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检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诠释与修正

20 0 6年第 4期 第 3 卷 ( 第 10期 ) l 总 3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 un l f b i i es y( hls p ya dS ca S i c ) o r a o e Un ri P i o h n o i c n e He v t o l e
一
、
引言
自 15 9 5年 K ni s提 出 收入差 异和 经济 增长 的倒 u 型关 系 以来 ,美 国环 境 学家 Cosma d u zt e rs na n Kugr( 95年 )【等把其 应用 到 分析环 境 与经 济增长 的 关系 中— — 环境 库 兹涅 茨 曲线 ( K ,并 且 ree 19 l E C) 在许 多发 达 国家和 新工 业 国家 的发 展 中得 到 了证实 。但 是 ,有 些环 境 学家 已经注 意 到 E C 曲线 只是 一 K 种经验 数 据 的描述 而不 能作 为预测 ,它并 不 能说 明收入 和环 境之 间 的必然 联系 。这 是 因为环 境质 量 的改 善 除 了需要经 济增 长 的因 素外 ,还 需要 社会 政策 、制度 、公 共意 识 以及 生产 技 术进 步 的支持 。另外 , 由 于 不 同的 国家 、不 同的经 济条件 所拟 合 得到 的环 境 曲线 也 不尽 相 同,因此 环境 的变迁模 式 多种 多样 。 本 文主 要对 我 国改革 开放 以来 经济 、环 境 的时 间序 列 数据 进行 分析 ,验 证经 济发展 与 环境 的关 系是 否 满足 库兹 涅茨 曲线 ( K E C)关系 ,以及 在 即定 的资源 约束 下 ,应 如何 利用这 种经 验假 设来 调 整产 业结 构 和环 保政 策 ,促进 我 国 的可持续 发 展 。此 外 ,还将 对 多数研 究 中未提 到 的环 境 数据 自相 关 的 问题 进行 分析 ,避免 虚假 回 归和夸 大模 型 的优 良特 性 。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我国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中国是一个地理脉络复杂、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国家,从古代桑巴斯绘制的“中国地理地图”就可以看出其独特的蓝水足迹,即红江、长江、珠江、黄河、海洋等走廊形状的河流湖泊网络。
这些水体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即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经过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任何一个省至西藏,向青藏高原收尾,勾勒出一条又能静水流深、也能激流勇进的蓝色水网。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椭圆形的曲线,由俄罗斯科学家Crooks先生提出,表示越是受损的环境,其稳定性越低,同时伴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系统健康度就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生态恶化、水质受损等问题。
应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蓝水足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蓝水足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从古代至今,蓝水足迹连续不断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的水资源。
蓝水足迹除了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水资源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好处,比如改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蓝水足迹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的蓝水足迹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河流下游发生洪涝灾害,河流水质恶化,河流和湖泊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污染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越来越不健康,库兹涅茨曲线上的点也逐渐的向右移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蓝水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情况下是不断地向右移动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蓝水足迹的环境问题,重视蓝水足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蓝水足迹保护对提高中国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
应采取完整的河湖管理体制,采取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把污染排放控制到最低,加强河湖环境改善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保护蓝水足迹的环境,维持蓝水足迹的稳定,保证蓝水足迹的完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爱享文献_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_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安虎森王雷雷吴浩波摘要本文根据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检验建立面板空间误差模型,分别以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衡量环境污染程度,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表明:“倒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确实存在,而且还验证单位生产总值的污染排放量(产生量)随地区经济发展的提高而下降;四种污染排放物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这意味着各地区的节能降耗减排政策不能孤立地实施,应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同时实施,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协调;过分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环境改善,要么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污染排放量,要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面板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自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4)09-0001-08作者简介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天津300071;王雷雷、吴浩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一、引言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二氧化硫和烟尘两种污染物会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即二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于1995提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会恶化,但是经过一个临界值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反而伴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污染排放物不断增加。
以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例(表1),200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968.7万吨,而到2012年该数值增加到4129.6万吨,增幅为4%。
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

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袁鹏,程施(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本文测算了我国284个城市工业部门的环境效率,并分析了环境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一个新视角检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结果表明,2003—2008年环境效率平均值的范围为0.934—0.951,年均的潜在产出损失为6.1%;环境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 型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效率先提高,但在人均GDP 超过转折点后开始下降,这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正好相反;虽然当前大部分城市位于倒U 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但已临近转折点。
要避免掉入倒U 型曲线的下降通道,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除严格执行环境监管政策外,还应该采取污染税、排污权市场交易机制等经济措施。
[关键词]环境效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4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1)02-0079-10一、引言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早期的研究中,Grossman and Krueger (1993)建立了环境质量与国家收入水平之间的经验关系,发现了污染排放水平与收入之间存在一个倒U 型曲线关系,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简称EKC )。
该曲线意味着在低收入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上升,环境质量退化,但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阈值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污染排放水平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好转。
对此的解释是,在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后,人们对于环境退化的关注越来越多,通过必要的制度、法律和技术调整,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被建立起来,有效地减轻了污染水平(Dinda ,2004)。
许多研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普遍采用污染绝对水平或污染强度来衡量环境质量的退化程度,但没能取得一致结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国省际研究述评

∞
l n l
N, 环 境 随 收入 增 长 先 改 恶 化 后 改 善 再 恶 化 倒 N, 环境 随 收入 增 长先 改 善 后 恶 化 再 改 善
