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确保交通畅通,减少运输 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能源与水资源
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和 水资源,满足企业和居民 的需求。
人才资源
高质量的劳动力
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适 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教育和培训
提供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劳 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生态系统 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国际竞争态势的改变
国际竞争态势的改变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影 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竞争已经从单一企 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之间的竞争。因此,国际竞争态势的改变将直接影响 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面对国际竞争态势的改变时,国家或地区需要制定 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来应对挑战和机遇。例如,加强国 际合作、推动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措 施,以提升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也需 要密切关注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 战略和政策。
VS
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和科研机政府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 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 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水平。
04
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初创期:创意萌发
创意萌发
在初创期,创新生态系统开始于少数个体或组织的创意萌发,这些 创意可能来自于对市场、技术或社会趋势的敏锐观察。
政策环境变化
政策环境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可以改变创新生态系统 的整体框架和发展方向。例如,政府政策的 鼓励和支持可以激发创新活动的活力,反之 则可能抑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
政府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创新生态系统 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充 分了解不同创新生态系统的需求和瓶颈,采 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发展与演化分析

创 新 生态 系统 研 究领 域 发 展 与演 化 分 析
樊 霞 贾建 林 孟 洋仪
( 华 南理 工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摘 要 :采 用 文 献 计 量 法 , 通 过 一般 描 述 性 统计 、 文献 共被 引和 共词 分 析 , 揭 示创 新 生 态 系
统领 域发展 进 程 、 理 论基 础 和主题 演化 规 律 。发现 近 十 年创 新 生 态 系统相 关研 究的 快速 增 长
t o be t he c o r e f i e l ds of i n no v a t i o n e c os ys t e m . Ec o l og i c a l s ys t e m t he o r y,c ompe t i t i o n t he o r y,d y na mi c
b a s e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T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r e s e a r c h t o p i c s h a v e ma i n l y e x p e r i ~ e n c e d t h r e e p h a s e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 ,v a l u e c r e a t i o n a n d c o l -
v e l o p me n t a n d e v o l u t i o n,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k n o wl e d g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t h e me s .T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f o r n e a r l y a d e c a d e t h e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h a v e i n c r e a s e d r a p i d l y,wh i c h ma i n l y f o c u s e d o n Eu r o p e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a n d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 .Ma n a g e me n t ,e c o n o mi c s a n d b u s i n e s s r e s e a r c h a r e f o u n d
《技术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演进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第五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与局限
一发展优势 二潜在局限
第六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转换路径
一政策优化更替实现系统转换 二政策驱动转向物理技术创新驱动 三政策驱动转向物理—社会技术协同创新驱动
第二节政策驱动创 业生态系统演进的
分析思路
第一节政策驱动创 业生态系统发展的
实践概况
第三节系统创业主 体发展规律演进分
第一节共享商 业模式创新驱 动型创业生态 系统——以共
享单车为例
第二节平台商 业模式创新驱 动型创业生态 系统案例分析
第一节共享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以共享单车为例
一共享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二共享单车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创新 四共享单车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五共享单车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 六共享单车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局限
一创业政策与政策驱动创业的研究进展 二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
第三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特质
一对政策的高度依赖性 二创业周期波动性大 三创业成长呈阶段性变化 四创业模式更替频繁 五创业过程不确定性显著 六创业的社会认同性高
第四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适用情境
一政策成为支持创业的重要路径 二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三公众具备政策认知学习能力 四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兴起 五宽容基于公共资源的创业试错
技术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演 进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
创业
驱动
内涵
模式
多主体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多主体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生态系统演化变得复杂而难以预测。
因此,本文旨在从多主体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对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
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将揭示各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何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演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框架,探讨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
结合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案例,本文将提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演化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和公众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共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根植于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之中,包括生态学、经济学、技术创新学等。
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对物种共生、竞争、演替等自然规律的理解,为系统内部各主体的互动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则是这一理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延伸。
系统论的观点则强调了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2024年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基于要素·关系·功能的三维视阈》范文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基于要素·关系·功能的三维视阈》篇一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历程和现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与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从要素、关系、功能三个维度,对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分析1. 人才要素上海作为全国人才高地,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从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研发团队,各类人才为上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 技术要素上海在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着上海的技术进步。
3. 资本要素金融市场发达,为创新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
4. 政策与环境要素政府政策支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构建1. 产学研用合作关系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 竞争与合作共存关系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创新主体互相学习、合作,形成了良性竞争的环境。
3. 政策与市场互动关系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1. 驱动经济增长上海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和高效配置,驱动了经济增长。
2. 促进产业升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推动了上海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3. 培育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培育了上海人的创新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
五、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未来展望1. 演化过程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2. 未来展望未来,上海应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研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城市持续创新发展。
平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以云制造产业为例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探究——以云制造产业为例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云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生态意义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演进

维普资讯
吕玉辉 , 丁长青 : 基于生态意义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演进
★
.
