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研究

珠江新城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研究

摘要:如火如荼的CBD建设为城市中心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而CBD的

高密度、高容量和摩天楼建筑群式的开发模式对城市中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提

出新的特殊要求。本文选取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公共空间现状建设问题及产生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改善建议,以期达到

提升CBD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珠江新城;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

1.概念界定

李德华提出公共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属性,其社会内涵主要包括体现大众均可使用的公共性、保障公共利益的生产性和提供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公平与公正(吴志强等,2010)。徐岩等根据“群体”的原意加以引申,提出建筑群体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单体建筑组成的一个有

机整体,同单体建筑相比而言,群体之间的关联性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形成了建筑的内部

使用空间,而且还限定出不同特性,生动多变的外部空间。……能够形成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可以发现,建筑群体不止强调建筑的群体属性,更强调若干不同建筑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与统一性。本文认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指主要由城市道路或自然水体绿地围合而成、彼此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若干个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体外部公用开放空间,并且能够提供

不同人群在此进行公开自由交往的场所。

2.珠江新城核心区规划演变

珠江新城核心区东起华夏路,西至冼村路,北至黄埔大道,南达珠江(海心沙岛),用

地规模约1.4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60万平方米。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珠江新城建设的外部发展环境一直在发生较为明显变化,但“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一直能贯穿

于珠江新城的建设始终,主要编制了《珠江新城规划(1993)》《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

城市设计(1999)》《珠江新城规划检讨(2003)》和《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等重大

规划设计。

3.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功能结构特征(用地功能、建筑功能、公共空间功能)、空间序列特征(点、线、面状空间)和景观要素特征(道路、广场、绿地与水体)等实地调

查和分析,总结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3.1规划用地调整、功能混合程度不足以致规模紧缩

用地调整,独立占地公共空间锐减。除了规划以花城广场为主的中轴线公共空间,同时

也分别在四个街区中分别设置了公共绿地作为街区建筑群体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但由于现

状建筑拆建难度大、西塔和东塔开发调整导致核心区内仅存1个独立公共绿地,规模缩减成

原有规划的四分之一。

部分建筑功能单一,外部空间难以形成“积极空间”。大部分超高层建筑单一商务功能开

发使得建筑与其外部公共空间失去功能上的渗透耦合联系,加上“独立式”“孤岛式”的建筑形

态开发,更容易使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失去人的参与。

公共空间功能构成以交通为主,停留性公共空间数量不足。不止体现为交通设施的数量

较多,也体现在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可滞留交流公共空间数量的缺乏上;同时由于建筑外部公

共空间多为开发商管理,多用于交通疏散或车辆停放,进一步形成交通功能导向的“消极空间”。

3.2界面限定不足导致公共空间零碎化

建筑附属道路分隔作用明显。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地块采取独立开发建设模式,不同的

开发商处于对各自地块内部建筑地下停车或其他需求常常另外设置建筑附属道路,进一步加

强了空间的分割。

沿街建筑界面缺乏连续性。《规划检讨》中针对街区制定了城市设计导则,商业裙楼、

公共连廊的连接形成连续性的外部空间,但实际建设过程中,开发商主导的独立建设改变了

建筑形态,更多的商务建筑变成建筑密度较低,点状散布的超高层建筑群,使得建筑界面缺

乏连续性。

绿化规模不足,无法形成连续界面。除了建筑外部广场边缘等局部地段设置长条状的附

属植物绿地,大多数城市道路绿化多为点状间隔排列树木,不仅无法当成休憩空间使用,也

不能成为界定要素使用。

3.3景观要素过度强调功能,缺乏“人本关怀”

