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毕节试验区区情基本常识
关于毕节试验区的35年楹联

关于毕节试验区的35年楹联
(原创版)
目录
1.毕节试验区的背景和历史
2.毕节试验区 35 年来的发展
3.毕节试验区的文化和艺术
4.毕节试验区的未来展望
正文
毕节试验区,位于我国贵州省西北部,是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一个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的试验区。
这个地区包括七县一市,总面积26853 平方公里,人口约 720 万。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旨在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过去的 35 年里,毕节试验区经历了许多变化。
最初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
但是,在试验区建立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开发。
现在,毕节试验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文化方面,毕节试验区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特色。
这里的人民热爱文化艺术,喜欢用楹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试验区的 35 年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楹联作品。
这些作品,既体现了毕节试验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这里的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未来,毕节试验区将继续秉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宗旨,努力提高经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毕节试验区将会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地方。
总的来说,毕节试验区在过去的 35 年里,经历了许多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里的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关于毕节试验区知识考点

关于毕节试验区知识考点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毕节试验区这个重要的知识考点。
毕节试验区,那可是一块充满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地方。
你想啊,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贵州的大地上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先来说说它的地理位置。
毕节地处贵州的西北部,这地方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得让人惊叹!那连绵的山脉,就像大地的脊梁,撑起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天地。
再讲讲它的发展历程。
曾经,毕节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
但是,勇敢的毕节人民没有退缩,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就好比是在爬山,虽然过程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总能登上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模式也很有特色呢!他们注重生态保护,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就像精心培育一棵树苗,给它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看着它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还有啊,在产业发展方面,毕节也是亮点多多。
农业、工业、旅游业都在蓬勃发展。
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走向了现代化、产业化;工业不再是粗放型的,而是朝着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旅游业更是凭借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不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每个角色都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共同演绎出了一部精彩的大戏吗?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毕节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孩子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人们生病了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难道不是大家最期待的美好生活吗?对于毕节试验区的知识考点,咱们可得认真掌握。
它不仅是地理、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所以说,了解毕节试验区,就是了解中国发展的一个精彩篇章。
咱们要把这些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呢!。
毕节自然条件简介

毕节自然条件简介
毕节自然条件简介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
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 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
全区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毕节地区大部份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
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 ,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 205—297天。
境内山清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

毕节模式研究 Research of Bijie Mode
产业排序由 “一二三” 向 “二三一” 转变, 实现 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 开发扶贫扎实推进, 明显改变了贫困状 况。 32 年来, 试验区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 走 向 富裕为目标, 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 策措施, 以资源开发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着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 不断增强 了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实现了由普遍贫 困向基本温饱的跨越。 1978 年与 2009 年相比, 粮 食 总 产 量 由 110.5 万 吨 增 加 为 172.01 万 吨 , 增 加 了 2.47 倍, 基本解决了我区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从 81 元 增 加 为 3109 元 ,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从 692 元 增 加 为 12498 元 ; 绝 对贫困人口从 345 万人减少到不足 50 万人, 贫困 发生率下降到 6.7%; 农村居民住宅建筑面积由 9 平方米增加到 22.26 平方米,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 多, 吃穿住行水平明显提高; 六个国家级的贫困 县市先后超过温饱线。
毕节模式研究 Research of Bijie Mode
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
□ 李晓谷 张 琼
[摘要] 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 跨越式的发展,而且对于广大贫困岩溶地区加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 改革开放 成果 经验
毕节是一个欠发达、 欠开发的喀斯特地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毕节地区经济社会 有了较快发展,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发展滞后, 差距很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 贫困落后、 生态恶 化、 人口膨胀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三 大难题。 作为类似毕节的广大贫困岩溶内陆地区, 如何改变这种面貌, 不仅关系到内陆贫困地区的 生存和发展,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为 了探索岩溶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1988 年 1 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深入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最边远、 最落后、 人口 密度高且生态恶化的毕节地区建立 “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 人口控制” 试验区的构想, 于同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 试验区成立后, 紧紧 围绕 “三大主题”, 坚持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实 践, 经过艰苦奋斗, 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 性成果。 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进 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不仅有利于推动试验区新 一轮跨越式的发展, 而且对于广大贫困岩溶地区 加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贵州省毕节地区介绍