环 境 质 量 与 经 济 发展 之 问 的 关 系 构 成 了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的研 究 核 心 , Gr o s s ma n和 Kr u e g e r 提 出, 经 济 发 展 通 过
目前 的 理 论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的 适 在经济 发展的早 期 阶段 趋 于 不 断恶 化 的 趋势 , 而 当 经 济 发 较 少 , 展到达 一定规模 之后 , 环境 水平 会逐 渐得 到 改 善 , 两 者 之 间
用性上 , 实 证 研 究 则 主要 是 根 据 西 方 已 有 理 论 , 利 用 面 板 数
当 然 实 际 情 况 可 能 更 为 复 杂 的表 现 为 波 浪 形 。
2 我 国省 际数 据环 境库 兹 涅茨 曲线 研 究现 状
我 国 学 者 对 于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的 理 论 解 释 研 究 相 对
结构效应 , 规 模 效 应 和 技 术 效 应 影 响 环 境 水 平 。 环 境 水 平
GD P来 衡 量 , z 为 可能影 响环 境 质量 的其 它控 制 变量 , 如 产 业结 构 , 人 口密 度 等 。 由 以 上 方 程 可 看 出 经 济 发 展 与 环 境 质量之 间可能存在 着七种关 系 。
表 1 经 济 发 展 与 环 境 质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比较
一
数据 的研究 牵 涉到 时 间 序列 , 现 有 研 究 存 在 些 不 足 。 一 个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再检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1年第1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再检验—陆文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最为突出的研究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通过爛权法测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全国范围内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并检验该曲线的地区异质性与指标异质性。
结果表明:(1)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我国整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确存在。
(2)人口增长过快、产业结构不合理恶化了生态环境;环保投资对改善环境污染有明显效果。
(3)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存在指标异质性,但存在地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中部地区存在该曲线,而西部地区并不存在。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迅速增长。
1978—2018年GDP平均年增长率高达9.43%,2019年GDP总量为99.09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稳居第二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创造了“中国奇迹”。
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有着沉重的生态代价,严重环境污染现象频发,破坏着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在过去的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2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35. 8%。
有关环保专家指出,我国环境污染压力前所未有。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2014年7月,环保部等6部门颁布了《环境污染防治计划实施细则》,旨在加快落实污染治理考核工作;同年9月,发改委联合环保部、能源局提出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计划,支持同步开展环境污染物联合脱除。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控制住复合型污染,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2020年11月,国务院在“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新目标,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从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签署到2005 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从2007 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被认为是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庄贵阳,2007),再到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一个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呼吁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其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脱钩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关系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已宣布到2020 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我国而言,深入研究该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国内外学者用Grossman and Krueger(1991)开创性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了两者间的关系。
下面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中国碳排放等相关问题进行一项简单研究。
(一)总量比较从实际GDP 和碳排放的总量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三大“俱乐部”。
其中,东部地区的实际GDP 和碳排放总量都高于其他地区,是第一俱乐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是第二和第三俱乐部。
(二)均量的人均比较从实际 GDP 和碳排放的均量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呈现出三大“俱乐部”。
东部地区仍然是第一俱乐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仍然是第二和第三俱乐部。
从人均量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 GDP 增加的同时,人均碳排放也在增长,然而,在西部地区中,人均 GDP 并未明显增加,但是人均碳排放却出现显著的增长。
(三)碳排放弹性的区域比较从图 5 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弹性在 1990—2007 年间经历了 1990—1998 年的持续下降阶段,而后是 1999—2007 年的一个倒 U 型阶段。
中部地区也经历了 1990—1998 年的持续下降阶段,而后经历了 1999—2002 年,以及 2003—2007 年两个倒 U 型阶段。
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3546/ki.tjyjc.2020.13.015{统计观察1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与影响因素分析张欣,廖岚琪,唐赛(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哈尔滨150001)摘要:文章基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及1986—2018年的数据,检验了主要污染物及C02的人均排放量与人均 平减GDP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中的“倒U”型曲线不同,不同排放物的人均排放量与人 均平减GDP之间所形成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差异。
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C02的人均排放量与人均平减 GDP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呈现“正N”型、“倒N”型、“正U”型和“倒N”型。
人均年度贸易总额、能源强度、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显著影响了各排放物的人均排放量与人均平减GDP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低碳转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13-0072-05〇引言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问 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规定了主要工业 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进程 纳人国际社会的监督范畴。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了 快速增长,但髙碳化生产方式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 化,并于近年来引发了严重的雾霾现象。
当前,我国正处 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具有高度国际责任感的 工业化国家,我国政府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在“十 三五”规划中将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和绿色生产作为实现国 家环境治理总体目标的重要手段ln。
我国作为“世界工 厂”,拥有最全面的产业布局,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污染导致生态环境长期处于 较脆弱的状态。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62号文件对未来 经济低碳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作为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关系的量化模型,有助于 评价区域低碳经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 假说的提出使人们对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识 更加深刻, 但是环境库兹涅茨倒 U 型曲线并不是绝对的。为了检验我国环境质量 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 U 型关系, 文章选取相关指标进 行实证分析。本文对 1991-2010 年我国 23 个省(市、自治区)三个环境污染指 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做了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污染指标与经济 增长之间都呈倒 N 型关系, 其拟合曲线共有两个转折点,对第二个转折点是一个 倒 U 型曲线的拐点,对其进行研究更有现实意义。研究结果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 线的思想,即经济真的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环境质量会得到改善。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污染指标 经济增长
