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面瘫后遗症治愈2例临床报道111

合集下载

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

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

2 l 篇, 6个月以上未愈 的 6篇 。由此可 见 , 大部分学 者认 为面瘫 2个月或 3个月未痊 愈 即为顽 固性面 瘫。现将 近 5 a针灸 治疗 本病 的部分临床报道概述 如下。
l 临床 疗效 观察
1 . 1 毫 针 刺 法
文献显示 , 医者多用特殊毫针刺法 , 如傍针刺 、 腹针加缪刺 、 滞针 法、 甩针挂 钩法 、 经筋刺 法、 毛刺 、 巨刺等 。笔者在此取 临床
用得较 多者做综述 。 杜燕 南… 用 腹针 加 缪 刺 治疗 顽 固性 面 瘫 患 者 3 O例。方
法: 腹针主穴 中脘 、 下脘 、 气海 、 关元 、 病 侧 阴都 ; 配穴 滑 肉门、 外 陵。缪刺 法主穴健侧 四 白、 阳 白、 攒竹 、 太 阳、 颧髂、 下关 、 颊车、 地仓 。每 日 1次 , 1 0 d为 1 疗程 。治愈 l 5例 , 显效 1 3例 , 有效 1 例,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 为 9 6 . 6 7% 。杜 氏认 为 , 顽 固性 面瘫 属 于正虚 邪实 , 腹针 以 引气归 元 , 后天 养先 天之 用 ; 采用 “ 左病 刺 右, 右病刺左 ” 的缪 刺法 , 则以扬其有余 , 补其 不足之意 。
2 毫针结 合其 他疗 法
2 . 1 结合穴位注射 ’
陈吉 H 治疗病程 3个 月 以上患 者 3 8例 。取 患侧 阳白、 地 仓、 下关 、 颊车 、 攒竹、 丝竹空 、 四 白、 承浆 、 风池 、 双侧曲池、 合谷 、 足三里 、 三阴交 、 太 冲。每次取 6个 ~ 8个 , 交替选 用。针刺后 , 再选上穴 中 3个 ~ 5个行 穴位 注射维 生素 B , 配 加兰 他敏 注射 液 。隔 日 1 次, 5次为 1 疗程 。结果显示 : 痊愈率 2 3 . 6 8 %, 显效 率2 8 . 9 0% , 好转 率 3 6 . 8 0% , 无效 4例 , 总有效率 8 9 . 3 8%。吴 俊 也采取针刺加穴 位 注射治 疗 7 0例本 病患 者 , 治疗 组采 用 针刺结合 甲钴胺穴位 注射 , 对 照组 只用 针刺 治疗 , 治疗 4 0 d后 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两组 的显效 率分 别为 8 1 . 2 6% 、 5 6 . 6 7% , 疗效 比较 , 差异有统计 学 意义 ( P<0 . 0 5 ) 。并且 在临 床治疗 中 未发现 甲钻胺有 明显毒性作用和不 良反应 。 2 . 2 结 合 中 药 时 国 臣 收 取 2 8例 患 者 , 以 下相 近 穴 位采 取 透 刺法 : 地 仓、 颊车 、 人 中、 承浆、 阳白、 鱼腰 ( 攒竹 ) 、 童 子 、 太 阳、 迎香 , 加 牵正或翳风 、 合谷 ; 中药 方为牵正 散加减 , 每天 1剂水煎 服。1 0 天为 1 疗程 。以上 治疗 均 可连 续用 2个疗 程 。结 果 : 痊愈 1 0 例, 显效 1 1 例, 好转 6例 ,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 9 6 . 4 3% 。 杨立峰 针刺后 , 在 患侧 阳 白等穴位 上涂 抹香 油 , 并 取 一 定量 巴豆粉放在这些穴位上 , 固定 2 h后取下 。针 刺每 日 1 次, 中药敷贴 6 d 1次 , 5次为 1 疗程 。在 4 1 例患者 中痊愈 2 4例 , 治 愈率 为 5 8 . 5 4%。杨立 峰认为 , 巴豆性 味辛热 , 祛 痰通塞 , 此 药 外敷并与针刺结合 , 可达到治疗 顽疾 的 目的。 2 . 3 结 合 艾 灸 黄华超 将治 疗 组 4 2例 患 者采 用 透刺 加 隔 姜灸 同时 治 疗, 方法 为 : 取患侧 阳白透丝 竹空 , 攒 竹透鱼 腰 , 听会透 和髂 , 颧 髂透迎香 , 地仓透 颊车 , 配穴取双侧风池、 合谷 、 足三里。然后将 姜片放于透刺穴 位 区间上 , 点燃艾 炷 , 进 行 隔姜灸 。对 照组 2 2 例 同取上述穴位 , 不行 透刺。每 日 1 次, 1 0次 为 l 疗程 , 疗程 间 休息 2 d一 4 d , 连续 治疗 3个疗程后 , 两组统计疗效 。结果 : 对 照

