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

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

2012.10学教育42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邱健鹏(福州市博物馆,福建福州350009)[摘要]福建跟台湾隔海相望,平潭岛距台湾新竹仅72海里,被视为大陆跟台湾相距最小的省份。

台湾同胞有很多祖籍于福建,就今天而言,台湾人口中有近八成祖籍位于福建。

从很久之前开始,闽台关系就相当密切。

无论从地缘,血缘,还是传统文化习俗上看,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闽台;历史渊源;文史材料台湾位于闽台岛。

史前时期因为地壳的上升以及气候温度的降低,沿海部分引起海退,海岸线朝着海洋移动,台湾岛以及福建沿海岛屿变为一个整体,成为辽阔的大陆架平原。

此后,地球的气候极为不稳定,海平面的高度也同样不稳定,台湾以及福建时而连接时而分开。

约于1万6千年时,在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海平面升高,台湾以及福建方由于台湾海峡的相隔成为今天的样子。

一、历史关系1、福建人民对于建设台湾时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公元1628年时,福建长时间发生灾荒,在大陆任职的郑芝龙,由福建巡抚熊文灿批准,由个人出资,将数万福建饥民送至台湾,当这批贫民到台,郑芝龙提供其生活资本以及种籽耕具,使得他们于台湾能够进行耕作事业。

每当收成,此等费用便成为租税方式交还郑芝龙。

1661~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主权,尤其是1683年清政府统一对台湾事物加以处理后,台湾的开发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越来越密集的福建移民到达台湾。

1875年福建大臣沈葆祯赴台处置海防事务,开始许多方面的改革事务,于厦门这些地方建立移民局,带来许多大陆移民赴台谋生,使得台湾的建设速度得以加快。

2、福建是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后盾明朝时候,以日本浪人为主体的倭寇多次地武装侵犯中国沿海部分使得中国百姓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明万历三十年,(l702年)冬,倭寇入侵浙江、福建、广东,行至台湾。

他们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当中心,各处侵犯百姓。

以抵抗侨寇为目的,泉州都司沈有容,在万历三十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8日)带领部众,进攻据台楼,同时将其通通歼灭。

同城化视角下的厦漳泉区域合作研究

同城化视角下的厦漳泉区域合作研究

城可以通过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有效增强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如将盐池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打造一个以“水”为主体,集休闲娱乐、地质文化、历史文化、酒店客房、特色餐饮、S P A 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胜地,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发展民俗旅游,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目前民俗旅游正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而运城首先是个风味特产众多的地方,如闻喜煮饼、稷山板枣、蒲州青柿、北相羊肉和泡泡糕、无碱馍、关公酒等,可以建立特色小吃街、饮食文化展示馆;其次,当地也有蒲剧、眉户、绛州鼓乐、浮山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戏剧闻名省内外,可以进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再者,可以通过以盐池文化、道教文化、关公文化、名楼名塔、青铜雕塑等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产品特色,将特产也列为旅游商品,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建立旅游商品一条街或每个景区建立一个旅游商品专柜,将旅游商品的开发形成一种产业。

通过对运城旅游发展的S WOT 分析,笔者认为运城市旅游业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就需要进一步发挥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打造运城市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1]王莉红.运城农业旅游的SWOT 分析与策略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711-714.[2]文云.天水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J ].甘肃林业高职教育,2009,(14):97-100.[3]杨生.浅谈运城旅游文化的定位[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97.!!!!!!!!!!!!!!!!!!!!!!!!!!!!!!!!!!!!!!!!!!!!!!!!!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总第126期Ja n2012[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厦漳泉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重要意义和面临的主要障碍,总结和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经验,为厦漳泉同城化的顺利实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中国开发区大典-泉州台商投资区

中国开发区大典-泉州台商投资区

中国开发区大典——泉州台商投资区(2012年9月)海西明珠,辉耀两岸泉州台商投资区地处海峡西岸福建省泉州市中心城区东部、泉州环湾城市核心区域,距离台湾台中市仅有97海里,由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百崎回族乡和省级惠南工业园区组成,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3万人。

辖区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42家,已形成了机电设备、石化后加工、鞋业鞋材、纺织服装、工艺品等五大产业集群。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82亿元,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5.05亿元,增长28.8%;固定资产投资67.61亿元,增长82.2%;财政总收入8.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1亿美元。