嚣
创 新 论 坛
★
.
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宜 , 有强大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 利润预期 , 且把握了生态系统进化方 向的技术创新系
统 才进一 步成长起 来 。
创新的生态系统不可能一劳永逸 , 在经历上述几个阶 段后 , 在技术创新系统的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后, 根据技 术进 步的 S曲线规 律 , 这 时起 , 术开始 受到极 限 的 从 技 约束 , 性能改进的速 率下降 , 开始 出现收益递减 , 技术 在达到成熟状态后行将灭亡 ,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 化 有两个结 果 。
还很脆弱 , 其生存能力和抵抗力很弱 , 多数技术创新系
统受诸多环境因素 的影 响在初期就失败了, 只有少数
【 收稿 日期]05 0 — 1 20 — 2 2 【 作者简介 】 吕玉辉(94 , , 17 一)男 河南洛阳人 , 讲师 , 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
2 ・ பைடு நூலகம்
・
收益分析 , 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 在科研院所寻找合 作开发伙伴 以求得技术支持 , 建立 R S中心 、 & 技术 中 心, 确定研发的团队, 并与相关企业 、 政府机构、 区域有 关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协调 , 建立和谐的关系 , 建立起初 步的技术创新系统。处于这个阶段 的技术创新体 系,
企业仿生学的观点认 为: 企业 自身的技术创新系 统是一个生命系统 , 它与其它企业 的技术创新 系统组 成创新大系统中的创新多样性 , 同时 , 它又是 高一级 的, 它所栖息的产业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同 产业的创新系统又是区域创新系统或 国家创新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与社 会有 着全方 位资源交 换 的而 且不 断在做 内部调 整 的动 态 系统 , 具有 自身所 在 系 统没 有 的特性 和 功 能 。因而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C o l l e g e V o l .21N o .5S e p.2023D O I :10.19702/j .c n k i .j s e m c .2023.05.005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88(2023)05-0040-08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万 敏(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上海 200438)摘 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力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㊂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梳理分析了自组织演化特征明显的上海市杨浦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进程及机理,并对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相关建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作用;关注制度变迁㊁技术变革㊁政策变动㊁管理方式等要素涨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影响;还需重视政产学研介等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㊂关键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㊁组织㊁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1]㊂从全球经济地理来看,创新为创新体系内成员带来成本优势㊁规模经济㊁城市品牌优势等集聚效应,使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和极化特征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 e g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s y s t e m ,简称R I E )事实上已经成为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㊂创新 是 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㊂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越发活跃密集,各国更强烈地意识到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纷纷加大战略部署和创新投入力度,抢占发展先机和主动权㊂我国也在加大创新部署,建设北京㊁上海㊁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怀柔㊁张江㊁大湾区㊁合肥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津冀㊁上海㊁广东㊁安徽㊁四川㊁武汉㊁西安和沈阳8个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2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规划了19个城市群㊂但是,在我国区域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要素拼凑现象㊁创新 碎片化 孤岛化 知识悖论 ㊁科技成果转化的 死亡之谷 ㊁创新 培育期陷阱 等创新失灵问题,导致R I E 整体效能薄弱甚至面临崩溃的严峻挑战㊂创新要素如何耦 04 收稿日期:2023-01-04作者简介:万敏(1978- ),女,安徽霍山人,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讲师㊁硕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㊂基金项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系统课题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 (2020S H B 017)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合?创新主体如何融动?怎样才能构建开放㊁可持续㊁ 价值共同创造 (v a l u e c o -c r e a t i o n )的R I E ?在这些问题上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㊂一㊁文献综述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C o o k e r 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2],随后他系统地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㊂他认为,R I E 是由地理上邻近㊁分工明确并关联紧密的企业㊁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不同主体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㊂这种体系不仅支持区域内创新,而且能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创新[3]㊂其后,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从线性创新到创新体系再到创新生态系统[4]㊂近年来学界开始从生态学角度来探讨区域创新的力量源泉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R