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竞赛试题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

限时: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3分)

1.有下列符号:35Cl和37Cl、O2和O3、1H162O和2H18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35Cl和37Cl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O2和O3是氧元素的两种同位素

C.35和37表示的是质量数D.1H162O和2H182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2.主族元素X、Y,已知X的质子数为a,X2+比Y2-核外少8个电子,若Y原子的质量数为b,则Y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A.b-a-4 B.b-a-8 C.b+a+8 D.b-a-12

3.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H、D、T互为同素异形体

B.氨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共价键

D.S2-的结构示意图:

4.X、Y代表两种非金属元素,下列不能说明非金属性X比Y强的是() A.Y的阴离子(Y2-)的还原性强于X的阴离子(X-)

B.X的含氧酸的酸性比Y的含氧酸的酸性强

C.X的单质(X2)能将Y的阴离子(Y2-)氧化,并发生置换反应

D.X、Y的单质分别与Fe化合,产物中前者Fe为+3价,后者Fe为+2价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H4比CH4稳定

B.O2-半径比F-的小

C.Na和Cs属于第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

D.P和As属于第Ⅴ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

7.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可以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点

B.在AlCl3和MgCl2溶液中分别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

C.将打磨过的镁带和铝片分别与热水作用,并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

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26Al、26Mg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氘和氚是质量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氢的两种元素②氢元素是指1H③1H、2H、3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是同一种元素的三种原子④1H和2H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⑤H2、D2、T2的摩尔质量相等

A.②③B.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 下列组合中关于卤素的叙述全部正确的是()

①卤素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②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降低③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强④随核电荷数增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⑤易形成-1价离子⑥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⑦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A.①③⑤B.①⑤⑦C.②⑥⑦D.①②④

10.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②第ⅠA族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一定生成离子键③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④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⑤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A.①②⑤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③⑤

11. 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18 g 18O2中含有N A个氧原子

B.16O与18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相同

C.在标准状况下,1.12 L 16O2和1.12 L 18O2均含有0.1N A个氧原子

D.18O2和16O2互为同位素

12.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

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

...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13.在a X m+和b Y n-两种简单离子(X、Y都是短周期元素)中,已知Y n-比X m+多两个电子层,下列关系或说法正确的是()

A.X只能是第二周期的元素B.a一定比b小

C.b-a+m+n一定等于16 D.Y只能是第三周期的元素

14.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A;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C>D,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A

C.B

15.质子数≤18的A和M两种元素,已知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不一定为5

B.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一定为7

C.A和M原子的电子数之差一定为11

D.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不一定为5

16.某种元素R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单质5.6 g与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2 g化合物RO2,则该种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二周期第ⅣA族B.第三周期第ⅣA族

C.第三周期第ⅥA族 D.第二周期第ⅥA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部分包括4个小题,共52分

17.A、B、C、D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其电子总数的一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依次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它们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写出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它们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比较它们酸性和碱性的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能够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其稳定性顺序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下表所列是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已知铍的原子半径为0.089 nm):

(2)B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C、E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C________(填“>”或“<”)E。

(4)上述五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9.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律,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Ⅰ.(1)将物质的量均为1 mol的钠、钾、镁、铝分别投入足量的0.1 mol·L-1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慢。

(2)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反应生成NH3·H2O,从而验证NaOH的碱性强于NH3·H2O的,继而可以验证Na的金属性强于N的,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仪器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的: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A中应加入________,B中应加入Na2CO3,C 中应加入____________溶液,观察到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设施。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研究。经实验分析,确定该粉末是一种混合物且只含Na、Fe、N、O四种元素。

(1)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其中三种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氮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该盐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水溶性实验表明,安全装置中的固体粉末部分溶解,不溶物为一种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C35Cl和37Cl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二者互为同位素,A项错误;O2和O3是氧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B项错误;1H162O和2H18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前者为18,后者为22,D 项错误,C项正确。

2.A由题意可知,Y的质子数为a-2+8-2=a+4,则Y原子核内中子数为b-a-4。

3.D H、D、T互为同位素,A错误;氨分子中的化学键为极性共价键,B错误;Cl-的电子式错误,C错误。

4.B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事实依据有:(1)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2)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3)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4)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5)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及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的强弱。A项、C项、D项均能说明非金属性X比Y强。答案为B项。

5.D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除存在静电吸引力外,还存在静电斥力,A项错误。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还原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B项错误。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C项错误。答案为D项。

