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镀锌及其添加剂
镀锌及其合金的添加剂

镀锌及其合金的添加剂【摘要】本文综述了镀锌及其合金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最新镀锌技术(配方、添加剂),最后提出了结论性意见。
1 引言就其生产量而言,镀锌是电镀工业最大的镀种。
在氰化物镀锌、锌酸盐镀锌和氯化物镀锌这三大类流行镀液中,获得广泛应用的镀液应是锌酸盐镀液。
目前,许多电镀工作者还偏爱镀锌及其合金添加剂的研究。
无论是品种、机理、配方、工艺及相关仪器、设备,都有新的发展。
特别是添加剂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里介绍的一些典型添加剂,多数是近几年的成果。
作者希望有更多漂亮的添加剂问世,以便使具有百年历史的镀锌及其合金工艺有一个大的飞跃。
2 典型添加剂2.1 乙醇酸(Glycollicacid)又名羟基乙酸、甘醇酸,无色透明结晶,易潮解,溶于水、醇和乙醚等。
它在氯化物镀锌液中,常用作络合剂。
一份日本专利认为,所有羟基羟酸及其盐类,均可起络合剂作用,可选一种或数种使用。
配方1[1]:氯化锌7~70g/L氯化钠50~100g/L硼酸10~80g/L乙醇酸20~200g/L苯甲醛0.01~1.0g/L说明:(1)操作条件:pH5~8;温度30~70℃;不溶性阳极。
(2)可在高电流密度下进行电镀,不存在废水处理问题。
电流可间歇供给。
(3)光亮剂也可用聚乙烯醇(分子量≤800)或明胶,或两者联合使用,但镀液总浓度应为0.05~5.0g/L。
2.2 DE-99添加剂广州天朗涂料化工有限公司研制的DE—99锌酸盐镀锌添加剂,是在常用的DE—81添加剂引入光亮活性基团即芳香醛缩化合物,在催化剂、掩蔽剂参与下化合而成。
据介绍,这种新型添加剂光亮效果好,电流密度范围广泛,对温度敏感性小,镀层结合力强,操作简便。
配方2(基本组成)[2]:氢氧化钠100g/L氧化锌10g/LDE—99 4mL/L说明:(1)操作条件:电流密度0.1~18A/dm2;温度25~30℃,时间5~10min(2)DE—99添加剂还起表面活性剂作用,极大地增加锌电沉积过程中阴极化电位[3],从而达到锌沉积均匀之目的。
镀锌添加剂主要成分

镀锌添加剂主要成分
镀锌添加剂是用于镀锌工艺中的辅助材料,主要成分包括氯化铵、氯化锌、氯化铵和氯化锌的混合物。
这些成分在镀锌过程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氯化铵主要用于调节镀液的酸度和盐度,以及控制
镀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
氯化锌则用于提高镀层的亮度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镀锌添加剂中可能还包含一些其他辅助成分,用于调节
镀液的性质和提高镀层的质量。
除了化学成分外,镀锌添加剂还可能包括一些表面活性剂和稳
定剂,用于改善镀液的润湿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镀层的质量和外观。
这些成分的配比和使用方法会根据具体的镀锌工艺和要求而有
所不同。
总的来说,镀锌添加剂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铵、氯化锌以及一些
其他辅助成分,它们共同作用于镀液,确保镀层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亮度和耐腐蚀性能。
电镀锌铁(钒)合金电镀添加剂的选择

电镀锌铁(钒)合金电镀添加剂的选择在镀液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一般对金属的平衡电位影响很小,但对金属的极化往往有较大的影响。
添加剂在阴极表面可能被吸附或形成表面配合物,对阴极反应常具有明显的阻化作用。