开发商对绿地率最低程度的满足。《规划评估》中对各地块的绿地率限制多为10%至20%,总体而言绿地率占比不高。开发商在地块建设过程中常常只会对绿地率指标做最低程

度的满足,绿地基面要素规模偏小,绿地常常被设置在建筑边缘处,主要用于观赏功能,大

多数不能作为可参与式的公共空间使用。

设施建设和管理缺少后续维护。核心区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内部设施分属不同公共部门管理,在满足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缺乏必要协调,因而出现了不同类型设施建设中存在矛盾冲突、设施形象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此外,天桥、电梯等设施的管理运营和后续维护也缺乏部门

的持续关注。

4.问题产生原因剖析

4.1城市绿线控制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妥协

珠江新城西塔和东塔作为核心区重点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作为规划中城市绿线控制的

两个绿地则做出妥协取消,西塔、东塔分别整合周边用地进行大体量裙楼的开发建设,使得

核心区独立占地公共空间数量进一步减少。

4.2城市设计导则实际发挥效应不明显

在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中,控制性规划中制定的控制指标无法控制空间公共性的建设,城市设计导则止步于空间体系的构建和建筑界面的指引。在市场利益驱动、缺乏制度政策保

障情况下免不了流于图纸,集中体现在城市设计导则中规定的公共连廊、建筑裙楼以及建筑

附属开放绿地等在核心区现状建设中并未体现;建筑设计中附属道路的设置、独立建筑形态

设计也或多或少影响与城市设计有一定的出入。

4.3地块开发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空间分割

CBD核心区高强度、高容量、高成本的开发注定了其街区(组团)的开发建设成本难以

由单家企业所支付,然而独立开发的模式容易演变为开发商为了自己地块内部的交通便利、

空间利用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等目的使得各地块建设“各自为政”,缺少统一协调的合作开发

过程,导致地块空间分割。

4.4景观要素的被关注度不足

现有关于核心区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设计成果主要是控规、城市设计、交通专项设计等,对景观要素关注度不足,景观要素(城市家具)设计也尚未成为城市规划专项考虑内容,使

得景观要素只能作为城市设计导则中相关模糊不清的指引性文字,容易缺乏具体建设指导作用。

5.改善建议

5.1提倡“功能——混合”原则指导的公共空间建设

建议核心区建筑群体增加底层沿街商业开发,鼓励商务办公大厦首层室外餐饮或咖啡厅

的运营,从而使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功能更趋多元化。此外,可以通过营造小型多样化功

能广场,除了现状的室外餐饮、室外咖啡厅等,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文化艺术展品与活动、商

业娱乐活动等打造多样化功能的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吸引力。

5.2 梳理与重构公共空间体系

在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合适处建设小型“点式公共空间”,打破交通型公共空间带来的单调

感和隔离感,且由于尺度较小,更容易实现,也更能进一步塑造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提高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通过具有一定围合度的线性绿化种植打造“线性公共空间”,加强公共

空间的“连续性”。

5.3把景观要素纳入专项设计体系

应当把公共空间景观要素纳入专项规划或设计体系,可以在控规或城市设计准则的基础上,另外增加关于景观要素(特别是公共设施要素)设计的指引或规范。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著.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陈竹,叶珉. 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03):44-53.

[3]张庭伟,于洋.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管理[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5): 1-14.

[4]赵春丽.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J].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

学.2011.

新城中心区以枢纽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新城中心区以枢纽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策 略研究 【摘要】 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提高,铁路交通给人的中远距离出行带来极大便利,高铁枢纽的便捷性为城市郊区的开发提供重要的条件。新城在结合高铁枢纽发展的条件下,吸聚大量人流,枢纽成为地区门户性节点,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使新城得以迅速高效地建设起来,枢纽中心往往成为新城的活力核心。文章以位于新城中心区的枢纽站点——惠城南站为例,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特色,从生态空间、区域关系、站城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关键词】新城中心区;枢纽核心;城市设计策略 1新城中心区枢纽片区特点及规划设计重点 1.1新城中心区枢纽片区特点 根据现有研究,新城中心区枢纽片区具有几下几点特征:①城市空间发展趋向于高密化:枢纽为大量人口集聚之处,于是满足人口需求的大量商业、居住、办公等功能空间在此汇集,再加上周边区域以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活动加快,导致该地区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多种行为方式的存在,使得枢纽片区城市空间形态趋向于紧凑型与高密化;②城市功能趋向于复合化:现代建筑逐渐由单一功能空间向能够容纳多种功能空间的建筑综合体转变,而交通枢纽就是一种集交通、购物、餐饮、娱乐、展览、停车、市政等多种功能与一体的综合体。③交通系统一体化:交通枢纽承担着交通转换的媒介作用,要求能够实现人流的快速集散,因此要求进出站设施、各种接驳设施、步行系统一体化组织,实现枢纽的高效运转。④城市地块之间联系紧密:从不同地点汇聚到枢纽的交通工具能够实现

