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绿色防控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 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综合治理
加强茶叶种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 茶叶病虫害综合治理。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茶叶 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
THANKS
感谢观看
白粉病
叶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 物,通常导致叶片出现黄褐色 坏死斑,严重时叶片枯萎。
炭疽病
叶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暗褐 色病斑,边缘有红褐色环带, 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
茶饼病
叶面出现淡黄色或黄绿色的圆 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上形成 灰白色或淡红色的薄饼状物。
茶叶虫害的常见种类与识别
蚜虫
体型小,绿色或黑色,常群集 在嫩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
04
茶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病虫害监测
定期对茶园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 发生规律。
预警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测病虫 害发生趋势,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加强茶园的日常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
根据茶树生长需要,科学 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 素,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影响
茶叶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对茶叶的储存和运输造成影响,如病 菌和害虫会在茶叶中繁殖,导致茶叶品质迅速下降。此外, 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影响茶叶的国际贸易,降低茶叶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力。
茶叶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茶叶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昆虫等媒介。其中,昆虫是传播病害 和虫害的主要媒介,如蚜虫可以携带病毒,在茶树间传播病害。
选择低毒高效农药
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 ppt课件

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 ppt课件

1.1 茶叶的品种 1.1.1 基本品种
1.1.2茶叶品种——按季节分
1月
2月
3月
4月
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
春茶 氨基酸,如六安瓜片
5月
夏茶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
6月
夏茶 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
生活习性
年生6—7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 翌年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 一代幼虫始发,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 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一月发 生1代。各世代生活历期因气候不同而异。 初孵幼虫经半日后停息在嫩叶上取食。l龄 幼虫仅咬食芽叶上表皮和叶肉,致叶面成 褐色点状凹斑;2龄则从嫩叶边缘向里咬食 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往往连叶脉、 叶柄一并食尽。幼虫畏阳光,晴天—日间 多躲在叶背或茶丛荫蔽处,以尾足攀着枝 干,体躯离枝,形似一枯枝。清晨、黄昏 取食最盛。
茶叶简介
目录
茶叶概述 茶叶主要病虫害 茶叶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茶叶概述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拉丁学名: Camelliasinensis (L.) O.Kuntze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
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 Camellia和何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
太大改变,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农药约占整个茶园用药的60%以上;、茶尺蠖、斜纹 夜蛾、黑刺粉虱排在第二位,近年为害的加重趋势;螨类、丽纹象甲、白粉虱、茶 黄蓟马偶发,为害较轻。可以说,“得茶小者,得天下”。
病害:有记载的超过90种,形成为害的在10种左右,排在较前的主要是茶饼病、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一)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一)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一)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料和经济作物,自然遭受着很多的病虫害侵害,这不仅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还直接影响到种植户的收入。

因此,科学地防治茶叶的病虫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制作病虫害防治课件,能够让农民们,尤其是茶农们了解到更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更好地保护茶叶生长。

一、茶叶的主要病害种类常见的茶叶病害主要有茶霉病、茶斑病、茶疫病、茶藻病和茶花叶枯病等。

其中,茶霉病是茶树的大害,在青茶、绿茶等发酵制茶工艺中都会出现。

茶斑病主要在夏季发生,容易在干燥的南风天形成。

茶疫病是茶树细菌病中的一种,会造成桶柄茶、红丝茶等茶叶口感变差。

茶藻病是由绿藻引起的,多发生在弱势茶树上。

茶花叶枯病是一种病害较为新型的病害,以花叶枯萎为主要症状,会严重危害茶园,有时病情严重,会造成整个茶园的死亡。

二、茶叶的主要害虫种类常见的茶叶害虫主要有茶毒蛾、茶小灰蝶、茶虫、茶盲蝽、一角叶蝉等。

其中,茶毒蛾是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它的危害主要是使茶叶品质恶化和减低茶叶的产量。

三、茶叶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来减少茶园的受损程度。

同时,还需要注重为茶叶提供适宜的环境。

1. 选择优良的茶树品种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是预防茶叶病虫害的基础,茶叶生产者应该加强对各种抗病虫害品种的了解,结合茶园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品种。

2. 精细化管理对茶园的管理应该非常规范,茶叶生产者要对茶园进行精细化管理,进行定期清理、修剪、病虫害监测等,将防治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3.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chemical 通过严格的使用数量及好时机,以达到药量到这病以解决病害的目的,提高药效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保护。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茶叶生产者可以选择一些环保类、高效的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建立昆虫群和防止害虫攻击茶树等措施。