贵州省毕节市介绍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有“鸡鸣三省”之称,是黔西北的大门。
全市总面积3414.9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其中民族乡6个)、6个办事处:市西街道、市东街道、三板桥街道、流仓桥街道、大新桥街道、观音桥街道、鸭池镇、梨树镇、岔河镇、朱昌镇、田坝镇、长春堡镇、撒拉溪镇、杨家湾镇、放珠镇、青场镇、水箐镇、何官屯镇、对坡镇、大银镇、林口镇、生机镇、清水铺镇、亮岩镇、燕子口镇、八寨镇、田坝桥镇、海子街镇、小坝镇、层台镇、小吉场镇、普宜镇、龙场营镇、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野角乡、大河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田坎彝族乡。
聚居着汉、彝、苗、布依、白、满等22个民族,总人口127.53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迎宾路,邮编:551700。
代码:522401。
区号:0857。
拼音:Bijie Shi。
汉置平夷县。
唐置羁縻禄州。
宋为禄州羁縻。
元置毕节驿。
明建毕节卫。
清设毕节县。
1993年12月撤县设市。
2000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1282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市西街道86136 市东街道49174 三板桥街道12123 流沧桥街道18489 大新桥街道12617 观音桥街道7609 鸭池镇45187 梨树镇22688 岔河镇35160 朱昌镇34845 田坝镇17425 长春堡镇38859 撒拉溪镇43884 杨家湾镇34401 放珠镇22254 青场镇28112 水箐镇21462 何官屯镇32666 对坡镇24144 大银镇20259 林口镇28876 生机镇29172 清水铺镇28168 亮岩镇19473 燕子口镇36453 八寨镇24958 田坝桥镇15829 海子街镇56383 小坝镇32022 层台镇22174 小吉场镇43099 普宜镇21878 龙场营镇19800 千溪乡14958 阴底乡28818 野角乡18519 大河乡15786 团结乡18755 阿市乡19510 大屯乡14680 田坎乡114252003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个民族乡,595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
毕节试验区辣椒产业发展优势与措施

毕节试验区辣椒产业发展优势与措施一、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毗邻重庆市和四川省,交通条件便利,可与周边省市进行快速的物流运输。
2.气候优势:毕节试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降水充足,非常适合辣椒的生长。
3.土地资源优势:毕节试验区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土地肥沃,可以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
4.产业链完善:毕节试验区辣椒产业链较为完善,包括辣椒种植、辣椒加工、辣椒制品销售等环节,能够为整个产业提供良好的支撑。
二、措施:1.提升辣椒品种与技术:加强科研力量,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辣椒新品种,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辣椒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建设辣椒加工园区:在毕节试验区建设辣椒加工园区,集中辣椒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辣椒加工生产。
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捷的供电、供水、供气等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
3.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培育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辣椒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辣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寻求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合作,推动辣椒产品的销售。
4.强化合作机制:推动辣椒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产、供、销的良性循环。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推广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和收入。
5.加强培训和技术服务:建立辣椒种植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体系,提供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服务,提高辣椒种植者的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
总之,毕节试验区作为贵州省辣椒产业的发展重点区域,具有地理位置优势、气候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等。
通过加强品种和技术培育、建设辣椒加工园区、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强化合作机制以及加强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辣椒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毕节试验区辣椒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基地情况简介最新

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情况简介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于2008年开始筹建,农业部2009年8月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基地规划面积为29.59平方公里,地处黔西县城西北面,距县城7.3公里。
是黔西县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发展可充分接受和利用黔西县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基地主要规划发展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3大基础性产业;同时配套发展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创意产业、配套服务业4大辅助性产业。
产业发展规模700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业100亿元,机械电子制造业180亿元,纺织服装业120亿元,医药制造业80亿元,创意产业40亿元,配套服务业80亿。
毕节试验区与中央统战部拟建的同心产业园也在基地内。
一、突出产业特色,彰显项目质量基地按照“立足黔中,创造黔中经济区经济增长极;服务西南,打造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示范园;辐射全国,争夺西南地区生态产业高地”的定位,大力开展特色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特色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
基地通过实施对接央企、外企、民企和科企战略,靠大联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基地已引进全国民营企业排名35位的四川通威集团、排名304位的湖北稻花香集团及香港森仕集团、上海子木公司、上海柏泰来公司、重庆爱吉仪器公司等项目27个,上市公司达到4家,现有11个建成投产,10个正在建设中,6个正在办理入驻前的相关手续,总投资18.89亿元。
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有湖北稻花香酒业、香港森仕集团、黔蒜香3个。
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63.5亿元,可解决劳动就业5800余人,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1.25亿元。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基地虽然起步晚,但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较快。
开发建设三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初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开发建设加速,经济增长提速,发展态势良好的新局面。
目前,基地已开发建设3.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14亿元,带动客商和社会资金投入1.5亿元,建成了基地路网5.4公里、建排洪大沟2.8公里,铺设给排水管道12公里,预埋通讯、电力管道8公里,安装路灯2公里,架设供电专线9公里,并全部投入使用。
毕节试验区35周年征文

