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引言文化品牌是指在文化市场中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型品牌。
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而文化品牌是文化资本的一种表现和传播形式。
在文化资本的理论视角下,人们可以通过文化品牌来研究和探索文化资本的特点和规律。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理解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品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化品牌的特点、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为深入理解文化品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他对文化资本的研究为人们认识文化资本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他看来,文化资本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它可以在文化市场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资本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它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来获取和积累;二是文化资本具有象征性和象征价值,它可以被用来展示和彰显个体或群体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地位;三是文化资本具有传递性和传播性,它可以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和媒介来传递和传播。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人们认识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在文化品牌研究中,可以通过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来理解和分析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和运行规律,这有助于揭示文化品牌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表现。
二、文化品牌的特点及意义文化品牌是文化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在当今社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品牌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品牌具有跨文化特点和国际化趋势,它能够跨越文化边界和国界,传播和传递跨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二是文化品牌具有文化创新和文化符号的重构能力,它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更新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三是文化品牌具有社会认同和社会认可性,它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和形式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不仅受到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递的影响,还受到社会认同和社会认可的影响,这要求文化品牌要不断地创新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环境。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拥有的一种资源,通过这种资源可以获取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文化资本的理论下,文化品牌作为文化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之一。
文化品牌是指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符号系统构建起来的品牌,通过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来获得认同和信任。
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文化品牌研究可以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品牌所传递的文化资本,以及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转化来实现品牌的发展和价值提升。
一、文化资本对文化品牌的影响文化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符号系统构成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文化符号和符号系统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通过挖掘和运用文化符号,品牌可以建立起独特的文化形象,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认同。
文化资本对品牌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也产生影响。
在品牌的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更新相关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品牌也需要通过社会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支持,比如与意见领袖、行业专家、媒体等建立合作关系,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资本对文化品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文化符号、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方面,这些影响会直接影响品牌的发展和竞争力。
在文化资本理论下,文化品牌的发展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品牌通过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文化资本,来实现品牌的文化建设、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度的提升。
品牌通过对文化符号的积累和运用来实现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转化。
品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和运用具有特定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符号来塑造品牌形象,吸引和留住目标受众。
一些品牌会选择与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艺术家合作,来为品牌注入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具有相同文化情感和认同感的受众。
三、文化品牌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文化品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
显然,这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可以直接传递的。
不过,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并不是一种与身体化过程毫不相关的完全“物化”资本。
人们通常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立刻得到它们。
但事实上,任何事物要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固有作用的话,那么它必然或多或少地具备一些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特征。
以古董收藏为例,我们知道一名真正的古董收藏家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收藏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化资本所能获得的利润“是与他(行动者)所掌握的客观形态资本以及身体形态资本的多少成正比的”。
文化资本的第三大形态是制度形态。
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就是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等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
这是一种将个人层面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制度形态文化资本是一种介于身体形态文化资本与客观形态文化资本之间的中间状态。
文凭是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
文化资本的积累通常是以一种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
家庭无疑是文化资本最初也最主要的再生产场所,在充分反映父母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们竭力仿效的对象。
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继承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的。
此外,文化资本的传承也经常发生于各种公共场域内。
其中最典型的方式是教育市场的学历再生产。
布迪厄指出,学校是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
通常情况下,家庭主要是培养“教养”和“规矩”等广义的品位及感性的地方。
而学校则是一个传授系统性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场所。
孩子们从学校获得的主要是系统性知识及社会技能等文化资本。
这些知识与技能往往通过考试的形式正式获得社会的承认并通过颁发文凭的方式被固定与制度化。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在研究文化品牌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源,是一种被动的、积累的、令人感到自然和必然的无形资本。
文化资本主要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
这些文化资本不仅仅是个体所拥有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形式:即物质化的文化资本、象征性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这三种形式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影响着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二、文化品牌的概念和特点文化品牌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商业品牌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化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递。
文化品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化品牌依托于特定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进行营销传播,它不仅仅关注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更关注文化的认同和共鸣。
文化品牌是一种文化资本的体现,它也会受到文化资本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品牌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产生影响和共鸣。
四、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品牌研究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文化品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可以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品牌的特点和影响。
文化资本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积累,更是一种主动的社会实践和传播。
