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

浅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
[8]Starr, Paul. “The Electronic Reader.” In Reading in the 1980s. Ed. Stephen Braubard. New York: Bowker, 2028."
学习,可以点缀太平,不能救自己,训练有素的人员的话元气所生,死石浪费为子孙后代,只能导致亡国。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和政治理论和民主制度是西方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3.2.1实施
3.2普及教育三民教育严复认为,中国是人无茶,智慧的人低,中国有薄
" 参考文献
[1]李勇,徐震.青年报,2009,第19期,125-108
浅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
【导读】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严复的思想改革,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质量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减少到一个半殖民和西方列强,尤其是在贾吴战争失败,严复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低质量的中华民族,保存的国家危机,年轻化的中国的国家,我们必须从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他从事教育活动,促进西部教育思想,把握国家素质教育的内涵,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的意识。
2.2中国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在清代年底,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和后来的甲午战争,以失败而告终。格德赔款,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转移到人,人生活在贫困中。我所有的国家,所有的缺点从瘦到事业。
询问胡安,穷人没有任何污染;问什么还卖假冒伪劣欺骗人们都饿了,在极端贫困中,在这个时候人们做出道德宣传教育,要求他们做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不太现实。
1.2保守观点的历史,鉴于性质严复说:这是事实,中国和西方的逻辑,最的区别,绝不合作,现在是大于好老,突然,西人类为了赢得今天在古代,作为一个规则混乱,繁荣和衰落天人性的西方民众,注入了无限的一天,不仅不能是坏的,生两个治疗不能是任意的学历教育极。具体而言,在历史的观点,是好老今天突然,或这圣姑自然观,是命运的天数,委员会,或搏斗的是人性,注入了无限的,这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并充分体现在政治,经济,道德,学术和社会习俗,价值观等的根本区别之间的根本区别。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教育家严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师德榜样,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教育道德标杆。

严复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将教育视为一种唤醒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品德和智慧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其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位师德榜样进行探讨。

一、严复的教育理念严复秉持着儒家的传统思想,将教育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他提倡以德育为先,以文教为中,以治学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心智。

严复主张“教书必先示范,教学必先立信”。

他认为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展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

此外,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严复的教育实践严复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他曾任教于四川泸州府的府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

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备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严复还提倡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帮助他们培养实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严复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化地进行教学。

严复的教育实践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严复的影响与启示严复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精神楷模和师德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弘扬了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严复以身作则的师德风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明白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严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以严复为榜样,将师德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关心。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概 述
严 复作 为近 代 著 名 的启 蒙 思 想 家 、 翻 译 家 和 教 育家 , 在 西方思 想 的引介 方 面颇有 建树 , 在推 动 中 国思 想 近代化 的进 程 中发挥 了卓著 作用 。然 由 于严复 晚年 思想 的反 差 变 化 , 为 当 时社 会 形 势 不 耻, 认为 他 是 “ 封建复古主义” 、 “ 保 守 主义 ” 的 思
学” [ 1 ] 1 ( ’ 。留学 的 经 历 也 为 其 以后 的 著 作 翻 译 奠定 了扎 实 的语 言基 础 。1 8 7 9年 ( 光绪五年) , 严 复学成 归 国 , 任 福 州 船政 学 堂 后 学 堂 的教 习 。次
百 日维新 失败后 , 严 复仍行 走 在教育 实践 之路 上 。 1 9 0 5年 ( 光 绪 三 十一 年 ) , 严 复 担 任 复 旦 公 学 校 长; 1 9 0 6年 ( 光绪三十二年) , 担 任 安 庆 高 等 学 堂 监督 ( 校 长) ; 次 年 离 职 。辛 亥 革 命 胜 利 后 , 1 9 1 2 年, 京 师大 学堂更 名 为 国立 北京 大学 , 严 复 出任校
灾难 重 重 , 备 受欺 凌 。西学 东 渐 , 中西文 化 的碰撞 与 交汇 给严 复带 来 了两 种 教 育 观 : 封 建 传 统 教 育 观 与洋 务教 育观 。严 复年 少受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熏
者将 见 于 乙 , 泯 于丙者将 发 于丁 。为今 之计 , 惟 急 从教 育 上 着 手 , 庶 几 逐 渐更 新 也 ” l 2 J ( ¨ ∞ ’ 。1 8 9 6
的启 蒙思 想 家 、 翻译家、 教育家, 是 我 国近 代 教 育 的先 驱 , 资产 阶级 维新 运 动 的重要 代表 人物 , 是 向 西方 寻 求真 理 的先进 中 国人 的代表 人物 之一 。

