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潘晓【摘要】中医护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整体护理观,根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型的慢性病患者,采取辨证施护的方法,结合预防、康复、保健和医疗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8(029)018【总页数】3页(P2595-2597)【关键词】中医;护理;慢性病【作者】潘晓【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又被称为慢病,是一类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程长且缓慢、缺乏明确的生物病因证据、无明确“治愈”指征的疾病总称[1]。

慢性病目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卫生部统计中心宣布的资料表明,慢性疾病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占大部分[2]。

慢性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威胁,亦会造成社会经济负担的加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3]。

1 慢性病的特点慢性病常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4]。

在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正气慢慢被耗伤,患者通常损伤脾胃的功能,而致气血生化之源匮乏。

这些因素伤及患者的气、血、阴、阳,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

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气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等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则更为多见,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5]。

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6-7]:①因病程时间长,病情缠绵,费用昂贵,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煎熬,生活质量降低,往往导致患者产生较大负面心理活动,患者整天郁郁不闷,思则伤脾,脾损及肾,最终导致脾肾两虚。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映,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需要使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慢性病,为此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程漫长,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老年慢性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还可出现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绝望厌世等心态,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

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要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要给于深切的谅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总结我科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 心理特点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容易过分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起之郁,其过程大多是:“始而伤气、继而及血、终乃成劳”所以要让患者怡情自遣、宽怀调养,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3 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性、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

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重点对象,有些患者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0名门诊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添加中医护理。

比较了两组患者的预后病情,并评估了满意度和遵医嘱行为。

结果: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92.12%对比64.4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用药、饮食、锻炼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类似。

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个性化,基于患者体质提供护理方案。

改善体质,帮助患者康复并提高遵医嘱程度。

与此同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立信任氛围。

中医通过脉象、舌诊等综合分析患者情况,采用中药、针灸等个性化疗法,恢复身体平衡。

患者了解自身体质,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式。

良好护患关系,倾听需求,提供正确指导。

患者信任感、满意度增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中医护理改善体质,减少疾病发生和复发。

[关键词]中医护理;慢性病;;护理满意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又被称为慢病,是一类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程长且缓慢、缺乏明确的生物病因证据、无明确“治愈”指征的疾病总称。

慢性病目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特色,本院在门诊特设中医护理,对就诊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符合新标准的诊断;②高血压符合修订版指南中的标准;③高脂血症符合修订版指南的标准。

1.2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所有患者有临床诊断;③符合中医湿热、阴虚体质类型[6-7];④精神正常,全程配合研究;⑤自愿参与,明白研究内容。

1.3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无法沟通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伴有恶性肿瘤者;④老年痴呆患者。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

溪穴 。对 心神 不宁 、 度 思 虑 的患 者 , 过 睡前 躺 在 床 上按
摩神 门穴 3 4ri。对 便 秘 的 患 者 早 晚 按 摩 中脘 穴 、 ~ n a 天枢 穴 、 香穴 。对 下 肢 水 肿 的病 人 经 常按 揉 复 溜 穴 、 迎
地 体现 “ 以病人 为 中心 ” 的服 务宗 旨。
的肩 井穴 , 背部 的天 宗穴 , 手部 的 曲池 、 三里 、 手 内关 、 外 关、 合谷 穴 , 部 的 阳陵 泉 、 三里 、 足 足 昆仑 、 泉 、 涌 足心 穴
2 患者 自身的 因素 : . 因为长期 患病 , 身体 不适 , 当病 情 严 重时 , 往往 产生厌 世感 伤 , 悲观消 极 , 至不 配合 治 甚 疗 和护 理 的情绪 , 产 生悲 、 、 、 等情 志 方 面 的 变 会 思 恐 惊 化, 即所 谓 “ 七情不 快 , 始而伤 气 , 而及 血 , 久 成病” 继 郁 。
1 慢性 病患 者 的心理特 点 : . 由于病 程长 , 病情 反复 ,
治 疗 费用高 , 病人 生 活质量 下 降 , 病 人忧愁 苦 闷 , 使 悲观
失 望 , 思过度可 伤 脾 , 亏 及 肾 , 成 脾 肾 两 虚 , 重 忧 脾 造 加
病情 。
等 。半身 不遂 的患 者按 揉 头 部 的 百会 穴 、 曲鬓 穴 , 肩部
颜色 与 五脏相 互对 应 , 配合 理 可 以达 到 调 和五 脏 , 搭 从
会 产生 自信 心不 足 , 不爱 动 手 动 脑 , 躁 不 安 , 弱无 烦 软 力 , 事依 赖亲人 , 遇 得过 且过 。
应 对 方 法
而调 节人体 的阴 阳平 衡 。
红色食 物 包括胡 萝 卜、 茄 、 薯 、 小 豆等 。按 照 番 红 赤 中医五行 学说 , 红色 为火 , 红 色食 物 进 入 人体 后 可人 故 心 、 血 , 有 益 气 补 血 和促 进 血 液 、 巴液 生 成 的作 入 具 淋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摘要】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概念、方法及应用,结合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特点,评估其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病症不适,并降低医疗费用。

仍面临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本文提出加强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研究与推广,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并倡导跨学科合作,以期提升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将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社区、老年、慢性病、影响、特点、方法、应用、效果评估、问题、挑战、意义、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人是社会人口中重要的一个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希望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总结,为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估,进一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响,并评估其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的效果。

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传统西医护理和中医护理的差异,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点。