文化品牌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从文化符号和象征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品牌的营销传播。
文化品牌的营销传播需要依托于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符号和象征,才能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共鸣。
我们可以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品牌的全球化战略。
文化品牌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进行调整和变化,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成功。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差异如何通过文化因素得以维持和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够影响个体社会位置的重要资源,其形式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审美趣味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论在分析教育不平等现象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分配、教育成就差异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上。
本文将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教育不平等,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局限。
文化资本的定义与类型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体现性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
体现性文化资本:指个体所具备的审美能力、表现才华等,这些资本往往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认同。
物化文化资本:包括书籍、艺术品、乐器等具体的物品,这些物件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文化品位,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
制度化文化资本:通常指个体所获得的官方认可,如学位、证书等。
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更容易量化并被用作衡量个体在教育和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文化资本,布迪厄揭示了教育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不同背景的个体如何利用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实现社会流动。
教育不平等现象分析在现代社会,教育被广泛视为晋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际情况却常常呈现出显著的不平等。
例如,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孩子通常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学校、更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更多的家庭支持。
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可能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文化资本不平等所导致的结果。
富裕家庭能够向子女传递大量的物化和体现性文化资本,例如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艺术熏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富裕家庭在获取制度化文化资本方面也具有优势,如能够负担名校的学费,让孩子顺利获得高学历。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其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教育平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行的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技能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
文化资本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具有继承性,即它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从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距。
通过对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揭示出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文化资本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平等和文化传承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分为几个部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介绍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我们将分析文化资本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育、文化产业和社会分层等;我们将探讨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以及如何借鉴该理论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个多维度、深入人心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
该理论主张,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列的重要资本形式,它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轨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和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书籍、艺术品),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知识、技能、语言、习惯、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资本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在社会层面上则体现为一个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分配,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此相悖。
为了解释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的理论。
文化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是指一个人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非经济资源。
文化资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客体化文化资本(例如书籍、艺术品)、体验式文化资本(例如音乐、电影)和机构化文化资本(学历、学位等)。
这些文化资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会对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不均等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了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层的作用。
他认为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并且这些文化资本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和成功。
家庭背景对文化资本的塑造家庭背景是影响一个人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自高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往往拥有更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艺术作品等,能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相比之下,来自低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则可能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有充足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适应学校环境,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他们还可能通过家族关系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学校推荐和资源配置。
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不平等再生产由于教育机会存在差距,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可以被再生产和延续。
那些具有更多文化资本和更好教育机会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成果,并通过学历或学位在职场上取得更大成功,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
布迪厄理论的局限性虽然布迪厄理论提供了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有效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识到。
忽视了其他因素布迪厄理论主要关注了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因素。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现代化因素日益增长,传统文化在与全球化文化的交锋中日益被边缘化。
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标签: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资本转换;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解读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通过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在个体的实践行动、场域关系、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化资本,力求在具体性和差异性中透视文化资本,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状态: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和体制的状态。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要储存于身体之中,所以它“力求收获的工作是针对自身(自我进步)的一种工作,这种努力预先就假定了必须要有个人性的投入”,①也就是说,个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以内在化为前提,必须由习得者亲力亲为,不能替代或传承。
一旦获得,它就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象征性。
②文化产品的物质性,指其可以传递和转让;而文化商品又是储存于个人身体之中的具体文化资本的外化,传递活转让具有有限性。
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往往是以学术资格的形式出现的,“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
③二、文化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是可以和“文化资本”的概念相契合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戏剧、武术、技艺绝活等等这些正是布迪厄所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摘要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旨在对文化现象进行全新诠释和批判。