5. 环境治理环境治理,包括改善土壤肥力,保持土壤湿润度,采取种植降虫降病植物,等等,都可以有助于减少茶叶病虫害的发生。

茶专《茶树病虫害防治》实验课件

茶专《茶树病虫害防治》实验课件

坏死-粉状物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 ,纤细病毒属(Tenuuivirus)。
水稻条纹叶枯病(一)
水稻条纹叶枯病(二)
Rice stripe virus
坏死、畸形-无病症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小麦赤霉病(一)
小麦赤霉病(二)
棉花枯萎病原物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图6-1 棉花枯萎病菌 1.小型分生孢子梗;2.大型分生孢子梗; 3.大型孢子; 4小型孢子
图6-2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干燥时分生孢 子着生状; 3.湿度大十分生孢子着生状(假头状着生) 4.膨胀菌丝; 5.厚垣孢子; 6.拟菌核
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半 知菌亚门 棉花黄萎病菌
图3-3 玉米丝黑穗病菌 (示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
丝黑穗病原为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 瘤黑粉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条锈病菌:条形柄锈菌 秆锈病菌:禾柄锈菌 柄锈菌 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叶锈病菌:隐匿
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二)病征类型
絮状物:观察茄绵疫病标本,病部有无蜘蛛网状或絮状物。 霉层:观察稻瘟病等标本。 霜霉:观察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标本,叶背面有无霜霉状产生? 白粉:观察瓜类白粉病标本,白粉状物着生在何部? 黑粉:观察麦类黑穗病。 锈病:观察麦类锈病或豇豆锈病标本。 颗粒状物:取茶轮斑病或黑痣标本观察,病部有无黑色小颗粒 状物? 菌核和菌素:观察紫纹羽病、毛发病、线腐病等标本,注意菌 核的形态、色泽、大小。 菌脓: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脓状粘液。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 PPT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 PPT

化学防治
针对不同病虫害
针对不同的茶叶病虫害,需要使用不同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在使用化学农药 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使用,避免对茶叶和环境造成污染。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选择合适的品种、浓度和施用时间,以达到最佳的防治 效果。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物理防治
案例三: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探索
总结词
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是一种集体防治方法,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和管理效率。
详细描述
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是指由专业合作社或企业牵头,组织茶农进行集体防治,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技 术指导等。此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和管理效率,降低防治成本,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 能够保障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及时排水、保持茶园 通风等措施可以改善茶园的生态
环境,提高茶树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在茶园中引入天敌,如寄生蜂、瓢虫等,可以有效地控制茶 叶病虫害的发生。这些天敌可以寄生在茶树害虫上,从而减 少害虫数量和危害。
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替代化学农药 的使用。生物农药主要通过干扰害虫的生殖、神经系统等来 达到防治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成虫体长6.5-8mm,墨绿色至黑色,被覆 白色薄粉;卵椭圆形,淡黄色。
CHAPTER 02
茶叶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茶叶的病虫害,选用抗病品 种是最基本的防治措施。抗病品 种的选育和推广可以有效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茶叶的品

茶叶病虫害防治课件课件

茶叶病虫害防治课件课件
• (3)重修剪
适用于衰老茶园中主枝尚强壮、1~2级分枝也较壮实 、上层分枝零乱细弱的茶园。
第16页,幻灯片共58页
三 茶园施肥原则
• 1.重视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配合 • 2.重视基肥,基肥与追肥相配合 • 3.以氮肥为主,氮与磷钾和其他营养元素相
配合。 • 4.以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与叶面喷肥相
食,造成鲜叶减少,芽梢生 长受抑,受害嫩梢制成茶叶 后碎片多,品质下降。为害
严重的茶叶一片红褐色焦枯 状。
防治方法:
• 化学防治:甲维盐,功夫 等(在幼虫卷叶前喷药,结
苞了应喷湿)
第44页,幻灯片共58页
茶毛虫
为害特点:
幼龄幼虫(3龄前)咬
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
(3龄后)以后咬食嫩 梢成叶成缺刻。幼虫
时合理采摘,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冬季
清除园间病叶,减少越冬菌源,可减轻次年病害
发生。 (2)药剂防治:70%甲基托布津(白托,银托)
苯醚(翠苗,势贝) 化学防治的时间至关重要,在白星病,赤星病发病严 重的地区应提倡早治,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进行第一次 喷药,必要时在7-10天后再喷第二次。
第56页,幻灯片共58页
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 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 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 重。
第45页,幻灯片共58页
防治方法
• 1.秋茶后春茶前清 除老叶,减少越冬 卵块。
• 2.结合中耕培土适 时灭蛹。
• 3.诱杀成虫。 • 4.化学防治:
3龄前用敌敌畏, 功夫等进行防治。
第46页,幻灯片共58页
休息一下,喝杯茶!
配合。 • 5.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施肥技术
第17页,幻灯片共58页
茶树的主要虫害

