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先明“诗家语”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完整word版)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读懂古诗的难关是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就是古诗中所独有的,一般古代散文中没有或少有的特殊语言现象.因此破解诗家语,才能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一。

比兴语比兴语即富有比喻象征意味的古诗意象系统.古人作诗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追求含蓄蕴藉,因而多托物言志,借物写情,形成一个意象系统,为诗家所独有。

读懂古诗第一关即是破解比兴语,这样才能品味到古诗含蓄蕴藉的韵味.例一。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陆游在此诗中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二.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传说蜀王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后代文人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即悲愁的象征物.白居易借写杜鹃的哀鸣,既写出被贬后不能听到最优秀音乐的痛苦,也烘托出自己被贬后的悲愁心境.二。

省略语由于古诗(尤其是近体诗词)语言高度凝炼,往往压缩省略句子成分,借助意象组合,短短几十个字就有尺幅千里的画面意境。

鉴赏诗词,就需要根据诗词的意境进行再造想象,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才能真正领会诗歌意境。

(一)省主语例一。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可根据题目补出主语:“(蝉)垂緌饮清露,(蝉)流响出疏桐。

(蝉)居高声自远,(蝉)非是藉秋风。

”如果能够这样补充出来,每一句都主语明确,每句都扣紧标题,能够全面理解诗歌。

(二)省谓语宾语例二。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如果根据诗意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就是:“(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的诗),(李白的诗)俊逸(像)鲍参军(的诗)。

"诗意豁然贯通。

(三)意象组合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高一语文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高一语文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四个面读懂诗家语 1.知语序 2.明跳跃 3.懂生活 4.晓含蓄
1
读懂诗家语
王安石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 。 “诗家语”为古代诗歌之用语,是具有独特美感 魅力的一种文学语言。
其基本特征是:“精炼含蓄,以形象写情思, 时空可以跳动。”(周振甫《诗词例话》)
咏物诗要托物言志,咏史诗要借古讽今,送 别诗还要借送别来表述心志。所以,诗言志,我 们要读懂诗歌的“兴观群怨”。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 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 赏析。(6分)
10
11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明跳跃 画境 黄庭坚 真景
惠崇烟真雨景归雁,现坐实我(画潇作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风灯:有罩子、20能防风的灯
湖南卷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这首诗写了什么季节
王维
的景色?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 荆溪白石出,
初冬季节
天寒红叶稀。 荆溪的溪水清浅,泛白
山路元无雨,
的石头露出水面,天气寒冷, 但山林间仍点缀着稀疏的红
空翠湿人衣。 叶,表明天气是初冬时节。
19
全国卷
漫成一首
杜甫 高考链接

读诗先明诗家语

读诗先明诗家语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 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深层意需领会以下要点: 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两句诗渲染 了清冷幽静的氛围。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 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语句省略
2、省略谓语
《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生)春色,
隔叶黄鹂空(有)好音”
语句省略
3、省略宾语
《江南逢李龟年》之上联:“岐王宅里寻常
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
语序颠倒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 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 “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 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 象。
小组研讨:解说下面诗句。
1、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 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 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 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
小组研讨:解说下面诗句。
3、《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 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残月 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 类,诗人只提供情景画面,其余让读者自 己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拼接组合、想象 补充。

诗之境界

诗之境界

诗有三境一、诗有三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二、诗有三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三、诗有三不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四、诗有三宗旨诗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

立意一:立六义之意,风、雅、比、兴、赋、颂。

有以二:王仲宣《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

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讥小人用事也。

五、诗有五趣向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君过函谷,驰马过西京”。

古雅二:应休连诗“远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颓”。

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

神仙五:郭景纯诗“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六、诗有五用例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

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

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

刘公干诗“谁谓相去遥?隔彼西掖垣”。

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

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

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炙毂子诗格》,王叡(生卒年不详),号炙毂子。

《全唐诗》谓其为“元和(806-820年)后诗人”。

《炙毂子诗格》中引及李郢诗,《全唐诗》谓李郢为“大中十年(856年)进士”。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家语
古代诗歌鉴赏
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 意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生 意境: 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
意象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 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 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 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①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 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 ②从景情关系看,上述景象反衬下文 “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秋”①表面:写时令。②深层:写心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 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 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 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 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 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 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 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 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专题02 读诗基本法(二)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

专题02 读诗基本法(二)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

专题02 读诗基本法(二)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一、欲解千家诗,先懂“诗家语”1、诗歌鉴赏障碍(1)语言理解障碍:①省略②语序③词类活用④词义解读(2)文学欣赏障碍:⑤修辞(用典)⑥意象(3)文化传承障碍:⑦节气文化⑧礼仪文化⑨官场文化⑩民俗文化(婚姻爱情文化)2、读懂诗家语“四步法”(1)推敲字词标注名词(古诗词“意象”),查找动词或形容词;落实文言词类活用,猜想关键词的语境义;把古诗词当成文言文来读。