6.C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同一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也逐渐减弱,故A、D项错误;同一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增强,故C项正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质子数大的半径反而小,B项错误。

7.C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一般从金属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比较两单质分别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比较Al(OH)3和Mg(OH)2与NaOH的反应情况来比较碱性强弱,进而判断Mg、Al的金属性强弱。A项,单质的硬度和熔沸点与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无关。B项,AlCl3和MgCl2分别与少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Al(OH)3和Mg(OH)2沉淀,无法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D项,在空气中久置,二者表面均附着氧化物,无法比较元素的金

属性强弱。

8.B

9.B因为卤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所以非金属性较强,在自然界中无单质,①⑤正确;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⑦正确。

10.B铵盐中无金属元素,但属于离子化合物,③错;第ⅠA族中H元素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形成共价键,②错;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④⑤⑥正确。

11.D18 g 18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个数为N A的数值,A项正确;16O与18O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同,故二者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相同,B项正确;在标准状况下,1.12 L 16O2和1.12 L 18O2的物质的量均为0.05 mol,故均含有0.1N A个氧原子,C项正确;18O2和16O2不是互为同位素,D项错误。

12.B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元素推导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符合的元素是K、S或Na、O,又X、Y同周期且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故X、Y、Z 是Na、Cl、O;由元素周期律知A、C、D正确,离子半径O2->Na+。

13.B若a X m+为H+,则Y为第二周期元素,若X为第二周期元素,Y为第三周期元素。所以A、D错误,B正确。若X为H,则a-m=0,此时b Y n-中b +n=10,则b+n-(a-m)=10-0=10,则C错误。

14.C由题意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B>A,A、B为金属元素,则原子序数BD,C、D为非金属元素,则原子序数D

15.B A2-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A必然是第Ⅵ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M+带1个单位正电荷,M必然是第Ⅰ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A项错误,B项正确;假如A为氧元素,则M为锂元素,二者原子序数(即电子总数)之差为5;假设A为硫元素,则M为钠元素,二者原子序数之差为5;即二者原子

序数(即电子总数)之差一定为5,C、D项错误。

16.B设R的原子序数为x,其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x,由题意知5.6 g R与6.4 g氧气充分反应,2x g应与32 g氧气充分反应,据2x∶5.6=32∶6.4可得x =14,R为硅元素,它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族,答案为B项。17.(1)S Cl K Ca r(K)>r(Ca)>r(S)>r(Cl)

(2)S2-Cl-K+

Ca2+r(S2-)>r(Cl-)>r(K+)>r(Ca2+)

(3)H2SO4、HClO4、KOH、Ca(OH)2酸性:HClO4>H2SO4,碱性:KOH>Ca(OH)2

(4)HCl、H2S HCl>H2S非金属性:S

解析: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所以A的核电荷数为2×8=16,A为S。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其电子总数的一半,所以D 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8)×2=20,D为Ca。根据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可以判断出B为Cl,C为K。S、Cl分别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第ⅦA族,K、Ca分别位于第四周期第ⅠA、第ⅡA族,故r(K)>r(Ca)>r(S)>r(Cl)。其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根据“序小径大”的原则可知,r(S2-)>r(Cl-)>r(K+)>r(Ca2+)。根据元素周期律可比较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和碱性的强弱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

18.(1)

(2)三ⅢA(3)<(4)HClO4

解析:(1)由主要化合价和原子半径可推知,A为Mg,B为Al,C为S,D为Cl,E为O。

(2)B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ⅢA族。

(3)C为S,E为O,二者位于同一主族,非金属性:O>S。

(4)五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Mg(OH)2、Al(OH)3、H2SO4、HClO4,其中HClO4的酸性最强。

19.(1)钾铝

(2)不合理,用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时,一定要用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NH3·H2O不是N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3)分液漏斗防止倒吸

(4)浓盐酸KMnO4Na2S S2-+Cl2===S↓+2Cl-

(5)硫酸Na2SiO3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解析:由题中所给药品可知,可用Na2S与氯气发生置换反应判断氯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因为无加热装置,所以只能选择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由B中药品Na2CO3可知,可用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其非金属性的强弱,所以A中应加入硫酸,B、C装置中应加入相应的盐。

20.(1)第二周期第ⅥA族r(N3-)>r(O2-)>r(Na+)

