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

合集下载

《编钟》教案范文

《编钟》教案范文

《编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使学生掌握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编钟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编钟的定义,以及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编钟的制作工艺:详细讲解编钟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加工、雕刻等环节。

3. 编钟的演奏技巧:教授编钟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敲击、摇晃等。

4. 编钟音乐特点:分析编钟音乐的风格、节奏和音色,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5. 欣赏编钟音乐:选取经典的编钟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编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

2. 教学难点:编钟音乐特点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演示法:现场演示编钟的演奏技巧。

3. 视听法:播放编钟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和欣赏。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演奏编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编钟模型或实物:用于展示和演奏。

2. 编钟音乐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3. 教学课件:展示编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音乐特点。

4. 乐器:辅助教学,如打击乐器、古筝等。

教案一、导入:简要介绍编钟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二、讲解编钟的历史背景:1. 讲述编钟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介绍编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三、讲解编钟的制作工艺:1. 介绍编钟的制作材料和选材标准。

2. 详细讲解编钟的制作过程,包括加工、雕刻等环节。

四、教授编钟的演奏技巧:1. 讲解编钟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敲击、摇晃等。

2. 现场演示编钟的演奏技巧。

五、分析编钟音乐特点:1. 讲解编钟音乐的风格、节奏和音色。

2. 举例分析经典编钟音乐作品的特点。

六、欣赏编钟音乐:1. 播放经典编钟音乐作品。

2. 引导学生聆听和欣赏,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描写编钟的作文

描写编钟的作文

描写编钟的作文你知道编钟吗?要是不知道呀,那可就错过了一件超级酷的古代玩意儿。

我第一次见到编钟,是在博物馆里。

那家伙,一进去就感觉它在闪闪发光地召唤我呢。

编钟就那么一排排、一列列地摆在那儿,像一群严阵以待的士兵,不过是超级有艺术气质的士兵。

你瞧,每一个编钟都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小铜碗,可又不是普通的小铜碗。

它们大小不一,大的呢,像个大水桶,小的就像个精致的小酒杯。

这些大小不同的编钟凑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家族,有胖爷爷,有瘦叔叔,还有小巧的小孙子。

这些编钟身上还刻满了花纹,那些花纹就像是它们的纹身一样。

有的花纹弯弯绕绕的,像流动的云;有的花纹方方正正的,又像是神秘的古老符咒。

我当时就想,这古人也太厉害了吧,在这些铜家伙上刻花纹,就像在豆腐上雕花一样难啊。

可编钟最神奇的地方还不是它的长相,而是它能发出的声音。

当讲解员用那个小锤子轻轻敲响编钟的时候,我的天呐,那声音就像魔法一样。

大编钟发出的声音低沉、醇厚,就像一个老神仙在山谷里低吟,嗡嗡嗡的,感觉整个地面都跟着微微震动了。

而小编钟的声音则清脆得像山间的百灵鸟在唱歌,“叮铃铃”的,特别空灵。

这些不同大小的编钟一起响起来的时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高音、低音交织在一起,和谐得不得了,就像一群神仙在开派对,各自演奏着拿手的乐器。

我就在想啊,古代的人可真会享受。

他们没有现在的电子音乐,没有摇滚乐队,但是有编钟啊。

这编钟就是他们的“超级乐队”,能演奏出各种各样的曲子。

不管是欢快的曲子,还是悠扬的曲子,编钟都能轻松搞定。

我站在那儿听着编钟的声音,感觉自己都穿越回古代了。

仿佛看到了那些穿着长袍大袖的古人,正襟危坐地在演奏编钟,周围的人都听得如痴如醉。

编钟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音乐世界的大门。

从那以后,我就对编钟着了迷。

每次看到有关编钟的东西,就忍不住凑上去多看几眼。

编钟啊,它可不仅仅是一堆铜器,它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是能把人带入梦幻音乐世界的魔法乐器。

幼儿美术 编钟

幼儿美术 编钟

幼儿美术编钟(原创版)目录1.幼儿美术的概述2.编钟的定义和历史3.幼儿美术中编钟的作用和意义4.编钟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5.结论:编钟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正文一、幼儿美术的概述幼儿美术是指针对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旨在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编钟的定义和历史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由若干个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钟组成,悬挂在木架上。

编钟起源于商代,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编钟音色优美,富有表现力,既能演奏古典音乐,也能演奏现代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幼儿美术中编钟的作用和意义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编钟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音色和形状的乐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编钟,幼儿可以观察和感知编钟的外形特点,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四、编钟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编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践和应用:1.让幼儿观看编钟的图片或实物,引导他们观察编钟的外形特点,如大小、形状、纹饰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2.让幼儿尝试绘制编钟,教授他们使用简单的线条、色彩等绘画技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3.组织幼儿进行编钟演奏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编钟的音色和节奏,培养他们的音乐细胞。