茶树叶部病害

茶树叶部病害
(3)药剂防治:
加强预测预报:在病害流行期间,如果连 续5天每天,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上 午平均日照数少于3小时,应发出预报,进 行喷药防治。
目前国内常以喷施铜素和有机硫杀菌剂为 主。耐冲刷铜素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
干旱、炎热或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受抑制。 夏季气温较高时,茶饼病不再发生侵染。 但在沿河、低洼、潮湿和阴蔽的地方温度 较低、湿度大,茶饼病仍可继续发生。
(2)地形: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高
山茶区或山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 早且重,常成为发病中心。
(3)茶园管理:
➢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采 摘、修剪及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则 易发病害。
茶树常见病害
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叶部病害有近40种:茶饼病、网饼 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炭疽病、圆 赤星病、白星病、赤叶斑病、褐色叶斑病、 茶藻斑病、心枯病、茶芽枯病、红藻病、茶 烟煤病等。
➢常见的枝干病害有30种:枝梢黑点病、茶黑 痣病、褐痣病、粗皮病、立枯病、膏药病、毛 发病、黑腐病、红锈藻病、赤衣病、茶枝癌肿 病、茶胴枯病、菟丝子、桑寄生等。
叶部病害的控制策略: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
一、茶饼病Tea blister blight
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白雾
1.分布与危害:
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 一。国外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 等国高山茶园发病严重。全国各产茶省 (区)的局部茶区(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 有发生,以西南云、贵、川三省茶区发病 最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对茶叶 产量影响极大。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 且由病芽叶所幼苗阶段病害:根结线虫病、茶根癌 肿、茶苗白绢病。
➢成龄茶树病害:茶紫纹羽病、红根腐 病、黑根腐病、褐根腐病以及紫根腐病。