(2)离子键、共价键(3)Fe2O3+6HCl===2FeCl3+3H2O

解析:(1)Na、Fe、N、O四种元素中,Na、N、O属于主族元素,其简单离子的电子层排布相同,故离子半径:r(N3-)>r(O2-)>r(Na+)。(2)NH4NO3晶体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3)红棕色固体为Fe2O3,溶于盐酸生成FeCl3和H2O。

高一化学假期作业(10)

高一化学假期作业(10) 2013-4-26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油是混合物,但是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 淀粉、蛋白质和油脂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乙醇能够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说明乙醇是一种酸 D. 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石油裂化、石油裂解和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2.下列化学式只表示一种纯净物的是() A.C4H10B.C4H10 C.CH2Cl2D.C 3.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乙烯的加成产物的是() A.CH3CH3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4.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③苯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生成环己烷 ④苯中碳碳键长完全相同⑤邻二氯苯只有一种⑥间二氯苯只有一种 A. ①② B. ①⑤ C. 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5.下面的式子是某同学书写的C5H1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①CH2CH3CH2CH2CH3 这些结构中出现重复的是() A.①②B.④⑤ C.②③④D.均不重复 6.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还可以用来除去甲烷中乙烯的操作方法的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 B.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适量溴水的洗气瓶 C.将混合气体中通入氢气,在Ni催化加热的条件下反应 D.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7.由某气体发生装置导出的气体为甲烷、一氧化碳、氢气中的一种,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将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颜色无变化,该气体一定是甲烷 B.在导管口点燃该气体,火焰呈淡蓝色,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有水滴产生,该气体一定是甲烷 C.点燃该气体,火焰呈淡蓝色,用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学校高一化学校本作业 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1.下列物质中能与SiO2起化学反应的是 ------------------------------------------------------------() ①浓H2SO4②H2O ③盐酸④HF ⑤ KOH溶液⑥氧化钙 A.①②⑥ B.②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⑥ 2.下列除去杂质可用加热法的是 ----------------------------------------------------------------------( ) A.除去Na2CO3 固体中的NaHCO3 B.除去MnO2固体中的KMnO4 C.除去SiO2固体中的Na2SiO3 D.除去SiO2固体中的CaCO3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水玻璃中加入稀H2SO4:Na2SiO3+2H+=H2SiO3↓+2Na+ C.硅酸酐与苛性钠溶液反应:SiO2+2OH-=SiO32-+H2O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的总反应:CO2+OH-=HCO3- 4.下列溶液中,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的是 -------------------------------------------( ) A.浓H2SO4 B.水玻璃 C.氢氟酸 D.苛性钾溶液 5.工业上用碳还原SiO2制取单质硅时会发生如下副反应:SiO2+3C=SiC+2CO 该反应中氧化 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 A.36∶60 B.60∶36 C.1∶2 D.1∶3 6.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 A.27∶56∶28 B.3∶4∶1 C.1∶2∶1 D.27∶4∶1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新新新学案(教案和课时练习含详解)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必修1《引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2.了解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原子和分子、解开许多物质的构成之迷、合成与开发新物质、新材料。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①实验性较强;②有特定的概念和理论;③有独特的学科语言;④与生产、生活、社会联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查阅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资料(或观看录像),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2.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史,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化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3.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在工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热爱化学这门学科。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重视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的良好品质和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6.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初步建立学习化学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以及学习和思维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一作业本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①纯碱②食盐水③石灰水④NaOH⑤液态氧⑥KClO3 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 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 2.下列物质中均为化合物的一组是() A.金刚石、干冰、SO2 B.KCl、盐酸、NaOH C.CuSO4·5H2O、冰、乙醇 D.臭氧、CaCO3、铝合金 3.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碳酸钠中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物 B.硫酸铜溶液中插入铁片,铁片上出现红色沉淀物 C.石灰石溶于盐酸并产生气泡 D.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反应火星四射 4.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之间不可能是() A.盐和盐的反应 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 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5.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石灰水 B.豆浆 C.泥水 D.蔗糖水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鉴别Al(OH)3胶体(无色)和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B.鉴别白糖水和食盐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 7.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B.标准状况下,0.3mol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3NA C.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0.3NA D.常温下,1L0.1mol/LMgCl2溶液中含Mg数为0.2NA 8.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A.*钠、氢氧化钠 B.氧化铜、二氧化锰 C.氯化钾、二氧化锰 D.硫酸铜、氢氧化钙 9.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分馏的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和煤油 B.利用分液的方法将水和酒精分离开来 C.利用结晶的方法除去*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钾 D.利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泥沙 10.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11.下列操作能证明溶液中有SO42-存在的是() A.加入*酸化的Fe(NO3)3,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BaCl2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SO42-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 化学与生活