针灸推拿治疗面瘫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面瘫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针灸推拿治疗面瘫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观察发布时间:2022-09-16T01:30:08.70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6期作者:邵艳霞[导读]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面瘫临床效果与安全性邵艳霞,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510660【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面瘫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研究纳入面瘫患者共计86例(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基础上结合推拿治疗,数据观察: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7.67%)比对照组患者(83.72%)更高,p<0.05;观察组(2.33%)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4.65%)比较,p>0.05。

结论针灸推拿治疗面瘫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关键词】面瘫;针灸;推拿;疗效;不良反应面瘫为临床比较疾病,患者发病后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该病发生率较高,且逐年上升[1]。

目前,西医治疗面瘫临床疗效并不显著,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故而临床多以中医方法治疗面瘫,效果显著,相关报道较多[2]。

多项研究均指出,针灸与推拿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值得深入研究[3]。

故而本次研究纳入86例面瘫患者分组研究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纳入面瘫患者共计86例(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

对照组:43例,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31例,年龄25岁~58岁,平均年龄(39.64±5.23)岁,病程1~18d,平均病程(10.12±2.12)d,均为双侧发病。

观察组:43例,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32例,年龄23岁~56岁,平均年龄(39.55±5.31)岁,病程1~16d,平均病程(10.10±2.23)d,均为双侧发病。

分期综合治疗面瘫129例

分期综合治疗面瘫129例

[ 关键 词 ] 面瘫 ;分 期 综合 治疗 ;疗 效观 察 2 0 1 0 至2 0 1 2年 ,笔 者 分 期 综 合 治疗 面 瘫 1 2 9例 效 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碍。有效 :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 ,闭眼漏齿轻度障碍。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 摘 要] 目 的 :观察分期综合治疗面瘫的效果。方法 :1 2 9 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 、后遗症期 3组,各组分 别进行针灸、理疗、中药等综合治疗。结果 :急性期痊愈率 9 0 . 8 %,恢复期痊愈率 7 5 . 0 %,后遗症期 5 0 . 0 %。结论 :分
期 综 合 治疗 面瘫 能提 高痊愈 率 。
分期综合治疗面瘫 1 2 9 例
王海 琴 ,马晓 芬
(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河南 焦作 4 5 4 0 0 0 ) [ 中图分类号]R 2 7 6 . 8 5 1 . 2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0 0 4 - 2 8 1 4 ( 2 0 1 3 ) 0 7 - 5 5 2 - 0 1
4 治 疗结 果
共1 2 9 例, 住院患者 7 3 例, 门诊患者 5 6 例; 男6 8 例, 女6 l 例 ;病程最短 1 天,最长 6 个月;急性期 1 0 9 例, 恢复期 l 6 例, 后遗症期 4 例。 诊断标准参照《 实用内科学 》 … 排除其他疾病并发症面瘫 。


5 典型 病例 韩某 ,男 ,6 3 岁 。左 侧 面部 口眼歪斜 3 个 月 ,耳 后 疼痛 已经消失 ,左侧额纹消失 ,闭眼眼裂约 3 m m,左侧
鼻 唇沟消失,闭嘴鼓腮漏气。既往有糖尿病史 2 0年, 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1 个月余 ,遗留左侧面部 口眼歪斜 出院。诊为面瘫后遗症期 。辨证为络脉空虚,风邪人 中

电针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面瘫后遗症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2015年5月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神经炎专病门诊以电针浅刺法治疗面瘫后遗症患者1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行电针浅刺治疗;对照组50例,行中频脉冲治疗;两组皆以20次为1个治疗周期。

治疗组完成10次治疗并完成前后对照者43例,对照组28例。

采用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SFGS)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8.13%(25/43),优于对照组的39.29%(11/28,P<0.05)。

两组治疗前后SFG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静态下对称性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面瘫后遗症具有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改善面部静态对称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electro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sequelae of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From Jan. 2013 to May 2015,100 cases of the sequelae of facial paralysi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uperficial needling method of the electro acupuncture in the outpatient special disease clinic of facial neuritis of Pengp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digit table method,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the superficial needling method of the electro acupuncture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th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pulse with 50 cases each. For both groups 20 times were as a treatment cycle.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leted 10 times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comparison of 43 ca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and so did 28 cases in the control. Sunnybrook facial paralysis evalu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cores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10 weeks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was 58.13% (25/43)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39.29%(11/28)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a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G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tic symmetry score was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one (P<0.05).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the electro acupuncture has certain effect in the sequelae of facial paralysis,and the main performance appear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acial static symmetry.KEY WORDS sequelae of facial paralysis;treatment effect;electro acupuncture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一般指病程超过3个月,患侧仍有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或萎缩,易流眼泪或无泪,面肌麻木、发冷或痉挛、萎缩,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张口口裂变窄,甚或闭眼时牵动口唇收缩或抿嘴时牵动眼肌收缩等症状和体征。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龄 2 ~ 0岁 , 均 4 . 57 平 75 O岁 ; 程 3 1 个 月 , 均 5 0个 月 ; 病 -1 平 . 4 左
深 。 面部 透 刺 穴 、 谷 、 合 曲池 、 三 里 用 03mm (0 7 ) m 毫 足 . 0  ̄5 ~5m
针针刺 , 双侧 取 穴 , 补 法 。配 穴用 03 m 4 m 毫 针 针 刺 , 用 . mx O m 0 留