一种添加剂可能会对某种金属的电沉积起作用,而对另一些金属的电沉积无效。
因此,在镀液中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包括配位剂、光亮剂等),也是在阴极上实现共沉积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在氯化钾镀锌液中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锌铁(钒:合金镀层,添加剂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电镀液中添加特殊添加剂是一种简便而有效地提高整平性能和细化结晶的良好方法。
添加剂在阴极高电流密度处的吸附和还原,可以有效地抑制高电流密度处的金属被还原,即可以有效地抑制高电流密度处金属的沉积速度,从而达到正整平作用。
因此,性能优良的添加剂不仅要有好的整平作用,还要求分解产物愈少愈好。
为了能在活性的结晶生长点上抑制结晶的生长,促进晶核的形成,大多电镀界同仁都认为在镀液中添加可以在结晶生长点上选择性吸附的有机添加剂是不可或缺的[5]。
对锌铁(钒)合金添加剂的初步筛选也是基于此理。
增大阴极极化一般采用配位剂或表面活性物质(即广义上的表面活性剂)。
采用表面活性剂的最大优点是用量较少、成本低,而且由于表面活性剂是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溶液中主要还是电解质简单离子。
笔者研究的R·G--618添加剂采用了易于生物降解的直链式表面活性剂,对环境友好,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废水处理简单。
R·G一618添加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不仅有足够的表面活性,而且还有宽的吸附电位范围,其中的载体添加剂在被吸附后有较强的增大极化作用。
锌铁(钒)合金添加剂由R·G一618光亮剂和R·G一618配位剂组成。
1.载体添加剂氯化钾镀锌铁(钒)合金基础液中没有任何添加剂时,所得镀层粗糙、疏松,呈海绵状。
要获得结晶细致的光亮镀层,需有良好的添加剂与相应配位剂的协同作用。
因此,添加剂的质量是决定镀层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镀添加剂的类别和特点

电镀添加剂的类别和特点
目前常用的电镀添加剂按原料性质和化学结构角度可分为无机添加剂、天然有机添加剂和有机合成添加剂。
其中无机添加剂因为重金属对人体和环境有严重不利影响,所以现今已基本不再使用这类添加剂。
天然有机添加剂是在阴极表面形成阻挡层,影响金属离子还原过程,但在镀层中夹杂着其分解的有机物。
有机合成添加剂在阴极表面有特性吸附能力,有较强极化作用;其根据不同作用特点在镀液中起光亮、整平作用,提高镀层质量等。
并且有机合成添加剂可根据不同中间体的功能来配制出各种性能的添加剂,是现代电镀添加剂的主流原料。
此外平日常提到的例如光亮剂、整平剂、走位剂、柔软剂、抗针孔剂、抗氧化剂及稳定剂等等是根据添加剂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来概述的。
氨法制电锌新工艺及电积添加剂影响研究

图7.2未加添加剂时锌镀层表面形貌(x40)
7.2添加剂的选择[49】一【韧
对于电积体系中添加剂的选择,参考氯化物镀锌体系[47l,在氯化物镀锌中添加剂(即光亮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光亮剂,第二类是光亮剂的载体,第三类是辅助光亮剂。
第一类主光亮剂的选择:主光亮剂对镀层有较好的整平性和出光效果,能使镀层与阴极结合紧密。在酸性体系电积锌的主添加剂,几乎全采用的是动物胶(如T-A胶),在本实验体系中,经查阅大量文献及多次探索试验发现T-A胶对镀层起第一类添加剂的作用,添加后可以得到与阴极结合紧密、致密的锌片而不是未添加添加剂时的海绵状锌粉,如图7.3,但长时间电积后表面仍长有较多枝晶,表明要得到表面平整的锌片还需其它添加剂的复配。因此确定用T-A 胶作本实验体系的第一类添加剂。
