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合集下载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经济学上的曲线,用于描述资源利用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它是由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用于量化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这条曲线通过将经济增长与环境指标相联系,展示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基础是库兹涅茨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上用于描述输出与输入关系的函数,它衡量了资源的转化效率和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在传统的生产函数中,经济增长是通过增加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来实现的,而环境并没有作为一个要素考虑进去。

然而,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投入要素的增加,还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指出,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破坏将随之增加,导致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甚至逆转。

这种权衡关系可以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表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展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倒U型关系。

曲线的左半部分代表经济发展初期,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环境破坏也会增加,但这种增长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经济发展的收益使得社会福利提高。

然而,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环境破坏速度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的效应,导致难以承受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将不再带来增加的福利,反而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损害。

曲线的拐点代表了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点,也就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当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通过优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等手段,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环境和人类福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也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合理的参考和指导。

从政策角度来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环境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规划,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保投入、促进环境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库兹涅茨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曲线得名于罗曼·库兹涅茨(Román Kuznets),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这个概念。

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环境质量会逐渐恶化,但当国家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开始改善。

换句话说,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环境污染程度与国家经济状况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会相应增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然而,当国家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会增强,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排放并加强环境管理,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基础是环境Kuznets曲线假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会出现一个倒U型的变化趋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曲线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环境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 与结构效应(structu re effect) 、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正如Grossman (1995) 所说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不难发现,规模效应是收入的单调递增函数。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

Panayotou (1993 )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

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

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

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展开的。

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说是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开始恶化。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重要性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重要性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指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该曲线是由俄国生态学家库兹涅茨在1932年首先提出。

它表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理论,它对于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设计生态修复方案、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等。

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许多生态系统都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模型,这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关系。

然而,在人类干预的生态系统中,曲线的形态可能会有所不同,可能出现折线或者非常少的物种多样性。

这说明人类的干预已经扰乱了自然界的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

因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设计生态修复方案、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等。

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中国是一个地理脉络复杂、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国家,从古代桑巴斯绘制的“中国地理地图”就可以看出其独特的蓝水足迹,即红江、长江、珠江、黄河、海洋等走廊形状的河流湖泊网络。

这些水体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即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经过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任何一个省至西藏,向青藏高原收尾,勾勒出一条又能静水流深、也能激流勇进的蓝色水网。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椭圆形的曲线,由俄罗斯科学家Crooks先生提出,表示越是受损的环境,其稳定性越低,同时伴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系统健康度就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生态恶化、水质受损等问题。

应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蓝水足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蓝水足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从古代至今,蓝水足迹连续不断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的水资源。

蓝水足迹除了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水资源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好处,比如改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蓝水足迹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蓝水足迹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河流下游发生洪涝灾害,河流水质恶化,河流和湖泊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污染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越来越不健康,库兹涅茨曲线上的点也逐渐的向右移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情况下是不断地向右移动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蓝水足迹的环境问题,重视蓝水足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蓝水足迹保护对提高中国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

应采取完整的河湖管理体制,采取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把污染排放控制到最低,加强河湖环境改善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保护蓝水足迹的环境,维持蓝水足迹的稳定,保证蓝水足迹的完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状一、引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理论模型。

它描绘了环境污染水平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影响。

本文将围绕EKC的形状展开讨论,包括曲线的起伏特点、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实施对曲线形状的影响等内容。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概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发展的初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少,形成一个类似倒“U”形的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曲线起伏: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下降,呈现一个拐点,形成曲线的起伏特征。

- 收入阶段:EKC理论认为,国家的收入水平对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在低收入阶段,人们更关注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而在高收入阶段,人们更加重视环境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 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差异:不同污染物和地区的EKC曲线形状可能会有所差异,一些污染物可能在经济发展早期就达到拐点,而另一些污染物则可能在经济发展后期才开始下降。

三、EKC的形状EKC的形状呈现一个类似倒“U”型的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开始逐渐下降。

曲线的起伏特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初期阶段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追求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忽视环境保护。

这一阶段常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 拐点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实施。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和居民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蒙·库兹涅茨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种差异开始缩小。

在二维平面空间,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一假设便是一个倒“U”形的关系。

这一关系为大量的现实统计数据所证实,通常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先是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

例如,较之于二三十年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污染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而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染,则随着经济增长而使污染水平不断得到降低,污染状况远比六七十年代轻微。

这些经验数据很可能支持一种倒“U”形的环境退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存在。

环境经济学家把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关系的倒“U”型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解释,环境经济学家认为,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波动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较为有限;所排放的废物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可生物降解。

因而,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强度上,环境退化都是有限的。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出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出资源更新速率,废物排放的数量和毒性均有所增加。

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环境意识得到了强化,环境管制也更有效,技术更为先进,环境治理开支得到增强,使得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启示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道路,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经历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反映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现在,发达国家在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后,大力进行环境治理,已开始走上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道路。

对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是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未来环境改善的价值往往难以弥补现期环境破坏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货币有时间价值,环境改善的出现也存在着时间价值的问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和赫尔曼·道兹共同提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模型。

