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线”

合集下载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线条,作为绘画中基本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在中西绘画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探讨。

尽管中西方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绘画材料存在显著差异,但线条这一元素在两种绘画体系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达出不同的视觉体验与内在精神。

本文将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比较,以深入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的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我们要明确线条在中西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画中,线条不仅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是表达画家情感、展现意境的重要媒介。

中国画中的线条讲求力透纸背、流畅而富有变化。

通过毛笔蘸取墨汁在宣纸上的干湿、浓淡、粗细、快慢的灵活运用,中国画家能够表现出山水的气势、花鸟的生机以及人物的形态。

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多地被用于勾勒轮廓、表现体积和质感。

尤其是在素描和油画中,线条的运用更为常见和重要。

线条的粗细、明暗、质感等特性在西方绘画中被用来塑造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中国画中的线条讲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通过对毛笔的控制,中国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出神入化,使其呈现出万千变化。

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则更注重透视与比例,通过线条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空间与深度。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运用方式,体现了中西绘画在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差异。

在比较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时,我们不能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艺术交流的深入,中西绘画的界限逐渐模糊。

中国画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的绘画技巧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

而西方画家则开始关注并借鉴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用,以求得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例如,当代的艺术家徐累便将东西方的绘画语言融合得十分自然,其画面中的线条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又蕴含着西方绘画的空间意识。

这种跨越文化背景的艺术探索与实验,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中西绘画艺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而在实践层面,理解并掌握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

艺术研究艺术理论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辽宁师范大学/宋嘉祺摘要:线条在中西方古今绘画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造型语言,画家早期用其描绘物象的轮廓,后期逐渐衍生成为反映某种内心情感的艺术工具。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形式美感和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表现作为比较研究,通过对二者的表现手法、造型风格等方面分析其差异性,求同存异,促进线性艺术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西绘画线条比较差异线条是绘画语言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往往用于表现轮廓、形体、暗示体积、分割等。

绘画在东西方最初的发展阶段都将线条作为描绘物象的首要手段。

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用线的形式美学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中国画是在独立的点线造型中表现笔墨与情感,而西方绘画的线条则是表现形体轮廓或表现光影明暗的一部分。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背景、哲学观念、审美意境的不同,因此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也产生了分野。

一、中西方线条观的差异伟大的独创派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石涛曾在《画语录》中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一画即指一根线,线为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单位,中国书画起源于“一画”,“一画”可以为一横、一竖、一勾、一勒,即线条是一切的开始。

中国绘画始终将用毛笔画成的线条作为基本元素,从形象造型语言的角度上讲,中国绘画笔墨审美是根植于线的造型之中的。

线是中国画的骨体,历代中国画家都十分重视线条的表现力,用线来塑造物体。

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提及,“无线者非画也。

”可见线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极高。

线在中国画中不仅是形体塑造的重要手段,更是画家表情达意的最佳工具。

中国画家从自身情感、文学修养等原因出发,赋予“线”以人的情感品格,使得线条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表现程式也愈发充实。

中国画家将《易经》的哲学理念与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相契合,通过对客观物象意象化地表达,创造出神韵骨气十足的画境,因此中国绘画对线的表现更具感性。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线条艺术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制造出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画面的动态、节奏和节拍。

中西两种绘画风格虽然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在线条艺术的运用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会从中西两种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艺术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

一、中式绘画中的线条艺术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其线条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传统的中国绘画中,线条被视为最基本的绘画元素之一,它不仅是构成画面的基础,也是表达心情、情感和意境的重要途径。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笔触硬朗。

中国绘画中常用骨法、点、勾、状、挑、劈、钩等各种笔法,使线条流畅、静谧或有节奏感。

所谓“骨法”就是要在长短、粗细、轻重上分明,透露出形体的内在结构和特定的性质。

在绘画中,由于西方繁复严谨的线条勾勒,笔触多以光滑柔和为主,而中国传统的笔触却是强烈有力的,笔画有着非常鲜明明显的个性。

2、追求生命力和情感表达。

中国绘画注重生命力和情感的表达,所以线条在画面中的运用经常表现出人物或动态的情感,比如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气势盎然”,就是通过线条的粗细、灵动或硬狠来形成的。