因此,联合添加T-A胶、T-B和T-C醇后镀层质量较好且长时间电解也未出现枝晶,所以初步确定添加剂为T.A胶、T-B表面活性剂和T-C醇。
7.3三种添加剂加入量对镀层形貌的影响及整平机理分析
7.3.1三种添加剂加入量对镀层形貌的影响
上一节确定添加剂为T_A胶、T-B和T-C醇后,为了具体确定各添加剂的加入量,做了三种添加剂加入量对镀层形貌影响的试验。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近端1(cm)234567
B 9远端瓣司鳓瑟啜麓啜潮
烈烧黑
粗糙函
针孔麻点圆露底口光亮平整
图7.19锌离子浓度对霍尔槽试片影响的直观分析图
7.5电积综合条件实验
综合添加剂对电积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与添加剂对电积锌工艺影响实验结果,选择三种添加剂用量分别为:T-A=0.Ig/l T-B=0.05鲫T-C=0.Ig/l。按照所确定的添加剂量和第六章所确定的电解基本条件进行电积综合条件实验,连续电积20小时无枝晶出现,电锌表面形貌如图7.20。杂质成分如表7.1。基本符.合工业要求。
电镀液添加剂的作用和化学成分

电镀液中的添加剂的作用和化学成分PSA (苯酚磺酸):PSA 是用浓硫酸和苯酚按照一定配制比例磺化制备而得,其作用是保证电解液有良好的导电性,并防止Sn 2+氧化成Sn 4+。
酸浓度低时的缺点• 电导率下降,电的消耗增加• 加速锡的氧化酸浓度高时的缺点• 产生浪费• 增加ENSA 的添加量ENSA(α-萘酚磺酸聚氧乙烯醚)作用• 提高锡层的附着性• 扩大最佳电流密度的范围• 提高锡层软熔后的光泽度• 也能防止Sn 2+氧化成Sn 4+ENSA 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分解,形成一种焦油状物质。
它如果粘附在带钢表面上会形成表面缺陷,因此要严格控制电镀液的温度和ENSA 的浓度。
PSA 是用浓硫酸和苯酚按照一定配制比例磺化制备而得,其作用是可以增加电镀液的导电性并防止二价锡氧化成四价锡。
ENSA 是一种添加剂,可以使此镀液能沉积出连续的附着良好的锡镀层并能随后通过软熔而光亮,它也能阻止二价锡氧化成四价锡。
工艺参数(1)电镀电流及整流器配置电镀过程遵循法拉第定律,即:⑴在阳极上和阴极上释放的物质数量直接同通过溶液的电量成比例;⑵相同的电量在阳极上和阴极上释放相同当量数的物质。
利用法拉第定律计算,在1秒内通过一安培电流后,在带钢表面上将沉积出0.615mg 的金属锡。
电流通电一小时,可沉积出2.214克金属锡。
当带钢连续通过镀槽时,单面镀锡层厚度G 计算:)/(1069.360615.022m g V B I V B I S T I K G ηηη⋅⨯⨯=⋅⋅⋅=⋅⋅=-式中,K -(0.615)锡的电化当量I -单面镀锡总电流;安培B -带钢宽度,米V -带钢速度,m/minS -带钢面积η-阴极电流效率,90-95%设定基本条件计算整流电源:设定:带钢速度140m/min ,带钢宽度1018mm ,双面镀锡量均为11.2g/m 2。
则电镀时的单面总电流46514)(1069.32=⨯⨯⋅⋅=-A V B G I η安培 双面总电流为93028安培。
锌添加剂

锌添加剂:镀锌电解液的基本类型—氯化钾镀锌工艺及操作条件氯化钾镀锌工艺及操作条件(一)镀液基本成分及作用1.氯化锌氯化锌为主盐,它易吸潮、易溶解,有放热现象。
氯化锌提供锌离子,ZnCl2的含量取上限时,能提高阴极电流密度;ZnCl2的含量取下限时,能提高分散能力,减少镀件带出液的损失,并降低配槽和废水处理的成本。
ZnCl2的含量过低时,浓差极化较大,导致电流开不大,会使光亮区变窄,高电流密度区易出现烧焦现象。
对于较难电镀的基体金属,如铸铁件,锌含量可取上限值,以增加阴极极限电流密度;夏天锌含量可取下限值。
氯化锌的浓度可在40~80g/L范围内变动,原则上挂镀时比滚镀时含量高一些。