大量人流、物流从一个地块到另一个地块的转换,所以通过交通枢纽,各个地块之间的联系加强。【1】 1.2新城中心区枢纽片区规划设计重点:①完善片区公共服务,填补新城服务空白,缓解新城距离主城区较远,服务溢出较弱、带动不足的问题。②依托交通枢纽的门户效应,提供与主城区和新城其他功能组团便捷联系的交通设施。③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功能,形成职住平衡、功能完备的新城中心,为新城周边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④培育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兴产业集聚点,导入与高铁密切相关的快运及相关电子商务功能、大型节事和旅游服务等相关功能,快速聚集人气,推动新城产业发展。③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和景观轴线,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互相融合,增强枢纽片区活力。【2】 2惠城南枢纽片区基本概况 1.1线路概况 惠城南站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新城中心城区,站台规模为6台16线,其中广汕高铁2台6线,预留高铁2台6线,深惠城际及惠大铁路2台4线,广汕高铁为近期建设线路,其余为远期线路。 广汕高铁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也是广东省“五纵二横”高速铁路骨干网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粤东粤西之间的联系,助力惠州全面对接广深港。 1.2片区概况 惠城南站片区位于惠州市金山新城核心区,惠城区以南、淡水河谷以西,范围东至惠大高速、南至演达路、西至金山大道南、北至惠南湖,用地面积约为366.5公顷。 片区大部分用地处于未开发状态,土地权属较为明晰,总体开发条件良好。东部水塘遍布,以农田和水塘肌理为主,西部分布部分丘陵,毗邻庙背山,东南角有淡水河支流穿过,山水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周边紧邻多条高速公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项目编号:99规设指036 项目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项目编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设计证书:城市规划甲级0200033号 主管院长:李萍萍高级规划师 总工程师:李颖高级规划师 项目审定:李萍萍院长 项目审核:李颖总规划师 项目初审:王鹰翅室副主任 项目负责:袁奇峰副总规划师 项目助理:王媛高级规划师 设计人员:袁奇峰高级规划师 王媛高级规划师 谢向辉建筑师 刘浩助理建筑师 黎明助理建筑师 肖蕾研究生 蔡菲实习生 莫宁实习生 王斌斌实习生 郑莉实习生 吴诗蛮实习生 黄利剑实习生 刘小敏实习生 夏文婷秘书 技术指导:王蒙徽局长 潘安博士 段险峰高级规划师 余英博士 胡显文规划师 郭昊羽建筑师 谢恒亮规划师 王巍规划师 黄珍规划师 赵红红教授 吴桂宁副教授 编制时间:2002年8月15日

目录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一章建设目标的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一、广州CBD建设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1 珠江新城选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2 新城规划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二、珠江新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1现实情况发生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办公设施需求减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3 城市土地供应失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3.1全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3.2农村土地扰乱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三、GCBD21:一种城市发展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1 “GCBD21”战略缘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1.1开发管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1.2 GCBD21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2 “GCBD21”规模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3.2.1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3.2.2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3.3“GCBD21”构成初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二章开发建设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一、开发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1土地开发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2土地收益被拖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3 区内项目建设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4 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二、土地供给与CBD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三、农民与农村土地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1 “城中村”的农民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2 “城中村”的土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四、用地规划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1土地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1.1商务办公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1.2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4.2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珠江新城规划

