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航空服务业中如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浅谈在航空服务业中如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浅谈在航空服务业中如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浅谈在航空服务业中如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的服务、配套设施、环境气氛、整洁度等方面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航空服务是一次性消费、高服务接触、时效性很强的服务产品,注重服务“接触”过程中的服务规范、服务水准和服务技巧,让旅客拥有温暖如家的感觉。同时,努力降低旅客的服务获得成本,旅客在整个接受服务过程中碰到任何问题,只要拨打服务热线,就可以方便地找到相关人员去处理和解决。

所有旅客可能感觉到不便的地方,在旅客提出要求的前面,增加顾客价值。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首先,组建专门的服务质量管理部,发挥跨部门、跨系统协调的职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使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其次,建立了良好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借助KPI等质量控制手段,完善了一线服务部门质量评估和考核体系;第三,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监察范围覆盖旅客所能接触到航空服务的所有环节,采取多种监察形式,并综合分析监察结果,确保问题的有效改进。

有关航空地勤服务的毕业论文(范文)

地勤是什么样的工作?(地勤人员由机场与航空公司两部分人员组成)

地勤是指在航空公司地面工作的人员,具体有值机(国际值机和国内值机)、安检、VIP客服、调配、售票、易登机等岗位。把乘客的机票换成登机牌的岗位叫值机,安全检查包括查验登机牌、身份证、检查安全物品等。调配主要是指挥飞机降落、运行车辆停靠位置等。VIP客服是指各大航空公司设在机场为会员服务的服务人员。易登机是贵宾室服务人员,主要为贵宾办理自购票至登机一切手续及相应服务的工作人员。

"国内外航空服务质量比较

以服务取胜——访新加坡航空

新航如何用品牌来赢得市场?

“我们需要给客户提供非常好的体验和物有所值的服务”。——新加坡航空

打造品牌

1972年成立的新加坡航空公司从一开始就面临没有国内航线,必须直接与国际航空公司展开竞争的严峻形势。为打开困境,新航从一开始就决定实施全面品牌导向的差异化战略。创新、高新科技、高品质和出色的客户服务成为品牌最主要的驱动力。在34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不断创新的空乘体验及高品质的服务吸引消费者,比如率先引进了许多飞行体验服务及娱乐创新,并且努力做到行业最佳。新航是第一家推出热餐、免费酒类及非酒类饮料、拥有独特香味的热毛巾、个人娱乐系统以及根据顾客需求提供影视服务的航空公司。

许多人讲过:新加坡航空的服务是一流的。空哥很帅、空姐很甜。虽然他们讲的是有些口音的英语和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但口齿清晰,对于客人的要求始终保持面带微笑,甚至在聆听乘客要求或提供服务时,有些工作人员的确是跪地服务的,客人完全感到自己是“上帝”了。新加坡航空公司很清楚,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只要有钱去投入,就能获得“硬件”。于是,新加坡航空打时间差,追求“领先一步”,起码在一个时间段里是独拥此项设施:上个世纪70年代,新航最早提供耳机给经济舱客人;1991年,第一家在机上装设环球卫星电话;1995年,第一家在全部三级客舱装备最先进的个人客舱娱乐及通讯系统;1996年,第一家率先在座位后安置液晶屏小电视。1999年,第一家在各级客舱影院采用杜比技术引入高品质影院环绕声;2001年10月,第一家在各级客舱“银刃世界”娱乐系统中设置音频/视频即时点播功能;在航空旅行过程中,除了睡大觉、看闲书、听音乐之外,还能做些什么?最新的航空时尚给出的答案是:“充电”。2004年7月第一家在全部空中客车A340-500飞机上启用贝立兹全球旅行家互联网互动语言学习课程,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葡萄牙语、普通话、粤语和日语等。利用这一软件,你可以在飞行过程中通过该项目学习新语言,通过使用关键词和短语,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这样一来,当你到达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后,就不必依赖打手势以及其他复杂的肢体语言来交流了。

2001年新加坡航空投巨资改善商务舱睡椅,推出“更大、更好、更舒适”的Space Bed睡椅。当客机在飞行时,这个2米长69厘米宽的睡椅完全伸展平放后的倾斜角度为8度,能为客人提供最舒服的享受。如今,即使在35000英尺的高空,依然可以利用宽带上网冲浪和回复邮件,这算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项特色通讯服务。

“十全食美”的饕餮盛宴

搭乘新加坡航空的飞机,是一种舒适的享受,美丽的空姐总是柔声细语,提醒乘客多喝些饮料,新航所提供的食物,也是最令人满意的航空食品之一。在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中,除了讲究色香味以外,口彩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新航就不会忽略这点。在搭乘新航班机往返于新加坡与中国大陆之间时,精美的“十全食美”全方位令人感受中国菜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旅程怎会不惬意呢?

新航一直将创新作为其品牌的一个重要部分。创新、舒适的客舱氛围及一流的飞乘体验是新航成功的关键因素。

新航品牌个性是什么?并如何塑造其品牌个性?

新加坡空姐

天生丽质的空姐们无疑是航空旅行途中最为“鲜活”的看点,除了亲切的笑容、温婉的气质,“人靠衣装”的俗语在她们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众多国家中,新加坡航空的空姐无疑是全球航空业辨识度最高的形象。乘坐过新航的人,都会对空姐们那身漂亮的沙龙制服难以忘怀,这款由法国高级时装设计师Pierre Balmain(皮耶?巴曼)设计的马来沙笼可芭雅服装(注:马来沙笼可芭雅服装是南洋特色的本土服装)已经成为新航最著名的公司标志,同时也是新航品牌体验中一次独特的视觉体验。

链接:

“新加坡空姐”代表亚洲价值观和盛情,她是亲切的、热情的、温和的以及优雅的。它是新航服务承诺及优异质量的完美的人性化表现。“新加坡空姐”的形象非常成功,以至于1994年作为第一个商业人物陈列在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并被哈佛商学院赞为:“将优雅、殷勤和亲切的亚洲古韵在客舱内演绎为现实”。

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其品牌信息的沟通中始终保持一致。最初的广告语“Singapore Airlines-A Great Way to Fly”不论是在单一的印刷媒体,还是多家电视媒体上进行宣传时始终保

持一致以强调品牌期望。在不同场合及主题下的沟通信息也都保持突出“新加坡空姐”好客及温馨的特色。“新加坡空姐”对于新航品牌战略的成功、消费者导向的整体定位和出色服务功不可没。□

