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古代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经济:1、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工商食官政治:分封制、宗法制文化: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经济:1、铁力牛耕2、土地私有制3、小农经济4、出现大量私商政治:商鞅变法文化:百家争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园220)经济:1、土地私有制在全国扩展2、商业发展(有时间和空间限制)3、丝绸之路政治:1、中央集权制2、中外朝制3、郡国并行制度4、察举制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北魏均田制与租佃制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化:儒家地位受到挑战,佛道盛行。

隋唐时期经济:1、曲辕犁出现2、制瓷业(颜色:南清北白)3、市坊分开,日中为市。

政治: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文化: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宋元文明(10~13世纪)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2、坊市界限打破,对外贸易发达政治:宋中央:二府三司、参知政治、三衙地方:文臣、转运使、通判元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开创陆王心学明清时期(14~19世纪)经济:1、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2、重农抑商3、海禁政策政治: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文化: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近代史:1840~1860经济: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共轭出现3、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从同上口岸传入政治: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文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1860~1895经济:1、近代工业的创办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文化: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1895~191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形成3、社会生化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化:维新变法与三民主义1912~1927经济:1、民族工业出现过短暂春天,1919年后再次陷入萧条2、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政治: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3、国共合作4、北伐战争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1927~1937(土地革命)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政治: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思想:工农武装割据1937~1945(抗战)经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政治: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思想: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解放战争)经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政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思想: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治:新中国成立、第一届人大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立、帝国主义对中共实行封锁,包围政策1956~1976经济:中共八大、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出现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政治:左倾错误、文革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文化:双百方针、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高考废止外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1972中美走向正常化(未建交)、1972年中日正常化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1978~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政治:民主法治、一国两制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恢复高考、《义务教育法》1986、科教兴国战略1995外交:不结盟、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亚太经合组织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苏州科技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第三章西周第一节西周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四章春秋第一节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第五章战国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秦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秦末农民起义第七章西汉第一节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第三节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第八章东汉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九章三国、西晋第二节三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西晋的门阀统治第十章十六国、东晋第二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第十一章南朝、北朝第二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第三节北魏的统治与孝文帝改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十二章隋朝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第十三章唐朝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三节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节隋唐文化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二节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第十五章金、南宋第二节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第三节对峙局面下的金朝社会第十六章元朝第二节元朝的统治制度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十七章明朝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第四节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后期社会危机的加深与明末农民起义第十八章清朝第二节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第四节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第六节明清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二节中法战争第三节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第五节新文化运动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三.考试书目:1.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复习要求:认真阅读指定的考试书目,把握基本史料,掌握基本史实,提高分析能力。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课程参考书目

50、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朱育和:《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上、下),三联书店1981年版。
54、《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版。
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13、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版。
14、章开源:《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版。
15、李文海:《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版。
17、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版。
19、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文明书局1915版。
5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研等:《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55、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25、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魏晋南北朝史课件(本科2009)

魏晋南北朝史课件(本科2009)

•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北方 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 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 “胡化”的同时,是颇多曲折 艰难的胡人的逐渐“汉化”; 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 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 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 合,这也是一种“汉化”。魏 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 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 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 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 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 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区 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 制度冲突等等,复杂异常。
• •
• •
会长:卞孝萱(1985-1996)-许辉(1996-2001)-邱敏(2001-2008);秘 书长:许辉(1985-1988)、邱敏(1988-1996)、胡阿祥(1996-2008) 第六届( 副会长: 第六届(2008-)会长:胡阿祥,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李天石、扬州大 )会长: 副会长 学王永平、南京大学张学锋、徐州师范大学汤其领、丹阳市文联杨再年; 秘书长: 副秘书长: 秘书长: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王波;副秘书长:南京晓庄学院胡晓明、 副秘书长 南京师范大学李恒全 代表性成果: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六朝研究”栏目与许昌学院“魏晋史研究”栏目
2、司马篡位→平汉灭吴→贾后干政(牝鸡 鸣晨)→八王之乱(宗王出镇)→五胡 乱华(徙戎实边←曹魏徙戎←东汉徙戎 ←王莽边政←华夷观念)→南北分裂
3、五胡兴衰→拓跋坐大→孝文汉化(胡汉关系)→ 魏分东西→齐周代魏→周灭北齐→隋文代周→杨 隋并陈 4、元帝东渡→立国江南(侨旧关系)→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五朝递嬗 5、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南征与北伐
• 《资治通鉴》:太和十七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 太和十七年,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资治通鉴》 太和十七年 迁都洛阳。 起”,迁都洛阳。 •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 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邪王仁德虽厚, 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 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 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 肩轝,具威仪, 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 肩轝,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 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 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 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 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 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 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 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 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 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大多是关于古代着名人物的事迹,和着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开展与变化。

