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研究

合集下载

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文摘要】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大学生作为同时具有残疾人和大学生属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以“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为主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中的弱势地位日益明显。

同时,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作为体现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未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题是目前残疾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需要集社会、政府、高校合力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政府法律法规制定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探讨形成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并通过社会排斥理论、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和就业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等教育缺乏就业指导、政府法律法规笼统不细化、社会歧视和残疾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关,并指出制度层面的社会排斥、资源配置的社会排斥和文化认知层面的社会排斥是其深层次原因。

本研究通过探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和原因,并结合发达国家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方法,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消除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歧视和偏见、加强残疾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是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途径。

【英文摘要】At present, the overall employment situationis great burden to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ost difficul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disabled students, a special group of society, is symbol of improving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olicies.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give special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to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observe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China’s disabled students, the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disabled studen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i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n analyzes the plight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student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ack of career guidance, short of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ies, social discrimination and disabled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rough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human capit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eper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disabled students in China, the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stitution, resource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social exclusion play a key role.After research of the plight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students and the useful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developed country, the paper show that improving of relat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guiding to the community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agencies are bes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英文关键词】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ocial exclusion【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目录】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文摘要3-4ABSTRACT4一、导论7-11(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7(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7-8(三) 研究现状与理论综述8-11二、我国残疾人大学生现状描述11-17(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概述11-13(二) 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13-14(三) 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情况描述14-17三、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17-24(一)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7-18(二) 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探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18-20(三) 高校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就业的影响20-22(四) 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22-24四、国外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措施借鉴24-27(一) 国外残疾人相关政策法规24-25(二) 国外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措施25-27五、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及建议27-32(一) 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27-28(二) 引导社会消除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歧视和偏见28-29(三) 加强残疾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29-30(四) 加强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建设30-32六、结论32-33(一) 研究结论32(二)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32(三) 进一步研究方向32-33参考文献33-36致谢36。

残疾人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

残疾人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

残疾人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残疾人就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一、引言二、调查背景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包括了个人信息的调查和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就业问题的探讨。

四、调查结果1.就业机会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残疾人认为就业机会不足是他们就业的主要问题。

其中,身体残疾人受到的就业歧视更为严重,只有少部分残疾人能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

2.职业培训不完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残疾人认为缺乏职业培训是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他们指出,由于残疾并不适合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而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导致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3.工作环境不适应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残疾人感受到了工作环境不适应的问题。

他们认为,现有的工作环境并没有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进行调整,导致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障碍。

五、建议与对策1.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针对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鼓励和支持企业招聘残疾人,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2.加强职业培训为了解决职业培训不完善的问题,应加强相关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课程,并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训。

3.改善工作环境为了解决工作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企业应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进行相应的工作环境改造和设施调整,提供更加友好和适应的工作环境。

六、结论残疾人就业工作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职业培训不完善、工作环境不适应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加强职业培训和改善工作环境,以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摘要】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面临着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孤独或失落,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教育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对策:建立包容性教育环境,提供个性化辅助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这些对策可以帮助残疾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成绩。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对策、包容性教育环境、个性化辅助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师生互动交流、观点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残疾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源自于他们的残疾身份带来的社会歧视和压力。

在正常的高校环境中,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立和不被接纳,缺乏自信和自尊。

而对于这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来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心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建立包容性教育环境、提供个性化辅助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等教育对策,我们有望改善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2 研究意义对于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通过研究提出的教育对策可以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通过关注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可以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和尊重,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残疾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由于残疾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相对较少,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有必要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分析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其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目的和意义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身体上或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而这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学业的压力等等。

深入了解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可以帮助这些残疾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改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研究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2. 正文2.1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1. 自尊心低下:由于残疾可能会导致残疾大学生在自我评价上存在偏差,觉得自己比正常人差劲、无能,导致自尊心低下。

2. 孤独感强烈:残疾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与他人有着巨大的隔阂,难以融入集体,与他人沟通交流比较困难,从而产生孤独感。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肢体残疾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就业困难原因,并深入了解其就业心理特点。

通过就业心理访谈调查,进一步探讨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访谈结果以寻求解决方案。