这种大气磅礴与人物个性化的融合,成了中国绘画中线条的体现。

3、对“虚实”处理流淌。

中国绘画对于形与神的虚实处理上有很深的研究。

由此,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运用也有相应的特点,能体现神却不失实体,能应景而变化,也不失整体的外观上的和谐。

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艺术西方绘画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它主要是从古希腊文化传承而来,并在众多的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线条的使用上,对照中国绘画中硬朗与有力的线条,西方绘画更注重流畅性和柔和性,在线条的运用上也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线条在空间构建上的作用。

西方绘画注重对物体、空间的建构和透视关系的表现,无论是卡拉瓦乔和达芬奇的油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都表现了线条在立体感的游走,是其在空间维度和形体维度上连续起伏的展示。

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第一篇: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

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

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

“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第二篇:东西方绘画差异东西方绘画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面貌,在艺术语言的侧重上,西方绘画重于对面的刻画,而东方绘画侧重于对线的表达;在绘画材料形式上,西方采用厚重鲜艳的油画颜料为媒介,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为代表;在绘画的客观科学性上,东方绘画强调主观描述,西方绘画强调客观描述;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也具有较大差异性第三篇:东西方戏剧的异同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中西方绘画中线的构成探析

中西方绘画中线的构成探析

线条是最为简朴的绘画语言,早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就被运用于岩石壁画上绘制出简单的符号与图案。

纵观中西方艺术史,线和线性结构的表现语言都在绘画艺术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线条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将线发展为一种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及精神内涵的艺术和美学形式。

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运用也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由最初的分割、再现形体轮廓边线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线性结构表现。

一、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不同表现(一)我国绘画中线条的表现线条与中国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线条就成为人们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原始手段,由线条所组成的八卦图成为上古时期先人对于世间万物的抽象概括,这一观物取象的方式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言,“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绘画中的线有利于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但实则中国绘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造型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感性存在,成为借物抒情、传情表意的媒介。

所以在整个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过程中,运用线的不同张力、不同线形,用笔的浓淡干湿变化,线性结构的穿插、疏密、虚实等,赋予画面线条独一无二的生命力,这种独特的线条表现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

(二)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表现在20世纪前的西方绘画艺术中,线条通常起着再现、描摹对象形体轮廓的作用。

阿尔贝蒂《论绘画》中对线有过专门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再现严谨造型的手段,即“艺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复现和模仿”。

在达·芬奇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准严谨的边缘线恰到好处地融于形体当中,克服了生硬的轮廓,与背景融为一体。

在疏密得当的画面中可看到达·芬奇对于真实再现镜像的理性艺术分析,是欲将绘画等同于科学的艺术观念。

然而阿恩海姆提出:“没有不偏不倚的或绝对忠实的自然主义,任何对现实的复现都不是自动的和机械的。

”再现不是为了得到复制品,而是运用一定表现语言创造出新的物象,于是,物理对象在西方画家的笔下转换为了画布上的不同线条。

浅析造成中西方绘画中线条造型不同的原因

浅析造成中西方绘画中线条造型不同的原因

浅析造成中西方绘画中线条造型不同的原因线条作为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中国画始终没有离开过用线造型的传统,线条是中国画的基本条件和灵魂。

在西方绘画中线条也起着重大作用,西方绘画一直在创造色、线、面交错的世界,从来没有忽视过对线的应用。

但是,由于东西方地域、宗教、人文、历史环境等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艺术在线条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式的思想属于尚德的,主张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人伦的义务,而不是对宇宙人生的奥妙探索,从而形成了重教倡理、天人合一、美善统一、情理交融的美学思想体系。

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绘画艺术一直在追求事物的内在联系,追求主体的本质信息,舍弃物象的纯客观形式而追求事物的本质规律。

认为形是外在的、具体的、表象的,是事物的外延。

而“神”是内在的、抽象的、隐含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形的存在是为“神”服务的,目的是更好地传神,“传神”“写心”是中国艺术家一直追求的目标。

中国绘画艺术从未试图完全地模拟现实世界,也未想丢弃具体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从绘画艺术的本质出发,将绘画艺术上升到“借物抒情”、“借形抒情”、“借线抒情”的高度上来,不仅仅停留在“存形”简单功能上。

线在中国绘画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既是一种造型手段,更是表现“形”、“神”、“情”、“意”的最佳方式,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西方思想属于尚智的,中西方的思想对比,实际是伦理与科学的对比。