茶叶病虫害及绿色防技术-PPT课件

茶叶病虫害及绿色防技术-PPT课件

• 增施钾肥与茶白星病发病关系
钾肥用量 (斤/亩) 对照 0 5 发病率(%) 84.0 71.0 病情指数 32.4 29.9
10
20
66.5
38.4
17.08.7Fra bibliotek•(3) 对衰老病重茶园,有计划地实施台刈更新措 施,使茶树复壮,增强抗病能力。 • (4)及时采摘,减少病原。
第二节 茶饼病
• 一、病原 • 茶饼病的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菌丝体在病 斑的叶肉细胞间生长,子实体生于叶片下表皮, 呈白色绒毛壮突起。寄生茶叶表面的子实层在高 湿条件下可形成大量的担孢子;1个病斑上(疱斑) 可形成200万个担孢子。担孢子的生活力较弱, 环境条件对其影响较大,光线是影响该担孢子萌 发的重要因素,也是该病是否构成流行的一个决 定性条件。该菌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萌发,最理想 的光源是柔和的散射光。强光下担孢子萌发率显 著下降。担孢子的萌发和相对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担孢子萌发必须有水膜或100%的饱和湿度。据研 究,叶片保湿11小时是实现侵染的临界条件,以 保湿13小时发病率最高。
1、叶部病害: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轮 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 2、茶树茎病:茶胴枯病、茶树溃疡病、 茶枝梢黑点病、茶枝癌肿病。 3、茶树根病:茶白绢病、茶紫纹羽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等。
第一节 茶白星病
• 一、病原 • 茶白星病最早于1887年在日本静冈县被发 现,当时误认为是一种由于气温冷暖剧变 引起的生理病。在病叶组织上散生的小黑 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 形,分生孢子椭 圆 形、薄 壁、无色、单孢, 大小为3~5 x 2~3微米。
健康芽叶 感病芽叶 病健比下降
5.34 3.61 33.5%
33.1 22.6 3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害 ➢第二节 枝干部病害 ➢第三节 根部病害
第一节 叶部病害
➢ 茶树是常绿植物,叶部病害种类多,它们对茶 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从发病部位看,可分 为嫩芽、嫩叶病害,成叶、老叶病害。因病原 物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这些病害发生在茶树生 长季节的不同时期。高湿度往往是叶部病害流 行的重要条件。叶部病害的控制应采用以农业 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
2.症状:
➢ 此病危害茶叶的嫩叶和新梢。叶片的任何部位 都可受害,而以叶尖及叶缘发病最多。叶片发 病时,正面初呈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逐渐 扩大成直径为2-10mm的病斑。并在叶片正面 向下凹陷,而在叶背凸起呈饼状,其上生灰白 色粉状物。病斑边缘黑褐色,病、健部分界明 显。发病严重时,病部肿胀,卷曲畸形,新梢 枯死。
抗病力。 ➢ c.分批多次采摘:尽量少留嫩梢、嫩叶,以减少侵染的机
会。 ➢ 4.摘除病叶:彻底摘除病叶和有病的新梢,可以减少再次
侵染的菌源。
➢ (3)药剂防治: ➢ 加强预测预报:在病害流行期间,如果连续5天每天上午
平均日照数少于3小时,或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 应发出预报,进行喷药防治。 ➢ 目前国内药剂防治上以喷施铜素、汞素和有机硫杀菌 剂为主。铜素杀菌剂耐雨水冲刷,因一般茶饼病的发生 期大多为降雨季节,因此铜素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 ➢ a.对历年发病较重的茶园,秋季采茶结束或早春开采 前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喷0.2—0.5%的硫酸铜也有较好的防效,一般喷后10天即 可采茶。 ➢ b.海南报道,于11月间喷布0.2%硫酸镍液或硝酸镍液 等镍盐对茶饼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它不但具有保护作 用,而且还有治疗作有。 ➢ c.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疗效也很显著。用多抗霉素 100PPm防治茶饼病效果良好一般5—7天即可采茶。印 度报道,用2000PPm的萎锈灵类药剂防治茶饼病也有良 好的效果。
第一节茶树叶部病 害
概述
➢ 我国已发现的茶树病害100多种,其中常见的 病害30余种。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茶区面 积大,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茶树病害种类 不尽相同。有些病害是普遍发生的,如茶云纹 叶枯病、茶轮斑病等;也有些病害的发生表现 一定的区域特点,流行模式也不一致。茶树病 害中,有些是叶部病害,有些是枝干部病害, 还有一些是根部病害,其中以叶部病害对生产 具有直接的影响。
一、茶饼病
➢ 1.分布与危害: ➢ 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一。国外
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高山茶园 发病严重。全国各产茶省(区)的局部茶区 (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有发生,以西南云、 贵、川三省茶区发病最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 和新梢,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若用病叶制茶, 则成茶味苦碎片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4.病4、害侵循染循环环:
➢ 茶饼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或 越夏。次年春秋季,当平均气温在15—20℃时,相 对湿度85%以上时,生长发育产生担孢子。担孢子 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幼嫩的叶片及枝梢上,在水膜中 孢子发芽,侵入组织。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不断扩展, 同时刺激细胞膨大,形成馒头状突起病斑。在叶背 产生白粉状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成熟的担孢子 继续飞散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不断 扩大蔓延。
3.病原:
➢ Exobasidium vexams 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 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的茶饼病菌。
➢ 病菌不形成担子果,在叶背病斑突起部分表面所生的 白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子实层,由无数担子聚集而成。 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膨大,基部较细、无色、单 胞,大小为49-150μm×3.5-6μm微米,在担子顶端生 有2-4个(一般为2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 子。担孢子为无色单胞,椭圆形或肾脏形,顶端略圆, 基部稍尖,大小为9-16μm×3-6μm,易从担子梗上脱 落。发芽前形成中隔,变成2个细胞,发芽时从各个细 胞抽出芽管侵入寄主。担孢子寿命较短,一般成熟后23天或在日光直射下经0.5-1小时即失去发芽力。在35℃ 下1小时亦即死亡。此病菌寄生性强,只能在活的组织 中生活,当病组织死亡后,潜伏其内的菌丝体也随之死 亡。
➢ 茶饼病的循环周期,各地长短不一。据贵州湄潭茶 叶科学研究所观察春茶期间为15天左右,夏茶期间 为12天左右,秋茶期间为13-14天左右,全年循环周 期可达16次左右。病菌借风雨进行近距离传播,带 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由于病菌的寄生性强, 枯死的病叶和枝干不起传病作用。
5.影响发病的因素:
➢ (1)气候条件: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它 对高温、干燥和强烈光照极其敏感,因此该病的分 布有区域性。一般分布在我国各茶区的高山茶园中, 因高山区气温低而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 当气温在16—20℃范围内,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 最利于病害发生。
➢ (3)茶园管理: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从生,施肥不 当、采摘、修剪及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则易发病 害。因为杂草丛生,引起茶行通风不良,湿度大因而造 成了有利于发病的环境。茶园偏施氮肥或施肥时间不当, 可以加重病情。如秋茶前施肥过多,促进茶树秋梢生长 旺盛,枝叶柔嫩,抗病力下降,这样不但当年发病重, 而且也相应地增加了越冬病菌数量,次年病情也可能加 重。
➢ 在海南,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茶饼病有越夏现象。 在一般茶树上不能侵染,但在沿河、低洼、潮湿和 阴蔽的地方温度较低、湿度大,茶饼病可继续发生。

➢ (2)地形:长期保持高湿度的地势,茶饼病易于发生。 尤其在多雾的高山茶区或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山 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早且重,常成为发病中心。
➢ (4)品种: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 小叶种比大叶种较抗病。
6.防治方法:
➢ (1)植物检疫:茶饼病主要依靠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因此,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
➢ (2)农业防治: ➢ a.除草:勤除茶园杂草,以利通风透光,减少荫蔽程度,
以降低湿度。 ➢ b.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