研究发现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其就业心理问题亟待重视。

建议社会各界加强对肢体残疾大学生的支持与关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心理支持。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研究成果能帮助提升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肢体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访谈、研究、困难、分析、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他们需要克服外界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以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肢体残疾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由于他们在身体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障碍,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相较于正常学生,肢体残疾大学生更容易感到自卑和无助,缺乏对自己的认同感,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将对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通过就业心理访谈调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探讨其就业心理特点及就业困难原因,从而为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通过对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可以揭示其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为推动社会关注和支持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帮助肢体残疾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其就业成功和职业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就业环境。

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张洪杰 王大勇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受此影响,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当今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针对当前残疾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能对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残疾大学生 就业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名称: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H13049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6.11.035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残疾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对于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显得有些滞后,与残疾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才能确保残疾大学生就业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当前为了更好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同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条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残疾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和保障。

但是当前国家对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等在具体细节上还不够明确,影响到法律的执行力,并且对于一些企业违反残疾就业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较小,无法对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残疾大学生带有偏见一些用人单位对残疾大学生带有很强的偏见,对残疾人的劳动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残疾人在工作中会有很多不方便,甚至与单位发生纠纷,导致在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

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的一些缺陷会给企业的外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给企业增添经济负担。

一些用人单位为残疾大学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但层次低,而且工资待遇低。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了教育的机会,其中包括残疾大学生。

与其他学生相比,残疾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一、心理特点1.自卑感强。

由于生活中常受到身体上的限制和歧视,许多残疾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甚至会产生“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做事”的想法。

2.心理压力大。

许多残疾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他们不但要与其他学生竞争,还要面对身体上的疲劳和障碍,这些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3.情绪波动大。

残疾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感到迷茫和无助,这会导致他们情绪的起伏较大,难以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4.心理独立性差。

由于生活上的限制和依赖别人的习惯,许多残疾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往往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动作。

5.兴趣爱好单一。

由于残疾大学生在体育和社交等方面受到限制,他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兴趣爱好,而缺乏多样性。

二、教育对策1.建立自信心。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鼓励、肯定、引导等,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2.减轻压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学生与家人、同学沟通等方式,减轻残疾大学生的压力,使其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3.倾听情感需求。

教育者要了解残疾大学生的真实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合适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4.提升独立性。

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残疾大学生的独立能力,例如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生活技能等,帮助他们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更好地适应大学中的生活和学习。

5.提供多元化的教育。

教育者可以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例如文化艺术、手工制作、心理辅导、演讲比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需要。

残疾人就业障碍的社会心理机制与突破途径

残疾人就业障碍的社会心理机制与突破途径

残疾人就业障碍的社会心理机制与突破途径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很多障碍。

其中,社会心理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就业障碍的社会心理机制,并提出一些突破途径。

一、社会心理机制分析1.歧视与偏见残疾人就业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歧视与偏见。

社会对残疾人的普遍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认为残疾人无法胜任工作,对他们持有负面态度。

这种歧视与偏见导致了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对残疾人持观望态度或直接拒绝录用。

2.心理压力与自卑感残疾人由于身体上的不便或功能上的缺陷,往往会面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担心被同事或上司歧视,从而导致自信心不足。

这种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得残疾人在工作中缺乏自信,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社交障碍与孤立感由于身体或功能上的限制,残疾人在社交方面常常面临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与同事或其他人正常交流,难以融入工作环境。

这种社交障碍和孤立感不仅影响了残疾人的职业发展,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突破途径探讨1.宣传与教育为了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与歧视,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公众普及残疾人的真实情况和能力,促使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更加客观和理性。

同时,加强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摒弃歧视观念,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

2.政策支持与倡导政府应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残疾人就业的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倡导企业和用人单位向残疾人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工作机会。

政策的支持与倡导将为残疾人的就业提供重要保障,推动社会心理机制的改变。

3.心理辅导与职业培训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需要得到心理辅导的支持。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

同时,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增强他们在职场中的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
肢体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除了面临一般的就业压力,他们还要面临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帯来的额外的压力,本文从就业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他们所学专业、当前的就业政策是否相关。

