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7)学法漫谈──读诗先明“诗家语”(四)
读懂诗家语及词家语

诗家语与词家语诗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的一套修辞手法、句 式格律、语法构造。
人们称之为“诗家语"。
歌词语言(或称“同家语”)虽不等 同于诗家语。
但同它有许多共同和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 的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的差异,都有重要意义。
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 的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缥等之外,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悖理性、 阻拒性和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的饽理性所谓悖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
简言之。
合情不合理。
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的当数诗人。
诗家语只遵循诗 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选出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 理的话,让我们来看看几句写月亮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月亮的明喑对地球来说,处处都是一样的,人( 是“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 是同样的荒谬。
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僧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是能见“古 时”月的;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
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
但从情感逻 辑来看,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是 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的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的一个要 素。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 符合情理。
艺术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是“意 料之外”的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入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 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
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的谎言”、“清 醒的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的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
时代的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 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的多样,诗法技巧的繁 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的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读诗先明诗家语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 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深层意需领会以下要点: 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两句诗渲染 了清冷幽静的氛围。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 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语句省略
2、省略谓语
《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生)春色,
隔叶黄鹂空(有)好音”
语句省略
3、省略宾语
《江南逢李龟年》之上联:“岐王宅里寻常
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
语序颠倒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 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 “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 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 象。
小组研讨:解说下面诗句。
1、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 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 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 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
小组研讨:解说下面诗句。
3、《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 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残月 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 类,诗人只提供情景画面,其余让读者自 己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拼接组合、想象 补充。
《读懂诗家语》PPT课件

•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
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召,(我)谢 (绝)了他。酒朋诗友坐着香车,骑着宝马,邀我
出去游玩,但,我婉绝了他们,(因为我心中愁闷)。
练习:指出下列诗句的正序读法。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峨眉山半轮秋月
2、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 忆曾游寺处,怜再渡桥时
补充省略
临安春雨初霁
省介词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 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 和人相亲相近。
省谓语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 共饮美酒,(如今)江湖 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 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 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 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 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意境)。
还原语序!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皇枝。
“正序”应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
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

就是被 贬 官 了 。像 这样 的诗 题 有 很 多 , 如 杜 甫
1 .通 过诗题 了解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许 多学生 在 做题 时会 忽 略诗 歌 的题 目, 拿
二、 仔细 分析 注解
理解一首诗歌不但靠平时的知识积累 , 还
要靠 出题 者 给 予 的其 他 信 息 。 如 诗 歌 后 的小 注, 从 这 里学 生 不 但 可 以找 到 比较 难 懂 的词 语 注解 , 了解诗 歌 的意义 , 还 可 以通过 这 里 的很 多
在遭受外族侵犯 的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在诗歌中 就顾 不得 自己的 失 意 了 , 大 多 抒 发 的是 收 复 国 家失 地 的豪情 壮 志 , 对 国家前 途 的忧 虑 , 对 不 能 报效 国家 的痛苦 心志 。了解 了这 些关 于诗 人 的 信息 , 何愁不解诗意呢? 四、 感 受意 象 内涵 首诗 写 的主 要 内容 是 什 么 , 并 不 能 都从 诗题 、 作 者简 介 或注 释 中得 以理解 , 还 应仔 细抓 住诗 歌 中 的意象 来分 析 。有 的诗 光看 题 目不 一 定就 懂得 其 思 想 内涵 , 还 应 看 其 中 的意 象 。 如 《 过故人庄》 一诗 , 我们从作者与诗题上 了解的 是诗 人 到朋 友 家 做 客 的情 景 , 诗 歌 可 以写 客人 的热 情 待客 , 可 以写 宴席 上 的热 闹 , 亦 可 以写 自
1 0
丈 天J‘ 2 01 5・ 3
考 试 与练 习
3 .通过 诗题 了解诗 歌 的题材 类 别 有些诗题 直接标 明 了是 何种 题材 , 所 以教 师
怎样读懂诗家语PPT课件

