森 的长篇小 说《 看不 见 的人》 被认 为是美 国黑人文学 的最优秀作 品。在 1 9 6 5年《 图书 周刊 》 和 1 9 7 8年《 威 尔逊季 刊》 举行 的 民意测验 中 。 评论家都认 为它是美 国二战 以来最 重要 、最具 有影 响的小 说 , 它被称 为“ 划 时代 的小说 , 是 现代 美 国人 生活的史诗 , 至今仍被世 界文坛称 作现代经典” [ 。 这部小说描 写了一位黑人 青年在 陌生、敌对的环境 中丧失 自我 、 寻找真我 的经历 , 进而揭 示了现代人 对 成功 、 对 自我 的追 求和 人与人 、 人 与社 会 、 人 的 内心 与 自我灵魂 的矛盾 ,也表现 出美 国黑人 青年怎样 为 了寻求 自我 ,进 而探 索种族 问题而从 美国南方迁 至 北方 。 如何 从无知变得有 知 。 以及如何从 受 白人蒙蔽 到看清 白人社会本质 以及怎样从 惹是生 非的“ 可见 ” 变成心理 意识上 “ 不可 见” 的真 实过程 , 揭露 了现 实 社会中的种族 问题 以及美 国社 会对人本 性的扭 曲及 异化。小说主人公 经历过 的心 理异化和 对 自我 的求 索也是现代社会 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 。艾 利森围绕小 说 主题 , 从情 节到语言, 从背 景到人物等各个 层面都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 其艺术性 尤为人们所赞 赏。在探 讨 文学作品时 ,我们 可见某些 象征符号具 有规约性 或普遍 性 , 但还有一些是属于作家本身 的。 [ 2 只有通 过对 其作品的品读 ,才能领略 到作者运 用象征符号 的深层含 义。笔者拟对 这些 经典 描写进行赏析 , 进一 步分析其具体 的象征意 义。
浅析《看不见的人》小说布局的象征意义

小说《 行不见 的人》 是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 品。 这
部杰作I结构颇具特色 。 , I , J 作家用倒叙的手法 , 开头是 前言部分 , 在情节发展上前言又是结束语的继续。 这 样, 读者一开始就看到小说的结局 , 随着主人公一起 去追述故事 。 故事的任何一点都可 以作为其开始或 者结尾。 这预示着人生旅程就像 自然界一样循环往
的束缚和羁绊 , 接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 不平等的、
隔离的和另类 的。 他们根本无法看清社会现实。 难怪 主人公认为 :学校是布满鲜花的荒野。…( “ ” 页
手法 , 从一个正常的、 有实体的 、 有血有 肉的南方黑
人男青年在警察 的追逐下掉进 了一个废弃的地下煤 库 中, 隐藏在地洞里对人生 、 人性进行着反思开始 。 他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 , 作家直接称呼他为看不
见 的人 。
复、 生生不息 。 在叙述 的过程 中,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 手法 , 用主人公 的奋斗拼搏和最后 的蛰伏来象征人
一
人, 从不惹是生非 , 然而 , 临死 的时候却吐鳝出 自 他
己的处世哲学——处处表现温顺是要迷惑 白人 。 看 不见的人感觉他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按爷爷的嘱咐办 事, 竭力克制 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白人的反抗情 绪 , 自己优异的学 习成绩和安分守 己赢得了别人 以 的肯定 , 为他人眼中品行端正的楷模。 成 在 中学毕业典礼上 , 阐述黑人领袖 布克 ・ 他 华
维普资讯
第 5卷第 5期
20 年 5月 06
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ayn om l nvri (oi c n e) o r l f na gN r a i sy Sc l i cs n N U e t aSe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17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17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1、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小说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答:作品主题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纵观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
爱伦·坡以恐怖小说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
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爱伦·坡的创作原则是其“效果说”理论,他选择“死亡”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由他的这个创作原则决定的。
坡认为,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必须讲究效果的统一,必须时刻想到预定的结局,要使每一个情节变得必不可少。
他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
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
在“创作的哲学”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
死亡主题是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而表现的。
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技巧圆熟。
爱伦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里,强调了作品的简洁和统一效果。
在写作中,他还平萍理留情节和结构的高度简洁,小说中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三个人物,也没有离题的枝节和无关的装饰品。
在他看来,一位技巧高明的文学家在写作之前,必须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为实现预期效果而选择和组织情节,并且不应该有一个词的意向直接或间接与预先的构思无关。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
高灵英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2)002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高灵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507.4
【相关文献】
1.浅析《看不见的人》小说布局的象征意义 [J], 高灵英
2.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J], 张丽华
3.探寻《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J], 王晓辉
4.浅析《看不见的人》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J], 叶慧
5.浅析《看不见的人》中讽刺手法的应用 [J], 董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象征性研究

《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象征性研究饶雪雁【摘要】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不在局限于直接描述美国黑人的悲惨遭遇,而是采用大量的象征性意向来反映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
《看不见的人》以一个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一个黑人青年的遭遇,通过人物象征主义手法细致入微地反映出美国社会不同人种之间的相处态度。
