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历史错误总结

合集下载

找出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重要的历史错误不少于300字

找出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重要的历史错误不少于300字

找出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重要的历史错误不少于300字历史剧比历史电影、武侠剧、武侠片的错误少。

1.历史常识错误。

比如寺庙名称、谥号等都是以历史人物去世后命名的,但去世前并没有命名。

比如汉高祖生前就没有这个名字。

他叫刘基,后来称帝后改名为刘邦。

还有清朝的王母娘娘小庄,小庄死后是谥号。

太后在世的时候不能叫小庄,因为当时还没有像小庄这样的谥号。

2.历史人物的禁忌。

禁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皇帝的名字不能随便叫。

如果你叫这个名字,你需要改变它。

比如在刘彻,不能用“车”这个词,但历史剧一般不讲究这方面。

3.服装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比较缓慢。

很多早期的朝代没有发达的纺织技术,人物的服饰也不一样。

内地还好,尤其是香港的古装剧。

基本上只有两个朝代,一个是清朝,发型服饰,一个是非清朝。

基本上从商朝到明朝,人物的发型和服饰都差不多,所以没有时代差异;商纣王崇祯皇帝4,食物方面。

我国中原地区的一些食物,比如西瓜,黄瓜,胡饼,葡萄等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它们大多数是从汉代之后,逐渐传到中原地区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没有的。

还有,大航海时代,发现了美洲的西红柿,土豆,玉米,到了明朝中后期,西班牙人1572年征服菲律宾,大约是1580年以后,这些食物才传到我国,所以之前是没有的。

5,住房方面。

现在历史剧大都是在影视基地拍的,受限于影视基地的房地产建设限制,很多住宅是不符合历史原貌的,但是没办法,如果要在住宅方面考究的话,影视剧的成本高出不少。

6,行方面。

主要问题是马,车,船3方面的问题。

西洋画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没有马镫的骑士》中出现马镫的时间。

目前考古最早的是西晋,而且是单边马镫。

所以西晋之前的三国时期有没有马镫,或者说三国古装剧有没有双面马镫,这是一个问题。

汽车,在中国古代是没有前轮导向装置的四轮马车,所以一些历史剧只有在西方中世纪才出现在四轮马车上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船,基本上上船都是大的(费用),这多半是错的。

个别电视剧基本都是用船模而不是真船,但就算是船模,逼真的道具也不便宜。

历史古装剧中的常见错误

历史古装剧中的常见错误

1、葡萄,这是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
2、西瓜,原产自非洲,宋朝时方传入我国,南宋时才开始大面积播种。

例:
《西游记》是唐朝时期,却屡见西瓜出现在餐桌上
3、银子:
我国直到明朝中后期,由于白银开采量的增加以及西班牙银元大量流入我国,白银才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到清初,才能见到大小店铺普及了为银子称重中的银称。

先秦和秦汉主要的货币是黄金和铜钱,唐宋时最主要的货币是铜钱,当时最常见的单位是贯(一千钱/文为一贯《十五贯》)
4、xx过啃xx:
玉米在明中期传入中国,到清朝中期才推广并大面积播种。

《神雕侠侣》第六回,“他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

玉米尚未成熟,但可食用。

”这是发生在宋朝的事,如果真说有玉米,那也应该是进口纳贡的,这连当时的皇帝都会把它看成新奇食品,更何况是随处可见而且是大面积种植,简直是历史颠覆!
5、为什么皇帝自称朕、孤、寡人,皇后自称哀家,朕表示“我”,秦朝是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孤、寡人表示权利至上,无人可比,又有些高处不胜寒之意,是皇帝的自谦。

哀家本来是皇太后的自称,意思是先帝去世了只剩下我在人世间,所以感到悲哀。

一般皇后没有这么自称。

皇后对皇帝一般都是自称妾或妾某氏,对臣子自称我或吾。

6、“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是从xx才开始的,之前没这么说
7、韩国人、日本人都是跪着的,其实中国在隋朝后期才出现椅子,之前大家都是跪着的,如《汉武大帝》、《美人心计》等。

