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及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作者:唐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

为了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往,我国一直以来重视汉语国际教育,它不仅能使外国人学习汉语,同时通过汉语学习能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作用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世界各国拥有更多声望,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对象。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首先需要学会一个国家的语言,全世界刮起了一股学习汉语言的热潮,中国也成为留学生目的国。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已有六十多年,为了顺应新时代汉语学习热潮,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我国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密切相关,汉语国际教育非单纯的语言文化推广,更多的是希望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与现在发展、经济与政治等,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一)汉语国际教育架起对外交往桥梁让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向全世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借助一切力量和途径,让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按照传播主题来说,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型、传播驱动型、企业推动型和民间组织型。

以政府组织的各种展览活动、以民间团体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和企业间进行对外贸易,都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状下,通过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包括对来我国进行学习的留学生进行汉语文化教育,同时跟其他国家学校合作办学,开设孔子学院。

我国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已经成为我国传播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除此之外,为了在国外发展本土汉语教育,我国采取各种形式,对来自80多个国家,10万多名外国教师进行汉语培训,邀请各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官员来我国进行文化交往和交流,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一、本文概述《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章首先概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

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汉语国际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展望了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应继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交流。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和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现象,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早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以接待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形式。

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与中国有友好关系的国家,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日后的工作或研究做准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如“孔子学院”的设立。

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数百所分支机构,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学习热潮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甚至将汉语作为高考科目。

这一趋势不仅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普及,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然而,汉语国际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资源的短缺。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XX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

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

“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XX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

“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

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孔子学院在中国海外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孔子学院在中国海外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孔子学院在中国海外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21世纪,中国作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大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核心价值体系、国民素质等软实力方面展现大国风貌,建构健康、文明、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核心。

良好的中国海外形象建构,应该包括内在的中国形象提升、客观的中国形象展示、积极的中国形象宣传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与当代中国现状及未来相适应的标识和品牌。

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发展,正是这种需求的体现。

一、筚路蓝缕启正道: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直接关系到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一)开创阶段(1949-1966年)从1950年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在清华大学筹建开班,到19世纪60年代我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人汉语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正式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仅实现了在教学机构方面的初步建设,还以196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选拔中文系在校学生培养出国讲学教师的通知》,及1964年5月设立在北京语言学院招收本科生的出国汉语师资系为契机,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师的独立培养。

1961-1966年,国家共培训了223名出国储备汉语教师;初步完成了教材开发,代表教材为《汉语教科书》(邓懿等,1958);进行了初期的教学理论研究,以第一篇研究性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1953)的发表为标志。

(二)停滞阶段(1966-1972年)“文革”导致我国高校在1966年7月到1972年间被迫关闭,北京语言学院停办,中国派遣留学生和接收留学生的工作中断,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工作停止,派往国外任教的汉语教师大部分被撤回,教学方法研究和教材编写基本停滞,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遭遇严重挫折。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旨在推广汉语语言知识,培养全球汉语学习者。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则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精髓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民众。

两者在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理解中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的关键词包括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教育资源等。

其中,语言教学是核心,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则是强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理解;教育资源则包括教材、师资、在线平台等。

这些关键词共同构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支柱。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词则包括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国际传播等。

其中,传统文化是基础,包括诗词、书法、绘画等;当代文化则反映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国际传播强调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

这些关键词展示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多样性和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在历史源头上有着密切的。

自汉代开始,便有向外传播汉字和汉文化的纪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这两种现象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在互动交流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如“汉语桥”、“一带一路”等,不仅加强了汉语教学的力度,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展望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强。

同时,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这两种现象的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将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进一步加强汉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优化,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

这包括教材的定制化、师资的培养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完善等。

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如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等形式,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

浅议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浅议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浅议孔子学院发展现状自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程,在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试图概述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分析发展态势,指出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以简要阐析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标签:孔子学院汉语推广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现状一、孔子学院发展历程相比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中国汉语推广起步较晚。

1950年7月,清华大学为来自东欧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举办了“中国语文专修班”。

这可谓是中国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

之后,类似于这样的专修班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在中国各大高校,尤其是各大外语院校及综合大学。

在这,不得不提及一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该校于1962年创办,时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中华文化教育便是其建校目的。

此外,民间还存在许多市场化汉语推广机构,国内有“新东方”、“中文时代”等汉语学校,海外有诸多“华文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合作办学协议。