从纪元前的希腊文明开始,西方绘画艺术家就一直在努力尝试用科学的手段来观察和解释自然界的具体物象。

比例、焦点、透视都是科学和理性的产物,在西方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是可以用排列有序的数据来推演、定义的世界。

力图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营造一个虚幻的三维空间。

在造型手段上也是以不同的明暗和色彩块面为主。

线的作用也只是对不同块面形状的分割。

二、作画工具与材料的差异传统的中国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主要是笔、墨、纸、砚。

浅谈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线”

浅谈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线”

浅谈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线”【摘要】西方绘画中的“线”始终是在为着造型的目的服务,在写实的绘画手段中属于次要位置。

中国画中“线”的独立性、审美趣味性和表现风格必然会给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反之,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一些认识观念和现代的表现手段也值得当代中国画家借鉴。

【关键词】线中西方融通差异关于线的艺术作品可以追溯到西方最早的岩洞壁画——西班牙的雅尔塔米拉山洞《受伤的野牛》,中国最早的仰韶时代的彩陶纹样对线的应用。

虽然迄今已有几于年,但其艺术作品中线的造型作用和审美价值表现却始终是在承传和阐扬。

1 中国绘画作品中线的西用中国绘画作品中线的西用主要体现在中国近代画家吴作人与徐悲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与西方风格的交替出现,不是融合。

他们的油画是写实的,水墨是中国的,两者结合有限。

而在将两种绘画,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比他们前进了许多。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国画近作中,吴冠中最得意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油画里不可能的技法。

这正是他最为人欣赏的个人风格。

古柏,石林或长城蜿蜒伸展,流动,全看那支中国毛笔向无尽处挥洒。

中国画家很久以前便开始运用水墨画手段勾勒线条构图的形象。

即使在古代风格的线——彩——墨技法被线墨不再明显分割的风格取代之后,即出现了讲究多种用笔形式之后,某些画家仍使用线勾勒形象。

这些画家的线描轮廓一般认为曲折,简练,而实则十分细致丰富。

吴冠中在这两类线条中找到出路,他自如的运用到了这两种传统,在他的默写老树作品中正是用交替重叠的毛笔线条构成形象。

他手握饱蘸墨汁的毛笔挥洒,或说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毛笔在纸上的运动却为现代西方艺术观念所引导。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吴冠中在两种相反文化之中求协调的苦心经营。

可以说,吴冠中对线条形式美的探索,把中国绘画艺术的“线”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 西方艺术作品中线的中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荷尔·拜因(德国,1497~1543)用冷静、理性的心态观察物象,绘画中抛弃了明暗阴影的约束,以洗练、简约的线条来表现任务肖像中的服饰、外貌和心理特征。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线条艺术是绘画中的基础技能,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它具有自身的语言和形式,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一个物体的形状、轮廓、纹理、质感等特征,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如何运用好线条艺术,是中西绘画的一大关键。

一、中西线条艺术的不同点中西方的线条艺术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更多的是表现和强调物体的形状和轮廓。

无论是自然风光、人物、静物、抽象作品等,都会用线条来构成整个画面的骨架和主体,强调物体的形状和轮廓,这种线条比较简洁、明快、厚重,在表现物体的清晰和鲜明的同时,也增强了色彩的对比度。

在中国绘画中,线条和色彩一样重要,线条更多的是强调物体的神韵和气质。

中国画的线条以韵味与神韵为重,画中的线条更注重变化和节制。

通过线条的中央及左右分化与逐渐皴染的运用,达到渲染色彩和表现画面气息、品位等独特的符号意义。

因此,中国画的线条通常比较细腻、柔和、含蓄,能够深刻地表现出非物质的美感。

二、中西线条艺术的互补性中西方的线条艺术在形式上有差异,但是在实践和理解上是互补的。

在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中应用线条时,可以根据画面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在中西方线条艺术交融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新的艺术路径,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可以通过运用西方线条艺术的语言,加强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和鲜明度。