8、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xx戌亥。

影视剧中的历史常识错误

影视剧中的历史常识错误
就 是你 一 生 的 行迹 之 实 ,也 就 是 说盖 棺 论 定 。 比如李 鸿 在不停地跪拜当中,其实吃不到什么。再则,宫里的宴会
章,后来人都称他是李文忠公;曾国藩 ,后来人都称他是 是由光禄寺举办,而不是御膳房。 曾文正公,其实这些都属于谥号。一个人死后,大学士给 他拟谥号时,基本上是拟四个,皇上圈一个 。 “ 文正 ”这
时,我竟要拉开车 门跳下去……几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轮波澜 ,于是我们俩就什么也不说。 我是过 来人 ,对 感情也 算有 些
没有曝光过。 在遇到 小郑之前 ,我做 “ 老光
《 艺术人 起嘴来。她开着车 ,到三元立交桥上 经验和教训 ,所 以对于主张两个人在 棍 ” 的时候 ,有一次做 客 (

起最重要、夫妻一 出现裂痕就拿孩 生) 目,现场有的热心观众得知我 )节 ( 刚) 王
再结 。
心想:死了算了,太难受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急救, 我醒了。 我能记住 圆子提醒我的:当我在 理会一下她 的暗示。
年龟花 T 再天爱情
我们最幸福 的时候。开车往家赶的时 的话: “ 天天这样多好啊。”
圆子曾说 : “ 我和王刚有一种互 补性 ,王刚属于传统的老派男人。”
名字的是读书人。一般的读书人有四项基本信息,第一个
字是解释名的,李宗仁字德邻,出 自 《 论语》:德不
是姓,第二个是名 ,第三个是字,第四个是号 。一个男人 孤 ,必有邻。仁和德之间是相邻的。你看毛泽东跟李宗仁 改姓的可能性一般没有,除非是冒名顶替或者是入赘之类 之间的电文,向来是 “ 润之先生”或者是 “ 德邻先生”, 的,名则是爹妈赐予的。字是你上 了学,由老师给起的。 绝不能称宗仁 。电视剧里 ,赵四小姐称 “ 良”如何如 学

影视剧中的史诗和谬论

影视剧中的史诗和谬论

影视剧中的史实谬论
---------------------------------------------------------------------- 影视剧中的谬论有:
第一,乱用谥号。

典型例子《康熙王朝》等等孝庄太后自称孝庄。

谥号是给死去的人都称号。

第二,出现不符合历史朝代的物品。

某些水果和作物当时还没有传到我国结果出现了。

这也属于失误。

第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朱元璋最早使用,在他之前的朝代是没有的出现都算严重失误。

第四,正剧对人物描写和历史人物不相符。

把正剧拍成演义错漏百出。

第五,抗日剧情节和历史不符。

历史剧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就《汉武大帝》这样优秀的电视剧也能找到很多错误的地方。

抗日剧更是重灾区,不尊重历史有辱先烈。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

国内历史剧中都有哪些常识性历史性错误?国内历史剧常识性错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这里例举几项:一、圣旨只要出现宣旨的情节,必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很扯的。

历史上皇上宣旨很随意,往往是直接说内容,后来逐渐发展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门下”等等这样的开头。

到了元朝,圣旨的开头一般有“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这样两句蒙语音译的话,明朝朱元璋时沿用了这两句,翻译成汉语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也就是说明朝才有这两句,其他朝代是没有的。

其次,这两句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断句。

另外,诏不常用,往往是册立皇后、太子,进行重大军事战争,皇帝、皇后等人驾崩时发布的内容称诏。

任命、提拔、封赏官员等用敕。

日常事务用制,也就是说用的最多的应该是制。

二,左右衽(正确的方向)汉族一般的衣服都是交领,交领有个问题就是左衽还是右衽,汉族是右衽,也就是左边的衣襟压在右面的衣襟之上。

而很多古装剧制作粗糙,左右衽不分,非常奇葩。

三,拱手(左手在外,正确)(右手在外,错误)拱手是汉族最常见的礼节,拱手礼要求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因为古时左为尊,因此左手冲着别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果右手在外,那是凶礼,是报丧时用的。