(2)补充内容古诗词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和留白等。

(3)调整语序还原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移位等。

(4)整合诗句前后连缀,解读为意思完整通顺的语句或古诗词画面。

一般包含时、地、景、物、人、事(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

知识补充古诗中的特殊句式一、并列式诗句这种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东边日出/西边雨北风卷地/白草折月落/乌啼/霜满天二、主谓式诗句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主语,后一部分是谓语。

几处早莺/争暖树明月/出天山乱花/渐欲迷人眼轻舟/已过万重山二月春风/似剪刀玉人/何处教吹萧(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一树梨花/压海棠杖藜/扶我过桥东三、动宾式诗句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动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心理活动,宾语表示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

但悲/不见九州同拈断/数茎须独钓/寒江雪常恨/春归无觅处最爱/湖东行不足劝/君更尽一杯酒问/君能有几多愁唯见/长见天际流不教/胡马度阴山四、偏正式诗句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修饰、限制语是偏的一部分,中心语是正的一部分绿杨阴里/白沙堤孤舟/蓑笠翁边秋/一雁声离离/原上草二十四桥/明月夜铁马秋风/大散关芳草萋萋/鹦鹉洲五、补充式诗句这种诗句类型由两部分构成。

精品文档 (7)学法漫谈──读诗先明“诗家语”(四)

精品文档 (7)学法漫谈──读诗先明“诗家语”(四)

前面解说诗歌为了语言精警常用的两个方法,炼字和省略,下面说说第三个方法:剪裁。

剪裁是文学作品中通用的方法,但因为诗歌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主题,必须“缩千里于尺幅”,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容极多的内容,所以在剪裁上有一些特殊的手段,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诗家语”,前人有过许多这方面的经验,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例一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黄州赤壁矶,写的一首咏史诗。

一、二句,诗人以埋没于江边淤沙之中的残戟起兴,引发出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联想。

三、四句,诗人转入议论,评说周瑜靠了偶然的机遇获胜。

诗人以小见大,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

短小精悍,构思奇巧。

但是,对于这首诗,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应当怎样读诗。

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士人)不识好恶。

”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也说:“牧之绝句……《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许、沈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但是在这首诗上却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犯了读诗解诗之大忌。

这首诗虽然是咏史诗,但终究不是历史,不能用读史的方法来读诗。

就读史说,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

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那末,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自然大成问题。

但诗和史不同,诗是文学,诗要用形象说话,要以小见大,从个别反映一般。

而诗中“二乔”并非一般人物,大乔是孙策之妇,孙权之嫂,小乔是周瑜之妇,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的尊严。

如果连她们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写诗要用诗家语

写诗要用诗家语

写诗要用诗家语诗是语言的艺术。

“诗家语”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

所谓“诗家语”,即“诗性语言”,是诗人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的诗语。

诗的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魅力的文学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在表达的形式上有其独特的诗性和音乐性。

最早提出“诗家语”概念的是宋人王安石。

据《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

’”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奏赋”,增加了动作,赋予了形象,是诗词的修辞手法,是“诗家语”。

而“日斜奏罢长杨赋”,平铺直叙、过于直露,不是“诗家语”,而是散文的修辞方法。

诗与散文在语言上有层次之分。

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因此要求用特殊的语法方式来表达。

明人苏伯蘅说:“言之精者之谓文,诗又文之精者也。

”诗是抒情的文学,音乐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求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

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家语”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音乐性的限制。

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

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清人吴乔在《答万季埜诗问》中论诗与散文之别,说:“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吴乔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诗家语的内在涵义,既包含诗词的语法特点;也涵容意象的表达技巧;还兼有与它种文学语言的区别。

诗家语的特征诗家语具有用语形象;含蓄婉转;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声律协美等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先明诗家语读诗先明诗家语(上)何谓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

’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

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解说的当数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

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

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由此可见,诗家语是相对于散文的语言而言,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

如果说,王安石提出诗家语是立足于写诗,不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那末周振甫先生则主要是立足于读诗,不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

周先生提示我们,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白诗家语。

什么是诗家语?或者说诗家语具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反常,精警,含蓄。

说是暂且,这是因为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比如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

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控制。

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

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可见音乐在诗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

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另有专门介绍,这里便不再重复。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

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

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

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

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这是描写诗人当年游览长安的诗,借以表现长安的繁华。

首联写游览的路线,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昔日长安胜游之地。

颔联承首联第一句,写长安的富裕,颈联承首联第二句,写划船游渼陂,佳人指陪游的歌妓,仙侣指同游的诗人岑参等,尾联写自己当年文彩斐然,现在文思枯渴。

这首诗历来最受评家评议的是颔联,既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古奥的典故,但不懂诗家语的人读起来可能不知所云。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倒装的句式,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