在中国画中,加强线条在画面中的重要性,可以强调物体的特性和个性。

同时,也可以将中国画线条中的柔和、含蓄与西方线条中简洁、明快的特点相结合,使线条更充满生命力,更具有语言的表现力。

因此,在绘画中,中西方线条艺术的相互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不同艺术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独特艺术审美,更可以使绘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三、线条艺术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在现代绘画中,线条艺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大胆运用各种线条技法,既表现出物体的外形和轮廓,也能够在画面中表现出特殊的情感、气氛和意境效果,使画面形式更加简练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线”
摘要】西方绘画中的“线”始终是在为着造型的目的服务,在写实的绘画手段中属于次要位置。

中国画中“线”的独立性、审美趣味性和表现风格必然会给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反之,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一些认识观念和现代的表现手段也值得当代中国画家借鉴。

【关键词】线中西方融通差异
关于线的艺术作品可以追溯到西方最早的岩洞壁画———西班牙的雅尔塔米拉山洞《受伤的野牛》,中国最早的仰韶时代的彩陶纹样对线的应用。

虽然迄今已有几于年,但其艺术作品中线的造型作用和审美价值表现却始终是在承传和阐扬。

1 中国绘画作品中线的西用
中国绘画作品中线的西用主要体现在中国近代画家吴作人与徐悲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与西方风格的交替出现,不是融合。

他们的油画是写实的,水墨是中国的,两者结合有限。

而在将两种绘画,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比他们前进了许多。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国画近作中,吴冠中最得意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油画里不可能的技法。

这正是他最为人欣赏的个人风格。

古柏,石林或长城蜿蜒伸展,流动,全看那支中国毛笔向无尽处挥洒。

中国画家很久以前便开始运用水墨画手段勾勒线条构图的形象。

即使在古代风格的线———彩———墨技法被线墨不再明显分割的风格取代之后,即出现了讲究多种用笔形式之后,某些画家仍使用线勾勒形象。

这些画家的线描轮廓一般认为曲折,简练,而实则十分细致丰富。

吴冠中在这两类线条中找到出路,他自如的运用到了这两种传统,在他的默写老树作品中正是用交替重叠的毛笔线条构成形象。

他手握饱蘸墨汁的毛笔挥洒,或说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毛笔在纸上的运动却为现代西方艺术观念所引导。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吴冠中在两种相反文化之中求协调的苦心经营。

可以说,吴冠中对线条形式美的探索,把中国绘画艺术的“线”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 西方艺术作品中线的中用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荷尔·拜因(德国,1497耀1543)用冷静、理性的心态观察物象,绘画中抛弃了明暗阴影的约束,以洗练、简约的线条来表现任务肖像中的服饰、外貌和心理特征。

通过线的变化刻画出人物的质感和安详、温沉的性格,其线条表现就很接近中国画的“白描”了。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更是一位用线的大家,他那些中国“白描”式的素描,用笔用线精确细雅,一气呵成,体现出了线条的唯美和严谨的艺术风格。

《舞蹈》是20 世纪最令人信服的表现肉体的狂喜的作品之一。

作者马蒂斯(法,1869耀1954)作为野兽派的代表,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线条充满奔放和律动。

《舞蹈》这幅作品与我国青海省马家文化出土的《舞蹈纹样陶盆》无论在构图、线条的运用和画面的动势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围成一圈跺足扭体的狂欢女人会让你联想到地中海风格的古董花瓶上红色的人物,甚至让你想到原始洞穴里的人们。

由此可见,西方绘画艺术虽是以体、面、色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但线条却作为一种绘画的艺术语言,赋予了美术作品造型功能和审美价值。

3 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线的异同
虽然中西方在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的心理结构、审美欣赏习惯、情感和理性表现,甚至在绘画工具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人类在早起的观察自然模仿物象的表
现方式上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都是以“线”来表现所观察到的物象轮廓,通过“线”的造型描摹去再现自然中的客观物象,以寄托早起人类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和内心需求。

然而,随着中西方各社会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绘画观念因素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对“线”的认识、表现及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

中国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和装饰美。

历代的中国画家由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气质修养等因素,不同时期“线”的应用和表现上传递着画家以线寄兴达意的精神,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的独
特艺术风格。

而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中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4 结语
中西方艺术绘画中对线的表现所形成的各自特点和异同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而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独立性、审美趣味性和表现风格必然会给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反之,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一些认识观念和现代的表现手段也值得当代中国画家借鉴。

因此,作为当代的艺术学习者,承传中国绘画中“线”的精神,借鉴西方绘画中“线”的表现手法是
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