泉州台商投资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台资聚集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支撑的滨水生态新城,她如同一颗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璀璨明珠,从泉州湾畔冉冉升起,蕴涵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新的梦想。

应运而生,优势独具泉州台商投资区的设立,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2010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享有市一级经济社会审批权限;2010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园区落户泉州台商投资区;2012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2012年7月,中央编办核准泉州台商投资区为副厅级单位。

区域位置交通便捷。

依托现有的后渚大桥、洛阳桥、泉州绕城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金屿大桥、百崎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与泉州现有中心城市紧密相连。

紧邻秀涂港区和石湖作业区,距离泉州晋江机场、泉州高铁站均约20公里。

外围已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内部将逐步完善“五横五纵”骨架路网,远期还规划引入轨道交通线。

投资政策优势突出。

台商在福建投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台商在福建投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台商在福建投资发展的对策分析福建和台湾两个地区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习俗。

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到福建投资发展,这不仅对台商们自身的投资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从而也促进了福建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台资企业目前在福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台资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得出适合台商们在福建的投资策略,为台资企业以及福建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对策,同时也能够加强闽台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

标签:台商;福建;投资;对策一、台商在福建投资发展的现状分析1.台商在福建投资发展的现状自从第一家台资企业在福建落户以来,福建就陆陆续续迎来许多的台商。

据福建新闻网的报道得知,截至2013年年底,福建实有台资企业数量达到3908户,引进台资项目累计达到13524个,实际利用台资达到220.79亿美元,均在大陆各个省市的排名中位列第三;台湾成为福建的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两地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45.14亿美元。

而且,至2014年台湾农民创业园在福建已有6个,规划面积266万亩,现有1300多名的台商台农入园创业。

如今福建的台资企业遍布在各大市区,覆盖着各大行业,投入到了众多的投资项目。

2.台商在福建投资发展的特点(1)数量多,形成“产业群聚现象”。

目前来福建投资的台资企业数量众多,2014年福建成立了6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吸引了更多台商的到来,例如,2014年的1月-9月,平潭实验区新增加的台资企业就有127户,比上一年新增台资企业增长了1.89倍。

同时,一个台资企业发展起来也会引来与之企业相配套的相关企业,这些企业相互促进彼此的企业效益,形成一条龙的成套配备,使得福建有了台资企业的“产业群聚现象”,例如福州马尾的台企——花映光电就曾引进了十多家的配套厂家,总投资达到3亿多美元。

(2)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在农业方面,截至2014年的6月底,福建累计批准设立了2490个台资农业项目,合同利用台资34.1亿美元,实际到资19.2亿美元;在科技信息方面,2014年电子信息类的台资企业在福建就有500多家,项目主要集中在LED、平板显示,以及信息服务和软件等邻域,已经占据了全省的电子信息类产业产值的33%以上,年产值也达到了2000亿元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到全国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布局,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

其中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主体地位,其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下面本文就从区位优势、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六个方面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经济建设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35-02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其本身经济发展具有多种优势,最突出的也就是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另外还有海洋优势、政策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华侨优势等,这些优势不但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两岸关系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福建省的经济建设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港口群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资源居全国之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拥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石狮港、宁德港、漳州港和莆田港等港口,其中厦门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因此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必须发挥临海、港口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港口群。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要求,福建省把发展港口群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厦门港整合后,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局面一举扭转,不仅吞吐量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扩大。

目前,全球前20名班轮公司都在此设立了分支或代理机构。

据统计,2011年福建省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69.62万标箱,同比增长11.8%。

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助推泉州产业升级

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助推泉州产业升级

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助推泉州产业升级文:西岸海盗。

如蒙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文为2009年所写,文中数据若无特别注明均为2008年底数据。

【内容提要】泉州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而利用外商投资正是破解产业结构难题的外源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泉州利用外商投资的现状和特点,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剖析利用外资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而结合实际,从政策环境、产业导向、招商方式、相关配套要素和扶持企业海外上市等层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升级一、利用外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充分发挥侨台港优势,拓宽对外开放渠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1980年6月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始,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203家,投资总额381.55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54.86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161.33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累计实现总产值11182亿元。