四,银子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摊主卖烧饼,路人:老板,烧饼多少钱一个。

摊主:1两银子一个。

路人给了摊主一块银子,摊主就给了路人一个烧饼。

先不说称呼老板合适不合适,光说这银子,问题极多。

(散碎银子)1.中国古代是不流通银子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制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钱。

以前国家收税收实物,就是粮食,布匹,到了明代后才开始折合成银两交税,即使如此,日常也还是用的铜钱。

2.即使用银子,一两银子是很贵的,相当于现在的数百元,至于相当于多少铜钱,得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一两银子等于一贯,也就是1000个铜钱,一个烧饼1000个铜钱,做铜钱的铜都不止这个价吧。

另外一天卖30个烧饼就收入30两银子,一般百姓一年的生活费都够了,纯属扯淡。

影视剧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历史常识错误

影视剧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历史常识错误

现在 ,不管是哪个年代的古装戏 ,都把 当官的人称为“大人”,还在“大人”前面加上姓 , 比如刘大人 、魏大人等。其实 ,唐宋以前的“大人”,在史书 中多用于指称父母 、叔伯等长辈。 唐朝 时也有 一些 用 “大人 ”来 称 呼官员 的情 况 ,但 都 比较特 殊 。宋朝 以后 才逐渐 称官 员 为“大 人 ”。
影 视剧 把太 监称 为 “公公 ”,这 是 不符 合史 实 的 。公 公 是对 年纪 较长 并且 地 位较高 的人的尊称 ,就如我们现在称年纪较大的男性为“老公公”一样 。只不过 地 位往 往 和年纪 有一 定关 系 ,地位 高 的太监 往 往 年纪都 比较 大 。
(文 、图选 自网络 )
用 “哥哥 ”来 称 呼 兄长 是 在唐 朝 以 后 ,在唐 朝 之 前 “哥 ”是 “歌 ”的意 思 ,因此描 述 唐 朝 以 前 故 事 的影 视剧 不 应该 出现 称 呼兄 长为 “长兄 ”。
古 装 剧 中 人 们 都 称 自己 的 父 母 为 “爹 娘 ”。事 实上 未 必 如此 ,对 父母 的称 呼各 朝 部 有 差 别 ,比如南 北 朝 隋唐 时期 ,人们 称 父 亲 为 “耶耶 ”,称母 亲为 “阿娘 ”。
不少 影 视剧 在唐 朝就 m现 了夜 市 。夜 市一 般认 为起 源 于北 宋东 京 .在两 宋 时期 ,夜 市 发展壮大 ,夜市里有娱乐场所 ,有餐饮服务……夜市中的商品琳琅满 目,而在唐 朝只有在 元宵 节前 后 三天取 消宵 禁的 限制 。以方便 人们 赏灯 ,称 为“放 夜”。
口 — ———●
影 视 剧 中 ,百 姓 在衙 门前击 鼓 呜冤 的情 节 时 常 现 ,这也 是 影 视剧 中经 常 出现 的历 史 错 误 。在 衙 门前 击鼓 最早 并不 是鸣 冤 的意思 ,而是 意味 着官吏 下班 ,鼓声 就是 官吏 的下班 铃 声 。到 了明清 时期 ,在衙 门前击 鼓 才作 为 紧急 情况 下来 不及写 诉状 的百 姓 鸣冤使 用 ,你 记住 了吗 ?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1.总述本文档旨在介绍电视剧《甄嬛传》中存在的史实性错误。

该剧以清朝宫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美女的宫廷生活,但在历史细节上存在一些错误。

2.剧情设定错误2.1 清朝宫廷等级制度错误在《甄嬛传》中,剧组将清朝宫廷的等级制度描述的不准确。

实际上,清朝的宫廷等级分为皇后、嫔、贵人、妃、福晋、正妻和侧室等不同等级,而在剧中并未准确呈现这些等级。

2.2 时间线错误《甄嬛传》中的剧情时间线有时与历史实际发生的时间不符。

例如,剧中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提前或延后,导致时间线不一致。

3.服饰、发型、妆容错误3.1 服饰样式错误《甄嬛传》中的服饰样式并非完全符合清朝的穿着风格。

有些服装设计与清朝时期的实际穿着风格有较大出入。

3.2 发型设计错误剧中的角色发型也存在问题,发型设计与清朝的发型风格不符。

实际上,清朝时期宫廷女子的发型是严格限定的,而在剧中的发型设计则有所随意。

3.3 妆容装饰错误剧行为了营造美观的效果,在妆容装饰上存在一些不合理或夸张的设计。

清朝时期的妆容装饰有着严格的规范,剧中的设计未能准确展现出这一点。

4.历史事件错误4.1 事件发生顺序错误《甄嬛传》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了调整,导致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存在偏差。