I E 概念内涵研究㊂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 C A S T )[5]通过总结硅谷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R I E 是指特定创新环境下各创新主体在非线性的相互合作中实现知识产出㊁技术开发与应用,进而形成紧密的生态化系统㊂B e n d i s 认为,R I E 是通过物质流㊁能量流㊁信息流实现内部物种㊁种群㊁群落间及其与环境间交流和交换的系统[6]㊂李晓娣和张小燕认为R I E 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隐喻下强调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达成生命体 创新组织与 非生命体 环境间相互作用㊁群居共生状态[7]㊂二是R I E 运行理论研究㊂K a y a n oF u k u d a 和C h i h i r o W a t a n a b e 提出 通过替代而可持续发展㊁通过共同进化而自我繁殖㊁组织惯性和受激于向竞争者学习㊁异质协同 四条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基本原理[8]㊂欧盟创新手册‘开放式创新2.0“认为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正在寻求的欧盟创新生态系统,其本质是基于 政府-企业-大学科研-用户 四螺旋[9]㊂欧忠辉等认为R I E 是有核心企业㊁配套组织等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中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10]㊂三是R I E 的绩效评价研究㊂张贵和吕长青[11]根据创新主体㊁资源和环境3方面指标,对国内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评价;刘钒等[12]从生态特性角度重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测度体系,对我国部分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评价㊂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对R I E 的概念㊁系统构成㊁基本原理等理论问题静态研究比较丰富,动态演化机理分析较少㊂实践层面,现有研究重点从创新主体㊁创新资源㊁创新产出㊁创新环境㊁创新评价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存量评价,但动态梳理与分析R I E 形成机理和内部联动机制较少㊂随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R I E 运行的非线性㊁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更加突出,更需要动态地深化R I E 共生演化理论及实践研究㊂因此,本文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视角,构建R I E 自组织演化模型,细致地探讨R I E 共生演化特性,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动态解构R I E 自组织演化过程和非线性作用下异质协同模式,为构建开放㊁协同㊁自组织的R I E 提供理论探讨和现实依据㊂二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机理及演化模型综合前文综述,本文认为,R I E 是运用生态学相关概念隐喻系统架构,以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比拟区域创新系统共生竞合㊁动态演化及循环迭代过程㊂从内部构成来看,R I E 是由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㊁政府㊁创新组织等创新主体暨创新种群组成的子系统㊁各创新种群融动后构成的功能性子系统及功能性子系统在内部要素流动中有机协同形成的具有创新群落特征的复杂系统㊂从自组织(s e l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演化来看,R I E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充分考虑企业㊁大学与科研院所㊁政府㊁创新机构等异质性创新主体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和环境嵌入性,以及创新要素耦合竞合共生的分层分叉实现非线性反常涨落,在达到一定阈值时突变为新的耗散结构(d i s s i p a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推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㊁创新价值共同创造的有机系统㊂(一)R I E 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㊂开放性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㊂根据熵增原理,开放1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体系的总熵增量d S =d e S +d i S ㊂系统内的熵d i S 总是为正,外界注入的熵d e S 可为正㊁零或负㊂R I E 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使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㊁物质㊁信息交换和流动,不断向外界吸收负熵流d e S抵消大于系统的正熵流㊂当系统总熵增量d S 为负时,系统才可能远离平衡态并突变为耗散系统㊂(二)R I E 是非线性作用下遵循协同学(S y n e r g e t i c s )的异质协同和共生演化系统㊂非线性作用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机制㊂系统内外部各主体要素之间发生非线性作用,为非平衡创新系统提供自催化和正反馈等微观机制,促进各创新主体在多层次性㊁复杂性和多样性动态环境中自组织㊁自平衡㊁自成长,确定了R I E 演化的可能方向和途径㊂(三)R I E 是由涨落诱发的突变(c a t a s t r o p h e )系统㊂涨落是R I E 自组织演化的诱因,R I E 的协同演化过程不断受到内外涨落的影响㊂社会制度㊁国家政策㊁市场需求㊁消费者心理变化等系统外的 外涨落 与组织结构㊁技术创新㊁文化理念㊁管理制度等系统内的 内涨落 [13],通过 相干效应 或非线性作用,相互叠加成 巨涨落 持续至临界点时,触发系统旧结构突变,实现新稳定态跃迁㊂三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实证分析: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上海市杨浦区为考察对象,研究其R I E 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是上海市人口最多㊁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㊂其区域既是 地理边界 的行政区划范畴,也是支持创新网络和特定功能的经济空间,可以作为研究R I E 的范围界定和区域边界㊂二是杨浦区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㊂区域内集聚复旦大学㊁同济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21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市1/10,33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占全市1/5㊂大学㊁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地理上天然的临近性,为杨浦区R I E 共生演化提供了条件㊂三是杨浦区以 城市的大学㊁大学的城市 为愿景,以大学校区㊁科技园区㊁公共社区 三区融合㊁联动发展 为发展理念创新实践,实现了从传统老工业城区向国家创新型城区的转型,清晰地展现出 他组织 向 自组织 演化更迭机理,为动态考察R I E 自组织共生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㊂(二)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更迭从传统老工业区向创新型城区跃迁,是工业时代杨浦区域内知识系统㊁产业系统等子系统解体的过程,也是创新主体逐步融动㊁创新要素逐渐耦合,推动R I E 重构和逐渐繁荣的过程,大致经历 旧结构 衰落期㊁R I E 架构期㊁R I E 成长期㊁R I E 繁荣期等四个阶段(见图1)㊂1. 