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35家,合同利用台资近19.55亿美元,台资实际到资13.15亿美元。

主要特点有:1、利用外资具有侨乡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利用侨资实现了经济起飞,外资来源主要集中于港澳台和东南亚等侨胞集中较多的地区。

至2008年底,累计利用港澳台地区181.62亿美元,占全部外资将近71.3%;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及马来西亚等华侨分布较多的东南亚诸国25.74亿美元,占全部外资10.1%。

值得注意的是,经由英属维京岛和百慕大的外商投资累计达24.91亿元,占9.8%。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用外资来源扩展到了美国、英国、阿拉伯、日本、韩国及欧洲等68个国家或地区。

2、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引进大项目持续增加,如埃克森、ADM、沃尔玛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入驻泉州。

2008年合同外资平均单项规模达1334.9万美元,新批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重大项目共88家。

中信银行泉州分行外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中信银行泉州分行外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中信银行泉州分行外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美国印钞经济和欧债危机,泉州进出口贸易额受到一定的影响,银行外汇业务也受到巨大挑战。

本文根据中信银行泉州分行外汇业务的发展现状,运用宏观环境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等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剖析银行外汇业务内部环境。

基于swot分析结果,提出可使其外汇业务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并确定战略及具体措施,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地级市分行外汇业务的发展战略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信银行;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61-02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冰岛、希腊等欧债危机爆发,美国印钞经济随时启动,给全球脆弱的复苏带来了冲击。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影响最直接、反应最明显的是外汇业务,各类银行的外汇业务竞争已呈短兵相接之势。

因此,要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市场,研究外汇业务的发展战略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信银行泉州分行外汇业务外部环境分析外汇业务以其经济资本占用少、盈利能力强、风险相对小,成为银行重点业务。

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荣毅仁先生应邓小平委托建立的改革开放中最早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1999年进入福建,2003年入驻泉州成立支行,2005年升格为分行,是泉州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在2009年陷入衰退状态,2010年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由4.3%下调到4.2%,经济复苏曲折漫长。

(2)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回落,我国出口规模出现下滑。

直至2010年,我国贸易出口进一步恢复。

(3)泉州经济环境分析。

泉州gdp,总量连续12年居福建首位,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以美、日、欧、东盟为主。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惠安跨越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惠安跨越发展

随着港口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台商投资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四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等,惠安已具备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

对接省委“两个先行区”和泉州市委“四方面先行先试”新要求,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惠安海峡西岸现代化港口工贸旅游区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海西产业发展新高地、塑造滨海城市新形象、构建对台合作新平台、培育省市改革新试点、展现和谐惠安新窗口、争创党建工作新优势。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惠安跨越发展,实现惠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产业转型、城区拓展、港口经济、旅游商贸、人文生态先行。

一是产业转型先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培植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品牌带动、建设现代园区为重点,致力产业转型升级,把惠安建设成为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

培育发展新型轻工材料、石油化工、船舶机电、光电信息、精密机械等战略性产业,构建惠安建筑、食品饮料、机械电子、鞋服包袋、石油化工、船舶机电、旅游运输等多元化的企业品牌及产业品牌格局,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品牌带动型转变。

二是城区拓展先行,对接泉州大城市建设。

立足“追求卓越、做大做优”新理念,把雕艺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修编完善全县总体规划,建设城南新区、城北石化生活服务区和城西生态休闲区,从南、北、西三个方向拓展县城区。

突出崇武旅游经济、斗尾重化经济、洛秀对台经济等特色区域辐射功能,带动周边乡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港口经济先行,融入亿吨大港发展布局。

构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和物流中心,使港口经济成为泉州经济新的增长极,是惠安今后跨越发展的趋势。

要强化岸线、海域及陆域土地的保护性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港区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中化重油深加工、外走马埭围垦工程、30万吨级修船、30万吨级造船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大型临港工业的蓬勃发展。