该曲线模型描述了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由于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逐渐出现负相关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提出之初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其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首先,该曲线模型基于一项隐含的假设,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同时增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所描述的情况不符。

其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问题。

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到资源瓶颈、环境变化和社会压力等挑战,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抽象模型很难解释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

此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在不同国家间产生差异。

另一个批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观点是其缺乏预测性。

尽管该理论可以描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无法预测在未来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关系。

最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增长数字的提高,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为导向,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福祉。

总的来说,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其假设和模型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Lópezl等学者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导致其对环 境需求不同,其中原委环境需求说有详细论述,这为国家间的贸易创 造了条件。通过国际上的贸易和直接投资造成了“在低收入国家生 产高污染产品,在高收入国家消费这些产品”的局面,这种“环境倾销” 使发达国家环境质量好转,但其代价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程度 加深。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Stokey等学者用内生增长模型对EKC曲线进行了理论分析。他 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会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 用率,使得在给定的产出下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减少,进而既节 约了大量资源,又更有效地循环利用了资源,故而环境质量出现了先 恶化后改善的发展过程。
评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指导教师:彭迪云 小组成员:刘志佳
齐丽芳
颜明杰 周彤菲
目录
1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认识 2 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3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的结合
一.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认识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 谈判中,美国人担心自由贸易恶化墨西哥环境并影响美国本土环境 的问题,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 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 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2年世界银行的 《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 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6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 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 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有学者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假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真实存在,则意味着无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 点出现得多高、多晚,环境恶化终将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但实际 上,这种存在是短期的、局部的,有时甚至还是一种假象。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Panayotou等学者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展开的。他 们把环境质量看作商品,研究它的收入弹性。对于那些正处于经济 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 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 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恶化,此 时环境服务是奢侈品。随着国民收入提高,产业结构变化,人们的消 费结构也随之变化,人们自发产生对“优美环境”的需求,此时环境服 务成为正常品。
一.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认识
一.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认识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
轻,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
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
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
谢谢观看!
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的结合
虽然我国污染 治理进程明显加 速,但总的来看, 污染物排放量仍 然处在一个非常 高的水平上。
我国环境问题 历史欠账较多, 需要在解决新增 污染排放的同时 解决老问题。
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的结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我国目前仍处在“倒U型”环 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即将跨越峰值。但污染物排放“拐点” 并不意味着环境质量马上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需要较长时间,是 一个长期过程。未来一段时间是主要污染物排放转折期,是环境质量 最为复杂的时期。
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的结合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
增加环保投入
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虞依娜, 陈丽丽.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12(21): 2018-2013 [2] 陈向阳.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中国经济问题, 2015, (3): 51-62 [3]钟晓青. 偷换概念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J]. 鄱阳湖学刊, 2016, (2): 101128 [4]王宏昌.浅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 线的视角[J].特区经济,2007,(11):132-133 [5]李志青.“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到底揭示了什么[EB/OL]. /pl/pl_xskp/201503/t20150324_1558085.shtml. [6]王婉莹.污染物排放量“倒U型曲线”的拐点何时能来?[EB/OL]. /hqgj/jryw/2015-03-12/content-13358220.html.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Torras等学者是从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和规制来阐述的。他 们认为国家环境政策虽然不能改变EKC曲线的总体发展规律即倒U 型,但可以改变EKC曲线形状的细节,即使EKC曲线变得更扁平或更 早出现顶点。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EKC曲线形成机制的解释模型研究。这些模 型在一些诸如偏好、社会福利函数、环境破坏、污染治理成本和资 本的生产率等的假设条件下得到了倒U型的EKC曲线。
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的结合
2015年“两会”期间,在记者招待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 宁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在环境科学中有一个名为“环境库兹 涅茨曲线”的规律,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此消彼长 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 局,用硬措施、硬任务来应对环境问题硬挑战,污染治理进程 明显在加速。但目前总的来看,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在一个非 常高的水平上。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日前表示,这是 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符合环境科学里的 “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Grossman&Krueger(1991),Panayotou(1993)等从经济结构视 角出发解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这些学者认为,库兹涅茨曲线 的产生是经济规模效应与经济结构效应两者自然演进,相互作用的 结果。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Thampapillai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增长,许多自然资源开始变得 稀缺起来,致使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再加上环境监管的推波助澜作用, 导致自然资源成本持续攀升,这迫使企业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 产技术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减少,并且EKC曲线 也达到了帕累托效率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拐点”陆续到来,污染物排放叠加总量将处于 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污染物排放“拐点”的到 来,不一定就是污染恶化的终点或是环境质量向好的起点,而很可能 是环境质量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
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我国的结合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前景上,是光明的。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道路上,是曲折的。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策略,是综合的。
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
,简称

一.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认识
第一,具体形态不确定。 第二,转折点不确定。 第三,解释变量不确定。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争论与质疑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质上是研究经济增长对当地环境质量产 生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简单的、单向性的线性关系。但真实的经 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是复杂的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与环境质 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