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文本) 2007-09-19 15:17:36来源:互联网【字体:大中小】 编制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面积:6.19平方公里 居住人口:7.3万人 完成年份:1999年 项目概况 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地处城市旧城大组团与东翼组团交汇处,用地面积约6.19平方公里。为未来的广州新城市中心,预计全区居住人口7.3万人,就业岗位6.16万个。 地区发展策略检讨结论 (1)全市写字楼过剩 广州市商务用地供应失控,办公设施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写字楼开发缺少动力,目前的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强大而集中的商务中心区。 (2)城市土地政策 供过于求的土地市场、旧城区见缝插针的旧城改建既破坏了名城风貌,又分散了有限的市场需求。大量廉价的村留用地扰乱市场,土地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影响土地市场的良性发育,削弱了政府利用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能力,迟滞了新区开发。

(3)加强地区战略研究 在充分考虑城市新中轴线南延尚有大量区位良好的用地储备的前提下,未来20年里,在目前城市建成区及正在开发的新区范围内,全市商务办公建筑总体规模应该控制在1100万平方米左右,而天河中心区与珠江新城商务办公建筑应在600万平方米左右,那么,珠江新城商务办公建筑应控制在300-400万平方米左右。 在分析广州市城市发展的趋势、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提出了广州市21世纪中央商务区(GCBD21st)的空间结构概念: 以体育中心四周及珠江新城商务办公区为硬核(Hard Core),以天河中心区和东风路、环市东路沿线地区为核心缘(Core Fringe),以城市新中轴线南延地区为发展用储备,以广州大道、天河东路(江海大道)为内部交通轴的CBD地区。 这样一个商务办公建筑规模和CBD结构目标的设定与广州力争成为区域级国际性城市的目标相衬,又足以支持区域级国际性城市对商务办公设施的需求。相应,珠江新城功能定位如下: 作为广州市21世纪城市中央商务区(GCBD21)硬核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发展成为集国际金融、贸易、商业、会展、文娱、外事、行政和居住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3个递进的开发战略 战略一:以房地产开发作为主要动力,待市场需求上来以后,再加以开发。 战略二:仍然以房地产开发作为主要动力,但是加强全市土地供给控制,回收已经批出但开发商无力推动的商务办公用地,将未来全市的商务办公用地供应都集中放在城市中央商务区(GCBD21)范围内,促成开发的集约和聚集效应。 战略三:在集约房地产开发的前提下,将若干政府性的开发项目也集中放在城市中央商务区(GCBD21)范围内,为城市的整体利益放弃一部分土地收益,形成更大范围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1) 调研背 景.................................... (1) 调研范 围.................................... (1) 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CBD概念理 解................................. (2) CBD类 型................................. (2)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用地性质.................................... .. (3) 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现状用地构 成................................. (5) 分 析……............................. (5) 空间形态结构.................................... (6) 空间形态布 局................................. (6) 天际轮 廓................................. (8) 建筑现状.................................... (10)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及实践课程设计报告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市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目录 一、珠江新城的概况 (4) 1、珠江新城的定位 (4) 2、珠江新城的分区 (4) 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 (5) 三、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立设想和地下缆车设想 (6) 1、城市中轴线设想 (6) 2、地下缆车设想 (7) 四、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析 (7) 五、珠江新城地下交通规划 (8) 1、地下交通规划根本原则 (8) 2、地铁规划 (8) 3、过境交通规划 (9) 4、部车行系统规划 (9) 5、地下快速交通干线APM 线规划 (10) 6、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11) 7、地下公路交通规划 (11) 8、地下停车系统规划 (12) 9、地下公交及旅游大巴系统规划 (13)

