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理论模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正如Grossman (1995)所说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不难发现,规模效应是收入的单调递增函数。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
Panayotou (1993)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
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
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
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展开的。
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说是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开始恶化。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概述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概述1.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经济增长同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时,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在经济增长的最初阶段,收入差异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大;当经济增长到某一时点时该差异达到最大;而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异会逐渐变小。
按这一假想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之间便存在着一种倒U型的关系。
这一关系后来被大量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并称之为库茨涅茨曲线。
后来,经济学家Krilleger在分析环境与人均收入关系时借用了库茨涅茨曲线,并从实证上证明了环境同人均收入之间倒U型关系的存在。
由此证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同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之间相一致的倒U型曲线特征。
Panayotou(1993)把反映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这条曲线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倒U曲线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实际上是认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可以自动收敛的,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增长一定会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在拐点到来以前,这种恶化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本稀缺问题会日益显现,这就迫使该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对环境的治理;(2)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使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从而使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特征所揭示的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规律;(4)环境库茨内茨曲线的走势和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对环境所做的努力可以使曲线变得更平坦,并能使拐点提前到来;(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描述人类收入水平同环境质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收入增加一定会最终导致环境质量的改善。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假说充分反映了经济增长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为我们理解环境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1999 年国家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1 年至2011 西部地区的实际GDP(1990 年为基期) 年均增长速度为11. 6%,2007 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 1% 以上,增速最快并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2011 年以14. 0%的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 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东部地区 3. 4%,高于中部地区1. 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 西部地区GDP 与全国经济总量对比,1998 年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GDP 的14. 6% ,2011 年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了19. 2% ,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1998 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到40%,2011 年工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2%,伴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011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 8: 51. 7: 35. 5,可见第二产业是西部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因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1991 -2011 年西部地区GDP 与工业污染三废的排放量表现出整体增长的趋势如图 1 所示,由于数据单位不统一,以对数值来缩小差距。
可以看到,工业烟尘的增长几乎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工业废水的变动与GDP 增长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伴随GDP 增长整体出现下降,1991 至1995 年、1996 至2006 年有局部上升的表现。
2011 年,西部地区工业SO2、工业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 79% 、6. 25% 和78. 66% ,而工业废水出现了负增长16. 4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相关学者对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检验。
在运用时间序列进行的省级检验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绝大多数并非理想的倒U型。
反复波动的EKC曲线多是由于环境政策的非持续性,又因绝大多数省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多数省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处于上升阶段。
在省际检验的检验过程中,存在着内生性及“伪回归”的问题,部分研究试图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或联立方程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
标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环境污染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述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Grossman和Krueger(1991)年通过对全球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长期呈倒U型的关系以来,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始不断出现。
Panayotou(1993)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倒U型关系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之后,这一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现有理论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二是考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内在机理。
1.1 相关理论假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核心,Grossman和Krueger提出,经济发展通过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影响环境水平。
环境水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趋于不断恶化的趋势,而当经济发展到达一定规模之后,环境水平会逐渐得到改善,两者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理论还有国际贸易说,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由于环境标准的差异或者说是要素禀赋差异,使污染密集型产业流向发展中国家(Lopez,1994;Copeland&Taylor,2004)。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环境逐步由一个奢侈品变成一个必需品,在人们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及居住环境,从而会影响到政府政策及生产技术等(Chavas,2004)。
EKC曲线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模型,以江苏省经济增长及“三废”污染指标数据为基础,对太湖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工业废气排放量处于EKC曲线上升阶段;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同样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工业废水排放量同人均GDP 之间,不符合EKC曲线的某种形态。