毕节试验区35周年征文引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毕节试验区于1985年正式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回顾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毕节试验区的起源与发展1985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在贵州省毕节地区设立试验区,旨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毕节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支持。
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毕节试验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试验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毕节试验区的成就经济发展毕节试验区的GDP从1985年的数十亿元增长到了现在的数千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试验区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额等指标也都取得了快速增长。
科技创新毕节试验区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试验区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农业发展毕节试验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试验区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推广了高效农业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
试验区的农产品出口量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成为了试验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基础设施建设毕节试验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发展。
试验区修建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改善了交通条件。
同样,试验区加强了能源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毕节试验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试验区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试验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毕节试验区将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试验区区情七星关区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毕节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
东与金沙、大方两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及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相连,北与四川省古蔺、叙永两县交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全区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6个办事处,聚居着汉、彝、白、苗、布依等23个民族,总人口148万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11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
5摄氏度,最适于生态疗养、避暑度假,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1.34亿元,同比增长18。
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
1亿元,同比增长55。
10%;财政总收入完成21.57亿元,同比增长86。
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7。
1%;农民人均纯收入4296元,同比增长18。
5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区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现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地区.有识之士不妨来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沃土一展身手。
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正以淳朴的笑容、真挚的感情、热情的服务期待着您的到来,期待着您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大方县大方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全县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
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
总面积3505。
21平方公里,大方县辖36个乡镇: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竹园彝族苗族乡、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文阁乡、绿塘乡、鼎新彝族苗族乡、牛场苗族彝族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苗族彝族乡、鸡场乡、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安乐彝族仡佬族乡、核桃彝族白族乡、八堡彝族苗族乡、兴隆苗族乡、果瓦乡、大山苗族彝族乡、雨冲乡、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沙厂彝族乡、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百纳彝族乡、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等23个民族.2005年年末总人口97.79万人,少数民族占33.02%,农业人口93.1万人,占95.2%。
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的乡镇31个,其中一类贫困乡镇4个,二类贫困乡镇20个,三类贫困乡镇7个,有贫困人口8.62万人,低收入人口13。
47万人。
双山新区一、双山新区概况2011年2月18日,毕节双山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新区位于毕节—大方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中部,处在七星关区和大方县行政区域交界处,规划面积382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
到2015年规划人口达10万人以上,2020年人口达30万人以上,2030年达100万人以上。
管辖范围包括毕节市的梨树镇、岔河镇和大方县的双山镇、响水乡和文阁乡的三元、常丰、太河、瓦厂四个村,由新客站组团、松林新城组团、双山组团、岔河组团、文阁组团、机场组团构成。
二、新区功能定位:新区是毕节市远景的商业、文化、教育和居住中心,依托梨树新客站和飞雄机场等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承接区域消费人群,面向毕节市提供商贸、商业、教育医疗、休闲娱乐、郊野游憩等综合服务职能,是未来毕节的新城市中心。
包括松林-文阁-朱昌、双山、飞雄机场组团等,其中松林—文阁—朱昌居住生活中心面向大区域消费人群,建设高档居住生活社区;双山产业基地建设以无污染的一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拓展及研发中心,未来形成毕节地区产业发展轴带上的南部增长核;飞雄机场周边形成空港辐射下高端商务服务中心。
三、新区组团情况简介1、机场组团情况机场组团位于大方县响水乡,以空港经济功能为主。
组团内有飞雄机场,机场为4C级民用支线机场,总投资7.55亿元,包括一条2600米×45米的跑道和一条垂直联络道、3个机位(2C1B)的站坪、7000平方米的航站楼、机场生产生活等辅助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空管工程、供油工程等.可以起降波音737、空客320、321等国内主流机型。