严复教育实践

严复教育实践

一、引言严复,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改革教育为己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成果三个方面,探讨严复的教育实践。

二、严复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严复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先从教育入手。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以此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教育救国是当务之急。

2. 民主与科学严复强调民主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主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将民主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国民。

3.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基础,美育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国民。

4. 实用主义教育严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严复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严复在教育事业上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创办新式学堂。

他先后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些学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改革严复在我国教育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 教育普及严复认为,教育普及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严复的教育成果1.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严复创办的新式学堂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蔡元培、胡适、梁启超等。

略论严复的科学教育思想

略论严复的科学教育思想

德 + 视 为 治 国 与 持 国 的 根 本 . 不 可 抛 弃 ; 作 为 当时 先 进 文 化 代 表 的 “ 学 ” 能处 于 “ ” 被 绝 而 西 只 用 的 地 位 , 只要 求 学 习西 方 的 机 器 与 技 术 部 分 这 样 的 指 导 思 想 无 疑 是 在 作 茧 自缚 地 为 牢 , 即 划 造 成 了 中 国近 代 教 育 事 业 裹 足 不 前 , 至 变 形 扭 曲 的 恶 果 。针 对 这 样 的 指 导 思 想 , 复 以 批 判 地 甚 严
心 智 , 们 通 过 了解 自然 , 握 自然 规 律 , 能 依 据 规 律 改 造 自然 , 则 只 能 听 任 自然 的 支 配 。 人 把 就 否
收 稿 日期 :0 l 2 0 —— 0 —— 2 6 们
作 简 : 呈; 二 喜 蔷 :霸 紊 兰 嚣 馨 者 舟赣 { { 袭 誓 荤 高 ; 器
近 专 现
维普资讯
7 6
福 建 师 范大 学 福 清 分 校学 摄
20 0 2年 1月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1期 02 总第 5 4期
< 建师 范 大 学 福 清 分枝 学报 ) 福 J U N L OFF QIG B A C FF JA O MA NI E ST O R A U N R N H O U N N R L U V R I Y I

强、 自立 , 能 挽 救 国 家 的 危 亡 , 国家 走 上 独 立 富 强 的 道 路 。 所 以 . 严 复 看 来 教 育 是 改 革 的 才 使 在

关 键 、 国 的 根本 。 “ 今 之 计 , 急 从 教 育 上 着 手 , 几 逐 渐 更新 乎 ” 救 为 惟 庶 1 0 但 是 , 时 的 中 国教 育 状 况 和 教 育 指 导 思 想 却 令 严 复 十 分 失 望 。 在 封 建 专 制 主 义 文 化 和 以 当 八 股 考 试 为 核 心 的 科 举 制 度 牢 笼 下 的 教 育 状 况 , “ 品之 劣 , 智 之 卑 ” 是 民 民 @达 到 了 无 与 伦 比的 地步 , 育 只是统治 者用 以束缚 人 们的手脚 心思 、 蚀世道 人 心 的 工 具 。严复 愤 怒地 指 出 “ 教 腐 夫

严复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严复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习传统的儒家知识 , 为今后 的学 习养成 了良好 的学 习习惯 , 并夯 实 了他在 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 在接下来 的十几年间 , 严复 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 。 在1 8 6 7 — 1 8 7 2年 , 严复在船政 学堂里学 习驾船知识 , 从 此他便 开始接触到航海知识 、 修船知识 以及西方 关于航海方面知识 。这时 的严复 已对西方文化产生 了浓厚 的学 习兴趣 , 并 希望能学 习到更 多的西方文化知识 。 2 . 严复的教学经历 。 1 8 7 9年 由于特殊原 因, 严 复被调 回国开 始任教 生涯 , 他先后 曾在福州船政学 堂 、 北 洋水师任教 , 教授西 方 的舰船驾驶等知识 ,但他发现教授教授这些不能把 自己的所 学所见 所闻 , 全部都传授 给学生 , 所 以他先后 在安徽, 并把 自己的教育理念付
不仅 引起 不小的教 育改革 , 还是更 多的人重视教育 , 重视 通过 改革教 育来救 亡图存 。本 文通过详述严复的教育思想 内容 , 并详解它对
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严 复; 教育思想 ; 意义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7 6 6 1 ( 2 0 1 5 ) 3 0 - 0 0 0 5 - 0 1
2 0 1 5年 第 3 0期 ( 总第 2 7 0期 )
痧 汐 、 痧 驴 汐 《 、 驴 驴
严 复的教育思想 及其意 义研究
李洪 雷 , 石冬 明 ( 齐齐哈 尔大 学马克 思主 义 学 院 , 黑龙 江 齐齐哈 尔 1 6 1 0 0 0 )
摘 要 近 些年 , 有关学校教 育思想研 究成 为热点研 究的 内容 , 尤其是对严复的教 育思想研 究, 他的思想在 当时很 具有借鉴 意义,