有阴极移动的挂镀槽,氯化锌含量以55~65g/L为好;没有阴极移动装置,则氯化锌含量以65~75g/L为好。
滚镀锌时的氯化锌含量,控制在40~55g/L为好。
2.氯化钾氯离子对锌虽有微弱的配位作用,但氯化钾在溶液中主要是起导电作用。
浓度一般控制在180~230g/L,而尤以185~210g/L为好。
氯化钾的浓度过高,冬天5℃以下时会有结晶析出。
氯化钾浓度过低,不但导电性差,而且镀液的分散能力也降低,镀层的光亮度也差。
KCl应定期分析,定期补加。
一般KCl浓度控制在200g/L左右。
3.硼酸和醋酸硼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镀液pH值的升高,能使镀层均匀光亮。
硼酸含量偏低,电流密度上限低,镀层容易烧焦,导致镀层粗糙。
为稳定镀液的pH值,保持适当的硼酸含量是必要的。
但硼酸含量又不宜太高,在一般的温度下,超过45g/L就会结晶析出沉淀。
所以硼酸适含量为25~30g/L,冬天取25g/L为宜。
夏天,硼酸适含量可提高到30~35g/L。
此外要注意硼酸品质,严防硝酸根等的干扰。
醋酸的加入,也起缓冲剂作用。
醋酸根还有扩大电流密度范围和提高分散能力的作用。
一般用得较少。
4.主盐成分变化对电镀技术参数的影响氯化锌是锌离子的供给者,氯化钾在氯化物镀锌溶液中,既是导电盐,又是锌离子的弱配位体。
镀锌工艺流程及添加剂

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溶锌时间 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补充 1、开缸剂:光剂:水按1:1.5:0.5 补补加(光剂一次最大补加量不得超 过0.2毫升/升、开缸剂一次最大补加 量不得超过2毫升/升) 2、依据安培小时自动添加 3、泵流量275ml/分钟
一次/天 1次/周(过 滤机清洗) (回收槽: 按零件工艺 20-25 1次/天;热 要求 水槽:1次/ 天) 1、镀锌槽 有效体积 0.5-2A/dm2 9400升 、7-9V 2、溶锌槽 按2500升计 算
1次/3月
750
1次/3月
5-10M 50-80
2-4A/dm2、 副槽按500 6-8V 升计算 室温 室温
700 700
盐酸 片碱 锌离子 氢氧化钠 LDB-838A开 缸剂
1次/月 1次/周
10-15S 30-60S
10-15g/L 120-150g/L 6-10ml/L 150毫升 /1000A.H 225毫升 /1000A.H
硝酸出光 六价彩钝化 三价彩钝化
650 650 650
5-10毫升/ 3升/周 升 7.5-15ml/L 1L/吨 80-120ml/L 4-6L/吨
1次/周 根据需要 锌离子(大 于8g/L) 锌离子(大 于8g/L) 根据需要
5-10S 15-20S
室温 室温 20-25 PH1.5-2 PH2.2-2.5 PH值每天进 行检查调整 PH值每天进 行检查调整 PH值每天进 行检查调整 PH值每天进 行检查调整
镀锌槽
12000
LDB-838B光 亮剂 LDB-838R调 整剂 LDB-838C除 杂剂 硝酸 LDB-812六 价铬彩钝 LDB-802三 价铬彩钝 LDB-801三 价铬蓝钝 LDB-555S封 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镀锌及其添加剂
浙大专家楼·美伦得电镀技术中央研究室(310028)丰志文博士
一、前言
锌镀层一直是众多行业钢铁制件防护的主要防护层,它具有优良的防蚀性能,良好的涂装性和焊接加工性能,且成本较低。
同时,电镀锌技术经过上百年的改进完善,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工艺技术,笔者通过对各类工艺的对比试验,现在系统地作一分析,供广大电镀界同仁参考。
二、电镀锌溶液概述
通常,我们按酸度将镀液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具体见表一:
