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复若智若愚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严复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严复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严复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作者:郑银凤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0期内容摘要:中国近代史上的严复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梳理了严复相关方面的教育思想,以达到对严复教育思想再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严复教育思想再认识思想启蒙家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严复:“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

”严复研究专家王栻认为:“在中国两千多年特别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上,严复占有显著的地位。

严复生平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的旧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①19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内忧外患非常严重。

严复认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应当从教育入手,并进而提出了教育救国、科学教育思想、“三民”教育思想、女子教育思想、国民素质教育思想、实业教育思想、留学教育思想、翻译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等一系列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而提出来的,但对于21世纪中国的教育来说,严复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教育目的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负责文化和社会地位再生产的社会行动,也就是说,为了个人和社会地位的继续生存对儿童和青年进行教育②。

教育目的就是社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论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这正是教育的根本问题③。

严复的教育目的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严复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种所羁糜者,不出三事:其种之寡弱,而不能强立者也;必其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必其种之恶劣,而四维不张者也。

”④同时,严复教育思想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斯宾塞的《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的影响特别深刻,他指出,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贯彻实施他的教育学说,对下一代从智德体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浅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

浅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
[8]Starr, Paul. “The Electronic Reader.” In Reading in the 1980s. Ed. Stephen Braubard. New York: Bowker, 2028."
学习,可以点缀太平,不能救自己,训练有素的人员的话元气所生,死石浪费为子孙后代,只能导致亡国。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和政治理论和民主制度是西方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3.2.1实施
3.2普及教育三民教育严复认为,中国是人无茶,智慧的人低,中国有薄
" 参考文献
[1]李勇,徐震.青年报,2009,第19期,125-108
浅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
【导读】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严复的思想改革,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质量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减少到一个半殖民和西方列强,尤其是在贾吴战争失败,严复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低质量的中华民族,保存的国家危机,年轻化的中国的国家,我们必须从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他从事教育活动,促进西部教育思想,把握国家素质教育的内涵,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的意识。
2.2中国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在清代年底,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和后来的甲午战争,以失败而告终。格德赔款,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转移到人,人生活在贫困中。我所有的国家,所有的缺点从瘦到事业。
询问胡安,穷人没有任何污染;问什么还卖假冒伪劣欺骗人们都饿了,在极端贫困中,在这个时候人们做出道德宣传教育,要求他们做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不太现实。
1.2保守观点的历史,鉴于性质严复说:这是事实,中国和西方的逻辑,最的区别,绝不合作,现在是大于好老,突然,西人类为了赢得今天在古代,作为一个规则混乱,繁荣和衰落天人性的西方民众,注入了无限的一天,不仅不能是坏的,生两个治疗不能是任意的学历教育极。具体而言,在历史的观点,是好老今天突然,或这圣姑自然观,是命运的天数,委员会,或搏斗的是人性,注入了无限的,这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并充分体现在政治,经济,道德,学术和社会习俗,价值观等的根本区别之间的根本区别。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教育家严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师德榜样,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教育道德标杆。

严复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将教育视为一种唤醒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品德和智慧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其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位师德榜样进行探讨。

一、严复的教育理念严复秉持着儒家的传统思想,将教育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他提倡以德育为先,以文教为中,以治学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心智。

严复主张“教书必先示范,教学必先立信”。

他认为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展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

此外,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严复的教育实践严复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他曾任教于四川泸州府的府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

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备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严复还提倡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帮助他们培养实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严复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化地进行教学。

严复的教育实践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严复的影响与启示严复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精神楷模和师德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弘扬了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严复以身作则的师德风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明白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严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以严复为榜样,将师德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关心。

关于严复的教育思想研究

关于严复的教育思想研究

170关于严复的教育思想研究李树明 黑龙江大学摘要: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引进西学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企图通过教育革新挽救国家于危亡。

他批判旧的教育体制反对八股取仕,提出“三育”教育思想,以图在教育上破旧立新来改良国性;他主张西学格致引进逻辑学,辩证地看待归纳和演绎,在教育上主张实证的科学方法,强调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他创立实体教育并提出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方针,提出教育的三个阶段,宣传西语重要性和重视妇女教育。

关键词:严复;教育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严复一生几乎大半时间都贡献在教育事业,他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他不仅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还兴办学校,是现代教育的雏形。

26岁的严复留学归来入天津水师学堂,后协助张元济创办通艺学堂(通艺学堂之名便由严复提出,通艺学堂后来成为京师大学堂成立初期的一部分),他创办俄文学校,曾担任国上海复旦公学监督、安庆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