严复教育思想特点之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特点之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特点之研究孙永强【摘要】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YAN Fu is in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actice in pursuit of saving the nation as his aim,in appreciation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s the basic features of his research,and in establishing the theory of Illuminating the People's Wisdom as his core of the thought.His thought is not only out of the cotemporary educational thought cognition but also his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practice mak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严复的教育思想以救国为目的追求,以中西会通为基本特点,以"开民智"为核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超出了同时代的教育思想认识,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2页(P140-141)【关键词】严复;教育思想;特点【作者】孙永强【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严复不仅是政治思想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超出了同时代的教育思想认识,对后来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

严复 的“ 三民” 说在 近代 是颇有影响 的,鼓 民力 、 民 “ 开 智 、 民德 ” 明确提 出 国民素质 的优 劣决定 国家 的盛衰。 新 , 在《 论教育与 国家之关系》 文中 , 复指出 ,凡 国种之灭 一 严 “ 绝, 抑为他种所羁縻者 , 不出三事 : 必其种之寡弱 , 而不能强 立者也 ; 必其 种之 暗昧 , 不明物理者也 ; 终之 比其种之恶劣 , 而四维不张者也。”] I t 也就是说 , 种族 的强弱存亡莫不和三 者有关: 民力 、 智 、 民 民德 。而 要 改 变 三 者 状 况 , 从 教 育 人 须
以强之 机” 在中 国却 “ 地弗 良, 亡若存 , 有淮橘为枳 , 迁 若 辄 之 叹”1, [5究其原 因,苟 民力已茶 , 1 1 “ 民智 已卑 , 民德 已薄 , 虽 有 富强 之政 , 莫之能行 。”] t t 而对于当时的各项改革 , 复 严 认为“ 中国民品之劣 , 以 民智之卑 , 既有改革 , 害之除 于 甲 者将 见于乙 , 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据此 , 严复指出“ 为今 之计 , 惟急从教育上著手 , 几逐渐更新乎 !l 这种教育 庶 ” “ 引 为先的观点严 复在不 同场合都反复表达过 。 与张元济 的 在 信 中, 严复 曾强调 “ 民智不 开 , 则守 旧维 新两无 一可 ” ̄ , [Z 2S “ 民智不开 , 不变亡 , 即变亦亡” 所 以, 。 改革 的首要丁 作
丰富的教育思想 。 教 育救 国 、 学 救 国 西 近 代 中 国处 于 风 雨 飘 摇 、 岌 可 危 之 中 , 时 的 大 多 岌 当 数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 国之路 。 严复利用 自己深厚 的中西 学 背景 , 中西作 了全方 位 的比较 , 为西方强大 的根本 对 认 原 因, 绝不仅仅在于 武器 和技术 , 不仅仅在于经济 、 也 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教育思想研究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标签:严复;教育救国;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列强的严重威胁,他大声疾呼变法图存,振兴中华,指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在于教育,并系统提出了维新教育的理论,力主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本文从严复的教育救国、三育并进、重德育、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及女子教育等方面,探讨严复丰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西学救国近代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路。

严复利用自己深厚的中西学背景,对中西作了全方位的比较,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绝不仅仅在于武器和技术,也不仅仅在于经济、政治组织或任何制度设施,而在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严复一方面大声疾呼“中国不变法则必亡”[1]40,一方面慎重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教育救国。