这就是诗家语。

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倒装有时不是因为表意的需要,而是音律的限制。

例如,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五十四字,其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前后阕同。

)词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引自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于平仄的限制,所以词把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溪桥忽见。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

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

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

最后两句也是诗家语,结构和散文不一样。

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次溪桥,好像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向,忽然看见一座溪桥。

依此,词句当解作路忽见溪桥。

但词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

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忽见的惊喜。

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需要补充的是,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也是为了押韵。

只要找一找词的韵脚,也就知道了。

有时诗人故意把词语错位,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产生新奇的效果。

例如韦庄《春陌》二首(其一):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

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一女子和各自心爱的人春游归来,车子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可是一位女子却从早到晚站在仙子门前,一直到白日斜也没有等到她的情郎,大家回首向她道别,她的心如断肠般悲痛,但是她还在等待,其容貌如在寒雪中凝结的一枝梅花。

诗的尾句很奇特,按理性逻辑应该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修饰春雪这个名词。

这种错位,完全违背了语法和逻辑规范,但却显得别致而新颖,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这姑娘好比是一枝卓然傲立在春雪中的梅花,她对爱情坚贞执着的形象顿时凸显在我们眼前。

如果将诗句写成一枝梅花冻春雪或春雪冻一枝梅花,那就俗不可耐,索然寡味。

清人洪亮吉有云: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这个诗句是对洪亮吉论述的最好说明。

古诗句式因受字数、韵律、节奏、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

现在回到王安石改诗的那个例子,王安石移一字而成诗家语,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文法分析,日斜奏罢《长杨赋》似乎更顺畅也更合乎逻辑。

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改动确是非常老到。

首先,《长杨赋》本为汉朝著名赋家扬雄的名作,王仲至借此自喻,表现出他应试完毕后自鸣得意的心态,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好似说话一般,缺少韵味,而长杨赋三字也过于直露。

改动之后,奏赋长杨,形成了双宾语结构,增加了动作的层次感,使内蕴更为丰富。

其次,赋与罢虽均是去声,看似于格律无碍,但赋字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短促,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响亮而高昂,放在诗句末尾,与全诗的平声韵恰相应和,最能表现激动兴奋的精神面貌。

一字之调整,显示了大诗人独特的语感,表现了诗家语与散文语的迥然不同。

倒错,或者说倒装,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词中俯拾皆是。

不仅表现在词语的错位,而且也常常表现在句子和篇章。

表现在句子的,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一、二两句写魏万冒着严寒风霜北上京城。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想象魏万旅途中的孤苦。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倒回去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时空倒置,将后来发生的情事写在了前面,用的是倒戟而入的笔法。

表现在篇章的,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粗读不易理解,因为全篇的时序不但完全倒置,而且诗歌的章法也颇耐人玩味。

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

诗把时序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此诗只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

这种语序倒置的写法,在叙事文学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用得好还是一种技巧的表达。

又如,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阕第一、二句写昼,第三、四、五句写夜,下阕忽然又写黄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时序错乱?原来词人描写了重阳一昼夜的生活,先从白天写起,再回过头去,写前夜情景,然后再回到当天黄昏,用了类似插叙的写法,这样写,便于表现词人由愁—凉—瘦而步步推进的心绪。

诗家语不仅常以违背法理,不讲文法为能事,而且也常常违背事理,以无理而妙,无理而趣显能耐。

例如杜甫长篇叙事诗《北征》中有几句诗: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坡陀:山岗起伏不平。

鄜畤:鄜州原野。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有人对最后一句提出质疑: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人怎么会在树梢上行走呢?看似无理,但细一想,这无理之处正是诗的佳妙之处。

原来诗人归心似箭,苍茫问家室,因此,他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远望去像在树梢上一样。

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主仆二人,一前一后在岩谷间互相出没的情景。

再如李白《秋浦歌》(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白鹇:供观赏的鸟。

罝:捕鸟兽的网。

)采鱼水中宿,能不能据实改成采鱼船上宿?不能,因为水中宿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昼夜不息在水面上经营的辛劳。

再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王维很著名的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杂诗。

一个羁旅异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开列一张长长的清单。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王维这首诗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细一想,又最有意趣。

因为我们对故乡对亲人思念得越是深切,回忆的事情便也是越细琐,而忆念越细,思念也便越深,连窗前的这枝很平常的最不起眼的寒梅都在游子的深深忆念之中,其他的人和事还待多说吗?这就是无理而妙。

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由于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饶有兴味,许多优秀的诗作也就是这样出来的。

汉乐府里有一首诗,模拟女子口吻,描写忠贞不渝、誓死不二的爱情。

诗云: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