旧结构 衰落期(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㊂杨浦区虽为大学㊁科研院所和传统产业集聚区域,但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各创新主体各自为政㊂大学有校办企业㊁医院等,企业有子弟学校㊁职工医院等,政府有教育㊁医疗㊁住房等资源,各子系统间形成相对封闭的㊁可自我运行的㊁具有平衡态特征的独立系统㊂随着1980年代上海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杨浦区工厂大量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00家迅速减至200家左右,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从26%降至6%左右,工人数量从60万迅速降至不足6万,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待业,大量困难群体走向社会,原有系统平衡态被打破㊂2.R I E 架构期(1990年代末-2003年)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联动的新系统㊂在摸索技术革新渐进式转型㊁建设宜居型城区退出式转型后,杨浦尝试探索创新驱动跨域式转型路径[14]㊂2003年,杨浦区牵头,联动复旦大学㊁同济大学等,联手制定‘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校区㊁科技园区㊁公共社区 三区融合㊁联动发展 的体制机制框架和城市创新体系,培育知识经济密集的新兴产业体系,形成大学-园区-社区三者集聚共享㊁协同融动㊁共赢发展,知识㊁产业㊁城区良性互动的2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城市的大学㊁大学的城市 R I E 总体架构㊂3.R I E 成长期(2003-2015年)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推动R I E 形成与发展㊂在R I E 总体框架下,杨浦区通过 对内搞活 (流动)和 对外开放 (交换)两种途径,着力形成学城融合㊁产城联动㊁创城融合的发展态势㊂一是推动区域内部协同㊂坚持 三区联动 理念引领,通过建立区校联动机制㊁科学规划建设㊁包容创新创业文化㊁稳定持续经济产业人才政策㊁前瞻性改革与变革等措施,推动区域创新主体不断开放㊁创新要素不断耦合,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符合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模式,出现了 复旦模式 和 同济现象 [15]㊂二是坚持 对外开放 ㊂在创新驱动战略导向下推动区域内外科技系统㊁产业系统㊁行政系统不断进行知识流㊁人才流㊁技术流㊁信息流㊁资金流等熵流的交换,吸引一批符合中心城区发展和创新城区功能定位的知识密集型核心企业及相关人才入驻,知识密集型行业比重不断提升㊂4.R I E 繁荣期(2015年至今)㊂这阶段核心问题是提升R I E 活力和效能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深度变革R I E 的组织方式㊁管理方式㊁治理方式,提升了R I E 效度和活跃度㊂从大学变革层面看,大学增设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深化创业基金运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力度,提升科技园区能级㊁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与产业系统㊁区域经济社会间交互协作不断增强㊂从政府治理体系层面看,快速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和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实现以 线下服务 为主向以 线上服务 ㊁从 单一窗口单一服务 向 单一窗口多元化服务 方向转变,变革政府管理体系㊁服务体系㊁组织体系㊁权责约束体系,政府协同力和为民为企服务效能不断增强㊂从企业发展层面看, 算法+算力+网络 体系架构实现了对数据的赋能,不断催生了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㊂企业链接市场需求或创造新需求,大学为企业发展㊁城区繁荣提供知识㊁人才和智力支撑;政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㊁产业空间和精准服务,政产学研介协同向共生式创新演进㊂图1 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三)杨浦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伴随着制度㊁技术㊁市场等要素涨落,杨浦区域内政产学研㊁创新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有机融动,动3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态演化为以企业为核心㊁具有创新生态群落特征的R I E ㊂1.杨浦区R I E 表现出开放性特性㊂首先,创新主体间开放协同㊂区㊁校㊁企协同共建科技园20余家,其中,复旦大学科技园㊁同济大学科技园㊁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家,占上海市54%;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多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300余家;纳入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4家,占全市1/5,形成了异质性创新主体互动的良好局面[16]㊂其次,创新要素间流动耦合㊂资金流方面,积极利用资金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31家,实施 星火燎原 梦想起航 天使召唤 投贷加速 天马养成 五大金融计划,集聚大学生创业基金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㊁科技园区联合成长基金等,形成天使基金㊁种子基金㊁V C ㊁P E 等完整金融服务链,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100余家㊂知识流与技术流方面,吸引上海技术交易所㊁北斗创新研究院等机构集聚;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㊁上海智能产业研究院等平台相继建成㊂2020年专利申请数为1270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9.04件,合同交易金额34.55亿元㊂人才流方面,拥有两院院士66人,引进或培育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61人㊁国家 万人计划 人才94名㊁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18人㊁上海市领军人才24人㊁上海创业类 浦江人才 32人,高层次人才数位居全市前列㊂海外人才创业企业689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2.13%,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54%[17]㊂2.