四是旅游商贸先行,眼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惠安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崇武古城、惠女民俗、惠安雕艺、惠西生态休闲等特色旅游品牌,要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县;发展与产业相配套的港口物流、金融商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惠安跨越发展□李转生(中共惠安县委书记)52008.814适应的信息咨询、文化娱乐、会展经济、创意产业等,使惠安成为泉州商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建立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经济的影响系别:经济系年级专业:2009级金融保险学号:200903023226姓名:指导教师:职称:2012年4月20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正文 (1)一、泉州经济的现状 (1)二、建设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经济的影响 (2)1、台商投资区经济增长极对泉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2)1.1依托港口建设规划持续影响泉州经济 (2)1.2促进泉州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 (2)1.3促进泉州服务性经济的发展 (2)2、台商投资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3)2.1经济不稳定性 (3)2.2政治不稳定性 (3)三、如何规范发展台商投区 (4)1.1以两岸经贸合作为基础,多层次、多力方位交流全面发展 (4)1.2以经贸合作为主线,积极开发新功能 (4)1.3建立外销与内需有机结合,较高层次的产业群体 (4)1.4建立开放有序、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 (5)参考文献 (5)浅谈建立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经济的影响摘要:当经济增长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就形成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是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的经济单位。

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泉州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辐射作用和扩散效应,带动和拉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对泉州的经济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本文从泉州经济现状分析建设台商投资区的必要性;又从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经济的影响探讨了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对泉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台商投资区;共同发展前言1996年泉州开始筹划建设台商投资区,2004年启动申报。

2009年5月,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明确提出要"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

2010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泉州台商投资区正式挂牌。

随着泉州台商投资区建设不断升温,最近3年来,海内外大项目纷纷落地生根。

投资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总体要求,先行先试,努力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台合作交流示范区,力争至2015年全区经济总量跻身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前列。

投资区将构筑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的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绿色智能交通、风电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上市企业创业园、现代高端服务等五大百亿集群;积极推进秀涂码头“人工岛”建设,规划建设闽南地区最大的保税物流港区。

一、泉州的经济现状泉州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走的是民营经济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依靠区域内部的演化形成现代经济发展的格局。

目前泉州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是福建省第一。

作为福建经济总量13连冠的城市,这里是充满活力的营商创业热土,有活跃的民营经济,通达世界的泉商版图,优越的区位和强劲的购买力,但是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首先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和边界限制;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困扰着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不容乐观;最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仍需加大力度。

这些问题制约着泉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泉州接下来的经济发展道路应当做到第一,加快产业调整,增加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扶持鼓励政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于第二产业,则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实现“集聚、提升、拓展”,提高泉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发挥贸易优势,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制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让企业更专心发展。

第三,加快港城联动,强化中心城市功能。

泉州经济发展了,中心城区不发展是不行的。

提高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才能展现泉州做为大城市的面貌。

第四,把泉州经济的发展放在海西战略的大局中。

海西战略已经提出并且开始实施了,泉州在海西战略中一定要做先锋,不仅要发展自己也要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做到福建各地区经济发展共赢。

第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

现在搞市场经济,应该是让市场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协调因素,政府应该退到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才插手经济发展。

泉州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很好,但是现在如果不进行改变,将会影响泉州未来的经济地位。

因此,在泉州原有民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台商投资区,引进台资和互补性产业,引进技术并建立具有知识内生增长的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并确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强闽台在金融、航运物流、旅游、文化方面的合作,建立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完整产业群,并最终为海峡两岸经济与市场一体化奠定牢固,能够使泉州经济发展能够更好更快。

二、建设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经济的影响台投资区性质定位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泉州城市副中心、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支撑的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保税物流工业区。

其城市职能包括:以新兴产业和高端生产服务业带动的城市创新中心;依托滨水岸线和湿地、水系、山体等自然资源构成的泉州湾东部生态休闲中心,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台商投资区的发展利用泉州中心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延伸和辐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开发、高效率运作,把投资区建设成海峡西岸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20年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经济发展高地,并成为中国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最具吸引力的台商投资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泉州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辐射作用和扩散效应,带动和拉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对泉州的经济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1、台商投资区经济增长极对泉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1.1依托港口建设规划持续影响泉州经济港口在促进地区经济联系和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秀涂港是台商投资区内的综合性运输港,位于泉州湾北岸,港区西侧与大坠岛相接,规划利用距离秀涂陆域约2公里的深水区,结合大坠岛建设岛式码头区,并通过引桥与秀涂港后区相连。