本研究对象都来自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一南京特殊放育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访谈方案,研究者选择17位即将毕业的肢体残疾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一方面存在着紧张焦虑、自卑怯情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有着对就业的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良好心理状态。

访谈表明,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特点。

一、紧张、焦虑
面对就业,大多数普通大学生也会有紧张焦虑的心理,而在肢体残疾大学生中,这种心里更加突出。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心理。

这4位学生最理想的就业方向就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但是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申请认定敬师资格者“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话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而根据《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者,四肢残疾变形,行路步态跛行,上肢(特别是右手)残疾影响板书书写者;身体畸形,如明显鸡胸、驼背、脊柱侧外曲超过3厘米”等均属于体检不合格,根据上述规定,这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是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他们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希望很迷茫。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7位非师范专业肢体残疾大学生也存在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特征。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一方面准备着事业单位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各大康复中心等机构。

二、自卑、怯:担心受到歧视
肢体残疾大学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现得比较怯懦。

在访谈中,有11位学生表示自己有在自卑心理,这个比例占64.71%,访谈中,小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学历都感到自卑,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定会遭到拒绝,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她先查阅网上的招聘要求,再对照自身情况,觉得自己不符合要求肯定不会被录取,因此,她一直都没有勇气向用人单位提交自己的简历。

三、被动、不积极:对于家庭过分依赖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被动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不愿主动追求理想的职业,缺乏主见,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依赖学校或家庭帮自己找工作,在17位访对象中,有8位学生(均是女生)表达了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
作的愿望,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其中2位学生则明显表现出对家的依赖,完全依
靠父母帮自己找工作。

小程很依赖父母,没有自己主动找工作的意识,对小程的访谈是在11月底进行的,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单位。

但是在问及小程是否开始找工作时,她说:“之前,我父母帮我联系过家乡的一所持殊教育学校,但是需要考试,我自己还没有去咨询。


小张同样也比较依赖父母,她的实习和就业单位都是父母给联系和安排的,不需要她自己担心,而她没有考虑过自己联系工作单位。

她望在家乡工作,没有考虑家乡以外的地方。

小张说,暑期她妈给她安排了医院里康复理疗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她本人并不是很喜欢,但是依旧选择听从母亲的安排,没有想过自己独立找工作。

四、固执:不切合实际的就业方向
固执的就业心理一般表现在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某一自己心仪单位或者职位的偏执,即便自己条件不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一意孤行。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11位学生(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4.71%)表示出对事业单位的偏受,认为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好、待遇高,更适合自己.例如小陈说,她想去事业单位,或到特殊教育学校当教师,或回家乡的残联工作,暂不考虑其他工作单位。

可是,该校就业办近三年的统计表明:2013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62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9人,占毕业生总数16.79%;2012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36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3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77%,201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38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9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在15%左右,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与该校就业办负责人沟通得知,进入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健全的学生,几乎没有残疾学生进入事业单位。

可见,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固执偏爱,不想进入其他单位工作的想法缺乏实际考虑。

五、积极、乐观、自信:职业目标合理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6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

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对自己的未来有消晰的规划,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自卑、不自负,面对就业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自己充满自信,小刘是所有访谈对象中最有自信的一位学生,他的职业规划也最具体、可行,小刘是先天残疾,家庭贫困,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他由节爷爷、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对爷爷、叔叔、婶婶充满感激,小刘独立能力很强。

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通过学生会(老师介绍),我参加了江苏省残联的一些手语翻译项目。

同时,我在校外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到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做学业辅导老师、做家教,尽可能在多方面炼自己。

在校内,我将自己的手语学以致用,帮助聋生做翻译,做手语老师等。

“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小刘希望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他说:“我还是喜欢自己现在的培智专业方向,但是我更希今后能够从事针对聋人手语的工作。


访谈之初,研究者以为小刘在谈就业问题时会表现得比较自,因为身体残疾,小刘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小刘表现得很坦然。

在就业方向上,小刘更多的是考虑为残疾人服务,希望能够从事聋人翻译工作,这样可以
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加上他自己也是残疾人,能够很好地把握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基于此、小刘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