协议规定,塔什干孔子学院依托塔什干东方学院成立。

但其运营时间晚于同年11月设立的韩国首尔孔子学院,直到次年才开始运营。

自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史。

截止2017年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起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①发展不可不谓迅猛。

二、孔子学院发展态势孔子学院如今已遍布全球六大洲,尤以北美、欧洲和亚洲最为密集。

在北美,起初汉语教学仅限于华人移民及其后代。

但囿于求学、工作等原因,从移民第二代开始,说汉语、识汉字已经不再是华人移民的必备技能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华文教育开始在美国兴起。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开设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

截至2016年,全美共拥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个孔子课堂,其中包括2008年设立的全球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孔子学院,注册学生达40万。

《2024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范文

《2024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显。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势头强劲。

本文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展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教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研发、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教育领域,涵盖了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HSK)等多个方面。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教学对象覆盖了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长。

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此外,教材研发和师资培养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在发展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需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教材研发和师资培养需要与国际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学资源共享。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未来,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将继续朝着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Talieva住。譬政府办公大楼接
见了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希望孔f学院 能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汉语的大学生。泰国副总理兼教育部 长蓬贴,2013年3月1日出席了由曼谷岱密中学孔子课堂 举办的“我爱学汉语”教育文化展。 借助孔子学院进行语言教学,进行文化传播,可为中 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罔际环境:长期以来,世界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cb201309032.aspx

Crawfurd女士传播中国的丝绸之路。
在讲座中,Crawthrd女士将丝绸之路研究资料与自己实地考 察各国的历史文物、图片等相结合,生动地把有两千多年
者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生在孔子学院的汉语暑期班学习的实 证研究表明:2中国形象与认知在他们的心目中有所改变。 在参加暑期班之前,学生认为中国很遥远、古老,抽象符 号多,具体符号少。在暑期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具体符 号增多,如:灯笼、剪纸、中秋节等。他们不仅知道了中 同的过去,也知道了中国的现在,如:皇帝、兵马俑、姚 明、李安、西安、奥运会。其中正面意义符号占多数,如: 美丽、文明、聪明、尊敬等。与价值观相关的符号也是如 此,如:家庭观念、谦虚、君子文化。对“中国民众”“中 囝政府”“中国”三者的总体评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正向 增长。叮见,文化外交对异质文化的国家进行文化传播, 可培育起一定程度的共有观念或文化认同。这种共有观念 或文化认同可以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增进沟通和理解,促 进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 借助孑L子学院进行文化传播,实施文化外交,也有助 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据2011年的统计,境外的华侨 华人约为4543万,而学习汉语的人中,80%是华侨华人的 子弟。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华人华侨华社都会齐聚孔子学 院,共同联欢,加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合作。海外华 侨长期生活在另一个文化环境中,接受着异国文化的教育 与熏陶,对母国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增进了他们对母国文 化更深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母国的亲切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

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任班主任。

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始授课。

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建国初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属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

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

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

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

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

北语并于1975年试办、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

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

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

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全球化兴起“汉语热”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进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语言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越来越高。

由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又由于中国有无比巨大的广阔市场,所以任何类型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和平与发展,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国打交道,而要跟中国打交道,不能不要求他们的国人努力学习汉语。

因此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在全球,汉语热也不断升温,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据报纸报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

在美国,12种外语中汉语的选修人数是增加得最快的一个语种,已成为第三大通用外国语;现在已有8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所,许多中学也都开设了中文课,有些州(如犹他州)还通过法律规定汉语作为中学必修课。

而法国的汉语热从巴黎街头的一则广告中可以体会:“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

”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数居欧洲首位,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38所,其他类型高校近90所,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数量为149所,学生达8000人。

著名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2004年招收中文学生2000人,首次超过日文。

不仅是法国,汉语热也在俄罗斯蔓延。

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统计,全俄已有50多个汉语教学点,其中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30多所,学生 2200人,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8所,学生2500多人。

在亚洲,日本,一直是汉语教学最热的一个国家,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汉语学科,汉语也已成为中学生高考的可选外语之一;有的学校,汉语已成为外语选课中的第一外语。

而韩国,在跟我国建交以后,学习汉语的人数猛增,在300多所大学中,至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大学开设了中文课,学习中文的语言学院更是遍布各大城市;在中国大陆的韩国留学生,数量上已超过日本,越居首位。

而在非洲,汉语热也正在兴起,埃及、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已设有四年制中文专业,有的还已经开始招收中文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现在100个国家超过25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达3000多万人。

