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影响中学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多因素系统研究”(07AYY003的阶段性成果。
一一外语教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社会学视角提要:本文简要讨论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然后结合我国外语研究中的不同声音或研究取向,阐述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视角对我国外语教育问题和研究的启示。
与精英学者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目前外语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不应是只强调我国外语教学与西方教学环境的差异、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差异等,而应是加强对我国本土社会文化差异、教师和学生社会文化资本差异问题的研究。
本文希望该讨论能够引起社会和学者们对布迪厄社会学视角的关注,重新审视外语教育中的问题,切实加强本土社会文化差异以及教师和学生社会文化资本差异对外语教育影响的研究,为真正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总体水平作出贡献。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ConstructionLiu Yongbing Zhao Ji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 f Bourdieu 's coretheoretical concepts, such as ‘habitus ', ‘field ' and‘cultural capitals ' and then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local research in China in relation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s 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FL) education. Differing from the dominant elite posi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ain issu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debate and studies is not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r learning environments or teaching principles, but how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and different cultural capitals posses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fect FL education or lear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hopes tha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can ar ouse the researcher 's interest and provide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FL educ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upgrade overall level of FL education.1 导言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研究鼓励多视角、多维度探讨和研究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背景重现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
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
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
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
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
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
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
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
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
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
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
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
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
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
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引言文化品牌是指在文化市场中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型品牌。
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而文化品牌是文化资本的一种表现和传播形式。
在文化资本的理论视角下,人们可以通过文化品牌来研究和探索文化资本的特点和规律。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理解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品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化品牌的特点、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为深入理解文化品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他对文化资本的研究为人们认识文化资本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他看来,文化资本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它可以在文化市场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资本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它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来获取和积累;二是文化资本具有象征性和象征价值,它可以被用来展示和彰显个体或群体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地位;三是文化资本具有传递性和传播性,它可以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和媒介来传递和传播。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人们认识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在文化品牌研究中,可以通过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来理解和分析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这有助于揭示文化品牌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表现。
二、文化品牌的特点及意义文化品牌是文化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在当今社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品牌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品牌具有跨文化特点和国际化趋势,它能够跨越文化边界和国界,传播和传递跨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二是文化品牌具有文化创新和文化符号的重构能力,它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更新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三是文化品牌具有社会认同和社会认可性,它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和形式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不仅受到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递的影响,还受到社会认同和社会认可的影响,这要求文化品牌要不断地创新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环境。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现代化因素日益增长,传统文化在与全球化文化的交锋中日益被边缘化。
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标签: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资本转换;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解读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通过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在个体的实践行动、场域关系、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化资本,力求在具体性和差异性中透视文化资本,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状态: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和体制的状态。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要储存于身体之中,所以它“力求收获的工作是针对自身(自我进步)的一种工作,这种努力预先就假定了必须要有个人性的投入”,①也就是说,个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以内在化为前提,必须由习得者亲力亲为,不能替代或传承。
一旦获得,它就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象征性。
②文化产品的物质性,指其可以传递和转让;而文化商品又是储存于个人身体之中的具体文化资本的外化,传递活转让具有有限性。
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往往是以学术资格的形式出现的,“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
③二、文化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是可以和“文化资本”的概念相契合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戏剧、武术、技艺绝活等等这些正是布迪厄所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本文概述《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文,旨在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评述。
布迪厄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教育领域尤为突出。
本文首先概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场域的独特视角,进而分析了这一理论在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揭示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文章还评述了布迪厄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旨在为深化对布迪厄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供理论支持。
二、布迪厄教育思想概述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等概念的深入分析。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和文化实践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资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尔迪厄进一步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指的是个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文化产品,如书籍、艺术品等;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通过制度化的教育体制获得的学历和资格等。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关键概念。
他认为,场域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规则构成的空间,这些规则和关系影响着场域内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在教育领域,布尔迪厄认为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场域,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场域内规则的影响。
这些规则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关系,因此教育场域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布尔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差异如何通过文化因素得以维持和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够影响个体社会位置的重要资源,其形式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审美趣味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论在分析教育不平等现象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分配、教育成就差异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上。
