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分析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和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达达”(DaDa)是一个毫无具体含义的幼儿呓语,当时的一位达达主义作家偶尔翻开词典发现这个词,便以此为自己的文学运动命名,并解释说:“问达达是什么,便不达达。
因为达达是不能理解的……”实际上,达达主义的宗旨是颠覆和破坏,颠覆资本主义社会既有的道德、宗教、政治传统,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是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效果。
代表作是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根据达达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画家、诗人皮卡比亚斯所写的剧本拍摄的《幕间休息》,由一系列充满幽默感的即兴笑料汇集而成,全片以荒诞、幽默等隐含方式讽刺了资产阶级礼仪习俗及风尚和文化。
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这种电影常由达达主义者拍摄或参加演出﹐如达达派美国摄影师M.雷伊在法国拍摄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拍摄的表现物体和齿轮运动的《机器舞蹈》(1924)﹐克莱尔﹐R.导演的插在 F.皮卡比亚编写的一齣芭蕾舞剧内﹑在演出幕间休息﹑皮卡比亚这些达达主义者的演出。
此外﹐还有H.修梅特拍摄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格莱米永﹐J.拍摄的《机械照相机》(1924)﹐因为他们都是表现抽象的物体﹐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
超现实主义电影犟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犟烈的效果。
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
代表作有《贝壳与僧侣》(1927﹐杜拉克导演)﹐《一条安达鲁狗》(1928﹐布努艾尔﹐L.导演)﹑《一个诗人的血》(1930﹐谷克多﹐J.导演)﹑《黄金时代》(1930﹐布努艾尔导演)﹑《尼斯的景象》(1930﹐维果﹐J.导演)﹑《诺让──星期天的乐园》(1929﹐卡尔内﹐M.导演)﹑《无粮的土地》(1932﹐布努艾尔导演)。
论电影《尼斯印象》中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J I A N G A R T S U N I V E R S I T Y1930年6月14日晚,一个25岁的年轻人——让·维果,正等待着他的第一部影片《尼斯印象》的放映。
他在致辞中说:“我想和你们谈一种更为鲜明的社会电影。
我对这种电影比较熟悉:这是一种社会纪录片,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纪录的观点。
这种社会纪录片与所有的纪录片和每周的新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含有作者清楚地在片中采用的观点。
”①维果认为:纪录片创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社会做实录,还应该展现出我们长期忽视的社会精神和世界的内在面貌。
毫无疑问,《尼斯印象》即是这一理念的雏形。
在大海、土地和天空之外,维果创造性地加入了社会和政治批判元素,使法国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暴露无遗,社会功能超越美学价值,成为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品质。
这位锐利的导演对于“观点纪录片”的倡议,后来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电影工作者。
一、超现实主义:作为观看、表达的方式(一)“第三先锋派”:电影的纪录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电影的国际影响被大大削弱,20世纪20年代以来,好莱坞迅速崛起,并以其巨大的电影全球销售量控制了世界市场。
同一时期,一批年轻的欧洲电影艺术家开始探索作者简介:张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世界先锋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后期资助项目,编号:cuc18c009)论电影《尼斯印象》中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张睿(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让·维果一生中只有四部作品,但其影片中表现出的社会批判、诗意精神,为影坛提供了另类探索经验。
在纪录片领域,维果提出“纪录的观点”,并在第一部作品《尼斯印象》中得以践行,片中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深刻揭露了贫富分化和人的异化问题。
影片的表现手法上,维果遵循维尔托夫“出其不意地捕捉现实”理念,并采取摄影的非常规视角对现实进行陌生化处理。
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衬底1
第一节 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
代表作: 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 《西班牙的节日》、 阿倍尔·冈斯《车 轮》、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 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 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 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玛格丽特·杜拉《印 度之歌》
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 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 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二.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二.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 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 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三.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 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 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 路易斯·布 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
01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 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三.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 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 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第一章节
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 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一.纯电影 纯电影的特点:摆脱故事情节和舞台剧的
影响,单纯以运动,包括各种线条和形状 的变化来触发观赏者的情绪。 代表作:费尔南·莱谢尔《机械舞蹈》 一.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 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 代表作: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主要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纯电影美学试验: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
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
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现实主义倾向: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利用布景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心理叙事作为一种电影艺术观——重读法国印象派电影理论