杨浦区R I E 的非线性作用㊂不同异质性创新主体和要素间非线性机制,在复杂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自组织㊁自平衡㊁自成长,形成环境支撑型㊁ 创新锚 驱动型暨企业裂变型㊁政府导向型㊁企业主导型等不同发展模式㊂创智天地 环境支撑型 模式㊂创智天地紧邻复旦大学㊁上海财经大学㊁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以及五角场商圈㊁新江湾城生态化社区㊂自21世纪初开始,创智天地依托校区㊁商区㊁社区在其周边集聚和政府精心规划的优势,将大学研究机构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㊁创新型企业㊁初创公司㊁投资机构㊁专业机构㊁孵化器㊁加速器㊁政府公共服务等融入其创新创业街区㊂目前创智天地已经集聚15万知识工作者㊁4500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适宜知识工作者学习㊁创业㊁生活㊁交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知识型社区㊂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创新锚驱动型 暨 企业裂变型 模式㊂围绕同济大学逐步拓展形成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每年以20%增速快速增长㊂其是以建筑设计㊁城市规划㊁工程咨询㊁环保科技㊁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区㊂在同济大学 创新锚 支撑下,规模企业不断分包业务并在周边不断裂变衍生出相关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现集聚的1.8万家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是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相关设计类中小企业㊁80%创业者为同济师生,这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根植性强㊁创新创业活跃的关键所在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企业主导型 模式㊂该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㊂上海纺织集团将其生产环节迁往外地,在百年老厂房原址上修旧如旧,发展服装设计㊁服装展示㊁服装销售环节,现已成为集服装研发㊁设计㊁展示㊁销售为一体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成为城市更新与老厂房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㊂杨浦滨江 政府导向型 模式㊂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传统老工业集聚的产业空间㊂近年来,随着上海市45公里黄浦江滨江岸线实施还江于民开发,将原有工业岸线改造成为生活岸线㊂杨浦区适时改造传统产业空间,以在线新经济为重点产业导向,同时布局教育㊁安居㊁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吸引在线新经济相关企业入驻协同发展㊂3.制度㊁政策㊁技术等要素涨落是杨浦区R I E 自组织共生演化的诱因 ㊂要素涨落是杨浦区原有系统失稳的 导火索 ,也是新结构动态演化的 胚芽㊂一是制度变迁㊂制度要素是杨浦由旧结构转向新的R I E 的触发机制㊂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和变迁,使杨浦的高校㊁国有企 4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业㊁政府各群落内部均发生 内涨落 和 外涨落㊂原集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解体转型,产业空心化㊁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㊁公共设施建设和突然增加的公共服务供给迫使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㊂制度变迁迫使高校改革弱化社会功能,强化高校知识创新㊁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这些又为杨浦向新结构演进提供人才㊁技术支撑㊂但随着实践推进,现存体制机制制约和条块分割仍是抑制R I E 完善和提升的重要原因㊂二是政府政策㊂自1990年代始,上海市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在中心城区实施 退二进三 产业政策,致使杨浦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关停并转,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区域旧结构随之解体㊂杨浦区政府牵头,政府㊁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等积极实践,以自身作为向国家㊁上海市 要政策 ,转机随之而来㊂2003年上海市批复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战略决策㊂2010年,杨浦成为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㊂2015年,杨浦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区,2016年以来,又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五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双创示范基地㊂这些不断升级的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的区域定位与政策加持,加速了区域内创新主体互动融合,也吸引外部知识密集型能量㊁物质㊁信息集聚㊂三是科技变革㊂杨浦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坚持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并以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提升政务管理和政府服务效能,推动科技对传统产业及产业空间的升级改造,积极融入当前以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洪流,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快速集聚与发展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6.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较 十二五 末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6.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9.86%[18]㊂ 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当前,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新要求与新任务㊂杨浦区遵循共生演化自组织机理,构建可持续㊁ 价值共同创造 的R I E 实践,为我们动态性把握异质性主体协同竞合机制,提升R I E 活力㊁动力㊁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㊂第一,从创新时序性看,R I E 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㊂随着R I E 从形成-成长-繁荣阶段演进,开放程度越深,创新子系统间㊁创新系统与外界环境间交流愈加频繁,负熵流不断增加,推动系统协同演化㊂创新由子系统各自开放转向百花齐放,向外界输出知识㊁技术㊁产品㊁服务,并迎合R I E 持续发展的需要形成地理邻近性㊁功能互补性㊁社会连接性㊁技术网络性㊁产业关联性㊁交通通达性㊁共生协同性等集聚特征的协同创新环境,系统由分散式创新-网络式创新-共生式创新演进,创新 碎片化 孤岛化 等创新失灵现象弱化㊂另外,随着R I E 从形成-成长-繁荣阶段演进和更加深入地开放,创新主体认知差异㊁恶性竞争㊁要素协同性失衡㊁外部环境及制度政策不稳定等因素[19]引起的创新阻力不断降低,正熵流减少,有利于推动系统进行新一轮动态演化与自组织㊂第二,从创新模式看,R I E 