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的实验室诊断

合集下载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感染性腹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史和疫情史来进行分析。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液常规和血液生化等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此外,病原学诊断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可以通过病原体的培养、PCR检测、抗原检测等方法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因此,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除了诊断标准外,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来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接种疫苗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此外,对于食品加工和饮食环境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总之,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预防感染性腹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3.3.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腹泻病诊疗规范

腹泻病诊疗规范

腹泻病诊疗规范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综合征,婴幼儿常见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腹泻,如痢疾、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肠炎);②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

【诊断】(一)大便性状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3.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正常或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二)病程分类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四)临床诊断1.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等作出诊断。

2.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3.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4.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五)脱水的评估(见表1-3)。

表1-3 评估病人脱水状态1.望诊:一般状况良好*烦躁、易激惹*嗜睡或昏迷、软弱眼窝正常凹陷明显凹陷眼泪有少或无口舌湿润干燥非常干燥口喝饮水正常无口渴*口渴、想喝水*只能少量饮水或不能饮水2.触诊:皮肤弹性捏起后回缩快捏起后回缩慢(小于2秒)捏起后回缩很慢(大于2秒)3.诊断无脱水生征有些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1个*所示的症状或体征。

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1个*所示的症状或体征。

健康评估实验报告腹泻

健康评估实验报告腹泻

健康评估实验报告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增多且呈液状或半流质状,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泻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的不适,还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腹泻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个人信息采集:在评估患者的腹泻情况前,首先需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联系方式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病史采集:接下来,需要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

包括疾病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导致腹泻的可能原因、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伴随症状等。

此外,还需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用药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腹泻的原因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身体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常规生命体征的测量。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的腹部,包括触诊、听诊和打击音以了解有无腹部肌肉紧张、肝脾肿大等异常情况。

通过身体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腹泻的病因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实验室检查:根据医生的判断,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腹泻的病因。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大便隐血、电解质水平、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这些检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内部器官的功能状态。

五、诊断与治疗方案:综合以上采集的信息,医生可以对患者的腹泻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腹泻病因包括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反应、消化系统疾病等,因此治疗方案因病因而异。

治疗腹泻的常见措施包括:休息、饮食调整、补液、抗生素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随访与评估: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与评估,以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在随访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评估的指标包括排便情况、症状改善、体力恢复等。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腹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次数增多,伴随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多见于胃肠道病原体感染,发热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隐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

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寄生虫卵阳性可提示感染性腹泻。

2. 病原体检测,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PCR、抗原检测等。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可进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为感染性腹泻:1. 急性发病,腹泻次数增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2. 粪便常规检查阳性,如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等;3. 病原体检测阳性,明确感染病原体。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在诊断感染性腹泻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史、旅行史等流行病学史,有利于确定感染的可能病原体;2.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时间,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特别注意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六、结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对病毒进行识别,为病毒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随着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建立了多种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诊断方法,本文将主要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和选择。

1 临床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对牛具有较大的危害,该病的潜伏期7~10d。

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病症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病牛将出现持续高烧、精神不振等症状。

严重时,将会引发腹泻,致使牛体内水分流失,使其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牛的死亡。

(2)慢性病症病牛的体温长期偏高,临床表现不如急性腹泻剧烈,但同样会对牛造成较大影响。

而且,牛的眼角、鼻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导致牛逐渐消瘦,使其失去健康的体征。

该病后期,病牛会极度消瘦,黏膜会出现大量的充血,肠道伴有粘液、气泡等,导致牛无法正常采食,使其逐渐衰弱而死亡。

所以,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避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方式,使病变能够得到及早预防,降低粘膜病对牛的影响。

2 实验室诊断技术2.1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需要对BVD-MDV抗原进行检测,对其分布状况进行确定,对抗原,需要采用过氧化物酶进行处理,制作组织切片,抗原将固定在组织中,确保抗原检测精确度。

切片需要采用0.02%蛋白酶进行处理,在4℃环境下,对切片进行消化处理,提高切片对酶的亲和度。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对组织的影响较为严重,对病毒抗原应进行严格检测,提高病原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对BVD-MDV可以采用间接鉴定形式,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切片的着色检查,借由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进而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确保染色后的细胞能够肉眼可见。