关键词:太湖流域经济增长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背景和目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是经济起飞阶段所面临的难题,我国的太湖流域也面临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问题。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但是,流域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刘晓红、虞锡君(2007)基于太湖流域的实地调查,以水生态“恢复成本”作为补偿依据,定量评估了跨行政区水污染补偿标准,测算了上游城市江苏吴江应给予下游城市浙江嘉兴的补偿金额,并提出上游补偿下游地区水生态“恢复成本”的解决思路,探求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生态污染问题的路径。
翟淑华等人(2006)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模型,以江苏省经济增长及“三废”污染指标数据为基础,对太湖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江苏省位于我国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构成的“T字型”开发战略的结合点,是太湖流域的核心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2.6%。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经济增长与太湖流域水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因及目的所在。
模型的构建和运用(一)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模型构建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 和Krueger(1991)提出了关于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演替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理论。
它假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然后越过转折点后逐步改善,即环境污染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变动趋势间呈现“倒U型”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一、引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它描绘了环境污染水平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影响。
本文将围绕EKC的形状展开讨论,包括曲线的起伏特点、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实施对曲线形状的影响等内容。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概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发展的初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少,形成一个类似倒“U”形的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曲线起伏: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下降,呈现一个拐点,形成曲线的起伏特征。
- 收入阶段:EKC理论认为,国家的收入水平对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在低收入阶段,人们更关注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而在高收入阶段,人们更加重视环境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差异: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EKC曲线形状可能会有所差异,一些污染物可能在经济发展早期就达到拐点,而另一些污染物则可能在经济发展后期才开始下降。
三、EKC的形状EKC的形状呈现一个类似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逐渐下降。
曲线的起伏特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初期阶段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追求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忽视环境保护。
这一阶段常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 拐点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实施。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和居民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爱享文献_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_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安虎森王雷雷吴浩波摘要本文根据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检验建立面板空间误差模型,分别以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衡量环境污染程度,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表明:“倒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确实存在,而且还验证单位生产总值的污染排放量(产生量)随地区经济发展的提高而下降;四种污染排放物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这意味着各地区的节能降耗减排政策不能孤立地实施,应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同时实施,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协调;过分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环境改善,要么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污染排放量,要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面板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自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4)09-0001-08作者简介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天津300071;王雷雷、吴浩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一、引言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二氧化硫和烟尘两种污染物会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即二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于1995提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会恶化,但是经过一个临界值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反而伴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污染排放物不断增加。
以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例(表1),200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968.7万吨,而到2012年该数值增加到4129.6万吨,增幅为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和赫尔曼·道兹共同提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模型。
该曲线模型描述了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由于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逐渐出现负相关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提出之初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首先,该曲线模型基于一项隐含的假设,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同时增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所描述的情况不符。
其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问题。
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到资源瓶颈、环境变化和社会压力等挑战,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抽象模型很难解释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
此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在不同国家间产生差异。
另一个批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观点是其缺乏预测性。
尽管该理论可以描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无法预测在未来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关系。
最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增长数字的提高,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为导向,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福祉。
总的来说,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其假设和模型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简介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说”,即库兹涅茨曲线。
在1991年,美国环境学家Grossman和Krueger 首次将库兹涅茨曲线引入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它假定一个国家的污染水平会先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污染水平会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Grossman和Krueger通过研究发现SO2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假说:如果用纵轴表示污染水平(污染物排放量等),横轴表示经济增长(GDP、GNP或人均GDP、人均GNP等),可得到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散点曲线呈“倒U型”,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以下简称EKC)。