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方案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容许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

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

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

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

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

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

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局部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

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

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

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

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乱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

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

中国通史时间轴

中国通史时间轴

中国通史时间轴尧舜禹时期行禅让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园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汉朝察举制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北宋初年宋太祖吧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有抽点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史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1380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清雍正王时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1839.6 虎门销烟1840-1842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的影响1842 《南京条约》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玩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无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公式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使出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有力、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上传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19c80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1894-1895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分界,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时期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3.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4. 宋元明清: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扩张,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崛起与衰败。

5.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朝 美 女 图
带 胡 子 的 菩 萨
克 孜 尔 石 窟 遗 存
新疆库车
第四讲统一帝国辉煌与衰落——秦 汉
第一章秦的建立与覆亡
第一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功兼三皇(一说天皇、地皇、人皇;一说轩辕 德包五帝(一说 称皇帝,自称“朕”;称始皇帝,二世、三世、乃至 万世。 传国之宝——周的神器是鼎(战国时,楚“问鼎中 原”,既表示有取代周天子之意),秦没得到,始皇 帝遂以玉玺代之;采用五德说神化皇权,战国末年齐 人邹衍创立,五行相克,土、木、斤、金、火终始循 环周是火德,水能克火,故代周,服色尚黑,数尚六。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4. 控制和削弱地方势力 1)徙诸郡豪富12万户于咸阳,“居重驭轻”。 2)毁天下都邑的城壁(关塞、堡垒、长城), 撤其防备,收缴六国和民间的兵器销之,铸成 钟 和12个各重千石(一石30斤,重量单位和 容积单位)的铜人(金人,当时称铜为金), 置于咸阳宫中(12金人,12万户豪富,车轨六 尺,六尺为步,六马之乘,36郡,48郡,都是 六的倍数)。
秦咸阳宫
伐无道 诛暴秦
田余庆 秦汉魏晋史探微
亡秦必楚
参考书目
1、吕思勉:《秦汉史》 开明书店1947年。 2、何兹全:《秦汉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5年。 3、劳干: 《秦汉史》 台北 中华文化出版 事业委员会1960年。 4、翦伯赞:《秦汉史》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
赫连勃勃“蒸土筑城”
第二节 盛世的辉煌——汉武帝
(前140——前87)50余年 文景之治已打好基础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 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1)限制相权,形成中朝 2)加强监察 设十三州部刺史 ——地方郡国守相 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京兆、冯翊、扶 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弘农七郡。
2.秦二世变本加厉 1)杀宗室、功臣,任用佞臣赵高 指鹿为马 2)人殉 3)继续修阿旁宫 4)赋敛无度 征发徭役、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 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资财犹未赡其欲”。收 “泰半之赋”(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
3.陈胜吴广起义 口号: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 农民、戍卒、六国旧贵族等
3)法律的完善 约法三章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萧何在秦 律基础上增加《九章律》
2.文景之治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布废除。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解决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建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5. 修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驰道,屡 次巡游天下。 6.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主张分封,以古非今,议论秦始皇。 收缴和销毁民间书籍。
7.开疆拓界 1)统一岭南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50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开5尺道。 2)对匈奴的战争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参考书目