综观各类型镀液,氰化物镀锌工艺成熟,镀层结晶细致,镀液分散能力好,但因其毒性较大,含氰废水的处理也较困难。
国内所占比例正在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无氰工艺,碱性锌酸盐镀锌体系是从7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成份简单,易于维护,镀液对设备无腐蚀,镀层结晶与氰化物型相似,需选用良好的添加剂,如果没有良好的添加剂,只有得到海绵状镀层,并且其镀层脆性也不及氰化镀锌层。
酸性类型镀液又以氯化钾/氯化钠型为主流,这种工艺基本上克服了铵盐镀锌和碱性锌酸盐镀锌的工艺缺点,具有深镀能力强,分散能力好,镀层质量相当于氰化物镀锌工艺,并且对环境污染程度小,电镀废水易处理。
下面将重点介绍。
而硫酸盐型镀锌液因成本低,镀液稳定,电流效率高,沉积速度快,在线材及带材镀锌方面仍为主要应用工艺。
三、国内无氰工艺的研究
无氰工艺现以碱性锌酸盐型和氯化物型两类为主。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碱性锌酸盐镀
锌的电镀作用机理:
镀锌液中锌离子与氢氧化钠生成络合物锌酸钠,其反应式为:
ZnO + 2Na OH + H2O→Na2〔Zn(OH)4〕
阴极反应过程:
Na2[Zn(OH)4] →2 Na++ [Zn(0H)4]2+
[Zn(OH)4] 2-+2e → Zn + 4OH-碱同时也伴有氢析出
2H++ 2e → H 2 ↑
阳极反应过程:
Zn + 4OH-→Zn(OH)42-+ 2e
4OH--2e →O2 ↑+2 H2O
为使镀液能使结晶细致光亮,改善镀液分散能力和均镀能力,需添加光亮剂,现应用的添加剂大多是有机胺与环氧丙烷的合成产物,如:DE、DPE--Ⅰ、DPE--Ⅱ、DPE--Ⅲ、KR—7等,同时还需要添加适量有机与无机添加剂组合,使镀层平滑细致。
表二中配方三采用改进型碱性无氰镀锌光亮剂,它的电流密度范围宽,可达0﹒5~6A / dm2,出光速度快,镀层外观光亮平整,装饰效果及防蚀效果比传统的DE型和DPE型优点更为突出,已被众多生产厂家所认可。
碱性锌酸盐镀液的典型配方见表二:
弱酸性氯化物镀锌技术,目前在世界和国内镀锌界中可谓一枝独秀,其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其众多的优点成为各厂家镀锌的首选工艺。
首先讨论其电镀机理为:
(1)阴极反应过程,氯化锌在水溶液中离解
ZnCl 2 →Zn2++2Cl-
电解时,锌离子在阴极上得到电子,沉积出锌:
Zn2++ 2e →Zn
2H++ 2e →H2 ↑
(2 ) 阳极反应过程,锌阳极在大量CL-存在时很容易溶解
Zn →Zn 2++ 2e
4OH--4e →2H2O + O2↑
该工艺又分为氯化钾型和氯化钠型,氯化钾型工艺配方及操作条件见表三:
氯化钠型工艺配方及操作条件见表四:
PH值5~5.6 4.5~5.85~5.6 4.5~5.8
温度(℃)10~605~6010~455~60
电流密度,A/ dm20.5~31~101~40.5~7
滚桶转速,r / min67~9--
从各配方可知,主盐、导电盐、缓冲剂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重点就在于添加剂技术,看国内新一代添加剂,都是由主体光亮剂、载体光亮剂和辅助光亮剂组成,下面就作以介绍。
分子结构中的苯基和C=O 键都有助于光亮剂的吸咐,增加阴极极化;
—CH=CH—键又可降价Zn2+的还原速度,从而达到光亮和细化晶粒的作用。
在氯化钠型镀液中,则选取用吡喃酮类物和芳醛季胺型(AN)化合物,又如武汉材保所的研究认为用丙酮和呋喃(糖醛)在碱性条件下经缩合而成的呋喃丙酮效果较好。
2.载体光亮剂
由于主体光亮剂有憎溶作用,故必需选用载体光亮剂来增加其溶解性,该类物质大多为一些表面活性剂,有非离子型的聚醚类化合物,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平平加),分子式R -O-(CH2CH2)n-H ;聚氧乙烯烷基酚醚(TX)。