新加坡航空(SIA)一直是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航空公司之一,以流行趋势引导者及行业挑战者的形象享誉业内。一说到亚洲的强势品牌,人们都会想到新航,“新加坡空姐”的形象也会自然浮现脑海。在《商旅(中国版)》杂志(Business Traveller China)首次推出的2005年度旅游大奖评选中,新加坡航空公司被评为“世界最佳航空公司”和“最佳服务中国亚洲航空公司”。新航还获得《商务旅客(亚太版)》(Business Traveller Asia-Pacific)颁发的“最佳航空公司”大奖,这是新航连续第十四年蝉联该奖项。新航凭借其在准时、效率、服务以及儿童设施等项目上获得的高分,被著名旅游杂志《CondéNast Travellers》评选为2005年度“最佳远程休闲航空公司”。2005年8月,新航还在知名的德国商业杂志《Capital》备受瞩目的年度调查中,被选为“2005年度最佳洲际航空公司”。

我国民航监管体系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浅析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从两航起义至今,中国民航也走过了61年的风雨历程;从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至今,中国民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风雨历程的几十年,从最初的中央集中管理模式到现在的民航局-地区管理局-各省监管局三级管理模式,中国民航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前行,一直在探索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再次进行重组,拉开了新世纪民航改革的序幕。机场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一并划转;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民航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华北地区管理局、东北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南地区管理局、西南地区管理局、西北地区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大连、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深圳、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对民航事务实施监管。从此

民航真正走上了政企分开的改革之路,民航各级监管体系也已经从襁褓中成长起来,中国民航翻开了崭新一页。

从2003年湖南、青海率先成立安全监督办公室以来,民航监管体系已有七年历史,在这七年的发展中,民航行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成熟,基层的监管体系也从最初的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成长为安全监督管理局,本人就结合工作实际,对民航政企分开,实施行业安全监管几年的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安全监管体系成立至今的变化;

(一)职能、职责的不断完善。

民航体制改革以后,政府与企业各自的职能职责也逐渐清晰,民航各级行业政府的职能职责也逐渐清晰,中国民航局负责起草民用航空业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定行业管理规章、政策和民用航空安全技术标准;依照《中国民用航空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安全、技术标准,对民用航空活动实施安全监管;确保飞行安全和空防安全;主持重大飞行事故的调查,参与特大飞行事故的调查等。各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民航局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负责辖区内民航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涉及的有关法律事务;承办辖区内监察员考核、报批,监督其行政执法行为。对辖区内的民用航空活动进行安全监督和检查;发布安全通报和指令;组织辖区内民航企事业单位安全评估;组织调查处理辖区内的一般民用航空飞行事故、重大通用航空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和民航局授权组织调查的

其他事故;参与辖区内重大、特大运输航空飞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各省的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监管办”)代表地区管理局,负责该省(区、市)航空公司、机场和其他民航企业运行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履行对辖区民航各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管职责。随着监管情况及环境的变化发展,我国民航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安全监管道路,不断进行着行业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2009年民航局下发了民航“三定方案”(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将各省的安全监管办公室改为安全监管局,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也标志着我国民航安全监管体系的逐渐形成。

(二)行业规章、标准不断完善。

随着近年来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以及我国民航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航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民航法规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民航最主要的法律是1 996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它规定了我国民用航空的基本法律制度,是制定其他民航法规规章的基本依据。法律效力仅低于法律的是行政法规,现行有效的民航行政法规和行政法规性文件是国务院颁布的共有27个。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民航的部门规章时指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发布的规定。它在民航法规体系中内容最广、数量最多,现行有效的共有118部,涉及民用航空活动的方方面面,是民航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依据。另外我国是国际民航组织的缔约国,国际民航条约对于我国的民用航空活动仍有约束力,其效力

甚至还要高于法律,如《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此外民航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是与国际接轨较为紧密的行业,国际民航组织颁布的大量公约、协定、标准,因也是我们遵照执行的依据。这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国际条约组成了一个民航行业法律系统,共同引导着我国民航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我国民航提供了安全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三)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方式不断完善。

上世纪90年代,在民航政企分开、企业改制、的新形势下,民航行业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型,民航政府逐渐退出具体的经营管理,其主要职能也转变为对民航行业的宏观调控及对安全的监督管理。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民航的改革步履蹒跚。进入新世纪,民航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各省相继成立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也将民航行业政府的安全职能进一步从体系上完善,但是在成立之初,因法律、规章不完善、职能职责不清晰、执法方式、方法不明确等因素,在如何进行安全监管上存在疑惑。随着近年来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业内人士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民航的安全监管部门已经从成立之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样干,逐步向如何做的更好迈进;已经从规章符合性的安全监管逐步向深层次的安全监管迈进;已经从单一的安全监管逐步向安全监管与服务企业相结合的安全监管迈进。安全监管的手段也从单一的行政检查逐步向行政检查、保安审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多种监管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安全监管迈进。安全管理的模式也由最初的行政检查逐步安全风险管理及隐患排查治理

相结合,形成了闭环式监管。安全监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安全监管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2008年“大部制”改革,民航总局撤销改称民航局并入交通运输部,2009年各省监管办改称监管局,民航局--地区管理—监管局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民用航空行政管理组织构架的基本完成。但是随着中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政府安全监管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的一些矛盾也不断凸显,现阶段我国民航监管中存在以下几个矛盾:

一、服务型政府与“保姆式”的监管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建设一支服务人民、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公平公正、求真务实、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也是新形势下做好民航行业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所谓的服务型政府,主旨在于对人民、对企业服务,并寓安全监管于服务之中,而非直接管理;民航政企改革后,民航的行业管理也从原来的直接干预与行政命令的方式对行业全盘管理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安全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民航政府也从“全能政府”转变为对行业安全监管与宏观调控的“有限职能政府”。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及安全监管的实际来看,在实际的安全监管过程中,作为安全监管主体的行业政府在落实安全监管责任的同时,还过多地为企业承担着其他责任,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保姆”角色。例如在安全监管中发现隐患,安全监管部门可能会考虑企业能否及时整改,在资金无法落实的

情况下,最后安全监管部门多次打电话督察,还是得不到及时整改。这就是典型的“保姆”。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这也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所在,如何做到到位而不缺位、越位,如何解决好服务型政府与“保姆式”监管是目前行业安全监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依法行政与“人情化”监管矛盾