10、地下空间静态交通规划 (14) 六、地下商业街规划 (14) 七、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6) 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16) 2、地下真空管道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16) 3、共同沟 (17) 4、共同沟投资与运营管理规划 (18) 5、地下雨水收集和中水处理系统 (19) 6、地下变电站 (20) 八、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20) 1、地下防空系统规划 (20) 2、地下防灾系统规划 (21) 九、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 (22) 1、地下综合体建立意义 (22) 2、地下综合体功能组织形式 (23) 3、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分层功能规划 (24) 4、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24) 5、地下综合体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图 (25) 十、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新技术研究及运用 (25) 一、珠江新城的概况 1、珠江新城的定位 珠江新城位于市天河区西部,东起华南路,西至大道,南临珠江,北达黄埔

建筑空间组织与社会互动研究

建筑空间组织与社会互动研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愈加多样化,这为建筑 师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可能性。然而,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不仅仅关乎美学和功能性,更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相辅相成的过程。本文就建筑空间组织与社会互动展开研究,探讨其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不仅涉及到建筑布局、材料运用和空间划分等方面,更关 乎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建筑师通过设计构建了不同的空间氛围和使用感受,不同的建筑风格也能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例如,在校园中,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社交体验。合理的布局和通透的空间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们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相反,拥挤和不适宜的空间布局则可能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心理反应。 此外,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还影响到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例如,商业中 心的设计往往会考虑到人流量和购物需求,通过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和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吸引人们在此逛街购物并进行社交活动。这一种设计方式不仅仅之于吸引消费者,更是为打造一个社交中心,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此外,一些公共空间的组织方式也影响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例如,公园、博物馆和美术馆等空间的设计可以展示和弘扬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和影响。智能建 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使用方式。例如,可以自动调节温度、照明和音乐的智能办公室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促进了团队的合作和创造力。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为建筑空间的组织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未来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亲身体验,并参与到空间设计和组织的决策中。

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广州珠江新城 现代城市的热门地标

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广州珠江新城现代城 市的热门地标 广州珠江新城是中国广州市的一个现代城市核心区,也是中国各地特色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广州市的新兴商业和金融中心,珠江新城集结了许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和地标性建筑,成为了广州市的标志性景点。 珠江新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东岸,毗邻珠江北岸的老城区。这里有顶级的商业中心、现代化的办公楼以及高档住宅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景观。珠江新城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传统的南方水乡特色和现代都市风貌,展现了广州市的独特魅力。 在广州珠江新城中,有许多特色建筑令人难以忽视。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塔,它是中国最高的电视塔,也是广州市的地标之一。广州塔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广州市的五羊传说,外观上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城市的象征。 除了广州塔,珠江新城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比如,广州新图书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立体化的设计而闻名。图书馆外观采用了大胆的切割和叠加效果,营造出一个虚实相间的空间感,让人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此外,博物馆、购物中心和高层办公楼也是珠江新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州美术馆是中国最大的美术馆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收藏和

精美的建筑设计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购物中心和高层办公楼则 彰显了珠江新城的商务和商业氛围,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入驻。 除了这些特色建筑外,珠江新城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供市民休闲娱乐。珠江公园是一个以水景为主题的公园,拥有宽阔的草坪和湖泊, 是人们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此外,车陂公园和花城公园也是珠江新 城的热门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放松身心。 总的来说,广州珠江新城作为中国各地特色建筑的代表之一,展现 了现代城市的热门地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多样化的景观给人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广州市民的骄傲,也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 的地之一。无论是珠江新城的建筑物还是公园绿地,都展现了广州这 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珠江新城都是一个不可 错过的地方,它将继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研究