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创新要素的拼凑㊂不同创新系统的驱动源㊁非线性互动模式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模式来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㊂企业裂变型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的根植性较强,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㊁创新组织间的互动共生㊂环境支撑型模式培育周期较长,若要避免陷入 培育期陷阱 ,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 基石 人物㊁ 焦点企业 和企业家在产业链㊁创新链以及双链融合上的作用非常关键,政策回应上,要重点关注好企业家㊁引擎企业等核心作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㊂大学驱动型创新模式中 创新锚 能否有效与产业界对接是系统活力和持续运行的关键㊂政府主导型模式需要遵循产业集群的规律来引导和推动创新资源的配置㊂5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从创新要素涨落看,R I E 自组织演化与制度变迁㊁技术变革㊁政策变动㊁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㊂创新要素涨落既有干扰㊁破坏作用,又有引导㊁建设功能㊂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抑制要素涨落干扰㊁破坏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涨落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扩散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㊂同时,在旧结构的衰落期-R I E 形成-R I E 成长-R I E 繁荣期等不同阶段,要素涨落对系统变革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㊂旧结构的衰落期,微小涨落也会带来 蝴蝶效应 引起旧结构失稳;随着R I E 形成-成长-繁荣期不断演进,涨落对系统的影响愈加深入,创新主体与要素间复杂非线性作用愈加多元,系统越发活跃㊂第四,从创新主体看,要关注政产学研介等在R I E 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㊂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进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创新㊁环境营造的主体,往往也是R I E 架构者 ㊂在成长期和提升期,政府角色跨层次分离:向上成为宏观或中观制度构建者,以整体性政府管理与服务,有效发挥法规监控㊁政策引导㊁财政支持㊁服务保障等功能,提供优良创新环境调动系统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外部力量推动R I E 演进;向下作为R I E 参与主体,用购买服务㊁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R I E 演进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R I E 中处于核心位置,高效链接市场需求变化㊁高校科研院所知识技术溢出㊁政府政策供给,实现价值共同创造和系统持久活力,为建立新的合理结构创造条件㊂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的主体,是R I E 人才流㊁知识流的源泉,为整个系统创新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㊂创新组织作为创新服务主体,能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大量专业化的技术㊁人才㊁信息㊁金融㊁法律㊁财务等咨询服务,推动创新知识传播㊁技术扩散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是R I E 保持高效运转的活跃因子㊂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6-10(2).[2]C O O K EP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c o m p e t i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i nt h en e w E u r o pe [J ].G e of o r u m ,1992,23(3):365-382.[3]C O O K E P N ,B R A C Z Y K H J ,H E I D E N R E I C H M .R e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s t e m s :t h er o l eo f g o v e r n a n c e i nt h e gl o b a l i z e dw o r l d [M ].L o n d o n :U C LP r e s s ,1996.[4]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5]P C A S T .S u s t a i n i n g t h en a t i o n s i n n o v a t i o ne c o s y s t e m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n dc o m pe t i t i v e n e s s [R ].2004.[6]B E N D I SR .S c i e n c e&i n n o v a t i o n -b a s e d t r e n d s i n t h eU .S .[R ].36t hA n n u a lA A A Sf o r u m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p o l i c y,2011.[7]李晓娣,张小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预测,2018,37(5):22-28.[8]F U K U D A K ,WA T A N A B E C .J a p a n e s ea n d U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nt h e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J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o c i e t y,2008,30:49-63.[9]T h eE u r o p e a nC o mm i s s i o n .E U d i r e c t o r a t e -g e n e r a l f o r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n e t w o r k s ,c o n t e n t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R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2013,2013.[10]欧忠辉,朱祖平,夏敏,等.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J ].科研管理,2017,38(12):49-57.[11]张贵,吕长青.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0):12-21.64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研究背景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趋向网络化和系统化。
激烈而动态的全球竞争环境、市场开放的要求、技术开发、传播、转移和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研发投资大幅增加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的不断上升,使得高技术所带来的收益随着技术扩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减少。