严复认为,甲午战争时,“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軍。

”[1]7中国之弱,其原因不止一端,“而坐国人之暗,人才之乏为最重”[2]623自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而“西洋至美之制,以富以强之机”,在中国却“迁地弗良,若亡若存,辄有淮橘为枳之叹”[1]15,究其原因,“苟民力已,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

”[1]26而对于当时的各项改革,严复认为“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既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据此,严复指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3]1550这种教育为先的观点严复在不同场合都反复表达过。

在与张元济的信中,严复曾强调“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2]525,“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

[2]539所以,改革的首要工作应该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并认为,这三者为自强之本,“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

”[1]27当然,严复主张的教育救国实际上更具体地说是西学救国。

严复对于当时的旧学持反对态度,认为是“无用”、“无实”之学,只能点缀太平,不能挽救危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生为能言之牛马,死作后人之僵石”的废物,只能导致“亡国致祸”。

[1]4严复大声疾呼,要“大讲西学”,“驱夷之论,既为天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

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

”[1]43至于西学是什么,严复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不过是“形下之粗迹”,而非“命脉之所在”。

在他看来,其真正的命脉是“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

”[1]2也就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说和民主制度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二、“三育”并进、重德育严复的“三民”说在近代是颇有影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明确提出国民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的盛衰。

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一文中,严复指出,“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种所羁縻者,不出三事:必其种之寡弱,而不能强立者也;必其种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比其种之恶劣,而四维不张者也。

”[1]166也就是说,种族的强弱存亡莫不和三者有关:民力、民智、民德。

而要改变三者状况,须从教育入手。

严复主张,三育并重,但“必审所当之时势而为之重轻”,就当前而讲,“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犹重于智育”。

[1]167至于严复所言“智育重于体育”,严复解释说,不是不重视体育,而是“三者筹其缓急,觉无智育,则体育万万不逮事耳!”并举日俄一战为例,论“体干长大,殆无过于俄人,而吾之岛邻,则天下所称之侏儒者也。

”但战争的结果,“胜家终在此而不在彼。

”所以,严复认为,“竞技之场,徒云强硕,尚未足耳。

”[1]167在三者中,严复把德育放在三者之首,尤为注重德育,德育思想也是严复教育思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复认为,国民的道德教育情况与国家有重大关系。

“天理亡,人伦堕,则社会将散”,如果“观东西历史”,凡“国之亡,必其人心先坏;前若罗马,后若印度、波兰,彰彰可考,未有国民好义,君不暴虐,吏不贪污,而其国以亡,而为他族所奴隶者。

”[1]168实际上,“国亡种灭”,或为“异族所奴隶”,原因大都在于“以道德扫地,人心窳涣为之先”。

相反,“国与天地,其长存不倾,日跻强盛者,必以其民俗、国性、世道、人心为之要素。

”[4]342而恰恰在民德方面,严复认为中国最为欠缺,并指责中国没做培育民德的事,没有做过启迪公心感亦即公民感的事情,“至于吾民,则姑亦无论学校已废久矣,即使尚存如初,亦不过择凡民之俊秀者而教之。

至于穷之子,编户之氓,则自襁褓以至成人,未尝闻有孰教之者也。

”严复引用孟子的话,认为国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1]30对此,严复哀叹,“通国之民不知公德为何物,爱国为何语,虽使泰西诸邦,群呼支那为苦力之国。

何则,终身勤动,其所恤者,舍一私而外无余物也。

”结果一定是,”夫率苦力以与爱国者战,断断无胜理也。

”[5]985故严复竭力提倡“新民德”。

三、家庭教育严复在《蒙养镜》序中,着重谈到了家庭教育。

严复指出,“夫一国一种之盛衰强弱,民为之也。

”而国民的性质,为优胜,为劣败,是“少成为之”。

对于“子弟之德”、“堂构之美”,非偶然而至者,而重在家庭的教育影响。

严复引用斯宾塞的话:“子孙者汝身之蜕影也”。

但现在的父母,“日为乾没无己之事,而望其子以光明;日为腆鲜不涓之事,而望其子以高洁。

”严复认为,此大误也,亦是不可能的。

所以,严复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此不独吾今日之事然也。

彼欧西诸邦,莫不如此。

”[4]255严复提倡注重家庭教育,在对其子女的教育上可谓充分体现。

我们可从严复给子女的书信中,窥见一斑。

《与长子严璩书》中,严复教育其子到:“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

”[2]780严复四子严年少在外读书,严复在《与四子严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广,勉励严“男儿生世,弧矢四方。