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研究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我们的社会公共空间面临着多样性和共享性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促进社会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是一种基于城市人群日常活动和社交需求的共同体验。在城市中,人们通常会聚集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咖啡馆和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享受社交互动和休闲娱乐。然而,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经济差距的加剧,一些公共空间可能被某一特定群体占用,导致其他人的参与和共享受限。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包容性的环境,使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和享受公共空间。 其次,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必须意识到,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建筑的设计和社会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例如,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材料利用应该最优化,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应该考虑到绿地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未来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的,并为后代留下更好的环境。 第三,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还需要通过技术和创新来促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来改善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模拟城市空间的使用情况,以便更好地预测人口流动和需求变化。此外,智能化建筑系统和智能公共空间管理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通过将科技和创新应用于建筑和社会公共空间,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建筑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共享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设计师和居民都应该共同参与到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政府可以制定政

广州花城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广州花城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摘要:广州花城广场是城市新景观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西塔(IFC)、儿童活动中心、广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和广州图书馆等大型重要公共建筑。以 其中文化艺术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研究的重点对象,分析广州花城广场在空间形态 布置上的特点,以此了解场所内活动人群的流向和特点。 关键词:空间形态;花城广场;景观轴线;活动场所 1区位及建设背景 1.1广州市区位 广州市地处中华华南地区,广东省省会,是一座检查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果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海陆空交通枢纽中心。 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繁花似锦,故有“花城”之美誉。 1.2花城广场区位 花城广场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的核心区,建设占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是 广州“新中轴线”的一部分。核心区内有39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60万平方米。据预测,珠江新城核心区未来每天人流量达81万人次,将是服务广州、服务华 南地区、服务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 花城广场所在轴线上有广州塔、东西塔、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融入世 界建筑大师设计理念的大型公共建筑,每一件都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因此,花城广场是展现广州自我魅力的最新舞台,代表着广州的新形象。 2总体规划 2.1总体规划结构 总体规划中,珠江新城花城广场位于城市“现代景观轴线”上,是城市未来发 展的最重要轴线之一,是城市所有景观轴线中唯一联系“山、城、江、田、海”五 大城市特色元素的轴线,而花城广场作为轴线中的中心位置,将是城市与珠江最 佳的结合点。 2.2规划主题 珠江新城核心区规划主题为“宝瓶”,通过两条造型独特的道路构成地块的总 体形式,犹如一座幽雅的宝瓶立于珠江之畔,同时有“永保平安”的深刻寓意。 2.3功能分区 珠江新城核心区从北往南分为五大功能区域:市民活动广场、休闲景观公寓、双塔商业广场、文化艺术广场和娱乐庆典公园。 本文将重点分析文化艺术广场的空间形态。 2.4设计理念——“新粤天地开世界,搏浪藏姣(礁)蕴宝瓶” “海文化”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典型文化之一,已随珠江的千古奔流深入 到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利用“海浪”与“礁石”元素重构海心沙岛和四大公建区域, 将城市主轴打开,把珠江引入城市肌理。 3 空间形态分析 3.1视觉连续和空间焦点 花城广场核心区内有39栋高层建筑,还有广州塔、东西塔、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沿宝瓶型道路行走,连续的高层建筑和不同风格造型的 公建使人在行走中能不断探索各种建筑以及建筑周边的各种使用空间。 花城广场的空间焦点始终是西塔和广州塔。广州塔,塔高450米(加天线 560米),外形是圆形渐变网格结构,晚上有彩色渐变的灯光。西塔,总建筑面

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核心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修编为例

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核心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修编为例 [ 摘要 ]文章从生态城市理念入手,以明珠湾起步区为例探讨城市核心区 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对搭建生态框架、构建开放空间系统、建立开放空间蓝绿走廊、响应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生态堤坝等5个方面的探索进行总结,希望能为 其他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 关键词 ]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 一、关于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理念 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民 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生 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广义上的生态城市指的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造就一 个高效率、和谐、可持续的生活环境[1]。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思路从提 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也在相 应转变,遵循整体性、节能性原则,实现人、自然、建筑的有机结合[2]。 (二)生态城市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城市规划强调对生态系统包括湿地、 动植物的保护,避免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破坏自然环