严复渴望以教育的方式实现救国,他是提出“教育救国”的第一人。

严复在对西学的传播中兼收并蓄,认识和发展国学,他宣扬弃旧学倡新学,提出了“德智体”的教育纲领。

他改革教材教法,渴望通过教化民众使中国得以富强,严复不仅在思想上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将他的教育理论付诸于实践。

严复在教育纲领设置、学校教育、教材、实业教育的近代化意识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

一、“破旧立新”改良国性严复把教育作为一个民族觉醒的标志,他主张“教育强国根本”引进具有西方文化意识的的教育观,严复通过中西教育的比较,认识到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特别是科举制度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和眼界,最终导致人才缺失、民智低下,人民思想萎靡不振。

严复认为唯有推崇新学才能改良国性实现教育救国,因此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严复对旧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旧学教育已成为科举的附庸,旧学只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他批判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的理论空虚缥缈,属于闭门造车不符合实际,“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造之车,果相合否?不龃龉否?又不察也。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标签:严复;教育救国;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列强的严重威胁,他大声疾呼变法图存,振兴中华,指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在于教育,并系统提出了维新教育的理论,力主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本文从严复的教育救国、三育并进、重德育、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及女子教育等方面,探讨严复丰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西学救国近代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路。

严复利用自己深厚的中西学背景,对中西作了全方位的比较,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绝不仅仅在于武器和技术,也不仅仅在于经济、政治组织或任何制度设施,而在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严复一方面大声疾呼“中国不变法则必亡”[1]40,一方面慎重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教育救国。

严复认为,甲午战争时,“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軍。

”[1]7中国之弱,其原因不止一端,“而坐国人之暗,人才之乏为最重”[2]623自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而“西洋至美之制,以富以强之机”,在中国却“迁地弗良,若亡若存,辄有淮橘为枳之叹”[1]15,究其原因,“苟民力已,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

”[1]26而对于当时的各项改革,严复认为“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既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据此,严复指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3]1550这种教育为先的观点严复在不同场合都反复表达过。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近代化是一个以科技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严复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严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即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严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近代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得复杂多样,人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复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严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近代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严复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理念相一致。

最后,严复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中注重教师的角色。

在近代化的社会中,教师的作用愈发重要,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引领者。

严复主张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泛的人文素养。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提倡科学教育
严复认为科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倡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 用。
严复强调科学教育应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严复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 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
严复提倡科学教育应该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 责任感。
强调实用主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严复的教育思想对于推动中国近 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
严复的教育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现 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提倡科学精神,注重实践应用 强调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 提倡全面教育,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倡导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未来教育的展望与建议
强调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兴 趣
提倡国际化办学,培养全球 视野
提倡科学教育,注重实践应 用
注重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 距
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严复的教育思 想源于其对中 国近代化的深 刻思考,旨在 培养具有现代 知识和能力的
人才。
严复的教育实 践强调实用性 和科学性,注 重培养学生的 实际操作能力 和创新思维。
严复的教育思 想与实践相互 影响,思想指 导实践,实践 又丰富和发展
了思想。
严复的教育思 想与实践在当 时具有前瞻性 和创新性,对 后来的教育改 革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严复在推广西学的同时,过于强调现代化的重要性,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严复认为传统教育制度存在严重问题,但未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推动近代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严复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的普遍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严复若智若愚的教育思想
摘要: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教育家,学贯中西,教育思想内容
极为丰富,又极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传统思想的深刻烙印,同时又深受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严复在英国留学两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在中西文化冲突下对中国传统教育与洋务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对西方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和传播,形成他的新教育思想,并将其教育思想付诸于实践。

他提出的教育救国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激起了改革的浪潮,对当时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起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变革产生过的深刻影响来看,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三育论,教育救国
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而正是受此二人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是纠结矛盾的,虽然很难找出很符合当时我国适行的教育制度,但是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还是发挥了突出作用的。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这种“教育救国论”自然是要君主立宪制政体来支撑,而当时我国改革派、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各执己见,这些思想自然也是没有在政治上得到很切实的支持,所以他的思想更多都是存在在理论层次,而未得到普遍的推行。

严复首先思及的是国民素质教育问题。

严复认为国家民族危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民素质——民力、民智、民德低下,为何低下?如何拯救?1895年严复集中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文章,分析认为国民素质低下表现为腐败、失德、无知、无战斗力,这些正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皇权专制、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落后的礼俗、贫穷是造成国民素质低下的几个主要原因。

尤其是皇权专制,长期实行愚民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和智慧,致使中国民智进步缓慢,国家竞争力衰退。

其具体表现,最主要的就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其害是“锢智慧,损民智;坏心术,败道德;滋游手,生蠹虫。

”不难看出,他对于清政府的政治体制是很不满的,对于国内所存在的问题看的也是比较透彻,总结的较为完整的,而他思想理论上的确是明确的反对帝制,而后却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候大为支持并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