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化走向市场,文化活动展现全新面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文化资本的运行轨道。
文章旨在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阐释文化与资本遭遇时两者间的关系,考察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转化,透视当代社会文化活动“非超功利性”的真面目。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学术超男”易中天Analyse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Pierre Bourdieu——as “the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 for exampleName:Ding Qiuyun Student ID:200740110210 Guiding Teacher:Huang Lili Abstract: The Cultur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sociological theory proposed by French sociologist Bourdieu , aiming at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The arrival of the market economy ,culture go to the market, cultural activities new face, the speard of culture in the new age has already changed, mean-whil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intellectuals inevitable evolved into the cultural capital. This article aims to as "the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 the capital when they encounter to each other, to see the transformation within cultural capital、economic capital and socialcapital , and try to findou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super utilitarian"face.Keywords: Pierre Bourdieu Cultural capital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前言文化资本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提出的重要的理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种种社会现象进行诠释和批判。
由于全球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使资本和经济,成为强大的力量,渗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文化领域亦不能幸免,而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现状,也适宜用文化资本理论进行解读。
文章旨在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当今走势的文化节目《百家讲坛》及其走红学者易中天等进行分析,探究当文化遭遇资本,到底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06年,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学术热潮,以易中天为首的一批学者受到了万千观众的追捧,其走红程度不亚于娱乐界的明星大腕们。
而他们的走红是借助于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文化节目《百家讲坛》,当中的绝大多数凭借他们的学术文化底蕴以及个人的独特魅力,结合中国最强势的媒体网络——中央电视台,“一朝成名天下知”。
这种通过媒体传播的文化解读让易中天等学者具有了史无前例的“学术明星”身份(易中天从一个普通的大学中文系教授变成了一个“超级教授”,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了一个“明星学者”),颇能与湖南电视台打造的“超男”、“超女”们相媲美,而其文化产品《品三国》的销售量也能与这些娱乐明星的个人专辑争锋,俨然成了一位“学术超男”。
一档文化节目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响,做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探讨,究其原因,不只是当前媒体的介入及自身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无形双手的操纵——资本。
一、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文化与资本的概念考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首先要清楚文化与资本的概念在传统意义上,资本包括三种类型:①物质资本,它主要指的是像工厂、机器、建筑之类能够产生新的产品的具体物品的集合;②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以社会制约为制度化形式;③经济资本,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钱”,具体而言,是指能够生成钱的钱。
布迪厄打破了这一传统划分,他认为资本还有第四种,即文化资本。
这是他在深入学习和了解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前提下提出的对资本的非经济解读,并将它运用于文化分析,对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资本从字面上看,囊括两个方面,即文化与资本。
“文化”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可以得出不同的定义,据统计,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200个。
依狭义上理解,是指精神财富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
从广义来看,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文化看做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所谓的“文化产业”活动;二是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
归而言之,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是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淀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或物质形式的对象。
所以,我们不仅仅只将学术座谈会或是为弘扬传统文化二举办的文化活动视为文化范畴,而将花卉盆景、中央电视台大楼、埃菲尔铁塔以及一切心物结合的产品排在文化范畴之外。
对于资本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
布迪厄丰富了他的观点,在布迪厄看来,“资本”是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①]。
最本质最宽泛的定义是费雪(又译费歇尔、费沙)给出的,他认为:“资本,就是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
任何财产的价值,或财富权利的价值,是它作为收入源泉的价值,是由这一预期收入与折现来求得的。
如果我们高兴的话,为了逻辑上的方便起见,也可将对我们自身的所有权包括财产之内,但也可依照习惯,把人类看作单独的范畴。
”[②]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将资本理解为一种能够获取收益的资源。
(二)文化与资本间的关系那么,文化作为一种属于公共领域的东西,为何会由一种无形的东西演变成能够运行的资本?布迪厄认为,任何资本的形成,其背后都是一种制度的对应,劳动的积累,在财产制度的安排下,才能成为资本,即经济主体的排他性占有以及由此带来的可预期的效益。
文化资本亦然,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财产制度的安排。
文化成为资本正是依赖财产的分配,成为一种排他性的财产进行投入、产出以及占有时,它才能才来经济效益。
易中天走上《百家讲坛》进行学术讲解,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他所从事的是一种文化活动,属于“文化”范畴。
但是这种文化或知识是他个人占有的,作为一种私人资产,具有排他性,别人侵吞不了,别人也不能觊觎得了,将“资本”套上“文化”的帽子进行运转。
当他的著作《品三国》的著作权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天价成功买断后,易中天获得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收入,这也正是将文化以作为一种财产占有,同时以法律做后盾具有排他性,获得的经济效益及其它。
于是,易中天迅速蹿红,走红为他带来了无可厚非的经济收入;一时间他也成为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有关他的各种新闻接踵而至,甚至像吃“苍蝇面馆”这样的生活隐私也被曝光在大众眼里;与此同时,易中天也成为很多青年眼中的偶像,更有甚者,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马王子”。
对于这种学者与明星相隔一线的现象,社会各界砭褒不一:一部分人认为,做学术研究的比明星更让人青睐,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另一部分的人则感叹世风日下,文化学者置传到授业解惑于不顾,向“钱”看齐,拥抱孔方兄,有辱学者身份,有辱斯文。
而更多的疑问是一个做学术研究的怎么会有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又为何会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推向他的人生巅峰?二、文化资本的运作——易中天案例分析(一)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无形及有形资产。
他对文化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具体包括①身体化形态②客观形态③体制化形态1.身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是指行动者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及感性等文化产物,我们又可以将它成为“文化能力”。
身体化形态是一种将文化内在化的过程,这种内在化决定了这种文化资本对于持有者的固有性,它会成为一个人的固有财产,成为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素质中的一部分,变“实存”为“实有”,所以文化能力具有以下特性:(1)它紧密的嵌入在持有者的身体内或肉身内,不能被分隔开(2)它不能被直接传递或者是通过继承的方式来持有(3)这种资本的积累不可能超越个别行动者及其表现能力,而是随着占有着个体的生物能力、记忆等一起衰落和消亡。
易中天等其他学术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都大器晚成,几乎都是在四、五十岁后占有了较高的出镜率。
前半生的生活磨练,无论是学业上,还是人性品质上,都有了较稳定的特性。
文化学识已经构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谈吐仪态是他们惯常外现,幽默风趣或是古板严肃已成为他们的秉性之一……所以当易中天以风趣搞笑的谈吐,温文尔雅的仪态,渊博精深的学识展现在大众的面前时,更多的是被征服和倾羡。
这些文化能力一旦被持有者拥有,就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就像健康一旦拥有,就成为了身体内的一部分。
而文化能力是个人通过学习或实践来拥有的,它通过外部的学习进而转化为“实存”,是不能像客观物品一样通过直接传递来实现。
这种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亦不同于财产权等可以通过继承来完成。
文化能力的实现只能是持有者在生活中的日渐积累。
易中天等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他们的父母老师优良品质的继承,而是他们日积月累的成就。
但文化能力不似酿酒,酒愈陈,香愈浓,价愈高,资本愈大,它一旦脱离文化持有者本身,或者是因身体功能的衰退,它的“生命”亦会衰竭。
2.客观形态客观形态是指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书、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体现出文化遗产或理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