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该诗的背景和内涵。
02
探究时代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诗人的创作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
化等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该诗所表达的主题。
2024/1/28
03
挖掘该诗与诗人其他作品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该诗与诗人其他作品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诗人的创作脉络和
术等,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1 2
推荐经典诗歌作品
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引导学生 品味经典,感受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介绍当代优秀诗歌作品
推荐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的当代诗人作 品,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诗歌 作品进行阅读,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相似性,将一事物比 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形象 地表达情感和意象。
2024/1/28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 特质和情感,使其更生动 、有趣。
夸张
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 些特征,以强调诗人的感 受和表达效果。
8
象征、暗示等意象运用
象征
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抽象的 概念或情感,如用“长亭”象征离别 。
2024/1/28
15
《静夜思》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
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代表作,属于五言绝句。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024/1/28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当时李白旅居扬州,夜晚望月思乡 而作。
读诗须知“诗家语”

读诗须知“诗家语”诗歌鉴赏的准备——读诗须知诗家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不例外。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语言(即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只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
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
然而,诗歌的语言和散文不一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因为诗有字数、韵律等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习惯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
因此,古代诗词鉴赏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诗家语的特点以读懂诗歌,否则就谈不上鉴赏。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一、词性改变(即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解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读懂诗家语》课件

4、合,是全诗的结尾,与起相呼应,精炼含蓄,点明主旨,束收全篇。
例析: 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理解方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 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 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 “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 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 又一起到了船上”。
例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我们把诗人省略的部分补充 后意思就完整了:诗人在小楼彻夜听春雨,第二天早晨便有人在深巷卖杏 花。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 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 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 板桥充满清霜,留下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二三句有点难懂,其实只要还原成现 代汉语的语序,意思就非常明确了。“黄河入海流”,其实就是“黄河流入 海”,“欲穷千里目”就是“目欲穷千里”,这样的话,谁都可以理解了。
例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精品文档 (198)学法漫谈──读诗先明“诗家语”(一)