目录: 1、课题1-人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2、课题2-生活必须物质--水 3、课题3-碳酸饮料 4、课题4-烟花爆竹烟火为何多姿多彩

课题一 人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1、什么是营养和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物质(如鸡蛋)营养高、某某物质(如大白菜)营养低等说法。其实这种说法不够严谨。大家知道,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从中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组成细胞,吸取养分这个过程称为营养;可被吸收利用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因此营养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只有被生物体充分吸收和利用的物质才能称为营养物质,如果只是被吃进肚里而没有被吸收、利用的物质不能称为营养物质。 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鸡蛋和大白菜。每100克鸡蛋中约含蛋白质10克、脂肪0.1克、碳水合物1克及钙19毫克、磷16毫克等;每100克大白菜中约含蛋白质0.8 克、碳水化合物1.5克、粗纤维0.3 克、钙42毫克、磷25毫克、维生素c13毫克等。鸡蛋中所

含的蛋白质等某些营养物质固然超过了大白菜,但大白菜中某些营养物质含量却超过了鸡蛋,特别是粗纤维和维生素c 等物质,鸡蛋中根本没有,而大白菜中的含量却较为丰富。再者,单就蛋白质而言,如果每天能吃250克大白菜,就可摄取蛋白质4克,这与一个鸡蛋(以50克计) 所含蛋白质的量相差不大。另外,如果一次吃某种食品(如鸡蛋)过多,会导致某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暂时摄入过量过剩的蛋白质不仅不能作为营养物质被身体消化、吸收、利用,反而作为废物排泄掉,从而有可能导致代谢障碍引发某些疾病,这些过剩的蛋白质也不能称为营养物质。由此看来,鸡蛋和白菜各有千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个营养价值高、哪个营养价值低。既使是水,由于它是人体细胞组成成分最多者,因此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最基本的营养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均衡地摄取各种营养物质,让吃进肚里的食物成为名副其实的营养物质。 2、吃什么东西最有营养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专辑介绍了十大最佳营养食品,分别是番茄、菠菜、硬壳果仁、西兰花、燕麦、三文鱼、大蒜、蓝草莓、绿茶和红酒(排名不分先后)。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调查,指出日本人是亚洲区中最长寿的一群。这当然要归功于日本人崇尚低脂肪饮食,多吃三文鱼和多喝绿茶的习惯。三文鱼的脂肪乃奥米茄3号脂肪酸,属有益的

2021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1《化学》必修一含答案

2021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1《化学》必修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7道小题) 1.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己略去)正确的是()选项A B C D 实验用CCl 4 提取碘 水中的I 2分离乙醇中 的I 2 加热分解MgCl2·6H2O得 到纯净的MgCl2 配制100mL 10.1000mol/L K2Cr2O7溶液 装置或 仪器 2. 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下列各选项中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NaHCO3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B.NaBr溶液(NaI),应加入适量的氯水、CCl4,进行萃取分液 C.NH4Cl溶液(FeCl3),应加入适量的氨水,过滤 D.CO2(CO),通过过量的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3. 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L 1mol/L 盐酸中含有HCl分子数为 1N A B.常温常压下,22.4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2N A C.实验室分别用KClO3和H2 O2制取3.2g O2时,转移的电子数均为0.4N A D.常温常压下,16 g 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气体所含电子数为8N A 4. 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体积为V mL的AgNO3溶液分别与100mL NaCl、MgCl2、Al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6:3:2 B.1:2:3 C.2:3:6 D.2:6:3 5. 根据阿伏加德罗理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的A2气体和3体积的B2气体合成2体积的C气体,则C气体的