1、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1955年。 4、唐长孺:《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1959。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中华书局 1963年。
第二章西汉——中国封建社会第一 个鼎盛时期
(前206刘邦建汉——24新莽亡) 特点: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奠定疆域 奠 定制度 世系: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景帝 武帝 昭帝 宣 帝 元帝 成帝 平帝 哀帝 主要焦点:人物评价 农民战争 社会性质 前期:三大矛盾 武帝以后:三大矛盾 王莽改制的评价与争论
第一节 前期稳定帝国的各项措施与 文景之治
指导思想: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崇尚黄老之学 1.刘邦 1)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问题 “自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民无盖藏”。 减少修筑、用兵(军队复员),招徕流亡,减轻租税(十 税一,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免等),重农抑商,抑制兼 并,鼓励发展人口 2)诸侯王问题 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封同姓王 楚王韩信 梁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 赵王张敖 韩王信 燕王 臧荼 长沙王吴芮 实际又留下隐患。
综合性参考书目
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 (1929─1979)》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三联书店 1979年7月版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 人民出版社1979年。 白钢:《中国封建间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 来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历史研究:《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举要》 齐鲁书社1983年。
4.楚汉战争
项羽,旧楚名将项燕之孙,在吴县(今苏州) 与其叔叔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率8000子弟 兵渡江北上,不久,在巨鹿(今河北平乡)与 秦军主力决战,渡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九战九捷,名声大震,成为诸路义军的领袖, 后坑杀秦军降卒20万人于殷墟(河南安阳)。 刘邦,沛县(河南?山东?)亭长,(传说 “高祖斩白蛇起义”,汉崇火德,以火克 水?),响应起义,投入项梁军中。后奉命西 击秦。直捣咸阳,推翻秦朝。
第二节 巩固统一的措施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带有家族贵族制的色彩 2. 郡县制 不实行分封制,贵族、功臣“衣食租税”,地方主官 由中央任免。 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1)二等,上等为黄金,以盎(20两活4两)为单位, 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是有“半两”二字。 秦半两 2)文字,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其实民间仍流行隶 书。 3)商鞅升
战争转为刘项之争,因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 而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故称楚汉之争(棋盘上 的楚河汉界)。鸿门宴 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先入关,被项羽打发到 汉中,三分关中。分封18个诸侯王。烧秦宫室, 18 阿旁宫大火延烧三月(三天?),分割天下。 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约定以鸿沟为界,,但六刘邦乘胜追击,陔下 (安徽 ?)之围,四面楚歌,乌江(今安徽和 县东北)自刎,霸王别姬。
3)打击和削弱地方分据势力 主父偃——推恩令, 酎金——借机削夺爵位 左官律: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附益 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4)确立察举制,兴办太学——培养和选拔 官吏
2、财经: 1)盐铁官营——国家垄断盐铁之利 2)算缗告缗——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3)均输平准 均输——调剂各地物资,国家经营,赚取差价。 平准——调剂物资作为平抑物价之用 抑制商人的投机倒把。 4)改革币制 币制混乱,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统一铸“五铢钱”,文 如其值,又称“上林三官钱”, 由上林三官(钟官、技 巧、辨铜)铸造。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改革(量名钱)。 此后,稳定使用了几百年,到唐开始“通宝”“元宝”体 系(不依据货币本身的重量定名)。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的灭亡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个过渡期。 1 1。秦的暴政 1)严刑酷法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行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2)大兴土木 修宫殿,70万人,如阿房宫 修骊山墓:225平方里,内外二城,一深穴内注满铜浆, 始皇棺椁放在冷却的铜浆上。陵内建有精巧的宫殿,内设 百官位次,宫外,有人工造的高山林木、九州地理、充满 水银的人造百川、江、河、大海。墓内顶部,有根据天象 绘制的日月星辰。陵园外,发掘出大型兵马俑,占地两万 多平方米。用人力70多万。 修长城,用30万人 修驰道 戍岭南:50万人 修各地行宫
修筑长城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的万里长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的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7. 开疆拓界 统一岭南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50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开5尺道。 对匈奴的战争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统万城是匈奴大夏国的都城。407年赫连勃勃 称大夏天王,413年发岭北民众10万人“蒸土筑 城”,即把白石灰、白粘土搅拌注灌,类似今天 的浇铸法。历时六年完成。 425年赫连勃勃死, 427年北魏破统万。431年赫连定为吐谷浑俘虏, 夏亡。隋唐称统万为夏州。宋淳化五年废夏州旧 城,迁民于绥、银等州。统万城作为都城25年, 作为城市存在了600多年。此后逐渐被黄沙掩没。 清道光25年,陕西横山知县何炳勋在沙漠荒原中 找到了它。6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到靖边考 察,再次证实了它的存在。
一、夏
1、文献与考古 史记夏本纪 尚书 河南偃师二里头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 址 夏存在与否的争论 2、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显现 3、夏商周主要活动区(四个) 4、形成早期国家的标志 地域 公共权力 5、生产 青铜器 农业 奴隶制
三、西周
1、先世 图——世系表(大百科) 渭水支流 农业民族 东迁 2、西周的立国和发展 图— —西周黄河中下游图 3、社会结构和性质——井田制、分封制、宗法 制 社会性质的争论与公社形式的残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