2.2 蛋白A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电镜检查是病毒诊断的重要方式,能够实现病毒粒子的检测,对病毒粒子进行敏感识别。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南阳市中医院 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张炜
门诊63869998 一病区63869993,二病区63869905 三病区63869904
E-mail: zhwei90@
便次增多
腹泻的定义
轻: 中: 重:
质地改变
水分 粘液、脓血
大便次数与病理的关系
大便次数
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有丰富的乳糖酶,此酶是轮状病毒受体 而使之进入上皮细胞,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小肠黏膜的绒毛上皮细胞(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在上皮细胞浆内复制→包涵体→细胞变形→绒毛变短,
胞内出现空泡→继之坏死→排毒。 肠段蔗糖和乳糖吸收↓→肠腔糖类滞留→渗透压↑→体液渗入
、吉兰巴雷综合症、瑞氏综合征。。。 肠套叠
轮状病毒肠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呕吐、蛋花汤便、迅速出现的脱水+季节+ 年龄 ----考虑本病可能。粪便镜检白细胞很少。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常在正常范围。粪便检测到 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2.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腹泻病:依靠相关病毒特异性抗原
便中存活数日~数周,耐寒冷,在-70°C可长期保存 ,不耐热,55°C30分钟即灭活。耐酸又耐碱, pH3~9范围内保持结构完整,不能被胃酸破坏。75% 乙醇、酚、甲醛及含氯消毒剂有灭活作用。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
是儿童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5岁以下儿童患有轮状 病毒腹泻和相关疾病每年约1.3亿,其中受诊患者超过2500 万,约200万儿童为此住院,死亡数超过60万。
克样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四环素、强力霉素、喹喏酮、SMZ

腹泻病诊断标准

腹泻病诊断标准

腹泻病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诊断依据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

1.临床表现:腹泻病的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改变、腹痛、恶心、呕吐等。

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可以确定病因,协助诊断。

3.流行病学资料:了解患者的饮食、生活环境、接触史等信息,有助于判断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

二、诊断原则
诊断腹泻病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腹泻病的病因,如感染、过敏、炎症等。

2.评估病情: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因和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4.动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诊断条件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为腹泻
病:
1.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形状改变,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3.有明确的病因,如感染、过敏、炎症等。