高一化学第一课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教案(第1课时) 姓名班级教案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对常见的操作和仪器进行复习和熟悉 【教学方法】“四环节”教学模式,观看视频、自学、讨论。 【教学过程】课件播放化学安全事故案例,阅读课本P4 【知识点一】遵守实验室规则 1.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化学药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 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K、Na除外);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设计意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的教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是科学精神. 【知识点二】了解安全措施 【相互交流】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盖灭。 (2)若不慎烫伤,用药棉浸75%的酒精轻涂伤处。 (3)若眼睛被化学物质灼伤,立即用,边洗边眨眼睛。 (4)若浓酸(碱)洒到实验台上,应先用(或)中和,然后用水冲洗。 (5)若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干抹布擦去, 再用后,涂上3%~5%的。 (6)若被玻璃割伤或有创伤时,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等杂物,再用稀双氧水擦洗,后到卫生 室包扎。 设计意图: 人人都必须要有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课件展示答案 【知识点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的视频后回答以下问题) 1.药品取用和存放: (1)固体药品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取用;块状药品:用取用。 (2)液体药品 少量液体:用吸取;一定量液体:用量取; 较多量液体:可。 (3)取用药品,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只要 _______________ ⑷.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时作业1.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1.(2012·枣庄市高一期末考试)某有机物叫苯酚。其试剂瓶上有如下标识: 上述标识的含义是( ) A.自燃物品、氧化剂B.腐蚀品、有毒

C.爆炸品、腐蚀品D.氧化剂、有毒 【解析】苯酚有关的标识分别为腐蚀品和有毒物质。 【答案】 B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加热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 【解析】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主要是为了避免因酒精的挥发而使下次使用时不能点燃的情况。 【答案】 A 3.为了列车客运安全,下列药品:①NH 4NO 3 ②(NH 4 ) 2 SO 4 ③KCl ④油漆⑤汽油⑥过磷酸钙⑦MgO,从化学性质判断,由于易燃易爆而不能带上列车的是( ) A.③④⑤⑥⑦B.①②⑦ C.①④⑤D.①④⑦ 【解析】本题涉及的一些物质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从化学安全常识角度来说应该了解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本题也有巧解,MgO是不易燃物质,由此排除A项、B项、D项。 【答案】 C 4.(高考组合题)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①②③ A.(2010·江苏高考改编)洗涤沉淀时(如图①),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B.(2012·北京高考)用CCl 4 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2009·广东高考)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 D.(2012·北京高考)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解析】洗涤沉淀,在过滤器中的沉淀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让水 自然流下,不能用玻璃棒搅拌,A错;用CCl 4 提取碘水中的碘,应选取不和水相溶的萃取剂,装置为③,B对;粗盐提纯,首先将粗盐溶于水加合适试剂后过滤,再将食盐溶液蒸干即可,装置为①和②,D对。 【答案】 A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给盛有2 3 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 【解析】取用固体时,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液体时,量少可用胶头滴管,量多时可倾倒;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时,液体的

(完整)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与思考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目标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多言,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事实更得到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事实的使用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口耳相传、文本阅读的阶段。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丰富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籍此吸引学生和表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 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 课程实施 表1 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主要内容 3 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高一化学假期作业一

1.下列有机物的命名肯定错误的是( ) A.2-甲基-1-丁烯 B.2,2-二甲基丙烷 C.5,5-二甲基-3-己烯 D.4-甲基-2-戊炔 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羟基的电子式: B.甲醇的球棍模型: C.3﹣甲基﹣1,3﹣丁二烯的键线式 D.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3.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吸收峰的数目不正确的是( ) A.(2组) B.(4组) C. (3组) D. (4组) 4.某烃与氢气发生反应后能生成(CH3)2CHCH2CH3,则该烃不可能是( ) A.2-甲基-2-丁烯 B.2,3-二甲基-1-丁烯 C.3-甲基-1-丁烯 D.2-甲基-1,3-丁二烯 5.具有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的药物“芬必得”主要成分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关于“芬必得” 主要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13H18O2 B.该物质属于芳香烃 C.该物质属于羧酸类有机物 D.该物质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6.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可以用“键线式”简化表示。与键线式为的物质互为同分 异构体的是 A. B. C. D. 7、下列关于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苯苯环上的1个氢原子被含3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所得产物有6种 B.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4种异构体,则其六氯代物的异构体数目也为4种 C.含有5个碳原子的饱和链烃,其一氯代物有3种 D.菲的结构为,它与硝酸反应,可生成5 种一硝基取代物 8、某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红外光谱图有C—H键、O—H键、C—O键的振 动吸收,该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则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 ) A.CH3CH2OCH3 B.CH3CH2CH(OH)CH3 C.CH3CH2CH2OH D.CH3CH2CH2OCH3 9、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2H4O,对应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分别为图1、图2。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图1 甲的核磁共振氢谱图2 乙的核磁共振氢谱 A.甲的结构简式为 B.乙的结构简式为 C.乙的结构简式为CH2=CH-OH D.甲、乙两者之间属于官能团异构 10、历史上最早应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中错 出题人王琳 审核人王福国 假期作业一7.6