[39]高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交叉融合性,一个单独的企业,很难拥有全部的技术储备,独自面对错综复杂的企业环境进行创新,这将使得高科技企业更加迫切的进入到包含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中。
正如Adner(2006)认为的,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它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协作,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55]。
如Intel与微软进行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生产出走在行业前列的芯片。
当今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
[1]自从1912年,著名学者熊彼特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到个人、高校、企业,大到区域、国家、社会都在进行着创新。
随着创新在各行各业的全面实践,许多学者对创新也在进行着全面深入的研究,创新本身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演变。
从强调企业内部创新的线性创新阶段,到注重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阶段,再演变为现在的创新生态系统阶段。
创新主体间的不断合作,创新要素的不断流动,与创新环境的不断交流,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企业在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也注重与配套产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所、用户等创新主体进行合作交流,使得产品及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获得各方面信息与协助,最终获得产品收益。
即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外部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速突破创新资源短缺的限制,实现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与能力的互补,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分散创新风险。
[56]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创新生态系统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演化,以适应环境生存繁衍;同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也在市场、文化、政策等内外部环境中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进行发展。
但相比于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动态性、复杂性,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成为研究重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进行发展壮大的趋势。
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可以对系统成员进行选择,控制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影响系统的运行和演化,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极大的发展。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借助管理学、生态学、系统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的理论与方法对高科技企业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运行演化的一般规律,探究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针对核心企业在建立和发展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研究意义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工作来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近些年,关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在理论上还有许多空白之处,另外研究方法多以案例研究为主,缺少实证研究。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是一个由科技研发机构、投融资机构、生产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密切配合、协调互动的综合系统工程。
[2]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是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本研究将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等进行总结和进一步探究,分析其运行演化机制和过程,构建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作模型,并对模型仿真模拟,探寻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2.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一些高科技企业也着力进行自身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分析其演化的一般规律,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我国高科技企业构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提出可行的建议。
同时通过对典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其他企业可以从中吸取到更多有益的信息,参考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路线,学习其系统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合理规划自身系统的发展。