境[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成为新时期 规划工作的主基调, 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要。[4] 2.保障城市安全。生态城市应保留生态空间最基本的功能, 可以抵御风暴潮、海岸侵蚀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 营造良好的动植物栖息地,以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的夏季高温,达到改善城市气候、保护城市安全的作用。 3.强调对象的整体性。构建一个安全的、可持续的城市生 态空间格局,意味通过织补破碎化的城市生态空间,在 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景观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融合,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构建 完整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 二、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 南沙位于广州市最南端,伴水而生,沿海而兴、依港而荣,是粤港澳大湾区 地理几何中心,也是粤港澳“半小时交通圈”原点和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重 要组成部分。明珠湾起步区作为南沙CBD,面积约33平方公里,包括灵山岛尖、 横沥岛尖、蕉门河口、慧谷西区四个片区,规划定位为金融商务发展试验区,以“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智慧城市、岭南特色”理念为引导,旨在打造南沙新区 引导示范区及核心功能区。 明珠湾起步区在规划之初超前性提出生态设计理念,并充分贯彻到最终的实 施建设中,目前灵山岛开发建设基本完成,横沥岛基础配套设施正在快速建设。 明珠湾起步区以绿色建设作为引领,已荣获了包括“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LEED for Cites 铂金奖”、“亚洲都市景观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在生态城 市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 三、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空间营造策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战略规划与协同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战略规划与协同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 中山等18个城市组成,人口超过6500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然而,在这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协调发展策略。 一、规划战略 为了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首先, 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战略。这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全面分析城市内外部环境和资源情况。同时,要调查市场需求和投资潜力,合理安排城镇布局,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水利、环保等公共设施。应当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经济集聚能力,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此外,制定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环境,创造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条件。 二、协同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多城市、多部门的综合体系,每个城市之间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也不同。为了实现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需要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这可以通过加强政府间的多边协商、交流和合作机制实现,也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边缘互动机制来实现。例如建立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共同制定指导政策等。此外,可以建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联盟,依托集成创新等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增强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绿色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实现 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应当侧重于绿色、低碳、循

广州印象——特色空间的尺度感受

广州印象——特色空间的尺度感受 学号:20100940112 姓名:申展飞 班级:10级城市规划

广州印象——特色空间的尺度感受 摘要:在城市认知实习调研中,广州城以其鲜明的个性,特有的包容的城市文化,以及特色空间的不同尺度感受,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回想起来感觉到她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城市。为什么广州给我们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分析珠江新城核心区,西关地区,沙面小洲等特色空间的图底关系,建筑尺度,街道空间比例,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尺度感受,来解析城市给人们的印象。 关键词:珠江新城西关沙面空间尺度 一.珠江新城核心区 1. 珠江新城核心区简介 珠江新城—广州新城市中心,北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和大批住宅区, 以及天河火车站和大批办公楼、旅馆、大型商场等,西面是全国闻名的五羊新村大型居住区,南面隔江相对的是建设中的华侨新村和广州外事区。新城核心区主要是黄埔大道、华夏路、冼村路、艺洲路围起来的地区。珠江新城的轴线自燕岭公园, 经天河火车站、天河体育中心、天河商贸城及中央林荫道、海心岛旅游公园, 至对岸的赤岗塔。站在广州电视塔顶层可以清晰地看到珠江新城利用自然地形和已有的城市道路, 结合建筑群形成新城市景观轴线。新城核心区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结合形成立体交通网, 车行线与人行线并行形成人车分行的的交通机制。 新城核心区的空间塑造,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场,结合四大公共建筑和东塔、西塔、广州电视塔等地标性建筑,将东西两侧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对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予以协调控制。广场设计中运用不同的广场形式,平面广场、上升式广场、下沉式广场,同时结合丰富的景观元素,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室外环境。 广州图书馆新馆广州歌剧院广州电视塔 珠江新城核心区夜景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 2. 珠江新城空间尺度感性感受 核心区的建筑物尺度大,外部空间开阔,遮蔽物少,夏日的白天不宜人停留,白天这里的人气极少,特别是海心沙广场,广场上特别空旷,极缺少遮蔽物,在中午气温特别高,白色的涂料反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睛。在夜晚,广场上会有许多人在此游览观光,许多小商贩也聚集于此,珠江新城的夜景魅力十足。 3. 珠江新城空间尺度理性分析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及发展现状及存在及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 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首先,现有的休闲娱乐场所收费高拒绝了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使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机率。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 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搂、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现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如过多使用钢、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尽管空间尺度大了,但现代化气息过浓,使人缺少亲切感;色彩运用不恰当!雕塑小品等指向意义不确切,使人产生不舒适的心理感受;植物以及水的环境设计呆板或过于人工化,使空间环境缺少吸引力。此外,还存在管理不善,休闲环境脏、乱、嘈杂等问题,这些都是休闲活动发展的限制因素。