要想使镀液在较高温度下稳定工作,就需要选用高浊点的载体光亮剂,通常,提高其浊点的途径有以下四种:
(1)调整载体光亮剂的HLB值。
一般认为选取HLB值为15~18的范围比较好;
(2)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平平加类)进行磺化处理或酯化处理,可达到提高其浊点的目的;
(3)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类)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级合成为复合载体光亮剂。
(4)采用不同n数的平平加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再进行磺化处理,或采用不同品牌的OP 进行磺化处理,提高浊点。
根据上述途径为依据,我们制得了乳化能力强,浊点高达800C以上的优良载体光亮剂A 。
3.辅助光亮剂
为了扩大镀液光亮电流密度范围,增加阴极极化,加强低位光亮效果,获得全光亮镀层,还需要加入辅助光亮剂。
如:苯甲酸钠、苯丙烯酸、邻羟基苯丙烯酸、硫脲、扩散剂NNO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等。
我们用载体光亮剂A配合主体光亮剂和辅助光亮剂制成的光亮剂A ,通过广东、江浙等省五十多个厂家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反映,其优点是操作温度宽,在1~70℃时仍可使镀液的分散能力和深镀能力很好,所得镀层细致光亮,脆性小且消耗量低,并具有杂质自抑功能。
四、镀锌后处理技术
镀锌后处理的技术亦不容忽视,它对于保证镀层外观及使用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又是以铬酸盐钝化技术为主。
镀锌层的铬酸盐钝化,就是将锌镀层放入具有氧化性物质组成的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铬酸盐薄膜的工艺过程。
按镀锌层钝化后的颜色由浅至深可分为:银白色膜/ 蓝白色膜→五彩膜金黄色膜→绿色膜→军绿色膜/ 橄榄色膜→黑色膜。
各色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由浅至深依次加强。
按含铬量可分为高铬酸型、低铬酸型和超低铬酸型。
在以往广泛采用高铬酸钝化工艺,但其污水的处理令人费神,为解决废水问题,广大电镀工作者开发了许多低铬酸钝化技术,深受广大电镀厂家欢迎。
根据笔者对众多厂家的反映中,归结推荐以下配方供参考之用:
银白色钝化液配方:
①:自行研制。
蓝白色钝化液的配方:(g/l)
低铬五彩钝化配方:
①:自行研制。
低铬金黄色钝化的配方:(质量份)
①:自行研制。
军绿色钝化液配方: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又集中力量研制开发成功了厚膜型镀锌橄榄色→黑色钝化技术,抗蚀性可通过240h中性盐雾试验,其颜色根据用户自己的调节,可得到浅橄榄色→橄榄色→军绿色→深橄榄色→黑色钝化膜层,十分方便。
配方及操作条件如下:
①自行研制。
同时,为了增加镀锌层钝化膜的抗蚀性能,又开发了彩膜固化剂,将其抗盐雾试验的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可达150~200小时)。
其应用工艺如下:
彩色→钝化→甩干→稍烘干→渗固膜剂(温度:25~40 ℃,时间:15~25秒)→清洗→烘干。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析了目前国内电镀锌及其添加剂技术应用的现状,希望能对各电镀厂家有所帮助,其中配方技术仅供参考借鉴。
相信通过我们电镀界同仁不懈的努力,电镀锌的新工艺、新技术必将不断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