五、结论:编钟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编钟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乐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编钟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编钟的知识

编钟的知识

编钟的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神奇又了不起的编钟!编钟啊,那可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贝。

你想想,那一组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钟挂在那儿,多壮观啊!这可不是普通的钟,它们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就好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

你说这编钟像不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呀?每个都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当敲击它们的时候,那声音能穿越时空,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古代的宫廷,看到了那些达官贵人在欣赏着美妙的音乐。

编钟的制作工艺那可是相当复杂,要经过好多道工序呢。

这得需要多高的技艺和耐心啊!咱老祖宗可真是厉害,能造出这么精美的东西。

而且编钟的音色还特别好听,高音清脆,低音浑厚,中间的各种音层次分明。

这要是放在现在,那也是顶级的音乐器材啊!咱再说说编钟的演奏。

那可不是随便敲敲就行的,得有专门的人来演奏,而且演奏的方法也很有讲究。

就好像跳舞一样,得有节奏,有韵律,这样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

每次听到编钟演奏的音乐,我都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洗礼了一遍呢。

你说这编钟是不是很神奇?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咱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见证了咱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咱们的骄傲。

这编钟啊,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让我们知道了古代人的音乐是多么的美妙,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有情趣。

我们可不能把这么好的东西给忘了呀,得好好地保护它,传承它。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感受到编钟的魅力,让他们知道咱们的老祖宗有多了不起!编钟就是这么独特,这么让人着迷。

它就静静地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聆听,去感受。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去亲自听听编钟的声音吗?难道不想去了解一下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吗?还等什么呢,赶紧去感受一下编钟的神奇吧!。

曾侯乙编钟的原理

曾侯乙编钟的原理

曾侯乙编钟的原理
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中国制造的一种钟乐器,由两个钟体组成,每个钟体由数百个铜片拼接而成,能够发出多种音高的音响。

其制作原理如下:
1.选材:使用高纯度的铜和锡,按比例混合,以达到最佳的声音效果。

2.制作铜片:将铜锭加热,通过锻打、滚轧等方式制成薄片,再用刻印和打孔的方式加工成不同音高的铜片。

3.组装钟体:将制作好的铜片按照一定的顺序粘贴在钟体上,形成不同音高的钟团。

4.调音:在钟体旁加上调音器,通过调整铜片的位置和大小,使每个铜片的音高准确无误,保证整个编钟音乐表现力。

5.组装组件:将两个钟体组成一个完整的编钟,再加上机械组件,以便演奏时能够控制音乐转奏的节奏和速度。

总体上说,制作曾侯乙编钟需要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每个铜片的位置和大小都需要精确计算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音效。

《编钟》-精品文档

《编钟》-精品文档
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现代,虽然编钟已经不 再是主流乐器,但是它仍然被保留下来,并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瑰宝 。
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编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乐器之一,它代表着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编钟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是研究古代中国音乐、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编钟传承与发展的未来展望
创新发展
01
在保持编钟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创
新发展编钟文化,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国际交流与合作
02
加强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编钟文
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旅游结合
03
将编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发编钟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
游客了解和体验编钟文化。
《编钟》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编钟》简介 • 《编钟》的构造与制作 • 《编钟》的演奏技巧 • 《编钟》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 《编钟》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编钟》的传承与保护
01
《编钟》简介
编钟的起源
编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商代和周代。当时,人们为 了更好地记谱和演奏音乐,开始将多个钟按照音高进行排列 ,形成了编钟。
通过学习编钟的历史、形制、音色、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编钟的表演艺术也经常被用于各类文化活动中,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向公众展示中国传 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06
《编钟》的传承与保护
编钟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传承人稀少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希望有所帮助!编钟,是大小相次的青铜钟组编而成的打击乐器,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敲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演奏各种美妙的乐曲。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历史悠久,不仅用于祭祀天地,宴宾奉祖,祈安送福,而其用以育人、教乐。

古代统治者每逢盛世或重大庆典,都冶铸钟或鼎器,以严祥和,故而编钟又称和钟,钟鼓之乐成为帝王诸侯的特权。

工艺:钟的铸制采用精密铸造法。

精密铸造法又称为失蜡铸造法,它是采用一次性可熔失的蜡质材料作模型,然后在蜡模上反复涂盖耐火涂料制成型壳,型壳硬化后,在蒸汽和热水中将蜡模熔失得到壳型。

壳型经焙烧后趁热浇注,金属凝固后打碎型壳,得到铸件。

整个过程要经过设计、制模、作范、合金、浇铸、铸后加工(包括调音)多道工序。

钟体、挂钩以及钟架上的金属构件均为铜、锡、铅合金,配方因用途而异,合乎科学原理。

它用浑铸、分铸、铜焊、镴焊、铸镶、错金、磨砺等方法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它的装配、布局,在力学、美学、实用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音乐原理: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在蜡模制好之前,必需对石膏模型进行调音,石膏有固定的频率,也有明显的双音关系,只是发声微弱短促。