4.符合相应的流行病学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522 271551 252248
100000
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年份
痢疾
时间分布 呈现明显季节性,6~9月份高发
地区分布 31个省份均有报告,发病率(1/10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北京(132)、天
津( 72)、新疆(44)、甘肃( 43)和宁夏( 33) 人群分布
菌型分布
实验室确诊病例116例中,O1群小川型占83%、O139群占15%、稻叶型占2%
伤寒副伤寒
2010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4041例,死亡3人,报告发病率为 1.05/10万,其中伤寒9716例(占69.20%),副伤寒4325例(占30.80%)
与2009年相比,总发病数下降17.10%,其中伤寒下降幅度较大(21.82%),
副伤寒下降4.12%
报告发病数 (例)
14 00 00 12 00 00 10 00 00
80 00 0 60 00 0 40 00 0 20 00 0
0
伤寒发病数 总发病数
年份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实验室检查
疑似何种腹泻 检测何种细菌
采集方法 临床指征 当地流行病学
检测方向
选择合适的培 养基
培养方法
信息互通:电话、HIS
标本外观及显微镜下检测
外观描述:黏液、脓性、血性及水样便等 生理盐水湿片镜检:
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数量 酵母样真菌、假菌丝、假菌丝 细菌动力特征
常见腹泻粪便标本的N.S湿片显微镜检结果
合格标本
联系临床 拒收原因 建议重留标本 沟通之前,勿丢弃标本
立即培养 处理
临床标本的拒收标准
拒收标本不是对申请医生的否 定,也不表示患者没有感染
拒收标本只是为了得到一份符合要求 的标本,为临床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临床标本的拒收标准
干燥的拭子 含钡粪便 黄软成形便、硬便 一日内重复送检标本 以寄生虫检测用运输培养基(含 固定液)送检的标本 采集2h后未采用运输培养基超过 4℃48h OR 35℃24h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现状
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
全世界(不包括中国)与2009年相比,病例数减少了19303
人, 降低了7.6% 每年约有10亿5岁以下儿童患腹泻 第三世界因腹泻病每年死亡儿童达500万
中国
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包括成人) 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 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年患腹泻2次/人 腹泻病仍为我国各类传染病前列
地区分布
分布于12个省份,病例数列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安徽(85例),江苏 (33例),浙江(12例)、广东(6例)、湖南(6例),五省份病例数占 病例总数的90.44%。
霍乱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病例均有,10~30岁年龄段所占病例较多。病例以农民(62例)为 主,其次是学生(39例)和家务人员(12例),占总病例数的71.97%。
图 1991年~201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发病情况趋势图
伤寒副伤寒
季节特点:7-8月份高发 地区性高发:
9 云南、贵州、浙江、广东、湖南、广西、新疆等地持续高 发,占全国病例数的78.61%。
9 与2009年比,2010年高发省份的发病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人群特点:
以农民(37.24%)和学生(18.76%)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 (10.38%)和工人(7.11%)
霍乱的流行
2007年53个国家共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 177,963例霍乱病例
但是据估计,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病例不 到实际病例的10%,这个疾病的负担被严重 低估。
腹泻是全球儿童的第二大杀手
疟疾
肺炎
麻疹
腹泻
意外伤害
破伤风
窒息 先天性疾病
Bryce et al. WHO新e生st儿imate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children. Lancet 2005
连续送检3日标本
--- 社区获得性腹泻(入院前或72小时内出现症状); --- 医院腹泻(入院72小时后出现症状):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之一
a.大于65岁并伴有内科疾病、HIV感染、粒缺(中性粒细胞<0.5×109/ml) b.疑似院内暴发 c.怀疑肠道感染的非腹泻性表现
肠炎和发热病人建议做血培养
病因 病毒性、细菌性、肿瘤性、过敏性、中
毒性等
病程
急性、慢性
形状
血性、脓性、水样等
腹泻
腹泻
感染性 腹泻
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 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或黏液; 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注:仅供参考,任何腹泻粪便标本的镜检结果都是可变的。50%艰难梭菌—粒细胞
分离沙门、志贺菌属的培养基
检测特殊病原体的高度选择性培养基
粪便病原菌的检验流程
常见粪便病原菌的鉴定流程
霍乱弧菌的实验室检验
生物学特点
革兰阴性,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孢;无荚膜;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最适温度1837℃,pH范围6-9。
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鉴别
性状 溶血(羊RBC) 鸡血球凝集试验 V-P试验 多粘菌素B敏感试验 噬菌体Ⅳ组裂解试验 噬菌体Ⅴ组裂解试验
古典型 + + -
埃尔托型 d + + &#播途径:
本病主要借水传播,污染的食品和手以及苍蝇等,对传播疾病也起一定作用
人群易感性
人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对本病都是易感的,但受胃酸及免疫能力影响, 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
粪便、十二指肠、结肠造口术或回肠造口术内容物
粪便:干燥清洁便盆内自然排便 用无菌竹签挑去异常部分(粘液、脓液、血液部分)2-3g(ml) 无菌便盒或运输培养基
直肠拭子
患有腹泻但暂时没有大便的患者 婴幼儿(特别是监测患有腹泻后溶血性尿毒症) 采集方法:无菌拭子蘸生理盐水湿润,由肛门插入约6-7cm,轻轻
在直肠内旋转取出大便少许 运输培养基
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其它部位; 不可混入尿液及其它异物; 采集过程应尽量无菌操作; 不要用厕所纸来收集粪便; 艰难梭菌培养:10ml无菌带盖塑料管留取2/3量
以上,尽快送检; 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天不建议重复送检;
采集时间:
注意事项
--- 尽量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 感染急性期(5-7天)
其他感染性腹泻
季节特点:夏季和冬季高发
地区分布: 报告发病率(1/10万)居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天津(276.60)、北京(271.57)、浙江 (189.93)、广东(121.50)和宁夏(118.36)。
人群特点: 以散居儿童(51.31%)和农民(15.64%)为主。
肠道感染的类型
分类
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霍乱、埃尔托霍乱两个生物性 O139群霍乱弧菌仅有一个血清型
生物学特性
古典型霍乱和埃尔托型霍乱皆含有O1型菌体抗原,各分为小川 (AB)、稻叶(AC)、彦岛三个血清型(ABC),失去抗原成为非 O1群霍乱弧菌,过去成为”不凝集弧菌“。
首例O139为印度株(MO45)耐O/129 150μg/片 依据是否产生肠毒素将霍乱弧菌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典
古典生物型 埃尔托生物型
小川型AB 稻叶型AC 彦岛型ABC
霍乱弧菌
霍乱病原菌
O139群(Bengal)
非O1群
O2-O200群
腹泻病原

01群的特异抗原有A、B、C三种,其中A抗原为01群所共有,A抗原与其他B与C 抗原结合则可分为三型,即:原型——AC(稻叶,Inaba)、异型——AB(小 川,Ogawa)和中间型——ABC(彦岛,Hikojima)
痢疾
2010年共报告痢疾病例252248例,死亡36例,发病率19/10万 与2009年相比,病例数减少了19303人, 降低了7.6% 痢疾报告病例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病例数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497879 456541 423132 367982
腹泻病的实验室诊断LOGO
山东省立医院 微生物科 王月玲 邮箱:wangyueling88@
主要内容
1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现状 2 肠道感染的类型 3 标本采集、运送 4 实验室检查
背景
主要的技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细菌性腹泻的临床实验 室诊断操作规范
倪语星,徐英春主编-细菌性腹泻实验室诊断规范
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 的急性或慢性腹泻
细菌性 腹泻
有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
常见病原菌:沙门菌属某些种、志贺菌属、弯曲菌属、弧菌属、气 单胞菌属、耶尔森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属、金葡菌和艰难梭菌等
旅游者 腹泻
旅游者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大腹泻。沙门菌某些种、弧菌属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及病毒。
职业以散居儿童(32%)、农民(25%)和学生(12%)为主,其次为离退人员 (5.4%)和家务待业(5.3%) ,此五项占全国病例数的79%
其他感染性腹泻
2010年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746551例,死亡43例,发病率为56.19/10万。 与2009年相比,总发病数上升12.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