相比于注重意识形态的种族抗议文学,其更关注于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易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推进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种族【作者】饶雪雁【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黑人文学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
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的问世,标志着黑人文学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风[2],它将黑人文学从描述黑人种族的悲惨遭遇引向到了探索黑人自身文化觉醒方向,这一转变在整个美国黑人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艾里森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深刻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使读者能够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了解美国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种族问题。
因此,对该作品中的人物象征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二十世纪,许多美国黑人作家尝试着揭示黑人的命运,为黑人争取自由。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被忽略到被认同的几个阶段[3]。
比较具有代表性分别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海瑞特·比彻·斯托夫人引导的妥协阶段,其代表作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理查德·赖特带领的种族暴力抗议阶段,其代表作是《土生子》。
这两部作品所宣扬的文学观点在诞生之初都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
现代英美短篇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第3 O卷
第 4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m ̄o f Y a n b i a n I n s i t t u  ̄o f E d u c a i t o n
征 主义手法的运用,并总结 了象征物 的特征 . 关键词 :英美短篇 小说;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物;象征物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4 5 6 4( 2 0 1 6 )0 3 . 0 0 0 8 . 0 4
象征主义是一个影 响极为 深远 的文 学流派 , 它被运 用到各种各样 的文 学作品中来揭示人物的 内心世 界和深化主题 ,这在现代主义 小说中的体 现 最为 突出 。和早期 的小 说作者对 比,现代 主义 小 说作 者更加注重平 常人 的生 活。在现代 英语短 篇小说作 品中 , 象征主义常常用来探索普通 人寻 常经历 中可 能发生的事件及其教诲意义 , 而 不是
与决斗 。他 的放 弃和 离开暗示和象征 了西部文 明
最终会被东部文明征服 。 3 .动物象征
一
、
1 . 物体 象征 在约瑟夫. 康纳德 的短篇小说 《 礁湖》中 , 礁 湖是最重要 的象征物 。首先 ,根据礁湖 的定义 , 它是一个 因被 珊瑚礁 ,荒滩 ,沙丘等 隔离而 与深
海 分离的浅水滩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礁 湖 的地理特征象征 了它与外界的隔绝 。同样 的,
V0l _ 3 O
No . 4
(英语毕业论文)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美国人对枪支管制的态度的文化根源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英语委婉语的内涵《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分析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中式菜谱的翻译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原因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汉语公示语的英译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运用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从言语拒绝策略看中西方面子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In”与“Out”的认知解读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莎士比亚电影和爱情阻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中斯蒂芬的心理创伤和恢复分析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诗经》中隐喻翻译的研究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夕阳》为例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雷尔悲剧的成因Cultural Conno tation of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翻译腔成因浅探《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电影《阿甘正传》影视分析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几种婚姻模式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从《生活大爆炸》分析幽默字幕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The differenc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浅析美国俚语及其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英语中的汉语词汇《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 ing Biao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 uccess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苔丝悲剧原因探究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商务交际的差异论翻译的艺术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浅析英语歧义句的成因及消除浅析小学汉英双语教学简爱性格研究《苔丝》与《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英语商标翻译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从功能对等视角分析诗歌中动物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 anity Fair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美国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系列为例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浅谈导游词翻译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