同时也对相关管理部门依据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恰当的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这对于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国际竞争地位,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在表格最后附上文献综述):2003-200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先后发表《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信息技术制造业和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率先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中成长》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当下的创新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创新本身,创新者之间的关系也应有所改变,“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3]“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自此开始为学术界所接受,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4]经过国内外学者十余年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领域包含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各个层次,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与理论著作,现主要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演化机制、功能与绩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的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之中进行研究的产物,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类比,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功能等进行研究。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如李湘桔和詹勇飞(2003)从“知识发酵”模型的角度讨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知识结构的互补性提出了要求,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企业间的知识互补,而且也包括企业内部各部分知识的协调。
[5] Iansiti和Levien(2004)认为企业在外部商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与其伙伴共享创新活动就是生态系统。
[6] Ron Adner和Kapoor(2006)通过研究高清电视和空客的成长案例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是企业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并把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为针对市场客户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9]栾永玉(2007)认为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技术构件/模块的创新体系,系统内部的这些构件/模块是属于相关性(配套)产品的构件/模块。
[10]陈思琴、顾力刚(2008)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空间内由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环境,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整体系统,[11]张运生(2008)通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也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边界等进行了研究。
[12]张利飞(2009)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认为面向客户需求,以“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
[13]冉奥博和刘云(2014)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多个主体之间形成“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衍生”,通过信息传递而充分利用发展技术的复杂系统。
[15]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方面的研究,刘友金(2005)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和生态系统相似的特征,如共栖、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等有利关系特征;抗生、寄生、捕食、竞争等有害关系特征。
[8]陈思琴、顾力刚(2008)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企业间共同进化与价值创造是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1]]张利飞(2009)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核心技术的模块化、合作共生的必然性、合作关系的锁定性、集群的高度虚拟性、协同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
[13]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及与产业、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关联进行了研究。
如Persaud(2005)认为企业间通过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实现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这不仅为各企业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7]]伍春来等(2013)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与其他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不同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又是区域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4]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做出了很多贡献。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Arcari (2002)等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信任机制、分配机制、协调机制和学习机制等。
[16]李玉剑等(2004)认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就是技术标准联盟。
[17]郭燕青等认为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方而具有众多的相似性,并以山东省为例对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
[20]贺团涛等(2008)通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综述,认为技术标准联盟通过“正式或隐含的契约”把各种知识产权组织起来,以缓解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冲突,企业应该以技术标准“专利池”这一新的产权契约关系,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结构与机制。
同时还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的结构及其运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2][21]张利飞(2009)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指出系统的四种运行机制: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强有力的技术标准推广机制,生态位决策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