心理叙事作为一种电影艺术观——重读法国印象派电影理论心理叙事作为一种电影艺术观——重读法国印象派电影理论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能够通过影像、音效、剪辑等手段让观众在片中体验到情感、心理上的共鸣。
心理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观,强调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展现,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和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重读法国印象派电影理论,探讨心理叙事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实践。
法国印象派电影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电影流派,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揭示。
法国印象派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应该通过画面、音乐、剪辑等手法将观众引导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情绪、欲望和冲突。
这种心理叙事的力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深入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
心理叙事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还在于它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比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心理叙事能够更好地反映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变化。
通过内心独白、镜头语言等手法,观众可以领略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波动,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人性和个性。
在法国印象派电影中,导演常常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效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而,心理叙事并非一个简单易行的任务,它需要导演在剧本、表演、摄影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艺术悟性。
导演需要通过巧妙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地呈现给观众。
他们还需要指导演员的表演,让演员透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它也是电影艺术中最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心理叙事的独特魅力,心理叙事作品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法国导演让-雷诺阿的《饥饿的鲨鱼》以极其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绝望,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苦痛和挣扎。
表意的现实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镜头表达与画面风格

100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作为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诞生初期的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80%的比重。
然而在电影发明的20年后,美国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片与制片厂体系却取代了法国电影的地位,成为默片时期全球电影中心,甚至吞并了法国本土电影市场。
在好莱坞电影的刺激下,法国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好莱坞经典叙事片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
其中,围绕着电影人路易•德吕克兴起的法国印象派电影面对在美国电影的竞争压力下日趋衰微的法国电影,拍摄了一批从流行戏剧传统中拯救电影的影片,为挖掘影像特征及隐喻扩展电影表现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之后的后印象主义、诗意现实主义与法国抽象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一、“纯艺术”电影及其“上镜头性”表达20世纪2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批出于对电影本性的探索和对商业电影的反对,想通过“纯艺术”复兴法国电影的导演。
这批导演不认为电影是谋求商业利益的商品,而应与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一样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以电影创作者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为中心,法国印象派中出现了一批有才气的年轻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他们认为作为一门艺术的电影首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场所,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
路易•德吕克倡导用纯艺术复兴法国电影,他激烈地谴责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用刻板的类型影片和盈利目的压制的电影发展,他的“纯艺术”理论成为印象派的美学基础,阿贝尔•冈斯、杜拉克、莱皮埃、爱浦斯坦等成员纷纷相应,将纯艺术的美学观念积极地运用到他们的电影创作实践中。
路易•德吕克认为,电影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的艺术,应该和其他艺术(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区别开来,寻找真正符合自身的题材和表现手段,他借助了由法国先锋派电影作家乔治•卡努杜提出的“上镜头性”理论[1],将致力于揭示电影艺术性的一整套基本因素与语言体系归纳为“上镜头性”。
电影史 法国电影发展

”诗意现实主义”: 是抒情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所谓现实主义
即植根于法国的传统之中,而诗意则是发自 于现实内心的诉求.
有声片的两难与两利
两难:
声音的运用使法国先锋电影运动失去方向; 对音响装置设备的控制使好莱坞影片大举入侵.
两利: 法国独立电影再度兴起; 有声片使语言成为一 种特写的表现对象,法语与法国
表现出它们的造型的美。
达达主义电影
雷内·克莱尔 《幕间休息》 两个部分:前部分类似梦境
和游戏的大量神秘隐喻;后 一部分是出殡和追逐,重点 表现节奏。讽刺了资产阶级 的礼仪、风尚和生活方式。
超现实主义电影
路易·布鲁埃尔 《一条安达鲁狗》 表现: 令人震惊的暴力、死亡,性和色情。 迷乱的心绪。 对局部细节的精准分析。
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多方面探索。
《拿破仑》
冈斯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最 伟大的创造是三面银幕嗦呈现出的波澜壮 阔的大场面。
三幅银幕的“合成视像”。
印象派开启了先锋派的创作理论:
上镜头性:1919年,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
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提出的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 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两词组合而成。 “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 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 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 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 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节奏: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依靠挑选画面和安排画
面)——心理节现
光和空气)
先锋派电影: 打破“趣味原则共同体” (反叙事、非理性、抽象性) 纯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学导论

印象派电影
F:\电影\电子相册.avi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
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二是19世纪 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 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 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 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 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 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 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 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 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
电影学导论
第一章电影理论 考试内容: 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重点) 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电派电影思潮
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 (德)抽象电影 抽象电影 (法)纯电影 (法)印象派电影 (法)先锋派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 (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 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 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 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浪漫的印象
--法国电影
法国,全名法兰西共和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半议会制半总统制国家,法国是一个崇尚自由、个性张扬的国度;是一个以时装,红酒闻名于世的国家;更是一个有着优雅女人和浪漫情怀的国度。首都巴黎为世界时尚浪漫之都。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L.卢米埃尔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活动电影机,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
广本15班 李冠伟
印象派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美国电影的刺激而起的,电影诞生初期,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80%的比重,然而,到了1918年,美国电影却取代了法国电影的地位,甚至吞没了法国的本土市场。当时新任法国《电影》杂志主编的青年作家路易·德吕克把“让法国电影成为法国的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口号赫然印在《电影》杂志的封面上。
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谢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年),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最后相互残杀致死。杜拉克的另这些作品在叙事上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简单的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作品的诗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