何谓“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
’”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
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解说的当数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
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
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由此可见,“诗家语”是相对于散文的语言而言,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
如果说,王安石提出“诗家语”是立足于写诗,不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那么周振甫先生则主要是立足于读诗,不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
周先生提示我们,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白“诗家语”。
什么是“诗家语”?或者说“诗家语”具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反常,精警,含蓄。
说是“暂且”,这是因为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比如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
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控制。
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
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可见音乐在诗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
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另有专门介绍,这里便不再重复。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
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面解说诗歌为了语言精警常用的两个方法,炼字和省略,下面说说第三个方法:剪裁。
剪裁是文学作品中通用的方法,但因为诗歌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主题,必须“缩千里于尺幅”,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容极多的内容,所以在剪裁上有一些特殊的手段,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诗家语”,前人有过许多这方面的经验,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例一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黄州赤壁矶,写的一首咏史诗。
一、二句,诗人以埋没于江边淤沙之中的残戟起兴,引发出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联想。
三、四句,诗人转入议论,评说周瑜靠了偶然的机遇获胜。
诗人以小见大,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
短小精悍,构思奇巧。
但是,对于这首诗,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应当怎样读诗。
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士人)不识好恶。
”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也说:“牧之绝句……《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许、沈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但是在这首诗上却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犯了读诗解诗之大忌。
这首诗虽然是咏史诗,但终究不是历史,不能用读史的方法来读诗。
就读史说,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
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那末,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自然大成问题。
但诗和史不同,诗是文学,诗要用形象说话,要以小见大,从个别反映一般。
而诗中“二乔”并非一般人物,大乔是孙策之妇,孙权之嫂,小乔是周瑜之妇,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的尊严。
如果连她们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铜雀春深锁二乔”,决非什么“轻薄少年语”,乃是富于形象性的即小见大的“诗家语”,是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例二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杜牧一首著名的绝句,非常有趣,它的命运也和《赤壁》相似,备受诗家争议。
主要在两点:
一是“千里”“十里”之争。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后人一般都同意何文焕的观点。
这里也涉及到如何读诗的问题,杨慎的错误在于他把诗当作地理著作来读,因此要求真实。
但是诗是文学,只求艺术的真实。
艺术不是科学著作,不是如实地记录生活,而是把生活现象进行集中凝练和典型概括,只可意会而不可指实,诗尤其如此,不能把“诗家语”当作科学语言来解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描写江南春天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江南风景画。
“水村山郭酒旗风”,又高度凝练了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描绘出了一幅生机蓬勃的江南风俗画。
这两句高度赞美了广袤江南之蓬勃生机;若作“十里”,则其神韵荡然无存,也就大煞风景。
二是诗歌的主题。
一般的说法,这是一首写景诗,“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
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信佛著名,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南朝众多的寺庙楼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呢?”南朝佛教盛行,寺院数不胜数,现在幸存下来的已没有几座了。
诗既有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又有对南朝盛行佛教的讽刺。
愚以为上面两种观点都不妥当。
这首诗既不是单纯的写景诗,也不是针对佛教的讽刺诗,而是一首咏史诗。
这里还是涉及“诗家语”的问题。
“诗家语”是艺术的语言,故必须靠形象说话;“诗家语”千里尺幅,收海于勺,缩龙成寸,故常常以小见大。
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个特点,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诗意。
六朝盛行佛教,那“四百八十寺”是六朝兴盛的象征,它们的消失则象征着六朝的灭亡。
“烟雨”也不是实指自然界的烟雨,而是象征了社会政治中的“烟雨”。
所以这首诗的深层次含意是,山河依旧,春光灿烂,无限美好,但是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呢,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中,还留下了多少痕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个都化为了子虚乌有。
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寺”的形象描写,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感叹历代王朝的兴衰。
上联写景,写得那么色彩绚烂,让人心旷神怡,下联写史,写得那么灰蒙苍凉,让人喜极而悲,无限凄惋,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诗有没有讽刺?当然是有的。
但作者的本意不在讽刺佛教,而在
警告唐王朝:当年六朝盛行佛教,一个个相继灭亡,唐王朝现在也是佛教盛行,难道还要重蹈覆辙?由此可见,作者咏史还是为了讽今。
杜牧当年写下这首咏史诗,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历经1200年,直至今天仍然被人们误读,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一定怅恨不已。
例三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作者要描写的主题是社日,但社日是怎么发起的?由谁主持?有什么人参加?有什么活动?宴席是一个怎样的热闹场面?社日结束后人们有什么反应?所有这些与事件有关的来龙去脉,作者统统省去,只是从中截取一个含有包孕性的片断,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约博总的艺术效果。
读者从那个在社宴上喝得酩酊大醉,相互搀扶着回家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出社日热闹欢乐的场面,想象出你想要知道的所有情节。
钱钟书先生说:“莱辛认为,画家应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寻味和想象’的那个‘片刻’,千万别画故事‘顶点’的情景。
一达顶点,事情的演展到了尽头,不能再生发了,而所选的那个‘片刻’,仿佛妇女怀孕,它包含了从前种种,蕴蓄了以后种种。
”王驾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它抛开了故事的高潮,选择了社日散场这个包含了“从前种种、以后种种”的“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片刻”。
例四
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在一个漆黑静寂的夜晚,敌军悄悄地逃跑了,将士们立即披甲上马,奋欲出击,雪光映射在将士们的刀剑上。
作者选择这个将欲出击、还未出击的“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片刻”进行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的高度警觉、坚忍不拔和一往无前。
这首诗的写法与《社日》一样,都是截取了一个富含包孕性的片断,它把战斗的开头省去了,甚至把战斗的高潮也省去了,仅仅截取了战斗的尾声,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从战士们追击敌人时的精神面貌中,想象出他们事先英勇杀敌的场景。
这种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写法,很为诗家称道。
明代有一种诗歌理论,叫神韵说,它的基本观点是:“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
或云中露一爪一鳞
而已。
”意思是,诗不求完整,要求精粹,好比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虽然只有一鳞一爪,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指出的截取那个“包孕性的片刻”与这种观点一脉相承。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老不仅是一个大科学家,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但很遗憾,他却用了科学家的眼光来读这首诗,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