这充分暴露出他反对革命,改良主义的阶级特征,他在教育思想方面的局限性,正是他阶级性的反映。

而严复早年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儒家的孔孟之道,他在意识形态上不可能与传统彻底决裂,这是严复教育思想局限性。

很明显此等行为与之前的思想理论大相径庭,也无外乎晚期饱受国人唾骂,这也是他若智若愚的一个突出表现,言行不一,实乃非君子,更是愚蠢之极。

严复从英国学成归来不久,就被李鸿章招到天津参与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在北洋20年,从总教习做到总办。

而后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历任安徽高等学堂和
复旦公学校长。

民国伊始,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后来又任学部名词馆总纂。

始终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可以说是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奔波,虽说是仕途不顺,但在教育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直至今天,对教育的阐述仍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甚至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而且身为教育工作者,他所影响的学生还是不少的,包括黎元洪等辈均被他的变革思想深为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十分激愤,教育思想有全盘西化的倾向,对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多有贬斥。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的激进思想有所改变,认识到必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旧学有了更多的温情和敬意,提出“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民国后严复进一步回归传统,然而,严复的旧学,非食古不化的旧学,而是西学视野观照之下的旧学,是用新法教学的旧学,在这个教育思想历程来看,由于严复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他反封建斗争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使得他这一主张后来不但没有得到发展,甚至晚年还反其道而行之——对西学全盘否定,对“中学”大为赞赏。

当然,无论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和批判的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这就是很矛盾忐忑的,没有很好的适应时局的变化,这一定程度是也可以看出他不是个能审时度势的人,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说,他的教育思想既是明智的,也是愚蠢的。

随着社会的演进,严复教育思想的重心由社会教育转移到学校教育。

戊戌变法虽然遭到镇压,但教育方面的新政还是得到推广,新式学校在中国社会开始广泛兴办,严复开始大量论述学校教育。

他不仅奔走呼吁,而且身体力行,从事教育工作达三十余年,他几乎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学和学校教育概念的德育、智育、体育,严复是最早的提出和推广者之一。

严复提出“浚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为纲领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思想。

其一,浚智慧——严复要求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使之成为有新知识,能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作用的人才。

考察过西方社会的严复,对中国腐败的封建教育已经丧尸了信心。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对人们的智慧和能力的培养不但起不了作用,相反,它禁锢了人们的智慧,使人头脑僵化,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多是些只会追求功名利禄而无真才实学的无用之辈;其二,练体力——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同智育一样重视,还辩证的分析了搞好体育锻炼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的智慧的重要作用;其三,厉德行——严复言德者,主要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及爱国思想去育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也应是德教的主要内容,并对西方人的爱国思想精神十分赞赏,教育民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自觉地投身于民族振兴运动中去,乃是德教的战略目标,严复的这一德教观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三育论的比较说明,严复的教育思想和封建主义教育思想及洋务派所倡导的教育主张是截然对立的,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在教育问题上的反映,如果说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那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也正是在三育上的观点,与我们当代的认识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可以说这也是他在整个教育理论构建中最富有前瞻性的一点,某种程度上对当代教育方法的革新的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同志论我国教育方针时也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当然,这时的“三育”已具有时代的新内容。

严复遵从天演进化规律,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方法。

自然教育方法实际是一种注重实证的科学方法,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即自得。

学生自得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作为,启发与引导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能力。

学生个性和天资各异,不
同年龄段也各有特征和演进规律,严复与斯宾塞一样都反对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

严复思想之所以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关键在于冲破了封建主义教育的樊篱,把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溶入到自己的教育思想之中,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封建主义教育和洋务派所倡导的近代教育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严复不仅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且也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学说。

从教育方法上看,严复坚决反对封建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察物观变,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教育目标上看,其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教育主张联系在一起的,他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资产阶级民主、平等与自由思想,有“西学”知识,有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简装的身体,即德智体三者俱佳的“通达时务之真人才”。

不过却忽略了个性的价值,一味追求全能人才。

严复教育思想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别开生面,对后来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把教育问题提到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强调要高度重视教育,甚至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虽有夸大教育功能,否定革命作用之嫌,但也唤起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尊师重教、科教兴国,也并非过时之论。

在民族危亡之际,严复的教育思想对国人的振聋发聩及对维新变法的积极促进,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胡适称赞的“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他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变革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框架,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并且对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毋庸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严复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我们不能完全用今天的观点苛求古人,无论他后期的教育思想还是政治思想的演变,都是可以谅解的。

关键的是,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他若智若愚的教育思想,在研究借鉴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育兴邦,在21世纪的今天,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我们更应该发扬严复的教育创新精神,借鉴其思想中的精华,灵活运用到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推波助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