依法行政就是指民航行业政府依据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对民航企事业单位实施安全监管,依法行政的要义是依法办事,按规行事,就是指监管不能靠领导意愿、不能随心所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民航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民航的安全监管水平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监察员的依法行政意识逐渐增强。

民航体制改革后,做为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监督管理局)的人员都是从原省局分离出来的,在依法行政当中,往往因为所面对的行政相对人是以前的同事或是以前老领导,碍于情面,在安全监管上讲情面、讲慈悲,实施“人情化”“、做好人”的安全监管,依法行政要求在执法中严肃执法、不徇私情,而“人情化”的安全监管与依法行政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是服务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对政府的认可,不是通过“当好人”,对企业宽松,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隐患视而不见得来的,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法行政,能够为企业排忧解难才能赢得企业的尊重和拥护,才能提高政府的权威、增强监管的力度和公信力。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人情化”的监管依然存在。

三、企业落实整改与政府行政问责制之间的矛盾。

《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企业承担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政府承担着安全监管责任,李家祥局长在《实现安全发展的关键在责任落实》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实现民航的持续安全发展,关键在于落实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领导者的安全领导责任、员工的安全岗位责任,其中也重点指出,企业对安全生产负有直接的主体性责任。

经过几年来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管,民航行业政府依法监管,及时发现企事业单位的安全隐患,为企事业单位排忧解难。在实施安全监管的同时,民航业内人士也对安全监管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在对隐患排查治理上,民航局也根据国务院以及安监总局的有关隐患排查的要求,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制度的建立,为企事业单位及时安全隐患整改落实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在实际的监管中,政府发现企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督促企事业单位整改落实,但是对历史遗留的或是一些短时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整改,行业政府做了督促,但企事业单位依旧未完成整改的,因此问题发生不安全事件或是重大事故的,要对行业政府启动行政问责制。在这个过程中,监管主体对发现的问题向安全责任主体进行了通报并做了督促落实,做为责任主体的企业未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最后双方都负有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安全生产需要企业去做,虽然安全生产需要政府服务,但更需要企业自主行为,需要政企互动。如何解决好企业对安全隐患的落实整改与

政府行政问责制之间的也是实际安全监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矛盾。

四、省会机场与支线机场监管之间的矛盾。

目前,各省都设有安全监管管理局,对辖区各机场实施安全监管,各监管局在省会机场都配备有安全监察员对省会机场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现场监管,对支线机场的安全监管,以各类检查辅以各类监管手段,不定期的实施现场检查。就实际来看,形成了重省会机场,轻支线机场的安全监管模式。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航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愈发凸显,民航的发展可以带动城市旅游、就业、税收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省会机场或枢纽机场甚至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基于这些因素,省会机场或枢纽机场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民航局、地方政府在省会机场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各省会及枢纽机场的硬件、软件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航行业政府强化安全监管,在各省会机场及枢纽机场加大了安全监管。反观支线机场,设备缺、人员缺、安全资金投入少,安全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存在。民航是备受关注的行业,民航一旦发生坠机事件,将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省会机场或枢纽机场若发生大事件,影响将更为深远,对此民航行业政府、地方政府在机场建设、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等方面对省会机场都极为关注,民航安全监管局也对省会机场实施现场安全监管,但支线机场在安全管理链条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作为行业政府只是通过检查对其实施监管,显然是不合适

的。同样民航的安全监管机构成立不久,安全监管人员少,也不可能对辖区各机场实施现场监管,但就如何更好地做好支线机场的安全监管,仍值得我们探讨。

A380遭遇“水土不服”中国问题单考问空客

巨无霸机型空中客车A380的来华,触动了中国民航业机场、航空公司和消费市场的整

条产业链。

日前,原本计划用空中客车A380执飞北京——法兰克福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hansa AG),却临时将机型换为波音747。从525人的搭载能力降低为416人,汉莎航空不得不将一些旅客滞留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不仅仅是汉莎航空,同样用空中客车A380执飞北京——迪拜航线的阿联酋航空公

司(Emirates Airlines)也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空中客车A380机型在首都机场的试

运行时间被延长到10月30日。

“A380对机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首都机场的一些保障和设备都不够到位。”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尤其在伊春空难事件发生后,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对于机场的安保更加“从严、从紧”。

蜜月磨合期

被命名为“北京号”的A380航班在9月2日正式来华,原本寄托了汉莎航空对中国市场的无数期望,却在执飞北京航线不到一周时间里被裁减掉了2/3的“梦想”。

“在A380开通北京航线前,汉莎航空公司原计划在此航线上每周运营三班A380航班。而中国有关部门要求汉莎航空在A380推广期间,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每周只能运

营一班A380航班。”汉莎航空高层人士表示。

火爆市场的背后,是A380与机场的“艰难”磨合。尽管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T3)

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达到空中客车A380的运营指标,但这个巨无霸的现实版本依然需

要机场的不断适应。

为了适应如此巨大身躯的机型,机场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配合。

“举一个最细节的例子,普通的廊桥根本无法满足A380的高度要求,白云机场投入了一种先进的廊桥可以伸缩达到8米,单是这一项耗资就达到420万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而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党办工作人员孙德富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国家本身可以达到空中客车A380起降标准的机场就不多,为了应对巨无霸,有些机场的跑道长度也要改动。而且我国的空域情况本来就很严峻,空中客车A380势必让流量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

首都机场为迎接空中客车A380而预备的长长的问题单中,还包括空管协调、地服、加油车、廊桥,甚至配餐等环节。“这是一个能容纳500多人的大飞机,旅客在一架班次上数量翻倍,由此带来的地面服务则要随着增加数倍。”首都机场内部人士向记者解释。

事实上,全球机场已然在为空中客车A380的运营埋单。早在2006年巴黎戴高乐机场就宣布准备投资1亿欧元以应对空中客车A380的商业运营;纽约肯尼迪机场则为空中客车A380的到来砸下1亿美元,用以对跑道等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美国国会审计办公室甚至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如果仅允许一架此类飞机每周起降3次或4次,改造投资总额就需21亿美元。

不过,对机场颇有研究的业内专家朱文川博士告诉记者,机场在为空中客车A380

进行投资扩建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到投资回报的问题。单纯依靠空中客车A380很难产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作用在于提升机场形象。

民航局也已经关注到空中客车A380的保障问题。“经过评估,我们的一些安全设施设备都需要做到位,这边的备降机场还没选定,包括地勤、服务、客梯车等等相关人员培训都没展开。”在民航系统内部的讲话中,一位官员表示:“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民航局)提出继续延长两个月阿联酋航空公司试运行期,待这些安全设施设备进行完善,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标准进行培训之后,再对其他航空公司开放并接受A380。”民航局对A380的“收口”,是否意味着A380来华遇阻?