4.2 事件事实错误在剧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事实描述存在一些错误或夸大。

观众可能会因为剧中的错误描述而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

5.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6.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内容。

7.结束语以上是对电视剧《甄嬛传》中存在的史实性错误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剧情设定、服饰、发型、妆容以及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剧在还原历史细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历史影视剧中的史实错误作文

历史影视剧中的史实错误作文

历史影视剧中的史实错误作文《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在编剧的笔下早出生不止10年。

电影《鸿门宴》中,虞姬大弹魏晋时才传入中原的乐器——琵琶。

作为开年大剧的《楚汉传奇》,诸多史实性错误受到质疑: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下,竞有儒生在私塾中教孩童们读宋代才有的《三字经》;有段对白也贻笑大方,有人向赵高汇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无论哪个朝代,当政者都不会把“造反”称为“起义”。

网友吐槽,“秦末居然有阿拉伯数字”“韩信大人好高科技,竟然不拿汉简,读纸书”。

《山河恋之美人无泪》中,多尔衮写给大玉儿的字条是:“你就是你,不需要作假。

请接受我的道歉。

祝你快乐。

”《楚汉传奇》中刘邦的台词更是俗不可耐:“我要命,我要什么脸”“他不懂,你把他当个屁放了吧”。

《甄嬛传》则更荒谬,把一个勤勤恳恳的雍正皇帝写成愚蠢,只关注后宫的糊涂皇帝,而还有一种“古装电视剧”,像《琅琊榜》,不说是哪个朝代的哪个事,只是向你阐述一个故事,也不属于历史上胡编乱造,而且人物对比鲜明,布局精美,演员演技炉火纯青,很让观众喜爱。

《雍正王朝》在1999年获第17届中国优秀长篇连续剧。

其实《雍正王朝》改编于二月河的长篇小说。

这个编剧还是很尊重史实的,只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上加一点“料”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虽然剧中陈设有些破旧,不如现在剧中的精美,但是因为尊重历史,在加上演员演技炉火纯青,获得观众大量称赞。

现在所谓的历史剧并不是指真实的历史。

作家不再注重真实性,让人误解历史,相信那些根本不真实的人物,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事件。

导演不注重影视剧质量,只知道收钱投资下一部。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我们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一点点偏离轨道。

其实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书,看有史实的历史故事。

希望未来的中国,有更多优秀的编导,带领年轻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古装剧里太监宣读圣旨必然的开头,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现在的古装剧甭管哪朝哪代都是这样的开头,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明清两朝是这样的。

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运指的是继承”五德“(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

所以奉天承运意为君权神授,君权是上天赐予的。

在唐朝一般诏书的开头“门下”二字,而元朝汉文诏书的开头一般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圣旨开头为八个字,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六字是连续的,其余的两个字根据圣旨的内容和诏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为诏曰,制曰和敕曰。

“诏曰”是诏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须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均会使用敕曰,意为告诫官员要勤于政务,勿贪图享乐,要忠于朝廷,勿结党私营,危害朝廷。

参考史料: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曰奉天殿,门名亦如之。

……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

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2.毕諴之父赠承德郎翰林院学士,母葛氏封恭人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

朕岂吝于褒贶哉。

尔毕矩乃翰林学士,毕諴之父,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四方之纲,庆延乃子,翰墨奇香,甚悼尔之,弗躬者也。

是宜褒编,以彰潜德。

兹特赠尔:承德郎,翰林院学士。

尔灵不昧,其尚知荣。

敕曰:德之在人,亲者父母均也。

故朝廷追锡之典并逮之,尔翰林院学士毕諴之母葛氏,孝敬勤俭,贞静淑懿,笃生哲嗣,克举其官。

兹特赠尔为恭人,九原有知,钦承无数。

敕命大中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之宝2.臣妾现在的古装剧中皇后和妃嫔均对皇帝自称臣妾,事实上这是错误的。