台商投资区经济增长极建设将依托港口发展经济做好规划,着手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推进泉州经济的发展做好长远规划。

2011年上半年,泉州台商投资区生产总值增长18.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充分证明台商投资区经济增长极对泉州经济的推动作用。

1.2促进泉州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台商投资区的建设将大力引进“生产型、出口创汇型、技术先进型”工业项目,并且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各业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准入产业包括新兴产业和轻工产业。

具体布局新材料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及轻工产业提升园。

其中新材料产业园发展以纳米材料系列、超导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光电产业园以发展LED、光伏产业和数字微芯片等为主,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发展船用设备、发电设备和轨道机车等为主,轻工产业提升园主要是促进区域内现有的鞋业鞋材、纺织服装和工艺品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要保持泉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目前的台商投资区正着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技术知识经济的形成:第一是从台商投资中重点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知识的积累和生产;其次是通过鼓励台资企业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设立研发中心。

泉州经济要走到中国区域经济的前列,知识经济的形成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但知识经济的规模化正是目前泉州经济最缺乏的,技术的引进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知识的自我再生能力才是经济优化的不断源泉。

从短期的效应来看,产业梯度转移所带来的技术引进和研发中心的建立是泉州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最直接的体现,但是只有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新制度的提供才是知识内在增长的基础。

1.3促进泉州服务性经济的发展泉州和台湾在金融、航运物流、旅游、文化等领域都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

目前准入产业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百崎湖周边、洛阳江沿岸和泉州湾海岸,突出其山、海、湖的自然优势,发展宜居、宜商的滨水区,具体布局文化产业区、台资企业营运中心、涉台金融服务中心和高端研发和文教产业区。

其中文化产业区以发展工业设计、会展、时尚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游戏、茶文化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闽南美食文化产业等为主;台资企业营运中心以制造业营运中心、商贸物流业营运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主;涉台金融服务中心以建设对台离岸金融市场以及对台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基地和新兴金融业态聚集基地为主;高端研发和文教产业区以各行业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培训机构、试验基地等为主。

在两岸政治隔阂破除的情况下,泉州和台湾的航运物流的合作空间巨大,这也有助于台湾建设亚太航运中心的目标。

历史上泉州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将以海港城市为目标的发展计划,依靠12个十万吨级的秀涂港,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大力引进台湾长荣、阳明等海运集团进入泉州的港口建设和物流投资,实现泉州各港口到高雄、基隆等台湾港口的对接。

其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合作泉州和台湾也有比其他地方明显的优势,泉州和台湾两地不但景点众多,文化意义上的名胜古迹也非常多,如妈祖文化、关公信仰、郑成功文化等。

台商投资区的建设对泉州来说是一个好的机会,将改变泉州旅游环境,促进泉州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对泉州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2、台商投资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2.1经济不稳定性当然台商投资区发展必然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并且这种波动远较相对封闭的国内经济激烈。

台商投资区属于经济范畴中的地理位置概念,区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中小型企业居多,经营以短期获利为目标,更增加了流动性。

其次,投资来源多元化,既有台资,也有港资、侨资、外资;资金、设备、生产基地既可向国内其它地区扩散,也可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其它国家转移。

第三,投资计划的可变性大。

国际经济走势,产品市场波动,以及任何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均会导致投资计划的变更,引发不到资、中途撤资等行为。

最后,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低,经济联系少。

因此,当前的台商投资区的建设仍然是产业层次较低、单纯出口加工型的开发区。

投资区的投资可变性,生产要素可转移性带来的经济波动性等是必然的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投资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2.2政治不稳定性台商投资区也是个政治范畴中的地理位置概念,深受两岸政策的影响。

随着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行,国内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国家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内陆省份加快开发开放步伐,沿海开发区,包括台商投资区受政策调整的影响,政策趋于弱化,台资流向进一步扩散,台商投资区吸引台资的步伐趋缓福建尽管具有人缘、血缘方面的优势,但由于台湾当局的“间接贸易”政策,使得彼此地理距离最近的地缘毫无优势可言,而且在运输成本上并不低于甚至高于国内其它沿海地区,只要“三通”未突破,福建的地缘“劣势”就会持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