两大机型对垒

A380在中国暂时遭遇的水土不服,让很多人重新提起了空中客车A380与波音787的理念之争。

空客信奉的是“容量解决现状”,超大型飞机能解决枢纽机场拥堵问题。

“中国市场的现状是,航空公司根本无法拿到更好的航班时刻来加班,所以只能通过增加座位数来提高运力,A380就飞来了。”Aadm是美国某航空公司的高管,他如此解读航空公司的心理。

与空中客车A380不同,波音787则是定位于远程的217-257座级的中型飞机,因为波音相信未来的航空市场将更多以点对点的直航为主。

Adam对记者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家美国的航空公司订购空中客车A380。“不是因为它是空客公司的产品,而是它不符合美国航空公司的需求。”他进一步解释,美国的航空市场中国内航线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也不符合A380的飞行理念。“简单的说,A380

是在一个Hub(航空枢纽)上聚集起一大堆人,飞到另一个Hub后再通过小飞机分流到其他机场;而787则是为了更多的二线城市之间的直飞而产生的。”

这也可以解释目前订购空中客车A380的客户,多为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 Ltd.)、阿联酋航空、汉莎航空等,它们背后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一个强大的Hub及密集的国际网络。

搅动航空市场

巨无霸的出现,在中国航空市场搅动起竞争的尘烟。

到了2011年,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自己的空中客车A380也将交付运营。

“事实上,南航内部也分成了两派意见,持反对观点的人担心,中国的市场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大座位数的飞机来运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Southern Air Holding Company,简称“南航集团”)内部的一名高层告诉记者。

南航最大的问题在于,尚没有打造出一个足以运营这个巨无霸的枢纽。按照南航的理念,希望利用国内最庞大的网络将旅客集中至广州,再通过南航的长途航线运送到世界各地。遗憾的是,广州距离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不远,而南航自己的国际网络远没有地处香港的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完善。

不过乐观的看法亦有存在。“支持A380一派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发展机遇,一个新机型的到来可以让南航提高市场销售能力和运营经验,这或许是我们真正打造航空枢纽的开端。”上述人士称,南航有意将空中客车A380放在北京运营。

这让北京市场成为了空中客车A380的聚首之地。

“A380像是一个吸金器,目前很多旅客在选择时都有倾向性。但它的座位数毕竟超过500个,而航空公司为了保证运营成本,必须满足客座率在80%以上的条件。这意味着一旦进入航空淡季,运营A380的航空公司可能就要通过价格战术来争夺客源,甚至搅乱目前坚挺的国际航线价格。”上述负责人分析。

而这,恐怕也是民航局不愿言明的深层担忧。

小资料

据空客官网资料,空中客车A380全机身长度双层客舱与四台发动机成为最易辨认的独特外形,它是目前全球载客量最大的客机,机身有7层楼高,在单机旅客运力上有无可匹敌的优势,被称为“空中巨无霸”。空中客车公司将之视为其21世纪的“旗舰”产品,打破波音747在远程超大型宽体客机领域统领35年的纪录,也结束了波音747在市场上30年的垄断地位。在典型三舱等(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布局下,空中客车A380可承载525名乘客。

空中客车A380采用了更多的复合材料,改进了气动性能,使用新一代的发动机、先进的机翼、起落架。减轻了飞机的重量,减少了油耗和排放,座公里油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更低,也降低了营运成本。空中客车A380飞机机舱内的环境更接近自然,客机起飞时的噪声比当前使用的噪声控制标准(ICAO)规定的标准要低得多。空中客车A380是首架每乘客(座)/百公里油耗不到3公升的远程飞机(这一比例相当于一辆经济型家用汽车的油耗)。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_陈晓翠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4(35):142-143. [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 公司为例 [J ].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 [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 ].经 营管理者,2012(8):72,68. [4]王卫红,张牧云.引入柔性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吸引力[J ].发展研 究,2012(7):92-95.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00) [摘 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 要意义。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59[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 [收稿日期]2016-04-19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大学生创新实验(60202004)。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 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 在1982年提 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 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 务质量的主观感知。Gronroos 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 量最为重要。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 1985年Parasuraman 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 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 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982年,Gronroos 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经验质 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arasuraman 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 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3SERVQUAL 模型 SERVQUAL 模型建立在Berry 、Zeithaml &Parasuraman (PZB )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6年6月第19卷第11期 Jun.,2016Vol .19,No .11

谈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

谈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辐射与之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航空运输业表现得极为明显。但与国际一流的航空公司相比,我国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普遍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没有对服务质量衡量的统一标准,缺乏科学系统的测量指标体系,对乘务员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航空公司的未来发展都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如何利用航空公司自身特点、乘客的消费心理,建立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企业竞争力,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国内外航空公司发展现状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以上。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0%,而到2000年,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80%。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消费者对民航客运的大量需求,推动了我国民航业不断向前迈进。中国民用航空局发表的“2017年世界航空运输概况”显示,全

国民航实现利润601.3亿元,同比增长10.5%,旅客运输量5.36亿人次,海南航空、南方航空在全球航空公司排名中名列前茅。然而,与突破性快速发展的航空业相比,我国还要追求质与量同步发展。服务作为航空公司文化与形象的核心,直接面对消费者,客舱服务成为一把双刃剑,打造航空公司的品牌形象,稳固旅客对航空公司品牌的忠实度成为其直接影响要素。在如今员工和公司利益一体化的环境下,营造全方位的服务机制、提高客舱服务质量,不仅仅关系到航空公司的未来发展,更是直接牵动着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制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设立预见机制,成为目前国内各家航空公司的首要任务。二、客舱服务质量 由于航空公司的特点,航空客舱服务质量可表述为:在航运过程中,由乘务人员在客舱对旅客进行的,为满足其提供安全、准确、方便、舒适并有其使用价值的服务,并以满足旅客旅行中需求程度为主要目标。客舱服务主要包含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时间合理准确性、功能性、高素质性与舒适性等特质。大部分的服务是消费时或消费后的附加增值过程,一般来说服务与消费具有同时性,服务的过程或许就是此次消费的结果。从旅客的角度出发,旅客会参与服