The Retes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is putted forward, which makes people understa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more profound. But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whose shape is inverted U is not absolute. To checkout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in lin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U shape or not, the article do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evant indicators. In this paper, we choose 23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icators and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from 1990 to 2010, to make a panel data econometric model.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ution index and economic growth is in line with inverted n-type. The fitting curve has two turning points. Research the second turning point ,which is an inflection point of an inverted u-shaped curve, has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results conform to the idea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which can explain that after the real economic growth fall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very well. Keyword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pollution indicators; economic growth
1、引言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 2009 年 12 月 7-18 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 192 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此次峰会, 目的是商讨 2012 年至 2020 年的全球 减排协议。它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类似这样关于环境的会议并不在少数, 每次会议都有着其特定的目的以及重 要的意义。 随着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居住的环境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 压力。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等的排放,都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甚至 夺去人们宝贵的生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GDP 近几年一直是高速增长,总量超过日 本排名世界第二,增长率一度超过两位数。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是可喜的,而这 样的增长速度背后确是天大的代价,环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我国政府在发 展过程中不忘对环境进行保护,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环境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早 在 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就把环境保护作为了中国的一项基本国 策。 究竟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 EKC)来看,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为倒 U 型关系。本文在我国的 GDP 与环境背景下,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目的是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再检验。 虽然国内外已 有大量的学者做过相关统计分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数据在不断更新, 另外,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不同,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 结论就有好多种,有倒 U 型、倒 N 型,还有单调上升的等等。那么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些结论还成立吗?国外的结论是否符合我国的情况?因此本文做的实证研 究还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已做过关于此方面的相关论文及内容进行了文献综 述,之后对 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进行了深度解析,了解了 EKC 的提出、 理论的新发展以及它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利用所查得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 究,对研究结果分析之后给出了相关结论及建议。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检验
天津财经大学 刘月月、刘晓艳、闫俊苗
目录
1、引言 ......................................................................................................................... 1 2、文献综述 ................................................................................................................. 2 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分析 ............................................................................. 3 3.1 概念提出 ............................................................................................................ 3 3.2 理论解释 ............................................................................................................. 3 3.2.1 市场机制...................................................................................................... 3 3.2.2 国际贸易...................................................................................................... 4 3.2.3 科技进步...................................................................................................... 4 3.2.4 环境质量需求.............................................................................................. 4 3.3 理论缺陷 ............................................................................................................ 4 3.3.1 EKC 的内生缺陷.......................................................................................... 4 3.3.2 EKC 的适用局限.......................................................................................... 5 3.3.3 EKC 的指标问题.......................................................................................... 6 4、实证研究 ................................................................................................................. 7 4.1 指标选取及其经济含义 .................................................................................... 7 4.1.1 指标选取..................................................................................................... 7 4.1.2 指标的经济解释......................................................................................... 7 4.2 模型设定 ............................................................................................................ 8 4.2.1 模型选取..................................................................................................... 8 4.2.2 模型检验..................................................................................................... 8 4.3 模型估计 .......................................................................................................... 10 4.4 结果分析 .......................................................................................................... 11 5、结论 ....................................................................................................................... 12 参考文献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