浅谈珠江新城规划设计,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学院:广州工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1、珠江新城的简介 (2)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2) 3、CBD的特点 (2) 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3) 4.1建筑密度太大 (3) 4.2 配套设施 (3) 5、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3)

5.1建筑密度 (4) 5.2交通 (4) 5.3配套设施 (4) 6、结语 (5) 1、珠江新城的简介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496万平方米。珠江新城规划范 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将容纳20万居住人口。珠江新城中心区域包括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电视塔在内的七大标志性建筑和37栋商业大厦。形成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规划定位为21世纪广州中央商务区(CBD)核心。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就作出决策,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按照1993年出台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使得珠江新城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于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应运而生。这个对“93版”规划进行修正的新规划在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颁布。至此,广州CBD正式写入政府文件。 3、CBD的特点 C B D 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逐渐显现出其应有的特征和功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城市C B D 具有如下特征:( 1 )拥有高赢利水平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并逐渐替代位于中心区的工业制造业。( 2 )拥有商务空间的最高聚集度。C B D 内商务办公建筑空间集约化,是城市内建筑空间、交通和就业岗位密度的峰值地区。(3 )具有最高的交通可达性。 C B D 占据了块速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等交通报务最佳区域。( 4 )拥有最高的地价。峰值地价点往往是C B D 的核心区。(5 )与城市的地理中心有关联,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对区域经济活动起控制作用。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

项目名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项目编号:99规设指036 项目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项目编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证书:城市规划甲级0200033号主管院长:李萍萍高级规划师 总工程师:李颖高级规划师 项目审定:李萍萍院长 项目审核:李颖总规划师 项目初审:王鹰翅室副主任 项目负责:袁奇峰副总规划师 项目助理:王媛高级规划师 设计人员:袁奇峰高级规划师 王媛高级规划师 谢向辉建筑师 刘浩助理建筑师 黎明助理建筑师 肖蕾研究生 蔡菲实习生 莫宁实习生 王斌斌实习生 郑莉实习生 吴诗蛮实习生 黄利剑实习生 刘小敏实习生 夏文婷秘书 技术指导:王蒙徽局长 潘安博士 段险峰高级规划师 余英博士 胡显文规划师 郭昊羽建筑师 谢恒亮规划师 王巍规划师 黄珍规划师 赵红红教授 吴桂宁副教授 编制时间:2002年8月15日

目录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一章建设目标的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一、广州CBD建设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珠江新城选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新城规划构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二、珠江新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现实情况发生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办公设施需求减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城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全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农村土地扰乱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三、GCBD21:一种城市发展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GCBD21”战略缘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开发管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GCBD21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GCBD21”规模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GCBD21”构成初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二章开发建设回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一、开发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土地开发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土地收益被拖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区内项目建设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二、土地供给与CBD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三、农民与农村土地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城中村”的农民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城中村”的土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四、用地规划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土地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商务办公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公共服务设施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五、道路交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