飞行区按4C标准设计,航站区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0吨的目标设计。
2012年10月通航后,将力争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主要城市直达航线。
并与成都至贵阳客运专线、杭瑞高速、厦蓉高速等构成毕节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有效促进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对外交流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同时对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毕节打造“川滇黔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目前机场组团已完成5平方公里商业开发用地控规编制,近期可开发建设。
2、新客站组团情况新客站组团位于双山新区中部,以商贸、居住功能为主.距七星关区和大方县均为15公里,与两区县的交通联系便捷.总规划面积为16.1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控规编制并通过评审,近期可开发建设.新客站组团南部紧邻杭瑞高速立交匝道口,东部紧邻小瓦快速路,机场快速路从中部穿过,具有较好的通达性与服务条件。
新客站作为大型的交通枢纽,将为该区域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及信息流.新客站建成使用后,将极大地提高双山新区与域外的交通能力。
同时也将大大缩小毕节与贵阳、成都的时空距离,改变目前相对封闭的状态,融入贵阳半小时生活圈以及成都1.5小时经济圈,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重要交通节点.3、双山组团情况双山组团主要以居住为主,中部是商业金融区域,东部是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发展展贸业,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园区。
结合杭瑞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区域性的贸易展览中心.双山产业园区以高科技、无污染型企业为主,严格控制环境质量,倡导发展新能源工业、绿色工业.拟引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智力密集的企业入住,将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作为新区最主要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该组团通过打造一流的商业、文娱、休闲等配套功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吸引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进驻,凝聚组团活力。
目前已有毕节一中、毕节人民医院二分院、毕节妇幼保健院选址在该组团,将为新区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职教城情况毕节职教城属于松林新城组团,位于毕节和大方县行政区交界处,距离毕节市和大方县均为15公里左右,毗邻新客站组团、机场组团和竹园物流组团,紧邻杭瑞高速立交匝道口、贵毕公路和飞雄机场,交通便捷,发展潜力巨大。
定位于国家一流的职教产业集中发展区、贵州职教产业与城市功能共融发展的和谐新城、毕节地区教育相关产业共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地、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北部人文、生态与休闲协同发展的集聚核。
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万人。
其中近期规划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8万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06.71公顷。
职教城规划按照“一轴一心一环”来构建。
综合服务轴以现状的河谷为基础,构建以生态绿化廊道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轴,以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等为主;公共服务中心选取内环路以内作为公共服务中心,辐射外围各个校区,为整个教育城提供集中大型的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构成教育城公共中心;教育环以绿化廊道作为各个独立学校的分区,以主干网进行便捷的联通。
将教育设施分散布置在外围,达到共享共生的规划目标,使整个职教城区通过城市级共享服务功能与整个城市形成有机联系。
总体功能分区包括公共服务区、教育区、学生生活区、教师公寓区和生态控制区。
职教城由毕节地区工业学校、毕节信息工程学校、毕节广播电视大学、毕节地区财贸学校、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地区卫生学校、毕节地区幼儿师范学校和毕节地区体育学校等八所职业院校组成,初步形成了文理兼顾,服务业、制造业、文教卫生并重的专业布局;职教城毗邻毕节经济开发区和双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增强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以高新园区为基础,利于增强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目前,职教城8所院校一期工程及内部路网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9.9亿元人民币,拟于2012年9月实现部分学校招生,预计三年内建成。
毕节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双山新区管委会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速度将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人民富裕的新区。
百里杜鹃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腹地,距省城贵阳150公里,从贵毕高速出口到百里杜鹃不到20公里,并且全是2级旅游公路,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与发展优势。
随着杭瑞高速、夏蓉高速建设,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旅游资源富集,蕴藏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誉为“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
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素有“杜鹃王国”、“世界天然大花园”诸多美誉。
她既是览略百里烂漫杜鹃,洗尽都市纤尘的“花之天堂,心之旷野”,也是体味乌蒙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探幽揽胜的“杜鹃花乡、彝疆古城"。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南与黔西县相邻,西北与大方县接壤,东与金沙县偎依,辖4个少数民族乡54个村(居),总面积为50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
林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1.8°C,年降雨量为1150。
4mm。
生长在高海拔、低纬度的杜鹃花,暮春三月,竟相怒放,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百里杜鹃林带呈环状分布,延绵50余公里,宽约1~5公里,总面积125。
8平方公里。
初步查明,有马缨杜鹃、大白花杜鹃、水红杜鹃、露珠杜鹃等41种,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全部。
花色多样,绚烂生辉。
每年3月中下旬到4月底次第开放,百里花山色彩缤纷,犹如广袤的锦缎华章铺山盖岭,百态千姿。
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
百里杜鹃不仅是杜鹃花的海洋、杜鹃花的世界,而且还是参天古树云集、山水林洞辉映、珍禽异兽栖息的原始森林旅游景区。
境内有鸟类104种,兽类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豹猫、小灵猫、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和白冠长尾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