29 ・ 7
正 常 , 额 运 动 微 弱 , 用 力 时 可 完 全 闭 合 , 明显 不 对 称 。无 上 眼 口 效 : 部静止时不对称 , 额无运动 , 不能完全闭合 , 面 上 眼 口仅 有 轻
微运 动。
以活 血 、 祛瘀 、 正 、 新 , 善 患 侧 的 营 养 状 况 , 进 面 瘫 逐 渐 扶 生 改 促 恢 复 正 常 。 围性 面瘫 后 遗 症 期 患 侧 面 肌 纵 缓 不 收 。 血 阻滞 不 周 气
溶作用 : 当归 、 芎 、 花 、 仁具 有 降低 血 黏 度 、 血 小 板 聚集 、 川 红 桃 抗
促 进 微 循 环 的作 用 。 因而 通 络 汤治 疗 脑 梗 死 疗效 满 意 。
参 考 文 献
虚 、 、 、 、 等 因 素 有 关 , 其 本在 肾气 不 足 , 腑 气 血 功 能 风 火 痰 瘀 原 脏 _ , 行乏力 , 病成瘀 , 痰 、 风 , 七调 血 久 生 生 风痰 与瘀 血 入 络 , 络 闭 脉 阻 而 成 。通 络汤 用 黄 芪 补 气 , 气 旺 以促 进 血 行 , 仲 、 寄 生 、 使 杜 桑 川 断 补 肝 肾 强筋 骨 , 麻 、 天 钩藤 平 肝 息 风 . 远 志 、 菖 蒲 豁 痰 开 炙 石 窍, 当归 养 血 活血 , 芎 、 芍 、 仁 、 花 、 参 活 血 化 瘀 ; 龙 川 赤 桃 红 丹 地 祛 瘀 通 络 , 药合 用 , 气 旺血 行 , 诸 使 痰瘀 祛 , 风息 , 络通 , 或 肝 经 故

近年来中医治疗面瘫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治疗面瘫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治疗面瘫研究进展赵婷婷;肖雨薇【摘要】目的归纳和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以及疗效的相关文献,反映此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方法总结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以及疗效.结果中医治疗面瘫的临床方法多样,疗效显著.结论中医治疗面瘫临床效果较好,但缺乏中医治疗方法的统一.【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5(012)027【总页数】3页(P196-198)【关键词】面瘫;中医疗法;研究进展;综述【作者】赵婷婷;肖雨薇【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保定 017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保定0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

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

若治疗不正确往往留下终身面瘫,影响面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痛苦。

中医认为是正气不足,应为空虚,风寒等邪气治病因素所致。

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古书已经为面瘫的致病因素做了详细的解释。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载:“风者,百病之始”,《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脉因证治·劳》“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倦,皆伤其气”,《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灵枢·百病始生》亦有“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记载,这些文献都指出面瘫是由于外感邪气,邪气停于经脉、营卫不和所致。

《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金匮翼·中风统论》“口眼歪斜,络病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口呙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口呙候》“偏风口口呙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