商业配套服务建议方案

商业配套服务建议方案 目录 一、配套服务及服务价值 (2) 1、配套服务 2、服务价值 二、配套服务对商业服务价值的影响 (2) 1、对内部服务质量的影响 2、对外部服务质量的影响 3、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4、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三、运用配套服务提升服务价值时应注意的问题 (4) 1、“服务不是越多越好” 2、评估配套服务组合中各项服务的价值 3、评估提供的服务的成本 4、提供“灵活服务” 四、商业配套服务建议 (5) 1、融资贷款诚信保证服务 2、进出物流服务 3、通勤班车用车服务 4、电子商务配套服务 5、房屋租售中介服务 6、商业活动礼仪、保全服务 7、物资配送服务 8、商业社区食堂餐饮服务 9、商务办公服务

一、配套服务及服务价值 1、配套服务 配套是把缺少的补足,把多种相关事物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服务是有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构成的一种过程;而配套服务是一系列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具有无形性特征,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活动。 2、服务价值 最初对服务价值的理解,是相对于产品价值而对服务价值进行的定义,认为服务和有形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随着人们对服务产业中消费者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现今更多的从消费者、顾客价值来对服务价值进行定义,服务价值是顾客付出(价格、时间、空间等)与回报(质量)之比。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配套服务对商业服务质量的影响 1、对内部服务质量的影响 从顾客服务体系、服务环境、客户服务工具角度来看,这些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配套服务设计来加以完善。 基于配套服务而形成的服务体系,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分析,运用绘制服务流程图,进行内部沟通活动等方法,使员工了解服务流程的特点,给服务人员提供便于实施服务的工具或设施,合理安排服务程序及相应的人手,可以减轻资源不足和工作任务繁重对员工服务能力的束缚。 员工对工作本身满意与否取决于其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在配套服务体系中,必然会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以保证服务人员能依据顾客具体需求的改变,及时对配套服务组合内容进行调整。当员工感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力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可以使员工相信自己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进一步增强顾客的满意感和忠诚感。 2、对外部服务质量的影响 商业的外部服务质量是客户对服务的期望(即期望服务质量)与其实际感知的服务(即体验的服务质量)的对比。当感知超出期望时,服务被认为具有特别质量,否则服务就被认为是不符合客户的质量要求。外部服务质量所传递的服务理

毕业论文--民航专业方向

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类名称航空服务专业 班级二零一一级 学生曦 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二○一四年月日

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I、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II、毕业设计(论文)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及设计技术要求:《中国民用航空业研究咨询报告》 《中国民用航空法》 《服务理念与航空发展》 III、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容: 一、改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 二、是做好客户分析制定差异服务措施 三、建立文明的航空服务体制确保运输安全 四、精密计划提高民航准点率实现“准点航班”

Ⅳ、主要参考资料: 《民用航空法》 人民网访问民航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主任玉梅 《服务理念与航空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家祥 《民航检查员》 民航学校院、系(函授站) 民航服务专业二班 学生曦 日期:自 2011 年 9 月 1 日至 2015 年月日 指导教师 兼职教师或答疑教师(并指出所负责的部分): 教研室主任 附注:任务书应该附在已完成的毕业设计说明书首页。 论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曦班级: 11中专2班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民航服务质量的分析,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和谐共 赢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并从改变观念,树立“安全民航”、“文明民航”、“准点民航”的服务为已任, 做好相关配套服务的工作要求 , 在竞争中加强与对手的协作来提高我国民航的整体服务水平, 确保旅客高全、快捷、舒适、并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信息共享,化解矛盾,以确保我国民航服务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改进民航服务质量对策 指导老师签名: 目录

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国际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化前期),商业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服务功能;第三阶段,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的平均水平。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这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 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撰文指出,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可能被包含金融、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所打破。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许多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依托国际服务业基地,支持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议、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

文献综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题目: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一、前言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服务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所提供的产品是量化的物,还是无形的服务,最终都将受到市场和普通消费者的检验。无论你的销售人员是多么的巧舌如簧,你的企划人员是多么的标新立异,你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多么的高深和专业,这些产品和服务终归还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者即最终客户的需要和要求。在一个完整的品牌构成中,客户服务往往是较贴近消费者的一项企业行为,客户服务的好坏完全能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突破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一门艺术。它既是经意全球化中的行为,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叶万春《服务营销学》P3) 客户服务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客户服务是一个持续过程较长的工作,并且回报极低,甚至是没有,维持良好的客户服务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更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但是,之所以称其为“客户服务”,是因为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客户是公司的资源,是根基,是命脉。就有如一个士兵,他有强壮的体魄,有高超的战斗技巧,但如果没有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中他的生存机率是很低的。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确保留住每一个现有的客户,并不断开拓潜在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这也正是客户服务的魅力所在。 韦福祥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忠诚之互动关系》这一文章中写道:在长期来看,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看法最终决定的要素是顾客的消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口碑”,通过传播,是顾客会形成、加强或者改变对企业的看法,从而提高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来自《现代财经 2007.7月版》P43)

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航空公司服务质量问题探析 【第一章】航空企业服务质量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概述 【第三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第四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5.1 5.2】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5.3】建立科学的航空公司投诉管理系统 【第六章】国际航空满意度测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提升航空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3.1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 体系即系统,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即在服务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14].一个服务性组织走向成功的基本管理要素是服务策略、服务人员以及服务系统三方面,构成了服务金三角,见图3.1.