石膏钟的声音和铸青铜钟的声音有一定的关系,它们的发声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调石膏钟,以减少青铜钟浇注后的调音工作量和可以准确的调出有明显的双音关系的钟。

编钟的材质:编钟作为演奏乐器,材料的选择对声学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编钟的材料是青铜。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

编钟的物理原理

编钟的物理原理

编钟的物理原理编钟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器乐器,也是机械钟表的前身。

它由一个钟体和多个钟锤组成,能够按照预定的规律发出音响。

其物理原理涉及到机械振动和音的传播等方面。

编钟的钟体由铜制成,通常有13个铜钟和16个或更多的铜锤。

每个铜钟都有固定的大小和重量,而铜锤则用来敲击铜钟发出音响。

编钟的铜钟之间排列得很紧密,形成一定的形状和结构。

在编钟演奏时,演奏者用力敲击铜锤,使其撞击某个铜钟。

铜锤撞击铜钟时,两者之间的机械振动会产生声波。

铜钟的形状和材料决定了其谐波频率的分布,从而决定了发出的音的音高。

音是由声波传播而产生的,而声波是由物质颗粒的振动传播而产生的。

当铜锤撞击铜钟时,铜钟会产生横波振动。

这种振动会通过铜钟的实体传递给周围的空气颗粒,引起空气分子的振动。

这些振动会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传播出去,形成声波。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以一定的速度传递。

声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有关,对于常见的大气条件下的空气来说,声速约为343米/秒。

声波的传播速度和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声速等于频率乘以波长。

因此,不同频率的声波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

编钟中的铜钟发出的音的音高是由其谐波频率决定的。

谐波频率是指一个弹性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各种频率的声波。

当铜钟发出的是基频时,即最低频率的谐波,其它谐波频率是其基频的整数倍。

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铜钟的位置和力度来控制产生的音高。

编钟的音色是由其振动特性和谐波频率的分布决定的。

振动特性取决于铜钟的形状和材料。

不同的铜钟会产生不同的音质,从而形成不同的音色。

谐波频率的分布会影响音的丰满度和音与音之间的和谐。

总之,编钟的物理原理是基于机械振动和音的传播。

敲击铜锤使其撞击铜钟,产生机械振动,然后通过铜钟的实体和周围空气的振动产生声波,形成音响。

不同的铜钟和敲击位置可以控制音的音高,振动特性和谐波频率的分布则决定了音色。

编钟是一种古老而美妙的音乐器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组:初二四班:曹玮琦、蔡沚轩、张嘉琪、邓佳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图片欣赏 2.简介 3.起源和材料、结构特点 4.与编钟一同出土的乐器 5.编钟音乐 6.提问时间 7.曾侯乙编钟的简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 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 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 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 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发音原理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 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 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 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结构特点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 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 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 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 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 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 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 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 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一、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为 世界第 八大奇迹? 答:世界第八大奇迹,不是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编 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 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 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 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 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 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 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 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 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 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 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 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 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 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 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 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 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 案。
四、编钟属于什么类型的乐器? 答:编钟属于体鸣乐器,是靠乐器本身的震动。打击乐器中的金属类和板类 大多都属于体鸣乐器;膜鸣乐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薄膜振动发声的,民乐中 鼓类就属于膜鸣乐器;而气鸣乐器则是气体通过乐器时震动发声,如埙、萧 等;弦鸣乐器则最多,像民乐队中各类弹拨和拉弦乐器都属于弦鸣乐器。 五、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有何重要意义? 答: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 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 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 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骄傲。 六、曾侯乙是什么人? 答: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曾侯乙编钟考古 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 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 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出土的 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 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 14测定,曾侯乙尊盘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 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 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 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 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编钟 - 音乐特色 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它音域宽广, 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 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 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 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 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编钟 - 出土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 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 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这套编 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 分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 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 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 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 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 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 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三、曾侯乙编钟为什么会一钟两音? 答: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 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 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 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 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 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具有十二个 半音的乐器。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小;钟体大,音调就 低,音量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 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成一个铸 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 极为精细,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 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 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 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 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 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 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前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 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 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 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 互相干扰。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 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1.竹枝词 2.屈原问渡 3.楚商 4.幽兰
5.国殇
返回
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 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 时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 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 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 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 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 同一调高上迚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进之则磬 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 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 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 “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 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 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 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