牵正复瘫汤联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

牵正复瘫汤联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
·1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 7月第 27卷第 13期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2018,Vol27,No13
牵正复瘫汤联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
何丽旋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加减联合针刺对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面瘫患者 60例,随机分为研究 组 (采取牵正复瘫汤联合针刺治疗) 和对照组 (单纯采取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面瘫症状评分、两组治疗疗效、 两组治疗前后 FDI残疾指数评分及 House -Brackman量表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前面瘫症状评分、FDI残疾指数评分及 House-Brackman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面瘫症状评分及 House-Brackman量表积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FDI残疾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牵 正复瘫汤加减联合针刺对面瘫患者的治疗疗效较好,具有明显优势。
选取我院 60例面瘫患者,观察牵正复瘫汤加减联合 针刺对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年 10月至 2017年 10 月我院 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 30例。其中男性 35例、女性 25例;年龄 26~ 64岁,平均年龄 (4377±423) 岁;病程 05~2 d,平均病程 (140±042) d。研究组和对照组 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 比性。见表 1。
Keywords:FacialParalysis;Acupuncture;QianZhengFuTanDecoction
面瘫主要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 多发于冬夏季节,WHO指出面瘫每年发病率为 3/ 10万,面瘫发生后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 还对患者社交、沟通造成障碍[1]。大部分面瘫患者 在起病后 1~3个月可基本恢复症状,如口眼歪斜、 眼睑下垂、口角歪斜等表现,但部分面瘫患者会因 为没有得 到 恰 当 的 治 疗 残 留 后 遗 症, 影 响 面 部 美 观[2]。提高治疗疗效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成为本次 研究的重点。面瘫属中医 “口眼歪斜” 范畴,中医 认为面瘫多是因风寒、风热破坏面部经络,造成面 部肌肉出现痉挛。中医治疗面瘫有较好疗效,笔者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摘要】目的:探究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此疾病病患54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27例。

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一针灸治疗,对综合组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

结果:综合组病患的治疗效率明显比常规组病患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取较好效果,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使病患尽快康复痊愈。

【关键词】针灸;综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43-02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口眼涡斜、口僻等,与现代医学中的Bell麻痹相似。

此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佳,但是由于治疗失当、失治等因素的影响,病情往往会进一步发展至后遗症期。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出现后,病患的面部肌肉运动会存在障碍,病患治疗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探究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病患54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54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患,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

依照随机方式将54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27例。

在27例常规组病患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12岁至62岁,平均36岁。

在27例综合组病患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8岁至58岁,平均34.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常规组治疗方式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一毫针针刺治疗方式,具体操作为:取穴:面部麻木、面肌痉挛者选取患侧地仓、下关、颊车、阿是穴。

对于无抬眉运动或是抬眉低,大、小眼流泪病患则选取其侧鱼腰、攒竹、丝竹空穴位针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面瘫后遗症治愈2例临床报道
面瘫后遗症是指少数患者出现的双侧面神经受损瘫痪,后期出现的面肌“倒错”现象。

继发于
面瘫后期的面肌痉挛、鳄鱼泪等“联动现象”,以及经过多种治疗超过2月而面肌运动功能改
善不明显的患者[1]。

面瘫多为成年人疾病,幼儿很少见。

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少。

但现在由于环境的污染、空调的
使用等一些原因,幼儿面瘫也偶有发生。

1、临床资料
笔者曾碰到过2例幼儿面瘫。

1例为女童,一岁半发病,经正规治疗留下后遗症。

来我科就
诊时已近三岁,经我科物理疗法治疗三个疗程,恢复正常;另1例幼儿为男童,6个月发病。

未经正规治疗,出现“倒错”现象。

2、典型病例
谭xx,男,2岁半。

无外伤史,6个月时发病。

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右侧)。

发病后即在当
地医院就诊半月余,略有好转。

后因其它原因放弃治疗,形成面瘫后遗症。

2010年12月6
日来我科就诊时已 2岁半。

2.1 查体:口眼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力,口角歪向右侧,面部时有抽动,左右脸颊不对称,
右侧面颊明显小于左侧面颊,出现“倒错”现象。

2.2 问诊:(其母代诉)右侧咀嚼无力,不爱在右侧吃饭。

诊断:面瘫后遗症。

3、治疗方法
3.1 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患部15分钟,距离以医者用手试温度,感觉温热即可。

3.2 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选择治疗面瘫的处方号,频率10-15Hz,患侧面部治疗,时间20
分钟,10天一个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3天。

4、效果
经治疗10天后,患儿右侧脸颊明显丰满一些,口角略正。

按上述疗法,继续治疗。

经治疗
4个疗程后,患儿表情肌正常,右则眼睑闭合完全,两侧脸颊对称,口角静止时无异常,大
笑时略有点歪斜。

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

5、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由茎乳突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病理改变主要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
水肿。

茎乳突及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或神经纤维及轴突有不同程度变性[2]。

患者多为成年人,儿童少见,尤其是幼儿(排除外伤性面瘫)。

有报道认为与病毒感染—局部微循环痉挛所致的缺血缺氧有关。

也有人认为与免疫有关。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

笔者所采用的方法: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增加肌体的抵抗力;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
恢复,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淋巴液回流。

二法合用,相得益彰。

幼儿属于特殊群体,为娇嫩之体;由于年龄小,不懂得合作,不宜针灸;故选择柔和适宜的
治疗方法,为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

小儿乃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新陈代谢旺盛[4],可塑性强。

故只要方法得当,疗效明显。

值得向同仁推广。

参考文献
[1]魏清琳.百会穴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28-29.
[2]史国屏,邓江山.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体会与思考,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61-62.
[3]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