在服务金三角中,把顾客作为服务金三角的核心,这就说明服务是建立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之上。航空公司作为服务性组织,就必须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时时关心顾客,处处为顾客着想,才能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也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充分满足顾客需求既是航空公司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一切工作的归宿。 3.1.1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总目标是实现该体系运行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为确保该目标的实现,首先应分析影响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经营环境。近年来,我国航空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2002年,三大航空公司集团的组建意味着中国航空业新纪元的开始。在国内市场上,公路铁路迅猛发展,并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在中短途上对民航形成威胁;入世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都会觊觎中国这个市场,越来越多的外国航空公司将要求经营飞往中国的航线(从长远来看它们还想通过诸如代码共享的方式进入中国大陆空运市场),使国际航线的竞争更加激烈。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虽然在一

商业部商业公司实行服务标准化.doc

商业部关于商业企业实行服务规范化的通 知 发文单位:商业部 文号:[86]商管字第3号 发布日期:1986-4-16 执行日期:1986-4-16 生效日期:1900-1-1 近几年来,商业企业在进行全面整顿和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相应地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是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还没有解决。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认识,把这个问题做为一项大事来抓好。 实行管理规范化,近期要重点抓好服务的规范化,使商业企业的服务质量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为此,对实行服务规范化提出如下要求: 一、服务规范 商业企业服务规范,包括一般服务规范,多功能服务规范和现代技术服务规范:

(一)一般服务规范,是企业服务规范中最基本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方面。每个企业,要把各工种在服务过程中的常用语,归纳成语言规范,使之文明、礼貌、亲切、准确、精炼,在不同情况下,应用什么语言也要规定明确,并要求每个人在工作中必须使用。 (2)接待程序方面。对不同企业不同工种的人员为顾客服务的礼节、姿式、拿递商品、展示商品、帮助挑选和包装商品等程序和方法,都要规定得详细、具体、适用。 (3)卫生清洁、商品陈列方面。在商店,要把卫生分工、清扫时间、达到标准,个人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以及商品陈列的要求做出规定。在旅馆,对客房的清扫程序,茶具的洗刷消毒,床单、枕巾的更换等各个服务环节的卫生都要做出具体规定。 (4)商业道德、柜台纪律方面。要按照商业企业多年的经验,对如何体现商业道德和柜台纪律的具体要求做出规定。例如,要建立度量衡器检查和维修制度,做到足称、足尺、提满;价格标签清楚醒目;不出售腐烂变质食品和假冒商品,要实行生熟分

客舱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方案计划

一、前言 1.1国外客舱服务质量发展现状 航空身为大型运输服务行业,已改变了过去高端、高效、时尚消费的形象开始逐渐进入到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目前,航空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为旅客服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伴随着我国航空业大规模的变革,航空客舱服务质量也跟别的商品一样,经历着市场的优胜劣汰。 1.2 国内客舱服务质量发展现状 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应用最为广泛的是IS09001标准管理办法。在IS0901实施过程中,能使管理体系与生产和服务流程很好的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监督服务质量的运行,更加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航空公司服务质量问题上,服务标准与服务一致性的问题引发出许多影响服务质量的问题。由于服务质量是航空公司发展与生存的中心内容,只有增强服务质量才可以够建立企业的品牌与文化影响力,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航空公司必须将质量管理作为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从国内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理论的建设不完善,导致我国航空领域服务质量一直无从提高,并未得到显著受益。

二、客舱服务质量基本概述 2.1客舱服务质量概述 对于航空公司客舱服务质量的研究,目前为止并无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结合服务质量的概念对其进行总结。"由于航空公司的特点,航空客舱服务质量可表述为:客舱服务质量是指航空公司通过航运过程中,由空乘人员对旅客进行的,为其提供安全、准确、方便、舒适并有使用价值的服务,服务的地点是在客船,并以满足旅客旅行中需求程度为主要目标。”组织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一词有明确了界定:质量特性是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而服务质量是指服务产品内在具有的特性,其与服务时间长短、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服务中空乘人员仪表仪态、服务的方便性也有关系。由于旅客个人性格特点不同,对服务的要求也会不同。 2.2客舱服务质量内容 客舱服务质量的内容应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客舱服务的安全性是其服务的基本前提。航空服务业的特殊性使得保障航空安全是飞行的永恒主题与著重要的公司生存原则,因此,作为基本前提,客船安全性是每一名旅客首要为之关心的环节;第二,由于航空旅行的最明显优势是节省时间,其飞行的准时性也是旅客最为关注的。快速是航空运势的特点,而航班的延误会明显增加旅客们对航空飞行的满意总程度,因此准时性是其服务质量的核心内容;第三,客舱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旅行期间空乘人员的服务。对于远距离航行旅客来说,客船内的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从饮食到服务设施的提供,空乘人员的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都将极大地增加旅客满意度,创造更多的常旅客;第四,旅客对客舱服务的判定存在主观性。由于服务属于无形产品,其无论怎样想标准化靠拢,其满意程度依然会由于旅客的个人素养而有所不同,因此每次服务给旅客带来的效果、旅客的感觉都可能不一样。[1] 2.3客舱服务质量特征 客舱服务包含以下几点特征:安全性、经济适用性、时间合理准确性、功能性、高素质性与舒适性。其中安全性是指旅客在航运过程中人身财产的保障,这是客舱服务最基本的特性;在经济方面,旅客应感受到其付出与回报应该是成正比的,甚至是物超所值的,这能增强旅客的满意程度;时间的控制步进要在航班

浅谈民航客舱服务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客舱服务的主要内容 (2) 二、客舱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 (2) 三、个性化服务的含义与建议 (3) 结束语 (4) 摘要

服务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由服务者、被服务者和服务环境三元素组成。其中,服务者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服务水平具有决定作用。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的服务者可以在服务过程中营造出令人愉快的氛围,使服务三元素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美就是优质服务。通过对影响客舱服务因素的了解和研究,个人认为乘务员的能力和服务技巧对客舱服务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在面对旅客时,作为一名空服人员,只用更好地与旅客沟通,才能知道旅客真正需要什么,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更好地与旅客沟通,才能让旅客理解空乘人员的工作,支持空乘人员的工作;只有更好地与旅客沟通,才能在发生问题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让旅客真正从心底满意空乘人员的服务。由此可见,优良的沟通对空乘人员的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空中服务;规范化;个性化;客舱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飞机作为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已飞速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于空中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客舱文化这一特殊文化形式的关注也日益加深。本文从我国目前存在的航空服务业的问题进行探讨,着力分析了空中服务所要关注的重点,根据客舱文化的载体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因涉及材料少,时间安排紧,故有遗漏之处,还望指正。 一、客舱服务的主要内容