2020年高一化学必修一作业本及答案范文.doc

【一】 一、选择题 1. 表示式 2760Co中的“ 60”表示 () A. 钴的一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0 B. 钴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是60 C.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0 D.钴元素的质量数是60 【解析】 60Co表示钴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60。 【答案】 B 2.23He 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下列关于23He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3He 和 13H互为同位素 B.23He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2 C.23He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2 D.23He代表原子核内有 2 个质子和 3 个中子的氦原子 【解析】 23He核内质子数为 2,13H 核内质子数为 1,两者质子数不等,不是同位素,A 不正确。23He核内中子数为1,B不正确,C正确。 23He代表原子核内有 2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的 He原子, D 不正确。 【答案】 C 3. 下列粒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A.D2O B.Li+ C.OD- D.OH- 【解析】分子中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 A 项排除 ;B 项阳离子的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所以 B 项排除 ;C 项 OD-的质子数为 9 而中子数也 为 9。所以正确答案为 D项。 【答案】 D 4.对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认识是有关原子结构研究中的重 大成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作无规律运动的 B.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已经被人们 认识到了很高的程度 C.可以近似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D. 原子核外电子是清晰而又严格的分层排布的 【解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但这个规律不同于宏 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分层排布” 是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作近 似描述的方法,这种描述与电子运动的实际状态还有一定的差别。 【答案】 AD 5.某元素 R 的阴离子 R2-核外共有 a 个电子,核内有 b 个中子,

2019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及答案参考

2019高一化学寒假作业及答案参考 A.石墨 B.二氧化硅 C.氧化镁 D.氧化铝 2.金属钠着火时,可采用的灭火物质是 A.泡沫灭火器 B.水 C.沙子 D.干粉灭火器 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用规格为10ml的量筒量取6ml的液体 B.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 C.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 D.如果没有试管夹,可临时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 4.某同学在家中实行化学实验,按照图1连接 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2连接好线路 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准确的是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中电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D.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大量的离子 5.小华家中有如下生活用品:碘酒、食盐、食醋、84消毒液(内含NaClO),小华利用上述用品不能完成的任务是 A.检验买来的奶粉中是否加有淀粉 B.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l- C.除去保温瓶中的水垢 D.洗去白色衣服上的番茄汁

6.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相关系的 A.将NaHCO3固体加入新制氯水,有无色气泡(H+) B.使红色布条褪色(HCl) C.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发现呈血红色(Cl2) D.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l-) 7.将CO2气体通人CaCl2溶液,若要有白色沉淀产生,可加入的试剂是 A.氯化钾溶液 B.碳酸氢钙溶液 C.氯水 D.氢氧化钠溶液 8.下列相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过氧化钠可用于潜水艇的氧气来源 B.氯气可用于制农药 C.纯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钠可用于冶炼金属钛 9.下列相关离子的检验方法一定准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再滴加足量稀HNO3,若沉淀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Ag+ B.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则说明原溶液中含Fe3+ C.向某溶液中滴加足量稀HCl,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CO32- 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火焰颜色未见紫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含K+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

第一课汽水中的化学 活动目的: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学生分2—4人一个小组,各组自带1瓶汽水,其余仪器用品从实验室借,其中有带胶塞的导管、试管、澄清石灰水 活动过程:一、学生亲身体验 1、学生观察一瓶新买的汽水,再打开瓶塞,并观察瓶中发生的现象。 2、学生喝几口汽水,并谈谈喝过汽水的感受 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汽水中冒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2)喝汽水为什么可以消暑喝冰冻汽水 汽水中的气体冒出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为何更好 ………… 三、实验探究与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下进行) 1、查资料:(1) 二氧化碳气体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反之亦然。 2、实验探究: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图 现象:导管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汽水中的气体为CO2,假设成立。 3、分析讨论: (1) 打开汽水瓶后,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 故会有汽泡产生。 (2) 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喝汽水后, 汽水在人肚里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人感觉到清凉怡神之感,暑意顿 消,精神为之一振。 活动总结:通过喝汽水后体内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与假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对汽水中气体成分以及汽水为什么可消暑等问题的探究,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第二课水壶里的水垢 主讲教师:方建军 活动目的:探究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 水垢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除水垢的简易方法,引导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 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水垢或有水垢的保温瓶,实验室准备如下仪器用品:试管、带胶塞的导气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活动过程:一、学生观察水垢,发现水垢较硬,不溶于水等 二、提出问题 (1) 水壶里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 水垢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除去水垢 三、提出假设:(教师辅导或查阅相关书籍) (1) 水垢的形成可能是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了不溶物。 (2) 水垢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钙 (3) 水垢的形成可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实验探究与调查讨论(在教师协助下实施) 探究1、水垢的形成原因: (1) 取自然界水样适量于试管中,观察:水样清澈 (2) 给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静置后观察:水变浑浊 结论:原假设(1)成立 探究2、水垢的主要成分: (1) 查阅相关资料:碳酸钙能使稀盐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将水垢放入下列装置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把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水垢溶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原假设(2)成立 探究3、调查分析:水垢的形成对生产生活有什么不良影响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假期作业四.doc

