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佛教-道教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宗教文化 ppt课件

中国宗教文化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后天八卦图
乾、坤、震、 巽、坎、离、 艮、兑分别代 表天、地、雷、 风、雨、火、 山、泽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太极图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太极八卦图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三、简史和派别 (一)原始道教阶段 代表:东汉末年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代表:东晋葛洪、北朝寇谦之、南宋 陆修静、南宋陶弘景
中国宗教文化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和教义 (一)创立 时间:东汉顺帝时 创始人:张陵 (二)教义 1、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2、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二、经典和标志 (一)经典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 唐代编出第一部《道藏》 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二)标记 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3、内陆地区著名清真寺:化觉寺、东关 清真寺、艾提尕清真寺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三)主要节日
六、道教建筑
(一)道教建筑样式
(二)道教建筑的布局曾经历的三个 阶段:“靖”、“治”、“天尊殿”、 “三清店”
(三)道教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值:与神仙信仰、传统哲学观念、宗 教教义、民俗有密切关系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七、道教主要旅游景点 (一)道教的仙境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 地、十洲三岛 (二)道教名山 (三)著名道观
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3、主教、牧师 (二)主要节目 1、复活节(3月21日-4月25日之间,每 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周日) 2、圣诞节(12月25日) 六、基督教建筑 (一)罗马式教堂: 上海佘山圣母大教堂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祭拜宗祠祖先牌位
客观而言,鬼神崇拜对 后世几千年的文化习俗产生 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影响。
首先,加固了社会伦理 道德的纲常界限,使中国社 会的家国伦理秩序从远古时 期就确定了下来,主导了华 夏民族政治伦理型文化的产 生。
三、对鬼魂的崇拜
其次,它加强了传统社会中的礼仪教化,能够培 养华夏子民的恭敬心,培养上下一体的家国伦理, 达致社会的和谐,对于培养传统国人温良恭俭让的 性格也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国 传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远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生根源于华夏民族对人类自
身及未知世界的探求,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对动植物、
图腾及生殖力的自然崇拜及对于鬼魂的崇拜。相传其

始祖是轩辕黄帝的道教,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

分化、唐宋时期的大盛,到明清的衰落,对华夏民族 价值思想的养成有着基础性影响。佛教作为来源于古
• 五斗米道由主要从事符箓禁咒、祈福禳灾之类的活动, 故称做符箓派。张陵被奉为张天师。
• 后其孙张鲁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继续弘扬其教。张鲁以汉中为根据地,实际掌握地方行 政权,使得五斗米道因此而兴旺发达,并逐渐传播到全 国,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
三、对鬼魂的崇拜
(三)远古鬼神信仰
殷商时代,其经由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发展成 为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宗 教系统。
而它的表现形式为主要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 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了儒教的祖 先崇拜,以宗庙祭祀为外部特征。
三、对鬼魂的崇拜

他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因果,都代表了天神的
三、对鬼魂的崇拜
从根本而言,祖先崇拜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 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信仰,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中, 崇拜祖先之灵成为社会意识礼仪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儒释道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儒释道 ppt课件
而不骄,威而不猛。”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 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乐; ❖ 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
1.4.5.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
❖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孔子还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
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导作 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温故 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 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 然”的思想。
❖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 之。
❖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 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 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 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2.2、道家思想核心
❖ 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 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 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 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尤其是道家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道无为,任物自然。”
❖ 李约瑟: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 为。
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
❖ 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 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 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 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三教九流诸子百家PPT课件

三教九流诸子百家PPT课件
力学
LOGO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 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 “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 艺文志》将 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 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 以战国 、秦代 、西汉 为代表,分别 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 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 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 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 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 家”的流派。自从《汉书· 艺文志》第一次把 《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 式被定名。
LOGO
名家即辩者,又称刑名家,主要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 同异、离合问题。早期的“辩者”(名家)是春秋时期 郑国人 ,他能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他是名家的 创始人。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他们 擅长论辩,探索了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对古代逻辑 学得发展做出了贡献。 名家并无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仅仅是他们 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学派。在名 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有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 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其他代表人物分别为惠施与公孙龙, 两派侧重点不同,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普遍联 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离坚白派 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性,犯了绝对主义的 错误。
LOGO
盗跖, 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春秋、春秋、战国 之际奴隶起义领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 为“盗跖”和“桀跖”。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 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 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 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 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 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 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儒家文化概述PPT(共 37张)

