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

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
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

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并加以分析。

答: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的。这一理论不但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解决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28年至1939年,发生了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均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现实亟须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来摆脱失业带来的萧条。

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所以他的有关产生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凯恩斯的理论是就业理论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凯恩斯通过分析发现,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总能达到充分就业。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实际就业量常常小于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

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相交时,或者说储蓄等于投资时,这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多少,而且决定了社会总就业量的大小。这样,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就业量的决定就是一致的了。

但是,总供给价值与总需求价格一致时的总需求,即处于有效需求时,并不一定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这种有效需求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同样,均衡的国民收入也并不等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它可能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也可能大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存在过度需求。

当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就存在着“紧缩的缺口”(deflation- arygap)。紧缩的缺口是指实际的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紧缩缺口时,社会上就存在失业。

当实际的有效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时,必然存在一部分过度的需求,即存在着“膨胀的缺口”。膨胀的缺口是指实际的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膨胀的缺口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造成失业的原因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

所谓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消费支出增量同他们收入的增量的比率。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用于消费支出的总量虽然也会增加,但其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却是下降的。

所谓心理上的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手持货币,以便灵活应付各种用途支出的做法。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灵活偏好这一心理法则的重要组成要素,利息是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在一般情况下,当利息率高时,能引起人们储蓄;当利息率低时,则引起人们投资。但利息率的降低有一个最低限度,低于这一点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可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即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利息率也不会降低,从而进入“灵活偏好的陷

阱”(l iquidtytrap)。处于灵活偏好陷阱时,因为利息率不再降低,人们的投资欲望就会受到遏制,就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谓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就是对利润率的预期。当投资增加以后,对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增大,将会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使可以预见的未来利润率下降。这就是说,在投资增加以后,虽然利润总金额增大,但由于生产资料涨价,产品价格下降,而使今后的利润率减少。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反映在资本家心理上,就会使其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投资不足。

凯恩斯所分析的社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对此,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 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困难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危机和失业。

(2) 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需求。其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3) 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凯恩斯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这种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承办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投资者的悲观心理,使经济自动复兴。凯恩斯强调,这种投资是一种能带来一系列相关部分的发展,从而形成国民收入总量翻倍增长和就业翻倍增长的投资,“故只须投资量增加少许,就可达到充分就业。”