衡水二中2014暑假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假期作业四 完成时间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检查人 得分 2. 3.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C.稀硫酸用于除铁锈 D.碳酸钠除去馒头中的酸味 有些燃料在燃烧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下列燃料中,被认为是最清洁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乙醇 D.氢气 对符号中“3”所表示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302——表示三个氧分子 B. S0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元素 4. 5. +3 C. A1——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下 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C.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3H ——表示三个氢原子 B. D. 长期饮用蒸憾水有益健康 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 ? -

A. 测定空气中02含量 B.盛血集气瓶放置 C.读取液体体积 D.引燃酒精灯 氢氧化钻[C O (0H)2]能与酸性溶液反应,可作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制备方法为: ①Co + 2HC1 == C0CI2 + H 21 ;②CoCl 2+2NaOH = Co(0H)21 + 2NaCl,下列错误的是 A. ①为置换反应 B.氢氧化钻可以干燥氯化氢气体 C.②为复分解反应 D.钻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 2S03)其中亚硫酸中硫元素(S)的化合价为 A. +2 B. -2 C. +4 D ? +6 下图是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FC 时,将20g 固体乙加入50g 水中,可得到70g 溶液 C. 紡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将FC 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力2°C 时,它们的溶 质质量分数相等 小亮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合金,陶瓷,橡胶属于合成材料;煤,石油,液化气属于化石燃料 B. 应禁止食用使人发胖的油脂,胃酸过多的认可多喝柠檬汁 C. 电动自行车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动车喷漆可以防止钢铁的锈蚀 D. 用汽油洗涤油污使乳化作用,用氮气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7. 8. 6.

高一化学校本作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 1~5 D C C B B 6~10 A D C B C 11.广口瓶、细口瓶、棕色。 12.(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态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2)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 (3)一贴、二低、三靠。 13.(1) 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出少量的CCl 4和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单质碘,振荡,呈紫红色 的液体是CCl 4,呈棕黄色的液体是蒸馏水。(其它合理的方法均可) (2) 用试管取少量其中一种液体,再加入另外一种液体,下层液体是CCl 4,上层液体是蒸馏水。 14.(1) 过滤、蒸发:(2) 加热的液体因暴沸而飞溅。 (3) 玻璃棒。 15.解析:浓硫酸和浓盐酸反应制取HCl 气体,不需要加热, 即:液+液气,可采用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组成发生装置;干燥HCl 可以装有浓硫酸的洗瓶,收集HCl 用向上排空气法,由于HCl 气体极易溶于水,故在水面用倒扣的漏斗来吸收尾气。整个装置为: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 1~5 D D C B A 6~10 B D D A C 11.蒸馏烧瓶、冷凝器、锥形瓶、分液漏斗 12.1.溶解度、溶质、溶液;2.分液漏斗;3.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中大;萃取 剂与原溶剂不互溶;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反应。 13. F 、C 、D 、E 、A 14.(1)⑤、①、③、④、②;(2)从溶液中取样少许加入试管中,滴加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有SO 42-离子;加入氯化钡溶液。(3)略(4)氯化钙、硫酸钠 15.A: NaOH B: NaNO 3 C: Ba (NO 3)2 D: HNO 3 X: MgSO 4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1~5 D D A D C 6~10 D A C D C 11.1.5;4.5;15;15×6.02×1023 12. 0.25 13.(1)m/M ;(2)N A ×2m/M ;(3)m/(m+1000) ×100% 14. 56; 56g/mol 15. 0.111g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1~5 B A A B D 6~10 B C D A C 11.1.5mol ;9.03×1023。 12.1∶1;2∶3;1∶1;2∶3。 13.②④③①⑤;②④①③⑤;⑤①③④②。 14.0.2 mol ;0.3 mol 。15.(1)28。(2)N 2;CO 。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 1~5 B C D B C 6~10 A A D A B 11.0.01mol·L -1 12.0.2mol·L -1 13.(1)①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②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③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2)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14.n(HCl) = mol L L /4.224.22mol 1=;m(HCl)g mol g mol 5.36/5.361=?=;m(H 2O)g mL g 5.635/15.635=?= V(盐酸)= L mL g g g 6.0/12.15.6355.36=+ c(HCl)=L mol L mol /67.16.01= 15.3mol·L -1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4课时) 1~5 D B A A A 6~10 C B D B C 11.0.2;0.2;0.852 12.11.36mol/L 13⑴4.2 mL 、10 mL ⑵500 mL 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14.12mol/L ;0.48mol/L 15.(1)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化学校本课程课题《探索生活中的化学