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

文化推广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过程、拓展合作空间的过程在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走马上任时,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刚刚挂牌。

而到2008年初,已有210多所的孔子学院在60多个国家相继建立。

此时,距离提出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五年目标,刚刚过去三年。

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主要平台,甚至成为中国“大外交”和“大外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社会合力推广汉语文化国家汉办成立于1987年,是由国务院1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其职能是协调各部委,把对外汉语推广当作国家的、民族的事业来对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出去。

此后成立的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正发挥着新的重要的作用。

例如,文化部的巴黎文化中心、埃及的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合作,国家汉办派出汉语教师,这些中心开始招收汉语学生,效果逐渐显现。

再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有43个语种,不少语种出现听众面缩小的趋势。

近年来,把汉语文化和汉语教学作为固定的广播时段,不仅留住了大批老听众,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新的听众。

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且扩大了国家外交的舞台。

外交部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先后有近百位大使和总领事参加一次或多次孔子学院的活动。

由于孔子学院都在大学里,大学又是社会上重要的思想来源,对于增进了解、相互沟通十分有利。

不少驻外使馆的外交官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外交平台。

在一些国家,总理、州议员都支持甚至亲自参与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活动,这种情景过去是没有的。

在汉文化圈的一些亚洲国家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走出去。

韩国政府在扶持影视行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然后再通过这些载体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并保持较大的力度,“韩流”在中国的出现就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

再如日本,有学者将近期兴起的“汉语热”与上世纪日本经济腾飞带来的“日语热”进行比较: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华文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二手文化”。

但是日本人很懂得把握机遇,以其高超的手法巧妙地利用“日语热”推销本国的文化,致使许多西方人相信日本文化代表了整个东方文明。

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淀却仍然不为世界所认知,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

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在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方面明显准备不足,还没有完全摆脱“对外宣传”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水平。

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的契机扭转这一局面。

许琳认为,“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大事业,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

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

”突出汉语的文化魅力一般认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经历过两个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所招收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学习汉语渐成热门。

尤其90年代末以来,全球范围“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从内容上看,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有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

任何语言的背后一定是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一种文化,教授语言也就是在传播文化。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过多地偏重了语言尤其是发音的训练,但汉语之所以能够传播,除了其语言的功利性外,关键还是有文化底蕴的魅力作支撑。

离开了文化魅力这块基石,语言的力量辐射未必能够像经济要素的流动那样深远。

比如许多外国孩子对中国的武术感兴趣,来华夏令营首先选择去河南少林寺。

一开始主办方还担心他们水土不服、生病,结果孩子们一个个练得特来劲,夏令营结束了还不愿意走,说下一年还要来。

通过学习武术的过程,让他们了解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就是文化的推广。

二、从方式上看,过去有些人把汉语教育当作精英教育。

所谓的“精英道路”,就是在对外国人教汉语时必须要板正,不能在语法上有错误,说出来的话必须优美,必须从说话人的身上就能看出汉语真美。

后来的事实证明“精英道路”走不通,原因一是用教中国人语文的方法去教外国人学汉语难以奏效,二是培养出来的“精英”数量太小,和中国的大国形象、急切提升软实力的需求不相适应。

所以,对外汉语推广首先要大众化、应用型,让人愿意亲近、了解汉语,不普及哪来的精英?三、从目的上看,对外汉语教育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封锁,而且主要以第三世界为传播对象;后来则突出其经济功利性,很多人学习汉语是出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考虑。

但是,汉语的国际推广仅仅依靠语言的功利性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建立孔子学院的目的,是使官方的文化交流计划、民间的文化互动、师资力量的投放和培训、新型文化表现方式的运用等,都上升到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层次,使汉语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进而使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以国际化视野打造实力无论是走民间化道路也好,还是政府主导也好,都必须以国际化视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力。

实际上,作为汉语国际推广实体的孔子学院总部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开步伐。

在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里已有10位外国理事,多数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世界排名200名以内的名牌大学的校长。

孔子学院应该是一个中外平等交流的平台,就像有些外方院长反映的那样:办孔子学院是支个桌,它可以将各国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最终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对外汉语推广是对中国文化实力的一种检验、一种挑战。

目前最大的困惑,一是所谓的“软实力”难以数字化、量化。

孔子学院也好,文化走出去也好,对国家“硬实力”的贡献如何?“软实力”和“硬实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于数据不全,又无公式,更没有模式,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