臣妾的本意为天下的男女,特指低贱的男女。

一般情形下皇后和妃嫔对皇帝的自称为妾,妾身,贱妾,小妾等。

很少有自称臣妾的,目前只在《明史》一部正史中发现皇后称臣妾的记载,另外在《四朝闻见录》中也发现了妃子自称臣妾的记载。

史料参考:1.《尚书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2.《明史》卷五四志第三礼志八嘉礼二册皇后仪册妃嫔仪附条“古者立后无册命礼。

至汉灵帝立宋美人为皇后,始御殿,命太尉持节,奉玺绶,读册。

皇后北面称臣妾,跪受。

其后沿为定制,而仪文代各不同。

明仪注大抵参唐、宋之制而用之,太祖初,定制。

”3.《四朝闻见录》: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臣妾诚梦不到此。

这是宋高宗对当时还是德妃的宪圣慈烈皇后吴氏说等韦太后回来就册封她为皇后时吴氏的回答。

3. 大人称呼当官的为大人,源于清代,源于满清政府对于汉人思想的奴性控制。

所以现在的编剧给我感觉都太缺乏历史常识了,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装戏,全称大人,不知道误导了多少观众。

大人前面一般会加上姓,比如刘大人,但是现在的编剧都称呼和珅为和大人,这就不对了,和珅姓和吗?不是,他姓钮钴禄,和珅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汉人的叫法可叫钮大人。

4.总兵总兵这一官职源于明朝,现在的《隋唐演义》和《封神演义》这种官职居然满天飞,确实是误导了不少无知少年。

总兵简单而言就是边防军的统领。

总兵一职在明初还是无品级的,但到了明末就成了军队的领袖,高级将领,相当于现在军区的司令。

总兵到了清朝官阶为正二品,归巡抚提督统辖。

5.包拯影视剧中的包拯包青天杀人前居然不需要奏报皇帝核准,这简直是逗死我了,宋朝的死刑复核复奏制度哪里去了?他包青天杀人不用皇帝批准,这就和杀人犯杀人没有差别。

那还要皇帝干嘛?他包青天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干脆篡位自立为皇帝好了。

所谓死刑复核复奏制度就是在地方官判决一个犯人死刑后,要上奏给中央,宋朝是上奏给刑部,刑部审查后交由皇帝批准,皇帝批准后方可执行,一般都在皇帝批准后三日内执行。

这个制度始于北魏太武帝,隋朝和唐初是实行三复奏,而唐太宗李世民害怕枉杀人命,还一度实行五复奏制度,后来改为地方三复奏,中央五复奏。

所谓三复奏就是指前后向皇帝上奏三次,五复奏同理,皇帝均要同意,方可杀人,而且明确规定皇帝同样执行死刑三日后必须执行。

如果说在复奏没有批准的情形下,或者批准后不是在三天后执行,则执行死刑的官吏要获罪。

历朝历代的复奏次数不一样,但是上诉执行死刑的规定是一样的。

包拯没经过皇帝批准就杀人,是要获罪的。

6.奴才和奴婢现在的影视剧不管是哪朝太监都对皇帝和后妃们自称奴才,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宦官自称奴才始于明代。

清朝的满臣和入了旗的汉臣也自称奴才,没入旗的汉臣只能自称臣。

这事实上这是清廷的一种民族歧视,因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

而且清朝的女官(即高级宫女)也是自称奴才。

现在的影视剧宫女们对皇帝和后妃都自称奴婢,这也是不对的。

奴婢的本意为奴隶,男称奴,女称婢,奴婢是没有自由的。

倒是在元朝的戏剧中有发现宦官自称奴婢的,所以可以知晓宦官有自称奴婢的。

7.夜市现在不少影视剧在唐朝出现了夜市的剧情,夜市,一般认为起源于北宋东京,在两宋时期夜市发达,而且商品玲琅满目,有娱乐场所,有饮食服务,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

但是在唐朝除了上元节这一天,夜市开放,男女们都跑到了街上去看花灯,去尽情玩乐,这天也是有情男女最开心在一起的一天,因此也说法认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上元节。