本文将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教育不平等,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局限。
文化资本的定义与类型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体现性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
体现性文化资本:指个体所具备的审美能力、表现才华等,这些资本往往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认同。
物化文化资本:包括书籍、艺术品、乐器等具体的物品,这些物件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文化品位,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
制度化文化资本:通常指个体所获得的官方认可,如学位、证书等。
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更容易量化并被用作衡量个体在教育和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文化资本,布迪厄揭示了教育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不同背景的个体如何利用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实现社会流动。
教育不平等现象分析在现代社会,教育被广泛视为晋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际情况却常常呈现出显著的不平等。
例如,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孩子通常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学校、更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更多的家庭支持。
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可能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文化资本不平等所导致的结果。
富裕家庭能够向子女传递大量的物化和体现性文化资本,例如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艺术熏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富裕家庭在获取制度化文化资本方面也具有优势,如能够负担名校的学费,让孩子顺利获得高学历。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其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教育平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行的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技能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
文化资本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具有继承性,即它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从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距。
通过对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揭示出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文化资本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平等和文化传承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分为几个部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介绍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我们将分析文化资本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育、文化产业和社会分层等;我们将探讨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以及如何借鉴该理论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个多维度、深入人心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
该理论主张,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列的重要资本形式,它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轨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和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书籍、艺术品),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知识、技能、语言、习惯、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资本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在社会层面上则体现为一个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分配,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此相悖。
为了解释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的理论。
文化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是指一个人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非经济资源。
文化资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客体化文化资本(例如书籍、艺术品)、体验式文化资本(例如音乐、电影)和机构化文化资本(学历、学位等)。
这些文化资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会对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不均等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了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层的作用。
他认为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并且这些文化资本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和成功。
家庭背景对文化资本的塑造家庭背景是影响一个人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自高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往往拥有更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艺术作品等,能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相比之下,来自低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则可能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有充足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适应学校环境,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他们还可能通过家族关系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学校推荐和资源配置。
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不平等再生产由于教育机会存在差距,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可以被再生产和延续。
那些具有更多文化资本和更好教育机会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成果,并通过学历或学位在职场上取得更大成功,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
布迪厄理论的局限性虽然布迪厄理论提供了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有效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识到。
忽视了其他因素布迪厄理论主要关注了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2006年11月08日05:01 大河网-河南日报
皮埃尔·布迪厄,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布迪厄著述达340余种,涉及人类、社会学、教育、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其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欧美知识界。
2000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他国际人类学最高荣誉赫胥黎奖章。
“文化资本”(capitalculture)是布迪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布迪厄将资本具体划分成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
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且转换过程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
布迪厄认为当代社会,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并取代政治和经济等传统因素跃居社会生活的首位。
也就是说,现代政治已无法仅凭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现代经济也无法只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跃。
假如没有文化的大规模介入,那么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缺乏活力的。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基本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制度形态。
文化资本的第一大形态是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及感性等文化产物。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不仅十分漫长,极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它最终也只能体现于特定的个体身上。
它“是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进行当下传承的”。
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书籍、绘画、古董、
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
显然,这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可以直接传递的。
不过,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并不是一种与身体化过程毫不相关的完全“物化”资本。
人们通常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立刻得到它们。
但事实上,任何事物要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固有作用的话,那么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具备一些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特征。
以古董收藏为例,我们知道一名真正的古董收藏家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收藏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化资本所能获得的利润“是与他(行动者)所掌握的客观形态资本以及身体形态资本的多少成正比的”。
文化资本的第三大形态是制度形态。
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就是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等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
这是一种将个人层面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制度形态文化资本是一种介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与客观形态文化资本之间的中间状态。
文凭是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
文化资本的积累通常是以一种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
家庭无疑是文化资本最初也最主要的再生产场所,在充分反映父母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们竭力仿效的对象。
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继承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的。
此外,文化资本的传承也经常发生于各种公共场域内。
其中最典型的方式是教育市场的学历再生产。
布迪厄指出,学校是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
通常情况下,家庭主要是培养“教养”和“规矩”等广义的品位及感性的地方。
而学校则是一个传授系统性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场所。
孩子们从学校获得的主要是系统性知识及社会技能等文化资本。
这些知识与技能往往通过考试的形式正式获得社会的承认并通过颁发文凭的方式被固定与制度化。
身体化文化资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被转换成一种制度化形态的资本的。
⑦4(李文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