旨在揭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疗效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为未来在社区医疗保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研究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社区医疗实践,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摘要:大多数老年患者在患有慢性疾病时都会给患者的家人以及患者自身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为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本文就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以及临床中的护理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提高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自信心以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主要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中医护理、家庭护理、心理护理等发面进行调查研究,寻求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的满意率的方法,为老年慢性病的全面临床护理提供相关资料。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7-01为了给老年人健康的体魄以及高质量的生活,使它们能够安心、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就必须要就我们能够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患病是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以及外界所带来的不便,提高他们对于生活的自信心。

为此,本文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中的护理做了相应的分析,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的中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结局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得到护理。

1老年慢性病现状分析有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数正逐年上升,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也越来越大1。

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老年人患病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概率始终维持在65%-8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的老年人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危害,另外,从有关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经济状态以及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老年人患病的概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在经济比较法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较高,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护理理念较为普遍,因此老年人患病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的障碍问题,此外,有关调查显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老年人出现慢性病的多为男性,而女性患者相对较少2。

中医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CONTENCT

• 中医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 中医情志护理的主要方法 • 中医情志护理的应用场景 • 中医情志护理的注意事项
01
中医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
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
中医情志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尊重患 者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尊重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权益,建立 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情志护理的信任和满意度。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其 关注积极的事物,如听音乐、赏 花、观景等,以改变其不良情绪 和心态,使其心情愉悦、舒畅。
情志相胜法
总结词
利用中医五志相克原理,用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 到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详细描述
根据中医五志相克原理,如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 悲、悲胜怒,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缓解 或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02
中医情志护理在心理疾病治疗中 ,可以通过心理疏导、中医心理 疗法等方式,来调节患者的情绪 状态,促进心理康复。
04
中医情志护理的注意事项
注意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家 庭背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情志护理方案。
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治疗方式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情志护理措施, 以提高护理效果。
辩证施护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辩证施护原则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方案,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情志状 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灵活运用护理方法
辩证施护原则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护理方法,包括言语开导、转移注意力、音乐疗 法、按摩等,以缓解患者的情志问题,提高护理效果。

中医护理-中医学-心理护理

中医护理-中医学-心理护理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 ,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心理护理
• 说理疏导
正面说理疏导
• 清净养神
环境、内心、移情
• 情志相胜 怒胜思 、喜胜悲 、悲胜怒 、思胜恐 、恐胜喜 • 心理暗示 医护人员以语言、情绪、行为等给以暗示 • 发泄怡情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 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 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 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 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 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情志致病的特点

•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如 《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 伤脏,乃病脏。”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喜伤心,忧伤肺,怒 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 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百病生于气也。怒 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 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 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 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 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 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情志护理的原则(二)
因人而异,辩证施护: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
格、年龄、爱好 、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 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 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 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 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对策。

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分析入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为心理承受力下降、抑郁、易怒、自卑等方面。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缓解患者的自卑感,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可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

标签:慢性患者;心理特点;中医护理
现阶段,临床上的老龄患者逐渐增多。

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导致患者出现易怒、焦躁等心理症状,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因此,临床治疗期间,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笔者为了解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医院收治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历史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3例,年龄为76~84岁,平均年龄为(80.42±1.37)岁。

本组158例患者中,51例呼吸系统,39例内分泌及代谢病,36例心血系统疾病,32例消化系统疾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性别等未出现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组对照组患者对患者行常规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疏导护理方法如下。

1.2.1.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现阶段,医院临床护理逐渐趋于人性化发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时进行人性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方式不仅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还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

1.2.1.2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可组织小型讲座,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患者了解慢性疾病的治疗特点,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使得患者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来。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2.2.1精神状态的护理精神状态可以反应出慢性疾病患者的手是否存在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黄帝内经》提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患者出现消极状态时,会直接影响临床治疗。

因此,中医学认为,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是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

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使得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出血气血虚亏症状,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

1.2.2.2饮食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食欲下降,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

中医学者认为,食药同源、膳食均衡可促进患者阴阳平衡,可避免药物治疗对肾脏组织的损耗。

通过荤素搭配进行饮食护理期间,胡萝卜、土豆、黄瓜、大米、黑木耳等不同的食物的色泽差异能够刺激患者的视觉,达到增加食欲的效果。

1.2.2.3临床护理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慢性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临床不适感,且患者的原发疾病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

因此,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可适当辅以穴位按摩,例如:对于心神不宁患者,可按摩神门穴。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64.56%,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30.38%,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结论
临床研究表明[1],慢性疾病患的身体机能受到较大的损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患者常常会出现临床不同的心理问题,笔者进行研究期间,发现患者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①悲观情绪:由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且病情常常难以控制。

不仅会造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还易导致患者出现气血两亏、脾胃受损的现象;②消极状态。

进行临床治疗期间,患者的临床症会出现恶化迹象,还会出现厌世情绪,消极配合临床症状,精神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出现气血不足,抑郁成病的症状。

中医学对慢性疾病的临床护理有独特的方法,笔者医院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临床护理:①精神状态的护理。

中医学认为”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2],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②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可调节患者身体机能。

中医学认为食物之无色具有不同的临床作用。

例如,番茄等红色食物,加速患者气血运行,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菠菜、黄瓜等绿色食品可改善肝功能受损状况;③加强对临床症状的护理。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穴道到按摩上,该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既往研究表明[3],基于中医的特点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可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受损状态,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状态,可缩短治疗周期,笔者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相符。

总之,加强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姣,李艳,曹仲珍.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状况与护理需求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0(05):67-69.
[2]王菊本,李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5):140-140.
[3]胡艳芝.老年慢性患者心理分析与护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2):50-51.编辑/哈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