有人曾经拿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来证明唐朝有夜市,今天我要给予反驳,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这首诗里的夜市千灯,其实是在暗示我们这一天为上元节,为灯节,所以这也符合唐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有夜市的史实,所以说那些说唐朝有夜市的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夜市源于宋朝,两宋时期是夜市最为繁荣的时期。

8.称呼我发现现在的古装剧,不管哪朝,汉人对自己父母的称呼都为爹娘,事实上这未必,称呼各朝都有差别,比如说南北朝隋唐时期称呼父亲为耶耶,称呼母亲为阿娘。

9.古代的公文没有标点符号古代的标点符号,并不像现在这样存在。

古书没有标点符号,而是由读者自己标上去从而方便阅读的。

古代的公文亦没有标点符号,现在的古装剧由于全部使用标准普通话,所以公文有标点符号,这也不能算错误。

如果为了让剧中的公文更有历史感,其实是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古文,同时也不加标点符号,这是我的一个提议。

10.本宫本宫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宫之主,也就是说只有一宫之主才能称本宫,比如说皇太极在1936年立的五宫,分别是清宁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即孝端文皇后),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即敏惠恭和元妃),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即懿靖大贵妃),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康惠淑妃),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宫的女人才有资格称本宫,剩余的皇太极的其他女人都没有这资格。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太子也能自称本宫,这是因为太子是东宫之主。

因此本宫并不只是皇帝女人的专有称呼。

至于现在的电视剧我感觉上有的不是一宫之主的女人也能称本宫,因此这也是错误的。

11.太医是如何给宫中女眷看病宫中女眷可不是寻常的女人,这些都是皇帝的亲人,太医给这些人看病时,那是无法当面诊脉的,那是必须在一个屏风外瞧病。

那么屏风外怎么瞧病呢?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那就是悬丝诊脉。

所谓悬丝诊脉指的是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情形下,在医生给女病人瞧病时,用一根丝线,丝线一端绑在女病人的手上,另外一端在医生手中掌握着,然后判断脉象,诊断病情。

当然,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诊不到脉搏的。

所以太医只有通过询问病人,以及花钱贿赂伺候病人的宫女太监,来得知病人的具体病症,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治愈病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喷一喷《甄嬛传》,在《甄嬛传》中温实初温太医居然能够当面给甄嬛和沈眉庄诊治,还能和沈眉庄发生一段感情。

这个照史实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特别是在清廷的这种森严的宫禁制度中,一个太医怎么可能当面诊治皇帝的女人,又怎能轻易地发生关系,而不被皇帝察觉,现在想想还是觉得挺好笑的。

12.清朝的发式清初颁布的剃发易服令,要求汉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发式,汉人奋力反抗,当时造成了满清的大屠杀,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日。

清初的发式是金钱鼠尾,也就是后脑勺留一撮头发然后垂直留辫子。

而现在有关清朝的戏的那种后脑勺大辫子的发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这个样子的。

13.击鼓鸣冤现在的影视剧中百姓向官吏击鼓鸣冤的情节时常出现。

然而衙门前的鼓最早并不是作如此用,而是官吏的下班铃声,鼓一敲就宣告下班了。

而作为百姓鸣冤用则是始于明清,在此之前并非如此。

因此这也是现代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历史错误。

14.哥哥哥哥用来称呼兄长是在唐朝以后,在唐朝前哥是歌的意思,因此在唐朝前的电视剧不应该出现管兄长称呼哥哥的剧情。

而在唐朝前用兄称呼哥哥,比如说可以称呼大哥为长兄。

史料记载:《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裳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这里的哥是歌的意思。

15.公公现在的电视剧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管任何太监都称呼公公。

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公公只是对于年纪较长并且地位最高的尊称,这个就好比我们现在可以称呼老爷爷为老公公,需是年老之人。

只不过年老往往和地位有一定挂钩,地位高的太监往往年纪都较大。

另外这里补充说明一点,用老公称呼太监,这也是确有其事,只不过是明清两朝的北京市民对于太监的一种俗称。

史料记载:《红楼梦》第83回:“门上的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

’贾赦道:‘请进来。

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