(4) 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在这样情况下,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并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但在凯恩斯看来,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有节制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投资,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不但在理论界被誉为“凯恩斯革命”,而且对实际经济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凯恩斯学说一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决策的理论依据。但是需要指出,凯恩斯学说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凯恩斯认为,当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的事实,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结论。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作出英明决策,以解决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不认为是“不治之症”,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所决定的: ⑴际消费倾向递减人们不爱花钱 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有关。 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总小于1。即消费量的增加不象收入增加那样快。凯恩斯认为这是人天生的心理规律。 凯恩斯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⑵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信心不足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的利润率。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投资。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⑶流动偏好人们愿意手持现金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难易程度。 ◆凯恩斯把人们愿意保留灵活的现金于手中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是“流动偏好”。 ◆人们之所有手中愿持有一定的现款,是根源于交易动机(如购物方便)、谨慎动机(如为应付疾病、车祸等)、投机动机(如抓住机会购买债券)。 总体上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否定自由放任原则,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政府不应该再是社会经济秩序 的消极保护者,而应作为积极的干预者。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 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 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 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作业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姓名:高蓓蓓学号: 201223155 班级:财管121 凯恩斯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者,他的理论对后世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经济的实际指导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先河。 最早听到凯恩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高中学到西方经济大萧条的时候,那时候失业人口骤增,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也就是国家干预政策取代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强调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因此,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思斯国家干预政策主张称为是“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二是强调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因此,这种不平衡的职能财政在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都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但是来到大学以后,我解除了凯恩斯理论更深层次的东西,根据以往学过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首先我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唯一的目的,唯一的对象,就业需求必是总需求的限制。这是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到一起,打破了新古典主义学派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币值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其中,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5.4.7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不论今天的哪个经济学派,不论它如何反对凯恩斯的具体经济观点,但是他们的经济学架构和模型机理,都与凯恩斯架构一样。所不同的仅仅是参数的争执和最优化目标的设计上。 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以及经济增长的优化目标上。关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里不再多说了。在经济增长优化目标上,凯恩斯追求一个资本极大丰富,资本边际收益为0,从而不再有资本稀缺性,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增长目标。这本质是建立在人口不能迅速增加,生产函数又为一次齐次的基础上。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使得资本增长的同时,即便人口不增加,但人力资本也在同步增长,从而某种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关于资本极大化下边际利润为0的梦想。由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其它优化目标,例如消费贴现最大化等目标。 其它基础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都是相同的。 虽然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供需分析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但这在作为西方经济学主体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理性预期假设,使得这种误区已经幸运地被逃避了。这使得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轻易地学懂高深的经济增长理论,但他却必然要在最简单的IS-LM模型面前焦头烂额。 同时,由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概念的误解,使得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居然认为,研究供需问题用IS-LM模型,研究增长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没有研究IS供需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理论只是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储蓄、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得增长最优目标。而事实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见本书5.18式),所出现的资本边际收益等于利率这一项,就已经是凯恩斯经济逻辑下的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可以说,这比当代经济学理解的IS-LM分析更接近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本意。 凯恩斯经济理论,不用说,也是今天学生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的理解,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含义,供需关系及其均衡或失衡的含义,再生产的流程,都是十分核心的内容。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于凯恩斯模型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增长理论,本书将在5.5节分析。这里本书谈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问题(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架构也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架构,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当代所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问题)。 (1)供需关系 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的供需关系,应当包括:1、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2、消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投资产品与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任何投资品最后都要成为消费品,所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有物理上的联系和利润上的要求)。 关于资本和消费部类的划分及实物补偿和流通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再生产公式与本书思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供需分析及货币分析上,又有根本区别。本书1.1.4节“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和问题”、1.2.1节“第一部分经济总体的运行平衡:国计学运行模型”及4.5.5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第(3)部分“经济表”)对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更具体的分析,将在本书6.4节“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进行。 凯恩斯经济理论只考察了第1种平衡,即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其供需理论,在于分析投资的利润与货币的利息所导致的资本供求关系。 而对于消费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虽然承认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但为了按照他的思路分析,他仍旧假定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以回避掉对消费产品的供需分析。很显然,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数据,就应该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作用之结果。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如果按照凯恩斯仅仅用一个边际消费倾向的常数作为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情况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解决当前大量的失业现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阐明该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于失业问题的对策,并利用该理论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失业就业政策 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背景较为相似,所以本文认为其有关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凯恩斯理论提出的背景 1928—1939年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平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现实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 二、凯恩斯理论对失业的解读与对策 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的均衡,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对这三个因素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得世界范围的需求变得严重不足(尤其是欧美),加之前期的人民币大幅升值,造成的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出口型企业的大量倒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GDP的35%来自出口产业),造成了我国当前大量失业的现象。 对失业问题,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金融危机和失业。 2、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者需求,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3、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他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内容摘要:[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关键词] 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思想缺陷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 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通论》理论的学术背景、理论特点、政策主张同中国财政政策在今天金融危机背景下反思凯恩斯政策 浅议凯恩斯政策 【摘要】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凯恩斯政策。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财政政策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也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然而,在20世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美妙说教,使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主张上也束手无策。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也使正从传统经济学中走出来的凯恩斯彻底醒悟,为其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以上原因促使其在193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一反过去的立场,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由于人们乐观的预期,资本品不断增多,成本利率也有所提高,但易被忽略。当市场幻想破灭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利使率上升,最终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他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并以此作为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膨胀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须降价处理剩余存货,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完全吸收,这相当于负投资。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衰退初期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加,并抵消负投资;下一阶段,两者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通过最低点,存货可能仍是负投资,部分抵消再投资;最后,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使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成本下降,促进投资增加。由于收入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此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危机又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的恢复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各国,战后,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美国本土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且生产力极大增长,战后,将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 战后世界经济虽困难重重,但迅速得到恢复,至1950年,全部恢复战前水平。其原因:1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2美国的扶植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3西欧各国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普遍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2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3年) 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阶段后,进入长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世界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增长飞速,产业结构也进行深刻调整,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生产力极大提高。 3“滞胀”阶段(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局面。出现该局面的原因:一是战后国家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增加政府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导致政府赤字扩大,物价上涨;二是中东战争,油价提高,大大提高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带动其他商品涨价。 4低通胀,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膨胀率逐步下降,但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较低速度,因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压缩政府财政支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所得税等政策。 5“新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美国经济从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长达十年之久,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美国GDP增长非常强劲。并被专家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但同时期欧洲和日本并没那么好,长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编辑]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编辑]

凯恩斯经济学探究论文.pdf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学术背景。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 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2.旧传统经济派所肯定的投资必然等于储蓄的定律,这个定律认为自由竞争会自动地形成一个使投资等于储蓄的利息率。凯恩斯借助于他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否定了上述的传统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论证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是资本主义失业的症结所在。而由于他假定社会消费倾向是较为稳定的,而且在一个富裕社会中,社会收入与消费的差额很大(即社会越富裕,消费越不足),从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有效需求的大部分必须由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填补。而由于通过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来刺激私人投资的办法不多。于是他强调国家的干预,要求政府随时准备用公共投资计划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就是在指出失业症结所在之后,凯恩斯为医治这痼疾的处方。西方经济学家经常把凯恩斯这一学说建立说为“凯恩斯革命”。 三、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 1.凯恩斯主义理论上的错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能够借助市场供求力量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并创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然而,凯恩斯既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又未创立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导致了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不一致、脱节,二者分别自成体系。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是长期的经济衰退、严重失业,而经济衰退、失业与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相伴。于是,凯恩斯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归咎于市场失灵;既未全面考察微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又未全面考察经济表象背后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只是把经济表象联系起来。实际上,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企业对市场的对抗,即不按市场信号调整生产;存在的是垄断、操纵市场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存在的是与市场无关的外部经济效果和分配不公等。 2.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凯恩斯主义不仅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与微观经济不符,而且无法解释滞胀现象。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 (1)价格控制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加剧产品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多数商品涨价、导致通货膨胀。无市场产品过剩到一定程度,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人失业使工资总额减少,进一步减少需求,导致产品过剩加剧。于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增加公共工程开支的财政政策的作用。那些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相对于供不应求的商品仍然降价,只不过绝对价格有所提高而已。这样一来,价格平抬。结果,产品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又增添了通货膨胀问题。也就是说,结果是滞胀。 (3)货币政策的作用。增加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增加,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制约。而货币增加本身不能解决产品的结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内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基本观点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2.三大心理规律 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 3.乘数原理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