儒家文化概述PPT(共 37张)

“ • 将爱的伦理要求博施于众:“志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 长》)” 子为政。焉用杀”“恭归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 谈治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季氏伐颛叟》)“无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和无寡,安无倾。”
义-孔子的价值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 《论
语·述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 朱熹:“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 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 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 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 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 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目录:
儒家创始人 儒家经典 代表人物 发展过程 《论语》的思想 文化特征 各家评儒 文化地位 对待儒家的态度 文化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 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第九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儒教、佛教与道教 PPT课件

第九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儒教、佛教与道教 PPT课件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儒道佛互补
•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他 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他谈论平白的日常 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 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 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 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在儒教、佛教和 道教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 式最为深远。
儒释道三教异同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 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 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 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 。道家的 核心是“命”。佛家讲的是“见性”。
• 孔子
• 老子
• 慧能
• 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 家穷 “天道”。 • 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 讲“治心”。
道教
•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 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 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水是道家品格 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 林先生有一句名言:“若为女儿身,必做 木兰也”。
• 如果把《京华烟云》比作《红楼梦》,那 么姚木兰便可说是集林黛玉的才智、薛宝 钗的从容、史湘云的风姿于一身的人物。 大方、理性、宽容、大度、智慧,坚毅、 仁慈、琴棋书画无一不晓,集道家文化、儒 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平常心的莫须有先生
文学作品中的禅、道人物
道家女儿姚木兰
(林语堂《京华烟云》)

道教文化常识PPT课件

道教文化常识PPT课件

葛洪炼丹图
古代丹炉
葛洪丹灶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 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驱祸,属道教, 共二十卷。《外篇》讲主要谈 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人间得 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 十卷。《内篇》总结了战国以 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 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 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 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 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 料。
安史之乱後,处於顶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经典遭受战 火的焚烧,道教宫观福地也受到破坏。但唐统治者崇道尊祖 的既定政策变,中唐以後道教又逐步恢复发展,到唐武宗时, 又掀起一个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继承玄宗之遗风, 主要表现为: 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
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 第二,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时的旧制。 第三,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 第四,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由於崇
死於536年,字「通明」,自

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

「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
(今江苏南京附近)。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 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 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 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 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 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 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 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年十九出家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面) 师 王重阳。後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 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著有《大丹直指》书中述九种炼丹方法, 主张人体中先後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 丹的原理.还有《鸣道集》、《摄生消息 论》、《磻溪集》等书。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黄帝内经》的〈灵枢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篇〉说: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意思是经络为人体中运行 血液、生气、营养等成分,沟通脏腑、器官的系统。如果 身体出现问题、疾病,就从治疗经络下手,中国的针灸、 药物治疗都由此对症下药,像针灸下针之处的穴道,就都 分布在经络线上。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的原因和知道儒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和 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2/9
-
4
第二课时
儒教
佛教
道教
学习4-22段具体阐述儒教、佛教、 道教三者的特征。
2021/2/9
-
5
重点论述:为什么儒教对中国文化和中 国社会影响最大呢?
分组讨论,谈谈是什么原因?
2021/2/9
-
6
与佛教、道教不同,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它来源于我 们对内心完善的君子之道的追求。由此生发两 个内核:其一,教育与训练。从孩童时代开始 的原则、服从、爱和奉献的观念。其二,社会 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并引用《四书》来 证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根基在于 “修身”——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
17 儒教、佛教与道教
-
1
作者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 • 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好谈文化,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
2

第一课时
•1.学习1-3段,了解中国产生宗教的原因
-
3
小结:明白了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得以
2021/2/9
-
9
2021/2/9
-7Leabharlann 拓展延伸• 体会儒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的内涵以及在当 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2021/2/9
-
8
意义
• 当焦虑与浮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的自觉与 伦理的操守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什么样的文化既能 捍卫、滋养我们的心灵,又能够融合、引导我们现 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的道德关怀和价值信念,道家 的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 脱,会让我们常读常新,获得更开阔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