从狭义角度看,客舱服务是按照民航服务的内容、规范和要求,以满足乘客需求为目标,为航班乘客提供相应服务的过程。对空乘服务的这种理解,强调空中服务是一个规范性的服务职业,体现了空乘服务作为服务行业的基本特性。但很明显,狭义的理解无法涵盖空乘服务的全貌与本质,更无法体现空乘服务至高无上 的境界。 从广义角度看,客舱服务是以客舱为服务场所,以个人的影响力与展示性为特征,将有形的技术服务与无形的情感传递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理解,既强调了空乘服务的技术性,又强调了空乘服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情感表达;而对空乘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特殊要求,以及在服务过程中所表现的亲和力与个人魅力,也包含在服务的内容之中。 二、客舱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 目前,航空运输客舱服务工作在经过全行业开展的服务质量上台阶活动、服务承诺创优活动,以及精品服务样板创建活动之后,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升。并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广大旅客的服务质量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此,航空运输客舱服务仍然与之存在 着一定的差距。 就国内航空公司的客舱服务现状来看,在航班正点性,乘务员体贴、友好程度,客舱安全,客舱清洁程度,航班配备的餐食质量,客舱座位舒适程度,乘务员的精神面貌等许多方面的服务质量指标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服务与沟通的技巧;“两微”服务欠缺;说话随意,有哑巴服务的现象。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与国外先进航空公司相比,我国航空公司在做好客舱服务的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客舱服务意识和客舱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在世界上仍 处于较低水平。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用友公司服务与流通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刘海河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比重会相对逐渐下,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的比重相对上升。托夫勒也认为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后,进入一个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信息社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服务业的现状: 根据最新的统计,在2008年中国服务业的产值超过了12万亿元,中国的服务业的增值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个和世界先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国内的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落后,一个体现在绝对的规模上;另一方面体现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国内的服务业最近几年来占GDP 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在70%以上。即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是在60%。 也就是说,国内的服务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国家关于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希望服务业的增加值能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而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等等。 服务行业特征,服务业我们总结以后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一,无形性。服务业的产品是以信息,或者是服务的方式提供的,不像制造业是有形产品,所以服务业的产品的交费和衡量标准也比较混乱,而且不同的客户对服务的感知程度,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会不同。(不可存储、不可运输,交付与衡量标准比较复杂,包含更多主观因素,由于无形性,进而会产生波动性和异质性,不同客户对服务的感知程度不一及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也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波动)。 第二,即时性,就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所以需要离消费者最近,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连锁经营发展这么快的原因。(像便利店、餐饮等)。 第三,劳动密集。不像制造业对能源、设备、材料等的依存度较低,主要是以人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管理,所以对人员成本的管理就非常重要。 服务业在转型中的升级与管控重点: 第一,模式创新。关于对新模式的支持,服务业业务模式创新非常快,比如华旗资讯为例,现在在大力发展门店,这里面有很多新的,可能是直营、联营,或者是加盟店等等各种模式。比如如家、分众传媒、阿里巴巴、盛大,这些都是依靠业务模式的创新取得了公司快速的发展。所以新业务模式的管控能力、在新的业务模式下,企业自己的管控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模式创新中的第二点是体制改革,像过去的事业单位,现在已经逐渐往企业转型,在转型中对事业和企业并存的单位,他们的管理。比如广电、教育、体育、公用事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IBM、GE、物流外包,这些过去都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他们逐渐把一些制造部门逐步剥离,大力发展服务部门,截至到现在为止比如以GE为例,他们的服务部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制造部门的收入,占比达到了50%以上。模式创新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国家也提出了希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 第二,业务协同。现在的供应链越来越长,为了给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我们本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企业内部前台业务的前端和后台管理的协同,以及内部资源的协同。通过这些协同,能够更加及时的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成本管控。这个刚才也提到,在服务业是一个人员劳动密集行业,设备成本、材料成本的相对占得比较低,人员成本相对占的比较高。所以对人员成本的管控使一个重点。因为服务产品不像制造产品,以合格产品的交付为计量的依据,服务产品的焦距更多的是依据合同,合同里面设定若干标准,所以它的收入和成本计量点和计量过程比较复杂。还有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易计量,相对绩效考核也就比较困难。这是服务业转型过程中管控的一个重点。 国内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英美国家80%的IT应用者来自服务业,国内服务与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每年以将近20%的速度在递增。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罗毅罗志思慧索朗卓玛 基金项目:2014年西藏大学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拉萨酒店行业服务质量感知与差异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QCX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毅(1993-),男,汉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罗志思慧(199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索朗卓玛(1992-),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硬件与软件质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换代,改革开放加上WTO的加入,使得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相继进驻中国市场,致使市场竞争的加剧,并且形成了“国内酒店国际化,国际酒店中国化”的双向竞争趋势。服务质量式服务营销的核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新老顾客,成为了酒店行业发展的根基。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开展了最早的服务质量研究。发展至今,已有诸多成果。国外关于酒店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针对酒店行业产品和

服务质量测量的研究。 (一)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 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感知的简称。1982年,芬兰著名学者Gronroos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进行对比。1983年,Gronroos提出了界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二维度,即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1984年,Gronroos基于差距论的角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定义,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效果之间差异的比较。1982年,Lehtinen 提出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并把服务质量划分为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三个维度。1983年,LewisBooms等从消费者期望的角度把服务质量定义为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服务质量意味着与顾客期望持续一贯的一致。1985年,Parasuraman,ZeithinBerry等三位美国营销专家,组成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组合PZB,他们在差距论的基础上将服务定义为,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接收服务后的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 (二)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服务质量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服务的抽象性使其与产品质量相比更加不容易测量。因此先后出现了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4Q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和SERVQUAL量表、SERVPERF服务绩效模型等著名理论。这些理论成果确立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4Q模型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北欧学派Gronroos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管理层的基础上对服务进行了

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比较研究

本文经北京赛诺经典商业顾 问有限公司授权独家发表。文中 观点和数据均出自该公司研究报 告,任何对报告内容的摘录、编 辑、引用、转载,均须得到该公司 的书面同意。 16F IN AN CIA L M AN AGEMENT A N D R ESEAR CH ?2004.11 点击 Foc us In de p en dent Re p ort 专题报道北京赛诺经典商业顾问有限公司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比较研究Co m p arative St udies o n Service Qualit y of State Banks