英美文学的论文题目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的悲剧
25Who is Tar Baby----A Study of Toni Morrison’s Tar Baby
谁是柏油孩子——浅析托尼莫里森的《柏油孩子》
7. On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8. An Angel Without Wings --- On the Image of Catherine Barkley in A Farewell to Arms
无翼的天使——《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的形象分析
13.《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ations
14.《远大前程》的空间叙事
意群翻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6. The Learning Strategy in Enhancing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Ability
提高英语泛读能力的学习技巧
7.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Culture to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5.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A Rose for Emily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意识流
6. On Edna’s Inner Awakening in The Awaken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作者:张雁
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08期
自从美国黑人在北美定居以来,他们在美国这个白人主宰的社会中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身份的探求。
区别于大多数的美国黑人文学,《看不见的人》一书中,作者拉尔夫·埃利森并没有过多的对种族主义加以渲染,而是对黑人的生活境况、自身的身份缺失做了深入的剖析。
《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没有身份地位的美国黑人。
在这个白人主宰的社会中,要想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按照白人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为此,主人公不得不为真实的自己蒙上面纱,以求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最终还原了真实的自己,正如他所说:当我发现我是谁的时候,我就自由了。
(埃利森,2004:24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的一生就是对自身身份不断地探求的过程:在寻求自身的身份过程中,主人公从身份的迷失,到找同自己,最终退居到他的那间地下室。
在这里他回忆反思了自己的生活,看清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身份存在。
在这部小说中,埃利森巧妙地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展示出主人公对身份探求这一过程,并揭示了他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首先,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以白人为尺度。
再次,他也并不愿意让自己可见。
最后,许多无形的力量也时时在主人公探寻的过程中阻碍他。
少年的主人公虽然心中充满抱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青年,但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现实的打击之后,主人公已然从天真少年成为一位成熟的、有自己个人定位的成年人。
《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妙地利用故事情节的象征主义来渲染主人公探求自身身份的过程。
在这部小说中,埃里森将故事的整体和每一部分的故事情节打构成环形的结构。
在文章的开始,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地下室,“温暖而且充满着阳光”,由此,小说倒叙到他最初生活的南部,按照他的生活经历,从南到北,从学校到社会,故事的结尾,主人公跌入了开头提到的这个地下室。
这样的环形的故事情节布局正是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
通过倒叙手法,埃里森安排主人公自述经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了解到过去的生活履历恰恰是指引他未来生活道路的重要部分。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作者利用象征主义手法将大白然的四个季节象征着主人公探寻自我身份的四个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他对自身身份探求的苦旅。
春天,他顺利的在中学学习;夏天,满怀抱负的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了他自认为的人生的辉煌阶段。
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他犯了改变他一生的错误,被迫离开学校,提前步入社会。
随着生活的起起伏伏,主人公也逐步进入了他人生的“冬季”。
但是这也愉恰预示着另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
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四季,周而复始,起起落落正是象征着主人公在现代美国社会中所经历的希望和绝望。
小说开篇,主人公描述自己是看不见的人。
这段叙述解释了主人公的尤形是源自于人们感知的扭曲以及白人社会所倡导的那些迂腐陈词。
主人公探寻自身身份之旅始于他少年时期生活的南方。
长期以来,他正是一步步的遵循着他所信赖的黑人教育家的教导,按照拜仁的价值观塑造自己。
在小说中,作者安排主人公斗殴的这段情节的描写实际上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的。
蒙着眼睛的男孩们象征着每个黑人甚至世界上的每个人在探寻到他们的身份之前都被蒙住了眼睛,并且至于险地之中;斗殴巾蒙眼布的移动象征着社会中人们的茫然;主人公被迫的斗殴以及为了硬币和褶皱的钞票相互攻击象征着黑人生存于被白人羞辱、嘲弄、威胁、辱骂、引诱的状态;黑人男孩儿们无论是避开裸体的女人还是看那个女人都无法令白人满意,这象征着他们处于白人社会中的困境和尴尬,无论黑人如何做,都无法使他们免于遭受白人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最后,白人奖励主人公的公文包和奖学金象征着丰人公光明的未来。
充满着雄心抱负和希望,主人公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他坚信只要努力的学习和坚定的信念,他就能融入在这个白人社会中。
作者模棱两可的描述奠基人对奴隶的面罩也是具有着深层的象征意义的: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不可见性,白人文化使得主人公无法真正看清事实的真相。
最终,主人公因为一次失误被学院开除了,布莱索博士用七封推荐信欺骗了他。
通过大学的经历,埃里森指出:教育在黑人的身份探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夸张和美化白人的重要性。
忽略黑人的个性和文化的教育无疑迷住了黑人的眼睛。
使他们不能在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自身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