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对其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国外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比较早,主要研究文献有:1992年Bandyopadhyay和Shafik运用EKC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
Lucas(1996)验证了BO2、NO2等与经济发展也符合EKC假说。
Panayoutou(1997)运用了3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2-1994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政策和制度不仅能够显著减少由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退化,而且能够减轻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Dasguptaetal(2002)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能使经济增长的每个时期污染排放水平都低于没有规制时的排放水平,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变得比较平坦。
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EKC假说,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的“倒U”顶点出现的时机不同。
国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文献有:范金(2002)采用中国81个大中城市1995-1997年度SO2、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浓度等的面板数据对EKC进行研究,发现除了氮氧化物浓度之外,其余污染物与国民收入水平存在“倒U”关系;包群、彭水军(2006)采用中国30个省市1996—2000的环境指标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特征。
张红凤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严格且系统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改变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形状和拐点位置。
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地方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差别也较大,很难建立统一的模型来描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应当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域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
1.1.2 EKC模型国际上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所产生的计量模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模型,另一类是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模型。
1.1.2.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EKC模型该模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简化计量模型:E t =β+β1Yt+β2Yt2+μt(1)式中:Et为某国家或地区在时刻t受到的环境压力,常用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排放量等表示;β0是国家和地区特征相关参数;Yt是该国家或地区在t时刻的经济产出,一般以GDP或人均GDP表示;β1、β2分别为参数。
若β2<0,β1>0则为“倒U”型曲线;若β2>0,β1<0则为“正U”型曲线,通过对上式一阶求导可得到环境质量转折点Y=-β1/(2β2)。
1995年,Grossman和Krueger又将该模型进一步拓展成三次函数型:E t =β+β1Yt+β2Yt2+β3Yt3+μt(2)若β1>0,β2<0且β3=0,则为“倒U”型曲线;若β1<0,β2>0且β3=0,则为“正U”型曲线;若β1<0,β2=0且β3=0,则环境恶化程度将呈线性下降;若β1<0,β2>0且β3<0,则当用横坐标表示人均GDP,用纵坐标表示环境恶化程度时,环境恶化程度呈现“倒N”型;若β1>0,β2<0且β3>0,则环境恶化程度呈现“正N”型。
1.1.2.2 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EKC模型这类模型主要由Bandyopadhyay和Shafik(1992)提出,主要是将二次、三次函数与对数形式相结合,并加入GDP以外的环境影响因素。
基本表达式为:lnEit =β+β1lnYit+β2(lnYit)2+β3(lnYit)3+Xit+μit(3)一般使用Hausman检验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用模型。
式中Xit 表示影响第i国家或地区环境质量的其他变量构成的向量,一般包括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等变量。
其中结构效应一般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或者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技术进步效应一般采用人均资本存量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出口依存度或FDI依存度来研究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1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图1 1999-2009年间昆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1999-2009年间昆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4种污染物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999-2006年间波动上升,2006以后呈下降趋势。
3.2 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本文采用的模型是E t =β+β1Yt+β2Yt2+β3Yt3+μt式中,:Et为昆明市在时刻t受到的环境压力,本文中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表示;β是昆明市特征相关参数;Yt 是昆明市在t时刻的经济产出,本文以人均GDP表示;β1、β2分别为参数。
若β1>0,β2<0且β3=0,则为“倒U”型曲线;若β1<0,β2>0且β3=0,则为“正U”型曲线;若β1<0,β2=0且β3=0,则环境恶化程度将呈线性下降;若β1<0,β2>0且β3<0,则当用横坐标表示人均GDP,用纵坐标表示环境恶化程度时,环境恶化程度呈现“倒N”型;若β1>0,β2<0且β3>0,则环境恶化程度呈现“正N”型。
本文利用上述模型,分别对昆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E1)、工业SO2排放量(E2)、工业烟尘排放量(E3)和工业粉尘排放量(E4)的EKC进行估计,样本数据区间为1999-2009年,资料来源为1999-2009各年的《昆明统计年鉴》,估计结果如下:表1 昆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表环境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R20.87 0.89 0.83 0.9 常数项55718.34 11688.06 .2 .3β1-7. 0. -47.76024 -74.06725β20. 0. 0. 0.β3-4.84E-09 -1.15E-08 -3.40E-08 -5.09E-08 F值15.24 18.23 11.27 22.13DW 1.8 1.67 1.89 2.01 由表1得,所有环境指标与人均GDP的拟合度R2的值均大于0.7。
其中,工业粉尘排放量的拟合度为0.9,说明所采用的回归模型具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
各环境指标与人均GDP的散点图见图2-5。
从图中可以得出:4种污染物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999-2006年间波动上升,2006以后呈下降趋势。
图2 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散点图图3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散点图图4 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人均GDP散点图图5 工业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散点图对工业废水排放量EKC的估计方程如下(方程下面括号内为T值):E 1=55718.34-7.Yi+0.Yi2-4.84E–09Yi3(4.26)(-3.49)(3.18)(-2.95)根据模型判定标准之一:若β1<0,β2>0且β3<0,则当用横坐标表示人均GDP,用纵坐标表示环境恶化程度时,环境恶化程度呈现“倒N”型。
得出昆明市1999-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N”型。
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EKC的估计方程如下(方程下面括号内为T值):E 2=11688.06+0.Yi+0.Yi2-1.15E–08Yi3(0.095)(0.046)(0.41)(-0.75)根据模型判定标准:若β1>0,β2<0且β3=0,则为“倒U”型曲线;若β1<0,β2>0且β3=0,则为“正U”型曲线;若β1<0,β2=0且β3=0,则环境恶化程度将呈线性下降;若β1<0,β2>0且β3<0,则当用横坐标表示人均GDP,用纵坐标表示环境恶化程度时,环境恶化程度呈现“倒N”型;若β1>0,β2<0且β3>0,则环境恶化程度呈现“正N”型。
得出昆明市1999-2009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呈现“倒U”型曲线、“正U”型曲线、线性下降、“正N”型、“倒N”型中的任何一种。
对工业烟尘排放量EKC的估计方程如下(方程下面括号内为T值):E 3=.2-47.76024Yi+0.Yi2-3.40E–08Yi3(4.14) (-3.69) (3.45) (-3.26)根据模型判定标准:若β1<0,β2>0且β3<0,则当用横坐标表示人均GDP,用纵坐标表示环境恶化程度时,环境恶化程度呈现“倒N”型。
得出昆明市1999-2009年工业烟尘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N”型。
对工业粉尘排放量EKC的估计方程如下(方程下面括号内为T值):E 4=.3-74.06725Yi+0.Yi2-5.09E–08Yi3(5.61) (-5.03) (4.62) (-4.29)根据模型判定标准:若β1<0,β2>0且β3<0,则当用横坐标表示人均GDP,用纵坐标表示环境恶化程度时,环境恶化程度呈现“倒N”型。
得出昆明市1999-2009年工业粉尘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N”型。
[1]沈锋.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9):81-90[2]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5-10.[3]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 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