F IN AN CIA L M AN AGEMENT A N D R ESEAR CH ?2004.1117图1:国有银行的服务质量一、研究背景 现代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 对目标顾客的服务竞争,服务质量越 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顾客满意度是测度银行 服务质量的主要管理指标,通过顾客 对服务标准的期望值、容忍值,对照 感知的银行服务表现之间差距的判 断,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 管理水平。顾客满意度也是衡量银行 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比较各家银 行在顾客心目中的表现,可以分析各 家银行在竞争中的优劣势。 为提高银行服务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进一步研究银行服务质量标 准,建立一套科学的银行服务质量评 价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向国际 一流的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北京赛诺 经典商业顾问有限公司先后在北京、 广州、深圳、上海4地就客户对银行 服务的满意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查涉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 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 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 业银行等8家主要商业银行,内容包 括银行的外部环境、无形环境、业务 处理质量、客户经理服务质量、服务 价格、高层沟通等六大方面,涵盖银 行所提供服务的32个子项。 本次调查的客户以企业客户为 主,辅以零售客户,采用科学的抽样 方法,配合深度访谈,结合赛诺经典 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商业银行服 务质量的竞争力报告》。这里,我们就 该报告中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之 间的形态作一比较,以观测4家银行 间的优劣势。 二、4家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 比较 1整体服务水平 111国有银行整体服务形势判断 客户对国有银行服务的期望值 图2: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5个方面Foc us 专题报道 In de p en dent Re p ort 点击

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航空公司服务质量问题探析 【第一章】航空企业服务质量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概述 【第三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第四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5.1 5.2】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5.3】建立科学的航空公司投诉管理系统 【第六章】国际航空满意度测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提升航空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 5.1质量问题分析 5.1.1确定关键质量环节 关键质量特性CTQ(Critical to Quality)是指满足关键的顾客要求或过程要求的产品或服务特性。

旅客满意度受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各个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是一种偏于定性研究的诊断模型,也被称为重要因素推导模型,重要性是指航空公司航班运营、地面服务、售票服务、空中服务、不正常情况下的服务等所有过程环节中的各项质量需求特性由旅客评价的重要程度,绩效则是指旅客体验到的航空公司满足各项服务质量特性的水平。每个质量特性指标都有重要性和航空公司在该指标上的绩效水平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对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归类。根据分析,最合理的服务业绩的改进区域就是那些对于旅客非常重要、同时又是航空公司绩效水平较低的领域。这里的绩效就是指顾客在该指标上的满意程度,其分析模型见图5.1. 图5.1中A为优势区:指标分布在这些区域时,代表对旅客来说是重要的,属于关键性因素,目前旅客满意度评价较高,需保持并发扬这些优点;B为修补区:指标分布在这些区域时,代表对旅客来说是重要的,但当前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比较差,旅客满意度评价较低,需要重点修补、改进;C为机会区:指标分布在这些区域时,代表着这部分工作对旅客不是最重要的,而满意度评价也较低,不是现在最需要解决的,由于旅客不太重视这些因素,航空公司资源紧张时可忽略这些因素,但在这里也可以挖掘出提升满意度的机会点,甚至可提高旅客的忠诚度;D为维持区:满意度评价是较高的,但对旅客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作者:佚名 时间:2008-5-24 浏览量: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管理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从1981年在全国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在广州从事物业管理的公司已有11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物业管理面积亿平方米。 《物权法》出台后,行业内部立即掀起了学习热潮,面对《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物业管理沿袭了20多年的惯性思维与做法将可能被部分或彻底打破,物管行业将面临制度、模式、利益格局等等一系列的变化与变革。物业管理行业如何在《物权法》出台后顺应物业管理未来发展大势,共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行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需要行业全体业主和企业共同的思考。 一、《物权法》颁布实施对物业管理行业变革的思考

物业管理应该是业主以私有财产为核心,以公共财产为纽带,以业主公约(或业主章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协商、自我管理不动产的行为。 早在2003年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时,国家建设部主要领导就明确要求“政府机关要转变职能,…既要尊重业主在物业管理上的自主权,也要尊重物业管理企业的独立经营自主权,…要彻底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观念和做法,明确哪些是自己管的,哪些是民事行为,应交给市场解决的。一旦有民事纠纷,应鼓励依照司法程序来处理,做到依法行政,既到位,又不越位。”可见,《物业管理条例》在其立法过程中已经贯彻了共同协商、自我管理的理念。 《物权法》体现了民法的“私法自治”的原则,明确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一步确立了业主共同协商,自我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物权法》第八十一、八十二条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有权依法更换。”“物业服务企业或者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概要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如今,快递业服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解决人们日常函件和物品递送事务重要的方式之一。虽然快递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但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快递服务质量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众多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快递业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如何有效的改善我国快递业服务质量就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快递业服务的特点,建立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研究,挖掘出各个要素对于服务质量影响的大小,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要素设计出合理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快递业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它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的运输业基础之上,随着国际贸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服务业。 快递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北美、欧洲的经济复苏诱发了现代快递业的出现并逐渐形成规模;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几家在其他业务领域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转型成为经营快递的公司,并引入符合日本社会经济特点的服务项目,从而使日本的快递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崛起,世界各大快递公司纷纷进入亚洲市场,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快递业从无到有,到20世纪末期,亚洲这几个地区已经成为大型快递公司的主要货源集散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快递业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快递服务主要服务提供商都以民营快递企业为主,他们虽收费较低,但是资金实力和硬件相对较弱,部分企业服务较差,快件丢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快递人员调包的现象。 本文将以快递服务市场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实证。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6858102.html,

航空服务质量研究——以南航为例

航空服务质量研究——以南航为例 内容提要 本文将以中国南方航空的航空服务、服务质量、客户满意等现状为源头,阐述中国空乘服务的基本服务方向与内容和南航自身的背景及现在的服务质量,论证了中国南航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最终明确服务策略与服务质量是航空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提出南航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服务策略,围绕客户需求完善服务供给体系,才能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更好发展。 关键词 航空服务;服务质量;南航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air service -- a case study of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Abstract The to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Air Servic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atus as the source, described the Chinese flight attendants service basic service direction and content and Na Hang their background and now the quality of service, demonstrates the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servi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eventually clear service strategy and service quality is the core factors of competitiveness of aviation, put forward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also need to further adjust the service strategy, around the customer need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supply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Air service; Quality of service;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1 引言 市场营销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策略。而市场营销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如何选择和运用市场营销,如何确保市场营销方案准确执行,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服务营销是有别于一般的产品营销等的特殊营销模式,有助于借助服务创造附加价值,弥补产品等营销本身的缺陷。南航是我国民航市场的知名品牌之一,在与其他航空公司争夺市场的过程中,还需要面对高铁等客运方式的冲击。在发展中,要吸引客户购买,并提升客户忠诚度,则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