”为人处事方面,严复教导严“校中师友,均应和敬接待,人前以多见闻默识而少发议论为佳;至臧否人物,尤以谨慎也。

”[2]807并云,“处世固宜爱惜名誉,然亦不可过于重外,致失自由。

”[2]808对于学业方面,“堂课得佳评,故不足喜,得恶评,亦无须懊丧。

至于自己用功,则但肯看书,时至自称通品,无庸虑也。

”[2]809当严表示为常回家看父,想就读附近学校时,严复首先表扬到,“汝欲得入近校,可以时常回家看父,诚属孝思。

”但是,严复又教导其子,“做父母之人,望其子弟学问有成,常过于团聚膝下。

”并引韩愈说欧阳詹这一典故来细说。

严复的五子玷当时年幼,较顽劣,严复在《与五子书》中叮嘱到,“长日不读书,闻但一味顽劣,顽劣犹可,千万不要暴戾,残忍暴戾,足以闯祸,残忍尤其不可。

”[2]814当严复听说几个孩子与同善社静坐法作对时,专门写了一封信告诫子女,“大抵青年人思想,最苦总着一边,不知世间无论何种问题,皆有两面,公说婆说,各具理由。

必待年齿到位,又学问阅历成熟,方解作平衡判断。

”[2]824从严复给孩子们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慈祥而严厉的父亲,亲切地、孜孜不倦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诱导。

四、实业教育及女子教育实业观念,兴起于19世纪末,并迅速构成全国一致醒觉的共同概念。

严复对实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言其功效,必隆禹稷,岂过也哉!”[1]207而对我国实业现状,严复颇感不满,“若取吾国所产,以与欧美之所出者较,则未有不令人伤心短气,不自知吾种将何以自立于天演物竞之场者。

”[1]208如今,国人争言变法,“而每事之变,其取材于外国者,必以益多;其旧产于吾国者,必愈无用,将勉强迁就,而用其故者乎?”为了抵制外货,自保利源,国人则集资設厂,但“其中所用机器,则以重价购自外洋者也,匠师又以重束而聘自外洋者也”,所以,“所自保者,亦至有限耳!”[1]209因此,严复提出实业救国,“惟此乃有救贫之实功,而国之利源,乃有以日开,而人人有自食其力之能事。

语曰既富方,又曰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兵力教化,何一非富足而后可言乎!”而实现实业救国,“当以实业教育为最急之务。

”[1]204对于如何实施实业教育,严复作了论述。

“实业教育者,专门之教育也。

专门教育,故继普通教育而后施。

”而对于有志于实业的学生,严复叮嘱到,“必先视其业为最贵,又菲薄仕宦而不为”,要成为真正的实业家,第一,“当早就实行之阅历,勿但向书籍中求增智识。

”[1]207第二,“当知此学为中国现今最急之务。

果使四百兆实业进步,将优胜富强,可以操券;而风俗民行,亦可望日进于文明。

”第三,“当知一己所操,内之有以赡家,外之有以利国,实生人最贵之业”。

第四,“宜念此也将必有救国利民之效,则吾身宜常与小民为缘”。

[1]207另外,严复极其重视女子教育。

他把国弱民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于女子教育。

“中国四百兆人,妇女居其半;妇女不识字者,又居其十之九。

”妇人既无学问,所以“致历来女人毕生之事,不过敷粉缠足,坐食待毙而已。

一家数口,恃男子以为养,女子无由分任。

…… 国弱民贫,实介于是。

”[4]468严复称赞泰西妇女“皆能远涉重洋,自去自来,能与男子平权。

”[4]469所以,我国应该“效法泰西”,兴办女学,让妇女读书阅世,使人增广见闻。

严复认为,“使国中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

”[4]469综观严复的教育思想,其以爱国、救国思想为出发点,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处处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近代教育的先驱,严复自始至终认为,“今世国土种族竞争,其政法之事固亦自为风气,独至教育国民,则莫不以此为自存之命脉。

[2]592即强国之“本”不在物,而在人,在于教育陶铸和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严复通过批判旧学,引进西学,倡导近代科学教育,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宗旨,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1]王.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王.严复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3]王.严复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4]王.严复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5]王.严复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