高一化学校本课程课题:《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十一) 为什么北京奥运火炬燃料用丙烷 当火炬的燃料温度至20℃时,燃料罐内的丙烷燃料会产生10个左右大气压的压力,而结实的“祥云”的燃料罐可以承受150个大气压。因此,完全不必担心火炬燃料因压力过大产生外泄。当外界温度低至-20℃时,丙烷燃料产生的大气压仅为2个,在如此低的大气压下,如何保证火炬的能源供给源源不断呢?稳压阀和回热管将解决这一问题。 以往的奥运会火炬采用的是混合燃料,需要配备保温车以保持燃料的温度和产生的压力,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使用回热管,将火炬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以加热燃料。这样,燃料罐不用借助外部加热装置的帮忙,就能使燃料产生足够的压力,支持火炬熊熊燃烧。 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也使用燃料为丙烷,丙烷燃烧生成CO2和 H2O也就是水和二氧化碳C3H8 + 5O2 =点燃= 3CO2 + 4H20 北京奥运会火炬选择了丙烷。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认识奥运会火炬很彻底嘛,连其燃料也积极去了解。好吧,如果你不嫌我罗嗦就顺路看看丙烷的化学性质吧。 中文名称:丙烷 英文名称: propane CAS No.: 74-98-6 分子式: C3H8 分子结构: 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量: 44.10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熔点(℃): -187.6 沸点(℃): -42.1 相对密度(水=1): 0.58(-44.5℃)

高中化学论文:化学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化学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摘要: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各类学校在实施新课改实践中的分化点。纵观选修课程实践的历史及当前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异化、淡化或泛化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理念与行动的失调,没有厘清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之间的关系,课程开发中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化思想,导致校本选修课程生命力的缺失。从分析校本选修课程功能、管理及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提出校本选修课程系统化开发的实践途径,让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各显所长、相得映彰。 关键词: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系统性 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1]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且选修课分为国家选修课程(6个模块)、地方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自由选择。当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的选修模式,但在不少学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本处于被忽略或被取代的地位,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1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的历史沿革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基本上是简单划一的必修课程,虽然间或也有设置选修课的做法[3] ,但也是时起时落,或名不符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也未能真正发挥选修课程的作用。 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及说明》,规定高三年级可以酌设《历史文选》、《逻辑》、《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立体解析几何》和《制图》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但不进行考试。但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只有极少数高中进行了试验,没有大面积推广,更没有推向全国。 198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高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但当时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教学大纲》及其后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对此均未反映,因此所谓开设选修课也就无果而终。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规定在高一、二年级开设单课性选修(拓宽与加深必修内容的课程、与必修无直接相关的知识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分科性选修。而实际上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无意、也无精力开设,高中二、三年级都分文、理科,即使是分科性选修也因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而变成了部分学生的必修课程。上世纪90年代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全日制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甚至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关于选修课的规定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于2006年正式全面启动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很好地承继了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的基本精神,即留出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以确保学生主体的自由发展——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历次教改与课改中最为突出的一大亮点。然而,反思新课程实施的艰难历程,亮点在选修,异化亦在选修,更在校本选修。 2 化学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现状解读 2.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校本选修课程的异化 高中化学 学科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